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課本素材

字號: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課本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我們知道有了優(yōu)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過空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作為高中生,寫作的“優(yōu)美的原料”來自何處,很大程度來自于所學過的高中課本。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經典課文的時候,應該引導學生積累與運用。從積累來說,可引導學生積累課文經典片斷,積累作家經典小故事,積累課文中的文化,積累古詩名句。從運用來說,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思考哪些材料可以為哪些話題服務、如何為話題服務,使教材成為學生的“寫作源”。
    下面以高中語文部分篇目為例,談談如何積累課內寫作素材并運用。
    課內素材一、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
    ◆秦晉圍鄭,鄭危在旦夕,“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佚之狐的力薦可謂慧眼識英雄,燭之武臨危受命,夜縋而出,智說秦君,秦穆公心悅誠服,秦軍乃還。晉文公面對風雨突變,亦毅然去之。鄭國終于轉危為安。
    ◆在國家危難面前,燭之武深明大義、義無返顧;在強秦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辯,聰慧機智。他的不計個人得失,處處為鄭國安危著想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義無返顧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都值得我們學習。燭之武的智勇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溢于字里行間。
    ◆一九五五年,科學家錢學森沖破重重阻撓回國,當時美國的海軍處長金波爾說:“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個師。”一個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個師嗎?我們學過的《燭之武退秦師》會告訴我們答案。
    ◆曹操有句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古往今來,有多少志存高遠之士,哪怕社會、命運對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緊要關頭,依然挺身而出,為國家為蒼生獻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熱。燭之武就是這樣的一個讓我們敬佩不已的人。
    ◆劉備三顧茅廬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對他暢談天下大勢??梢哉f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著出山的準備,燭之武也是如此,盡管懷才不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希望。燭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業(yè),他的心始終沒有放棄過“一飛沖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關注著天下形勢,思考著安定天下濟蒼生一逞抱負的路徑。你想,一個小小的“弼馬溫”,怎么對晉國的歷史、對晉國國君的為人那么清楚,對秦伯的心理、對秦晉之間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袄象K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無疑是后人敬仰他們的主要緣由。
    ◆燭之武的閃光處——“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林則徐)這樣一個才華長久沒顯示出來的人,當國家有難的時候他還是出來解國家之圍了。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須發(fā)盡白的老者,夜縋而出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當他拄著拐杖走進秦營時又是怎樣的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歲月給了燭之武太多的落寞與不甘,同時也磨礪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對鄭國的樸素的愛又加固了他的沉穩(wěn)與敏銳。他與秦伯的交鋒從一開始就注定了他的勝局,幾十年積蓄的能量終于在瞬間有了釋放和爆發(fā)的閃亮時刻?!皺C會只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只是這機遇來得太遲了一點兒,而且是冒著亡國的危險。但如果不是秦晉圍鄭,燭之武恐怕真得“駢死于槽櫪之間”,湮滅于歷史的風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那些鮮活的身影卻依然存留在人們的心頭。象燭之武這樣的識大體顧大局,臨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說就是國家的脊梁!讓我們以古人為鏡來勉勵自己吧!
    ◆有一則寓言故事這樣說:太陽和北風比賽,看誰能讓一個過路人脫掉衣服。北風刮起刺骨的寒風,企圖刮掉人們身上的衣服,但人們卻將衣服裹得越來越緊。太陽用柔和的陽光溫暖人,天氣漸漸暖和了。人們也就把衣服脫了。批評也要像太陽那樣,用溫和的態(tài)度、暖心的話語,讓對方心悅誠服,而不應用強制的手段,生硬的話語,俗話說:“良言一語三春暖,惡言一句六月寒?!敝v究點說話的藝術,讓話語像三春的太陽溫暖人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稜T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評說燭之武、鄒忌、觸龍的游說藝術 ——燭之武,鄭國之“老”百姓也,其挑撥離間的游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鄒忌,齊國之美男子也,其“美”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說服齊王廣納群諫名揚天下。觸龍,老朽矣,世間皆知老婦人因嘮叨而,不料觸龍爺爺竟也大發(fā)嘮叨,迂回包抄,曉之以理,使得趙太后將其愛子長安君“恣觸龍之所使之”。
    課內素材二、《鴻門宴》(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余戰(zhàn),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垓下一戰(zhàn)他卻一敗涂地,終釀千古遺恨,何也?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笔且驗闆]有奪取天下的深謀遠慮。
    至垓下被圍,烏江亭長勸項王渡江東稱王,以期卷土重來,然項羽卻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終“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史記》作者司馬遷說“自衿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只依賴武力。毛澤東則說“不可沽名學霸王”。而項羽呢?他在慘敗的局面下還不能正確反思自己一潰千里的原因,還以炫耀武力為榮事,兩次把失敗的原因歸結到上天。如此糊涂豈非敗情之悲嗎?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么?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xù)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梢娝m然武力上是絕對優(yōu)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為楚國貴族的后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撥]杜詩認為真正的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或許可以東山再起,在雄渾的歷史畫卷中抒寫屬于自己的一頁。王詩在客觀分析項羽兵敗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地設想,即便江東才俊如今還在,他們是不愿與項羽從頭再來的。認為項羽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李詩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褒贊其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詩通過對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描寫,表現了作者“****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徹底革命精神。頸聯運用項羽這一典故,勉勵全黨全軍要抓住戰(zhàn)機從勝利走向勝利,不能學習楚霸王項羽沽名釣譽的做法。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zhàn)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zhàn)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史記》中記載,項羽和劉邦都曾看到過秦始皇出巡的壯大場面。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也?!眲顓s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倆人覬覦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語言一個率真無忌,一個含而不露。項、劉性格之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于進取、勇于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yōu)榱四撤N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彼馐軐m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彼抉R遷的個人奮斗經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斗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后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
    ◆經典歷史鏡頭
    一場“鴻門宴”讓我們認識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優(yōu)柔寡斷、自大輕敵的項羽;善于用人、狡詐多端的劉幫;多謀善斷、臨變不驚的張良;老謀深算的范增;智勇雙全的樊噲……他們各自的命運也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嘆和思考:歷史造就了項羽,時勢卻成就了劉邦;對項羽,人們只是欣賞而不愿意效仿;而劉邦,這樣一個市井無賴,卻成就了帝王之業(yè)。究竟誰是英雄,這是一個難題,也恰恰給我們的寫作提拱了發(fā)揮的空間。
    【寫作應用】
    這則素材可以用于“個性”“英雄”“聽取別人的意見”“認識自我”“強和弱”“戰(zhàn)勝對手和提高自己”“歷史與鏡子”等有關的話題的寫作中。歷史是一個寶庫,寫作時要依據要求,巧妙地引用和變換角度,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結構,深入地闡明自己的觀點。
    課內素材三、經典人物
    祥林嫂,舊中國一位典型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勤勞能干,為了生存,逆來順受,深受封建制度迫害,并且沒有任何反抗意識,終淪為乞丐,孤寂凄慘地死在魯鎮(zhèn)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雙亡,內心無比孤獨。雖有外公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的心是封閉的,與外界隔絕的,孤寂的,終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勞、勇敢、質樸的品質,也具有一般家庭婦女的特點。她守著自己的家庭,憧憬著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離開。當大敵當前,國難當前時,卻能把對丈夫的愛和對祖國的愛統(tǒng)一起來,積極支持丈夫參軍,并組織婦女參加抗日斗爭。
    【寫作應用】
    一個人的命運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有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也有個人的性格、性情的影響。以下素材,可以作為“性格決定命運”“態(tài)度決定人生”“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精神(心靈)枷鎖”“生命的尊嚴”等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應用時要注意使用的角度。
    課內素材四、經典故事
    《邊城》中渡口撐船老人與他的外孫女翠翠相依相伴。掌水碼頭團總順順的兩個兒子都愛上了翠翠,一個大度成全,外出闖灘,因意外而死;一個內心有愧,拋下翠翠出走他鄉(xiāng)。故事展現了寧靜和諧的邊城生活,以及愛情悲喜的真善美。
    【寫作應用】
    這則材料可應用于“和諧”“親情”“愛心”等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中。我們國家正致力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fā)展,和諧的社會需要的正是人性中的真善美,而《邊城》中體現的這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不正是我們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嗎?使用這則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從不同的話題角度或命題意圖出發(fā),靈活使用。
    課內素材五、經典言論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寫作應用】
    這則素材,可以用于“師道”“尊師”“敢為人師”“教學相長”“合作”等有關的話題、材料或命題作文中,具體寫作運用時,要注意變換角度,結合自己的知識積累,扣住話題,合理地確定文體。如寫“教學相長”,既可以寫成議論文,引用眾多材料圍繞師生關系,闡明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寫成記敘文,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故事來讓讀者思考,受到教育。
    課內素材五、經典話語
    魯迅先生在談到如何對待民族文化遺產時說:“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寫作應用】
    這則素材可用于“對待民族文化遺產”“魯迅偉大的貢獻”“選擇”等有關的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中。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是我們對待文化遺產和外來事物時必須恪守的準則。使用這則材料,應該緊扣作文要求進行合理引申,并適當剖析。應用時注意變換角度。
    課內素材六、經典事例
    濟南市一家理發(fā)店的理發(fā)工人,拒絕給一個“鄉(xiāng)下佬”剃平頭,認為鄉(xiāng)下佬只配剃光頭。當“鄉(xiāng)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對男女理發(fā)師還說:“鄉(xiāng)下佬還想理平頭,沒門!”“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樣!”……
    【寫作應用】
    這則素材可用于“權力與責任”“歧視”“平等待人”等有關的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中。權力是社會賦予的,權力與責任、義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該素材是違背此規(guī)律的反面典型,事雖小,折射出的的問題卻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使用時注意小中見大,論述不可過激。
    課內素材七、博物學家的小故事
    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里,一位大學生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fā)現在將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里邊蠕動,便急忙剝開樹皮,發(fā)現兩只奇特的甲蟲,正急速地向前爬去。這位大學生馬上左右開弓抓在手里,興奮地觀看起來。正在這時,樹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蟲,大學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蟲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蟲抓到??粗@些奇怪的甲蟲,大學生真有點愛不釋手,只顧得意地欣賞手中的甲蟲,早把嘴里的哪只給忘記了。嘴里的那只甲蟲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這大學生的舌頭蜇得又麻又痛。他這才想起口中的甲蟲,張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顧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內的劍橋大學走去。這個大學生就是查理·達爾文。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他首先發(fā)現的這種甲蟲,就把它命為“達爾文”。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yè),但他放棄了待遇豐厚的牧師職業(yè),依然熱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學研究。
    【寫作應用】
    這則素材可用于與“執(zhí)著”“職業(yè)選擇”“取與舍”等有關的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中,應用時要注意變換角度。
    課內素材八、課文經典片斷
    我曾以博物學者的資格參加貝格號巡艦的環(huán)球遠,在南美洲看到的關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現在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貒院?,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各種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許可以得到一些結果。這樣,在五年的時間內,我專心思考這個問題,并且做了一些札記。1844年又把這些札記加以充實,寫成當時我認為是正確的結論的綱要。
    【寫作應用】
    這則素材適用于與下列話題有關的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1)積累(2)開拓(3)認識規(guī)律(4)追求(5)成功的秘訣。(6)堅持是勝利的保證?!安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薄U且驗橛辛素S厚的積累,達爾文才有驚人的發(fā)現。這則材料內涵很豐富,使用廣泛。使用時,注意角度轉換,注意表達,避免成就感。
    課內素材九、經典論據
    《咬文嚼字》舉了如下事例:“郭沫若改臺詞”“王若虛改”“李廣射虎”“賈島‘推敲’的故事”“《惠山烹小龍團》的詩句”,這些事例,告訴我們,在求學的道路要以嚴謹的精神,刻苦自勵來逐步達到藝術上的完美。
    【寫作應用】
    這則素材可用于與“虛心學習”“嚴謹治學”“相信自己和聽取他人意見”“謙虛使人進步” 等有關的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中,具體運用時要注意變換角度和語言的表述。
    課內素材十、經典言論
    維納斯正是由于雙臂殘缺才具有了“喪失”的美感,才有迷人的氣質,將維納斯的缺陷填補復原反而限制了人們的想象的空間,失去了抽象意義上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
    【寫作應用】
    這素材可用于與“正視缺陷”“創(chuàng)造殘缺的美”“優(yōu)勢和劣勢”“心態(tài)”等有關的命題、話題或材料作文中,運用時要注意中心的廣度和深度,結合現實,力求有針對性和教育性。要做到說理辯證,一要辯證地看待缺陷,任何完美的東西都有缺陷,任何缺陷都有可能顯示完美,關鍵是能否喚起人的想象,給人以多方面的暗示;二是考慮不是所有的缺陷填補起來就是完美;三是考慮身體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心靈具有缺陷,我們要用強大的精神力量來彌補先天的缺陷。
    課內素材在高考滿分作文中的運用示例: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語文,漢語中蘊藏的文化。從結繩記事到文字的出現,蘊藏著形象;從詩詞的清麗脫俗到散文的柔美飄逸,蘊藏著靈動;從氣勢磅礴的論文到經典的小說,蘊藏著靈魂。
    品味語文,就像細品一杯香茗,溫馨的氣息沁人心脾;品味語文,就像荷葉上剛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氣息傳遍全身;品味語文,就像山溪間一股流淌的清泉,純然、質樸……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帶著我的魂來到了濮水邊,清幽的月光下,一位孤獨的老者,徐徐的背影。只聽到一句:“寧拽尾于涂?!眮砘卮鹫埫氖拐?。他那無所待的逍遙游,他那如大鵬般的志向觸動著我的心靈。榮華富貴尤可舍,權勢名利尤可拋,這就是莊子,做著“蝴蝶夢”的莊子,醒來之后,物我已兩忘,不知是“我”變成了蝶,還是蝶化成了“我”。這棵孤獨地守候月亮的樹永遠豎立在我的心中。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帶著我的魂來到了那座失落的大觀園。寶釵的可人、練達讓人著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讓人憐惜,鳳姐的潑辣讓人欽佩,寶玉的癡情讓人心生敬意。一切的一切都化為美麗的天使印入我的腦海,大觀園的盛衰也讓人看后覺得惋惜,寶黛的反封建勇氣可嘉,那段纏綿悱惻的愛情令人傷感。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帶著我的魂進入那《邊城》的透明之境。聞到了,邊城人民質樸的情懷;聽到了,邊城的大老、二老含情脈脈的情絲;看到了,翠翠等坐在岸邊那望眼欲穿、靈動的雙眸。那段凄婉哀傷的邊城之意化作一股清泉流遍我的身體,牽動著我的神經。人性的透明莫過于此,結局是悲涼的,可又有誰能否認翠翠是幸福的呢?無盡的等待已化作有情的相思淚,揮灑在邊城的角落,飄散在每個讀者的心間。
    語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滌蕩著人性的靈魂,進入至高的精神空間,去品味人性的至純,去感受人性的高潔,去感受人性的華美、天真……
    語文,博大精深,包容世間萬象,海納百川,其靈魂在文學之光的普照下,得到精神的滋養(yǎng),得到精神的潤洗,彰顯出人的本性,若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
    【溫馨提示】
    高中生要利用好教材(主要是文科教材)這個幾乎取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資源庫,我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其一,熟讀教材,浚本清源。高中學生要想寫出有一定文化底蘊的作文,我認為第一要務是先學好語文、政治、歷史這些教材,熟讀語文的課內經典,并且多讀多背,這樣學生在作文時就可以比較熟練地去引用教材中一些現成的素材。近年來在加強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或是減輕學生負擔這些口號下,出現了語文教材作用被弱化,教材中的經典被輕視的現象。你沒看到連國家統(tǒng)編的語文教材中要求背誦的課文也越來越少嗎?現在有些老師在教學中,文言文、詩詞之外的課文講得越來越少,甚至不講。我認為這是很值得重視的問題,因為這有可能造成對學生的誤導。近年來高考中很多學生在引用歷史文化名人、事例或典故時所出現的“關公戰(zhàn)秦瓊”這樣的低級錯誤就是明顯的例子。熟讀教材與經典至少可以讓學生避免再出現這樣的錯誤。近些年有些地方高考作文題就直接來自于課內,如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備選話題之“戈多今天已經來了”,其中是“戈多”就是高中第五冊《等待戈多》的主人公。這等于也是向高中學生提出了熟讀教材的要求,否則遇到同樣類型的題目你將無從下筆。
    第二,學以致用,熟而生巧。熟讀文科教材除了可以讓學生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從語文范文中學習寫作方法,還可以從教材中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并且在作文時熟練地加以運用。如果學生在平時的作文練習中能有意識地積極從教材中取材,那么經過三年的練習,學生應該可以熟練地運用這些從教材積累的素材了。從近年高考中許多考生作文實踐來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為藍本進行改寫。例如2006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談意氣》:
    意氣,是李白“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氣,是杜甫“致君堯舜上,當使民風淳”的肺腑之言;意氣,是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壯懷……
    人要有意氣,有自己的意志和氣概,要意氣風發(fā)。人不能沒有意氣,就像傲視蒼穹的紅杉不能沒有堅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鮮花不能沒有給予它自信的陽光。
    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fā),“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鞍材艽菝颊垩聶噘F,使我不得開心顏”,遭人誹謗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終化為泡影,但他仍意氣風發(f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三分釀成月亮熎叻只為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若無意氣,他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
    人有意氣,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滌蕩了風波亭的點點殘血;幾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沒了零丁洋里的聲聲嘆息;幾百年的獵獵西風,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幾百年的漫漫黃沙,早已淹沒了西域路上的聲聲駝鈴……然而,岳武穆的滿腔熱血,文天祥的一顆丹心,蘇武的一根竹杖,張騫的十幾年牢獄之苦,早已映入史冊,成為民族的精神瑰寶。若無意氣,他們怎會有如此壯行?
    ……
    文中所用的大量事例、典故對高中生來說應該都是非常熟悉的,這個考生之所以能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游刃有余,這顯然和他熟讀教材以及平時習作中有意識地常常運用這些素材有很大的關系。
    第三,化用名句、名篇,點石成金。從教材中積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實也包括語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時可以引用這些平時積累的名句、名篇,而且這種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點石成金的效果。例如2006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
    在深夜感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細致;感受“馬作的廬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的豪邁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婉約;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與“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這么一個深夜里,因為有你而充滿色彩、味道;因為有你,而變得豐富精彩。
    依舊是你——在我灰心的時候對我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痹谖見^斗的時候對我說:“就這樣,有志者事竟成?!痹谖页晒Φ臅r候對我說:“滿招損,謙受益。”
    ……
    名句、名篇以其高度的概括和包涵的哲理為人們所推崇,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處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作文增色,讀來讓人覺得文采斐然。
    第四,老樹新枝,推陳出新。對高中生作文來說,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創(chuàng)新。那么我們在作文時引用這些從教材中積累的素材時也要注意創(chuàng)新,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例如上海一考生寫的《我想握住你的手》:
    還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沒?還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還有什么樣的手能如你的手觸進人生和歷史深重的一頁?
    魯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嗎?
    這是一雙怎樣的手啊!粗糙、堅硬,關節(jié)粗大。其實這本應是一雙秀氣的手,綿軟白皙,適合江南書生踏雪訪梅,飲酒邀月。這本是一雙翻唐詩填宋詞的手,也可以調朱粉點秋香。但在腥風血雨、黑暗如磐的長夜里,你選擇用這雙手奮筆疾書,萬千筆墨化作一把把銳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動腐朽組成的陣營。你用這雙手緊握長矛,橫站著戰(zhàn)斗。你堅定地說:“我一個也不饒恕?!睍闪藨?zhàn)士,脂粉化作俠氣。
    我動容了?;赝砗螅黄墵I狗茍;冷眼紅塵,皆是求名逐利。當現代的膚淺和喧囂成為生活的主旋律時,誰還會去關注膚淺和喧囂的背后?我該怎么辦?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給我一個解釋,好嗎?
    這是一雙怎樣的手啊!干瘦、枯黃,略帶些蒼白,卻從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熱量。就是這雙手在生命的后階段,顫抖著,寫下了《白莽作孩兒塔序》:“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于前驅者愛的大纛,也是對于摧殘者的憎的豐碑。”握住這雙手,我明白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膭偭液统嗾\,明白了“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憂思和深邃。
    ……
    我在朦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這就是你給我的解釋嗎?
    緊握這雙手,在現代的膚淺和喧囂中,我站成了一棵樹,硬成了一塊石,凝成了一抔土……
    【點評】魯迅是高中生耳熟能詳的一代文豪,很多學生在以他為作文素材時往往難免落入俗套,但這篇作文卻立意深刻,意境深遠。作者顯然著意研讀了魯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并且讀懂了魯迅。他所用的素材幾乎完全來自于教材,但他并不是重復教材中的觀點,而是用魯迅的崇高來批判現代的膚淺與喧囂,魯迅的手成了一種精神或人生態(tài)度的象征。這不是創(chuàng)新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