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基礎知識:中國漢字——漢字與古詩

字號:

漢字的象形性使中國古典詩歌富于形象性,比如,美國詩人龐德認為,漢字的“春”就是“太陽低伏在草木茁壯成長的枝干之下”,因此,由漢字組成的詩句,就像一組組活動的圖畫,使讀者能擺脫語音語法而直接進入詩人描繪的境界。
    漢字對中國詩歌的形式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主要表現(xiàn)在:
    2.平仄和對仗
    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兩大類。在近代詩和詞、曲中,用字的平仄有相當嚴格的規(guī)定,在一些位置上,必須用平聲字,在另一些位置上,必須用仄聲字。比如:
    灑篁留密節(jié),著抑送長條。
    (韓愈:《春雪》)
    對仗指的是一聯(lián)詩中,在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字要屬于同一類,如“東圃青梅發(fā),西園綠草開”。“東”和“西”,“圃”和“園”,“青梅”和“綠草”,“發(fā)”和“開”,各自相對。
    3.詞藻和句法
    因為每一個漢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兼具形音義的獨立單位,而且很多漢字是一字多義的,字與字之間粘合的關系多種多樣,所以,這種粘合而成的詩歌中的詞藻,就顯得異常復雜多樣。例如,在“風”字后面再加一字,可以構成很多詞語:風姿、風物、風雷、風霜、風鬟等。
    在句法方面,由于漢語的特點(如缺乏形態(tài)、結構靈活等等),以及漢字的獨立性,在古典詩歌中,常常出現(xiàn)把兩個漢字拆開,或者把某些漢字從后面移到前面的情形。典型的詩句是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正常的句法應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