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生物]火星溝壑中是否蘊藏生命?

字號:

2000年,行星學家對火星上所發(fā)現(xiàn)的陡峭溝壑感到相當震驚——這表明巖石遍布的火星表面上曾涌出過水流。畢竟有液態(tài)水的地方就可能存在著生命。然而,水是如何在這顆行星的寒冷表面上及靠近地表的地方流動的呢?在美國國家宇航和航空局近日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和2月19日出版的《自然》雜志電子版上,一位行星學家公布了一幅新的火星圖片,表明長期存在的雪原可能造成了這些溝壑。 他指出,雪中可能還隱藏著生命。
    美國滕比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Philip Christensen介紹了這個新模型,它所體現(xiàn)的思想可追溯到30年前。當時,研究人員開始相信火星上被稱為“覆蓋物”的小塊地區(qū)含有很多冰,或者甚至大部分是由冰組成的。如今,Christensen研究了由他操縱的“火星奧德賽”號太空船上的照相機所傳回的驚人圖片。這些圖片表明,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溝壑與覆蓋物關(guān)系密切。其中的聯(lián)系說明二者間存在著因果關(guān)系。
    按照Christensen的設(shè)想,幾萬年前,火星傾角逐漸增加,促進了極地水的流失,使得降雪落到這顆行星的中緯度地區(qū)。當火星恢復(fù)了原來的傾角后,更多的陽光照射到雪原上,融化了緊挨表層的部分冰雪。雪起到了溫室的作用,保存了太陽的熱量。融化的雪水最終侵蝕了陡坡下松軟的土壤,而雪則防止了雪水的蒸發(fā)。如今,在冰雪消逝的地方便顯露出了這些溝壑。而在存留下來、混有泥沙的雪地下,可能還有液態(tài)水——以及嗜低溫的藻類。
    盡管這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學術(shù)領(lǐng)域,但雪地模型還是立刻確立了的地位。盡管火星地質(zhì)學家Michael Carr指出這些溝壑的起源仍是個謎,但他表示:“該模型大概比我見到過的任何學說都令人信服。(雪下)發(fā)生融化是可能的,然而……由于地面是如此寒冷,因此它在真正匯成溪流前就會迅速凍結(ji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