二級建筑師建筑結構562條重點總結(七)

字號:

181. 裂縫控制等級共分三級:
    一級構件;嚴格要求不出現(xiàn)裂縫的構件,短期效應組合受拉邊緣不出現(xiàn)拉應力
    二級構件;一般要求不出現(xiàn)裂縫的構件,長期效應組合受拉邊緣不出現(xiàn)拉應力,短期效應組合受拉邊緣允許產(chǎn)生拉應力三級構件;為允許出現(xiàn)裂縫的構件
    182. 在截面尺寸一定的情況下,超筋梁的正截面極限承載力取決于混凝土的抗壓強度
    183. 少筋梁的正截面極限承載力取決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
    184. 影響梁抗剪承載力的因素有截面尺寸、混凝土強度、剪跨比和配箍筋率
    185. 受壓構件的長細比不宜過大,一般應控制在l/b≤30,其目的是防止影響其穩(wěn)定性或使其承載力降低過多
    186. 鋼筋混凝土框架梁屬彎剪結構
    187. 鋼筋綁扎搭接接頭連接區(qū)段的長度為1.3倍搭接長度
    188. 受拉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對梁、板、及墻不宜大于25%(柱類構件不宜大于50%)
    189. 受拉鋼筋焊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構件不宜大于50%;焊接接頭縱向受壓鋼筋不限
    190. 受扭構件縱向鋼筋應沿構件周邊均勻布置
    191. 鋼筋混凝土柱縱向受力筋
    直徑不宜小于φ12;
    全部縱向鋼筋不宜大于5%;
    圓柱縱筋宜周邊布置根數(shù)不宜小于8根,且不應小于6根
    偏心受壓柱截面高度大于600時,側面加設φ10-16的構造筋,并設復合箍筋或拉筋
    受力筋凈距不應小于50
    箍筋末端135度彎鉤,平直段大于5d
    箍筋間距不應大于400及構件的短邊尺寸,且不應大于15d;>d/4、>6
    192. 預應力混凝土構件是在構件承受使用荷載之前,預先對構件的受拉區(qū)施加壓應力
    193. 與普通混凝土相比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有如下特點
    外荷作用下構件的撓度減少;構件開裂荷載明顯提高;使用階段的剛度比普通構件明顯提高;極限承載力保持不變
    194. 鋼筋混凝土保護層的厚度是指縱向受力鋼筋外皮至混凝土邊緣的距離
    195. 增大截面高度、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增大鋼筋的用量可減小受彎構件的撓度
    196. 提高受彎構件截面剛度的是提高截面高度
    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足,裂縫沿配筋的表面發(fā)生
    水泥膨脹異常,裂縫呈放射形網(wǎng)狀
    超載時,在梁、板的受拉區(qū)
    地震時,在柱、梁上沿45°角產(chǎn)生
    197. 減小裂縫寬度的措施有:增大截面尺寸、增大鋼筋用量、采用變形鋼筋、采用直徑較小的鋼筋、提高混凝土強度、構造允許時采用較小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198. 在鋼筋混凝土構件撓度計算時,可取同號彎矩取段內的彎矩截面的剛度
    199. 板受力方向負筋的面積>1/3跨中受力筋面積,非受力方向可適當減少
    200. 單向板分布筋的面積>15%受力筋面積,(>0.15%配筋率)
    >φ6 ≤@250
    集中荷載較大時,分布筋適當加大<@200
    201. 對于一般多層的框架,當采用裝配式樓蓋,柱的計算長度:底層柱=1.25H;其它柱=1.5H
    當采用現(xiàn)澆整體樓蓋,柱的計算:底層柱=1.0H;其它柱=1.25H
    202. 在框架節(jié)點內應設置水平箍筋<@250
    203. 當構件截面的長度大于厚度的4倍時,宜按墻的要求進行設計
    204. 抗震框架梁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且不宜小于同方向柱寬的1/2
    框架梁與柱中心線之間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寬的1/4
    205. 只有沉降縫要貫通整個結構(包括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