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導游基礎(chǔ)知識總結(jié)(2)南方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民俗

字號:


     壯族
     土家族
     黎族
    分布區(qū)域
     人口最多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聚居于廣西,其余在云南省文山、湖南省江華、廣東省連山和貴州省從江等地。
     集中居住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叢山之中。
     主要分布在海南省的五指山市及保亭、陵水、瓊中、白沙、昌江、東方、樂東等地。
    語言文字
     漢藏語系,壯文為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漢藏語系,多數(shù)人使用漢語,無文字通用漢文。
     漢藏語系,不同地區(qū)有不同方言。通用漢字。
    宗教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傳入壯鄉(xiāng)。
     信鬼神,崇拜土王(祖先),尊奉土老司(巫師)。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先后傳入。
     黎族信仰多種多樣,主要崇拜祖先,其次崇拜自然。
    文化藝術(shù)
     廣西南部的花山崖壁畫是壯族古代文化的藝術(shù)精華;壯族人民鑄造使用銅鼓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素有“銅鼓之鄉(xiāng)”的譽稱;壯歌久負盛名,定期舉辦對歌比賽的“歌圩”盛會。
     擺手舞是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的舞蹈,每年春節(jié)期間都要舉行擺手舞會;土家錦(土家語稱西蘭卡普)是土家族婦女獨特的織錦工藝品,僅織錦圖案就多達數(shù)百種。它跟擺手舞并稱土家族人民的藝術(shù)之花。
     紡織歷史較早,織有民族特色的黎錦。舞蹈有舂米舞、竹桿舞等。
    住宅形式
     部分地區(qū)傳統(tǒng)居民為“干欄式”的全樓居和半樓居建筑,全樓居木樓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
     土家族的房屋依山臨水而建,俗稱吊腳樓。
     在五指山腹地住茅草泥房,有船形、金字塔形等。船形屋建筑有鋪地型和高架型兩種。高架型上住人、下養(yǎng)牲畜。
    特色服飾
     婦女多穿無領(lǐng)、繡花、滾邊的上衣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繡花圍腰,喜戴銀首飾。
     男裝為對襟短衫,扣子很多,下著長褲;愛用青布包頭。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衽開襟,滾鑲花邊,原著八幅羅裙,后改鑲邊筒褲,頭纏青絲帕或布帕
     女子穿無領(lǐng)對襟敞胸上衣,下穿無褶繡花筒裙。披繡花頭巾,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huán)、耳環(huán)等。
    習俗
     土家族女子出嫁前要進行長時間的“哭嫁”,有子時發(fā)轎、穿露水衣的習俗。
     黎族兒女成年后住在村寨外的寮房里,稱“放寮”;婚后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風味
     喜食生魚片,以烤整豬、白斬雞待客,婦女有嚼檳榔的習俗。節(jié)日喜食五色糯米飯,包駝背粽子。忌食牛肉和蛙肉。
     愛好喝酒,善食辣椒、花椒、山胡椒。習慣做臘肉、甜酒、團馓和糍粑等。
     習慣腌制生魚、生肉。竹筒飯是黎族日常生活中獨特的野炊。黎族婦女愛嚼檳榔。
    禁忌
     禁食狗肉;忌隨意移動火炕中的三角架,忌腳踩灶或坐在灶上以及將衣服、鞋襪和其他臟物放在灶上;客人不能與少婦坐在一起;忌在家里吹口哨或隨意敲鑼打鼓。
     忌頭朝門睡覺,過路客人無意犯忌,主人以為有禍臨頭
    節(jié)日
     歌圩節(jié)是壯族民間傳統(tǒng)歌節(jié),流行于廣西、云南等地。每年春、秋兩季,尤其是三月三,要搭彩棚、擺歌臺,舉辦唱山歌的歌圩。節(jié)日期間還舉行拋繡球、碰紅蛋、踢毽子、搶花炮等活動。
     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是趕年。趕年就是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jié)。相傳這一節(jié)日與土家族祖先為了抗擊外來侵略,提前吃年飯以出征迎戰(zhàn)有關(guān)系。
     三月三,黎語稱“浮內(nèi)浮”,因在每年夏歷三月三舉行而得名,是預?!吧教m”(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jié)日,也是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