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說認為,刑法分則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都是以既遂為模式的,既遂犯罪稱為犯罪的完成形態(tài)。相對于既遂犯而言,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稱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是指在犯罪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停止下來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這種停止不是暫時的停頓,而是結局性的停止,即該犯罪行為由于某種原因不可能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從種類上可以分為: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所謂的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但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犯罪預備的特征有:主觀上為了犯罪;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事實上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舉例:A跟B有仇,想殺害B,于是開始調查B的家庭住址與B的行蹤,之后A要實施殺害行為的時候在B家門口看見B家燈火通明,里面正在舉行聚會,B一看形勢,知道無法實行犯罪,就決定返回,此時B的行為就屬于犯罪預備,因為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導致的尚未著手實行行為。
這里要注意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的區(qū)別:二者最本質的區(qū)別是犯罪預備行為是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為實行犯罪起促進作用的行為;因而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構成了現(xiàn)實的威脅;而犯意表示并沒有為實行犯罪起促進作用,只是單純流露犯意的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沒有構成現(xiàn)實的威脅。例如A跟B打架斗毆的時候,揚言要殺死B,但是沒有后續(xù)行為,這就是犯意表示。
預備犯的刑事責任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犯罪的未完成形態(tài)從種類上可以分為: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所謂的犯罪預備是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但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犯罪預備的特征有:主觀上為了犯罪;客觀上實施了犯罪預備行為;事實上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未能著手實行犯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舉例:A跟B有仇,想殺害B,于是開始調查B的家庭住址與B的行蹤,之后A要實施殺害行為的時候在B家門口看見B家燈火通明,里面正在舉行聚會,B一看形勢,知道無法實行犯罪,就決定返回,此時B的行為就屬于犯罪預備,因為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導致的尚未著手實行行為。
這里要注意犯罪預備與犯意表示的區(qū)別:二者最本質的區(qū)別是犯罪預備行為是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為實行犯罪起促進作用的行為;因而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構成了現(xiàn)實的威脅;而犯意表示并沒有為實行犯罪起促進作用,只是單純流露犯意的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沒有構成現(xiàn)實的威脅。例如A跟B打架斗毆的時候,揚言要殺死B,但是沒有后續(xù)行為,這就是犯意表示。
預備犯的刑事責任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