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建筑師(場地與建筑設(shè)計)輔導:古代西亞建筑

字號:

一、范圍及時期
     古代西亞建筑又稱兩河流域建筑,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紀。包括早期的阿卡德一蘇馬連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隸制國家為古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9-前16世紀)、亞述帝國(公元前8-前7世紀)、新巴比侖王國(公元前626-前539年)和波斯帝國(公元前6—前4世紀)。
     二、建筑技術(shù)成就
     兩河流域缺石少木,故從夯土墻開始,至土坯磚、燒磚的筑墻技術(shù),并以瀝青、陶釘、石板貼面及琉璃磚保護墻面,使材料、結(jié)構(gòu)、構(gòu)造與造型有機結(jié)合,創(chuàng)造以土作為基本材料的結(jié)構(gòu)體系和墻體飾面裝飾方法。
     三、代表性建筑
     (一)山岳臺(Ziggurat),又譯為觀象臺、廟塔。古代西亞人崇拜山岳、天體、觀測星象而建的多層塔式建筑。如在烏爾的山岳臺高約2lin。
     (二)亞述帝國的薩艮王宮(Sargon),由210個房間圍繞30個院落組成,防御性強。由四座碉樓夾著三個拱門的宮城門為兩河下游的典型形式。門洞處人首翼牛雕刻有特色。
     (三)后巴比侖王國的新巴比侖城及其城北的伊什達(1shtar)城門,用彩色琉璃裝飾。采用在大面積墻面上均勻排列、重復(fù)動物形象的裝飾構(gòu)圖。王宮內(nèi)建有“空中花園”。
     (四)波斯帝國的帕賽玻里斯(Persepolis)王官,兩個儀典大廳、后宮、財庫之間以“三門廳”為聯(lián)系。儀典大廳石柱長細比很大,石柱雕刻精致。藝術(shù)水平很高,但有損構(gòu)造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