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知識(二)輔導:其他濕陷性土的試驗(九)

字號:

22.4 施工
    1 一般規(guī)定
    (1)建筑物及其附屬工程的施工,應根據濕陷性黃土的特性和設計要求,合理安排施工程序,防止施工用水和場地雨水流人建筑物地基引起濕陷。
    (2)施工的程序,宜符合下列要求:
    1)統(tǒng)籌安排施工準備工作,根據總平面布置、豎向設計和施工組織設計,平整場地,接通水、電,修筑道路、排水設施和必要的護坡、擋土墻等。
    2)先施工建筑物的地下工程,后施工地上工程。對體型復雜的建筑物,先施工深、重、高的部分,后施工淺、輕、低的部分。
    3)敷設管道時,先施工排水管道,并保證其暢通。
    (3)在建筑物范圍內填方整平或基坑,基槽開挖前,應對建筑物及其周圍3~5m范圍內的地下坑穴進行探查與處理,并繪圖和詳細記錄其位置、大小、形狀及填充情況等。在重要管道和行駛重型車輛或施工機械的通道下,應對空虛的地下坑穴進行處理。
    (4)地基基礎和地下管道的施工,應盡量縮短基坑或基槽的暴露時間。在雨季、冬季施工時,應采取專門措施,確保工程質量。
    (5)在建筑物鄰近修建地下工程時,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原有建筑物和管道系統(tǒng)的安全使用,并應保持場地排水暢通。
    (6)建筑物的沉降觀測和場地內的地下水位觀測,其水準點應穿透濕陷性黃土層。
    (7)分部分項工程和隱蔽工程完工時,應進行質量評定和驗收,并應將有關資料及記錄入工程技術檔案,作為交工驗收文件。
    2 現場防護
    (1)建筑場地的防洪工程,應提前施工,并應在洪水期前完成。
    (2)臨時的防洪溝、水池、洗料場和淋灰池等至建筑物外墻的距離,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宜小于12m。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宜小于25m。遇有碎石土、砂土等夾層時,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滲入建筑物地基。
    攪拌站至建筑物外墻的距離,不宜小于l0m,并應做好排水設施。
    (3)臨時給水管道至建筑物外墻的距離,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宜小于7m;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應小于l0m。管道宜敷設在地下,防止凍裂或壓壞,并應通水檢查,不漏水后方可使用。給水支管應裝有閥門,在水龍頭處,應設排水設施,將廢水引至排水系統(tǒng)。所有臨時給水管,均應繪在施工總平面圖上,施工完畢應及時拆除。
    (4)取土坑至建筑物外墻的距離,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應小于12m;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應小于25m。
    (5)制作和堆放預制構件或重型吊車行走的場地,必須整平夯實,保持場地排水暢通。如在建筑物內預制構件,應先施工室內地面,并應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6)在現場堆放材料和設備時,應采取有措施,保持場地排水暢通。需要大量澆水的材料,宜堆放在距基坑或基槽邊緣5m以外,澆水時應有專人管理,嚴格控制以避免水流入基坑或基槽內。
    (7)對場地給水、排水和防洪等設施,應有專人負責管理,經常進行檢修和維護。
    【例題40】臨時給水管道至建筑物外墻的距離,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宜小于( )m;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不應小于( )m。
    A、12,25;
    B、7,10;
    C、7,12;
    D、5,10;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