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陰陽之根本。因此,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臟陰陽或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于發(fā)生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的陰陽互損病理變化。
1.陰損及陽
概念:指由于陰氣陰液虧耗,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tài)。
表現:如肝陽上亢病證,病機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若病情發(fā)展,進一步耗傷腎臟精氣,損及腎陽,繼而出現畏寒肢冷,夜尿清長,面色觥白,脈沉細無力等陽虛之癥,即說明已發(fā)展成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病證。
2.陽損及陰
概念: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tài)。
表現:如腎陽虛虧,水泛為腫病證,病機主要是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津液代謝障礙,水液貯留,溢于肌膚所致。若病變發(fā)展,腎陽進一步虛損,耗傷腎中精氣,則陰無陽以生,致使腎陰亦日益虧耗,繼而出現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瘛疚等腎陰虧虛見癥,即說明已發(fā)展成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病證。
1.陰損及陽
概念:指由于陰氣陰液虧耗,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tài)。
表現:如肝陽上亢病證,病機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若病情發(fā)展,進一步耗傷腎臟精氣,損及腎陽,繼而出現畏寒肢冷,夜尿清長,面色觥白,脈沉細無力等陽虛之癥,即說明已發(fā)展成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病證。
2.陽損及陰
概念: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tài)。
表現:如腎陽虛虧,水泛為腫病證,病機主要是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津液代謝障礙,水液貯留,溢于肌膚所致。若病變發(fā)展,腎陽進一步虛損,耗傷腎中精氣,則陰無陽以生,致使腎陰亦日益虧耗,繼而出現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瘛疚等腎陰虧虛見癥,即說明已發(fā)展成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病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