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有人口87697人。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州縣。
撒拉族聚居區(qū)位于青海省東部的黃河沿岸,這里氣候溫和,太陽輻射強(qiáng),日照時間長,適于小麥、青稞、蕎麥、玉米、谷子等農(nóng)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長?!把贰笔邱Y名的土特產(chǎn)。
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jīng)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后與周圍的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后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撒剌”、“沙剌”、“沙剌簇”、“ 薩拉”、“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的烏古斯組。由于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匯。無文字,通漢文。
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xí)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頭戴黑色或白色圓帽,身穿白汗褡,青夾襖;婦女頭戴蓋頭,喜佩耳環(huán)、手鐲等金銀首飾。善于從事商業(yè)、園藝、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黃河激流上扳筏,尤為撒拉人的一手絕技。
袖筒里捏價
袖筒里捏價是撒拉人作買賣時秘密討價還價的一種方式。在撒拉族地區(qū),做買賣的人并不把物品價格標(biāo)出來,而是雙方都看了貨以后,在袖筒里定價格,而且物價可在一定的數(shù)字之內(nèi)浮動。這種不用語言而在袖筒里捏提頭談價錢,其目的加強(qiáng)隱秘性,以免旁人聽見。撒拉人袖筒里捏價,一般捏住食指表示一、十、一百、一千、一萬;捏住食、中二指,表示二、二十、二百、二千、二萬;再加無名指表示三、三十、三百、三千、三萬;再加上小指表示四、四十、四萬、四千、四萬;捏住五指表示五、五十、五百、五千、五萬;捏住拇指與小指表示六、六十、六百、六千、六萬;捏住拇指、食指與中指表示七、七十、七百、七千、七萬;拇指與食指展開表示八、八十、八百、八千、八萬;食指捏彎表示九、九十、九百、九千、九萬。雙方討價還價時,往往手在袖筒里活動,而嘴中只說:“這個價,怎么樣? ”直捏到雙方合適為止。若雙方捏的數(shù)字差距較大,就各自做罷,另覓交易對象。
過去,撒拉人冬穿皮襖,夏穿“(衤冬)”(長衫),袖子長且寬,在袖筒里討價比較方便。隨著經(jīng)濟(jì)生活的發(fā)展,撒拉人的穿著逐漸改為制服或西服。即使有人穿傳統(tǒng)的皮襖,其袖子也不是太寬了。所以,今天不少撒拉人捏價改在及襟、羊皮襖下如專事羊皮買賣的,將羊皮往手上一蓋,即進(jìn)行交易。
這種較古老的捏價方式,在青海省的幾個民族及西北一些地區(qū)還非常流行。
饒有趣味的踢毽子
撒拉族民間體育活動很多,踢毽子是其中之一,為男女青少年普遍喜愛。撒拉族的毽子做法是:先準(zhǔn)備一枚清代銅錢,然后用一塊布片裹住銅錢,將布頭從錢孔中翻穿上來,再拿幾根雞毛穿在錢孔中,用布頭包好,拿線捆緊即可。還有一種做法是:將一塊銅錢大小的石頭用布包好,再剪一些雞尾上的羽毛根,長約0.5厘米,把一頭拆開,將其牢牢縫在包有石塊的布中間,然后在另一頭塞滿雞毛,公雞毛,但忌用雞腰子上的毛。民間傳說用了以后家里的鍋底會穿孔。
撒拉族踢毽子的方式很多,難度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種技巧踢法。屆時,先用猜手背的方法分開甲乙兩隊,然后各隊施展各種技巧踢毽,按踢的時間長短分勝負(fù)。撒拉人踢毽子的技巧令人嘆服,有的在大腿上踢,有的用腳向里擺或向外擺踢,有的是用左右腳分別從身子的后面踢上來。
在林邊空地上,打麥場,閑暇時到處都可以見到撒拉族男女青少年踢毽子,女孩尤喜此游戲。它可以鍛煉身體各部的靈活性,舒展肌肉,活動腿腳,既象舞蹈,又似技巧表演。
撒拉族聚居區(qū)位于青海省東部的黃河沿岸,這里氣候溫和,太陽輻射強(qiáng),日照時間長,適于小麥、青稞、蕎麥、玉米、谷子等農(nóng)作物及瓜果蔬菜的生長?!把贰笔邱Y名的土特產(chǎn)。
撒拉族,早在元朝時,其先民——中亞撒瑪爾罕人經(jīng)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后與周圍的藏、回、漢、蒙古等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了后來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稱“撒拉爾”、“撒剌”、“沙剌”、“沙剌簇”、“ 薩拉”、“撒拉回”等是漢人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撒拉族。
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的烏古斯組。由于和鄰近的漢、回、藏等族交往,也吸收了不少漢語和藏語的詞匯。無文字,通漢文。
撒拉族信仰伊斯蘭教,其生活習(xí)俗大體與回族相似。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頭戴黑色或白色圓帽,身穿白汗褡,青夾襖;婦女頭戴蓋頭,喜佩耳環(huán)、手鐲等金銀首飾。善于從事商業(yè)、園藝、采伐、制革等。在湍急黃河激流上扳筏,尤為撒拉人的一手絕技。
袖筒里捏價
袖筒里捏價是撒拉人作買賣時秘密討價還價的一種方式。在撒拉族地區(qū),做買賣的人并不把物品價格標(biāo)出來,而是雙方都看了貨以后,在袖筒里定價格,而且物價可在一定的數(shù)字之內(nèi)浮動。這種不用語言而在袖筒里捏提頭談價錢,其目的加強(qiáng)隱秘性,以免旁人聽見。撒拉人袖筒里捏價,一般捏住食指表示一、十、一百、一千、一萬;捏住食、中二指,表示二、二十、二百、二千、二萬;再加無名指表示三、三十、三百、三千、三萬;再加上小指表示四、四十、四萬、四千、四萬;捏住五指表示五、五十、五百、五千、五萬;捏住拇指與小指表示六、六十、六百、六千、六萬;捏住拇指、食指與中指表示七、七十、七百、七千、七萬;拇指與食指展開表示八、八十、八百、八千、八萬;食指捏彎表示九、九十、九百、九千、九萬。雙方討價還價時,往往手在袖筒里活動,而嘴中只說:“這個價,怎么樣? ”直捏到雙方合適為止。若雙方捏的數(shù)字差距較大,就各自做罷,另覓交易對象。
過去,撒拉人冬穿皮襖,夏穿“(衤冬)”(長衫),袖子長且寬,在袖筒里討價比較方便。隨著經(jīng)濟(jì)生活的發(fā)展,撒拉人的穿著逐漸改為制服或西服。即使有人穿傳統(tǒng)的皮襖,其袖子也不是太寬了。所以,今天不少撒拉人捏價改在及襟、羊皮襖下如專事羊皮買賣的,將羊皮往手上一蓋,即進(jìn)行交易。
這種較古老的捏價方式,在青海省的幾個民族及西北一些地區(qū)還非常流行。
饒有趣味的踢毽子
撒拉族民間體育活動很多,踢毽子是其中之一,為男女青少年普遍喜愛。撒拉族的毽子做法是:先準(zhǔn)備一枚清代銅錢,然后用一塊布片裹住銅錢,將布頭從錢孔中翻穿上來,再拿幾根雞毛穿在錢孔中,用布頭包好,拿線捆緊即可。還有一種做法是:將一塊銅錢大小的石頭用布包好,再剪一些雞尾上的羽毛根,長約0.5厘米,把一頭拆開,將其牢牢縫在包有石塊的布中間,然后在另一頭塞滿雞毛,公雞毛,但忌用雞腰子上的毛。民間傳說用了以后家里的鍋底會穿孔。
撒拉族踢毽子的方式很多,難度大。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種技巧踢法。屆時,先用猜手背的方法分開甲乙兩隊,然后各隊施展各種技巧踢毽,按踢的時間長短分勝負(fù)。撒拉人踢毽子的技巧令人嘆服,有的在大腿上踢,有的用腳向里擺或向外擺踢,有的是用左右腳分別從身子的后面踢上來。
在林邊空地上,打麥場,閑暇時到處都可以見到撒拉族男女青少年踢毽子,女孩尤喜此游戲。它可以鍛煉身體各部的靈活性,舒展肌肉,活動腿腳,既象舞蹈,又似技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