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堅
中國有1-2億人需要心理幫助
內(nèi)地很多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他們長期受德國的影響,還是心理分析那一套,還是講弗洛伊德、講性,這已經(jīng)是很落后的模式
■本刊記者 陳靜 發(fā)自香港
這是一個憂郁的時代。
但臨床心理學家梁耀堅教授告訴我們,所有的情緒都可以在大腦里找到科學的蛛絲馬跡。只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對待,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心理學系辦公室,梁教授熟練地拆裝著大腦模型,解釋大腦中和情緒相關的部位及工作原理。他說,現(xiàn)代人要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需要時刻提醒自己:Don't die before you die(別在死亡之前就死掉)!
如果你情緒低落,看什么都黑黑的
人物周刊:前不久香港尖沙咀的“警殺警”案,是不是和心理問題有關?
梁耀堅:對,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作“人格障礙”。這個人(徐步高)有一點自戀,他在2000年警察內(nèi)部考試的時候,得了第二名,以為自己可以升職,但是沒有被賞識,他內(nèi)心因此產(chǎn)生強烈的恨意,恨整個警察機構,之后恨意漸漸變成了惡意。強烈的恨意及惡意長期不散,扭曲了他看事物的方法。
他是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人。2001年,他搶槍打死了另一個警察,沒有被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就有了一種優(yōu)越感。第二年,他去搶銀行,還是沒有被抓到,更使他覺得自己聰明絕頂。這尖沙咀事件,他可能是想破香港的紀錄:一個人可以殺兩個警察。
佛教說的“迷”與“悟”其實是兩種心理狀態(tài)。當人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被強烈的“情”或“欲”影響時,心如平鏡,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徹悟世事。但若內(nèi)心被強烈的“情”或“欲”籠罩著,心境會被扭曲,以扭曲的心眼看世界,世界也會因此而被扭曲。所以,情緒會影響我們怎么看世界。如果你現(xiàn)在情緒非常低落,看世界就像戴了一副墨鏡,看什么問題都是黑黑的,看自己也是,看將來也是。
人物周刊:中國社會正處于激烈的轉(zhuǎn)型期,心理問題突出,您怎么看?
梁耀堅:心理問題,香港很嚴重,國內(nèi)就更不用說。每100個人中,大概有10到15個人需要心理上的幫助。中國有13億人,大概有1到2億人需要心理幫助。
在內(nèi)地,信教的人不太多,但很多人會練氣功、打太極,這對平復情緒是有幫助的。人不開心的時候,大腦里的杏仁核會發(fā)熱;練氣功、打太極,就好像在杏仁核上灑水,雖然還沒有找出著火的真正原因,但暫時可以幫助他們將情緒平復下來。
急劇的社會變化,再加上社會的一些不公平,制度上的不完善,會讓人非常不開心,令我們大腦里的杏仁核發(fā)熱,如果不懂得如何處理這些關系,不能適應家庭、工作的改變,讓杏仁核長期發(fā)熱的話,就會陷入憂郁了。
公眾教育是重要的手段
人物周刊:在香港這樣競爭激烈的地方,民眾保持了較好的安全心理水平,原因何在?
梁耀堅:香港目前的臨床心理學家,有260到280人左右,他們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經(jīng)常在報紙、電視上做公共教育,談心理問題。民眾會知道驚恐癥是什么,因為他們看報紙,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故事。
公眾教育,這也是內(nèi)地應該走的一個方向。我知道CCTV有這樣的節(jié)目,找一些心理專家來談一談,但好的專家不太多。內(nèi)地很多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因為他們長期受德國的影響,中德班已經(jīng)有15年以上的培訓歷史,還是用心理分析那一套,還是講弗洛伊德、講性,這已經(jīng)是很落后的模式。現(xiàn)在臨床心理學完全是講大腦,完全是科學的方法。內(nèi)地的心理學界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 ,然后用科學的知識教育普羅大眾,這很重要。
短時間之內(nèi),可以靠傳媒傳遞一些準確的知識給大眾,因為大部分心理上的問題其實都不太復雜,我們見過的病人大部分與4種基本情緒——“驚、怒、哀、樂”的失調(diào)有關。例如一個人如果比較容易驚慌或焦慮,驚慌時情緒十分強烈,而且歷久不能平復的話,這人便容易患上程度不同的焦慮障礙如驚恐癥、恐懼癥、創(chuàng)傷后遺癥、廣泛焦慮癥或強迫癥。如果一個人比較容易憤怒,憤怒時情緒十分強烈,而且歷久不平復,這人便容易有憤怒失控問題。如果一個人比較容易傷感,像林黛玉,傷感時十分強烈,且歷久不散,這人便易患上憂郁癥。情緒高漲也可產(chǎn)生問題,若一個人很容易情緒高漲,且十分強烈,歷久不退,這個人便容易進入躁狂狀態(tài),一下子用掉了大腦里的很多能量,很快會掉下來,從躁狂變成憂郁,這便是躁狂憂郁癥。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身體,長期的壓力荷爾蒙過高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軀體癥狀,如血壓過高、腸胃不適、周身酸痛等,我們叫軀體障礙。我們見到的90%的病人都是因為驚、怒、哀等負面情緒協(xié)調(diào)不好之后帶來心理及生理病態(tài)。
人物周刊: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近的統(tǒng)計,中國約有39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您對民眾防止這樣的心理問題有何建議?
梁耀堅:首先,“抑郁”不是病,只是一種癥狀,很多醫(yī)生都誤將它當作一種病。你說發(fā)燒是不是???不是,發(fā)燒只是一種癥狀,告訴你身體有問題,可能有SARS,可能有盲腸炎,如果你不找到原因,只是吃退燒藥,暫時可以壓住,但幾個小時之后又回來了,要治本才行。同樣,“抑郁”也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很多原因常常令杏仁核起火,燒得很熱,如果燒了3個月,還不能將它熄滅,就很危險。吃抗抑郁的藥,和吃退燒藥一樣,暫時有一點作用,但根本的原因還在,抑郁很快又回來了。不改變他大腦里看世界的方式,不讓他感覺到有人愛他,不讓他感覺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命,這樣憂郁就會長期存在。
我有個病人,憂郁了兩年多,吃了兩年多的藥,沒有用。她來見我,我要找出原因。她15歲不憂郁,25歲不憂郁,為什么35歲憂郁起來?原來她在沒有結(jié)婚之前,在澳洲做IT行業(yè),工作很開心,認識了現(xiàn)在的丈夫,結(jié)婚生子。她老公回香港做醫(yī)生,她不用工作,經(jīng)濟上完全依賴她老公,這樣老公就變得比較強勢,常常指責她不工作還把家里搞得一團糟。一年多之后,她一聽到老公下班回來,心里就緊張,后來又生了一個小孩,壓力更大,剛好又碰上SARS,很多人不去看醫(yī)生,老公的診所生意不好,脾氣也越來越大。她開始憂郁起來。如果不改變她的生活方式,不改變她和她老公相處的方式,她的憂郁不會好。
心理醫(yī)生要做的事,就是增強她的能量,讓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只需要提醒她,如果老公還是這樣,你就帶兩個小孩回澳洲(她的父母都在那邊),你不要擔心,離婚的話,法庭通常會把小孩給母親,而且老公還要付一大筆贍養(yǎng)費。讓她多看到一點真實世界的情況,讓她看到希望,她就明白了,原來自己也有很多力量。讓她大腦里的杏仁核不再發(fā)熱,這才是治本。
什么樣的臨床心理學家才叫專業(yè)
人物周刊:心理問題自然需要很多心理治療師,您對目前中國內(nèi)地的心理治療水平如何評價?
梁耀堅:內(nèi)地目前還沒有一所大學有臨床心理學專業(yè)。我們和北大合作開設了臨床心理學的培訓項目。中科院有一個心理所,但是沒有臨床心理學的老師,所以也沒有這樣的項目和專業(yè)。國家勞動部設了一個資格考試,由華夏心理網(wǎng)負責,但他們沒有專業(yè)的培訓,什么人都可以去考。據(jù)說在沈陽,連理發(fā)師、出租車司機都去考這個試,拿到那個證書就可以當心理咨詢員了,這樣做了 5年10年之后,又可以考另外一個試,就成了心理咨詢師。這很危險,因為很多報考的人沒有經(jīng)過好的培訓。
人物周刊:一個合格的專業(yè)臨床心理學家,到底需要怎樣的標準?
梁耀堅:在香港,我們要求念完心理學的本科,然后要念完兩年的臨床心理學碩士,這其中有差不多260天在醫(yī)院實習,出來才可以是臨床心理學家。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城市,所有的臨床心理學家一定要有博士學位,本科之后,4年在研究院讀書,1年在醫(yī)院實習,完成5年的訓練,然后通過專業(yè)考試,才能成為臨床心理學家。臺灣的要求也比較高,碩士學歷,需要3年,其中2年讀書,1年臨床實習,畢業(yè)之后還需要通過專業(yè)考試。
人物周刊:內(nèi)地該如何去培養(yǎng)專業(yè)的臨床心理學家?
梁耀堅:應該從制度上去解決。我想先要在重點大學開設這樣的專業(yè),北大現(xiàn)在也沒有這樣的條件。大學要開設心理系,需要很多經(jīng)費,如果放在工科或者商學院,可能會很有收益,但心理治療對他們來說可能不太重要,也不太重視。政府雖然重視,但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如果沒有心理系的本科,沒有臨床心理學的培訓專業(yè),沒有很好的學生的話,還是不會有好的臨床心理學家。
中國有1-2億人需要心理幫助
內(nèi)地很多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他們長期受德國的影響,還是心理分析那一套,還是講弗洛伊德、講性,這已經(jīng)是很落后的模式
■本刊記者 陳靜 發(fā)自香港
這是一個憂郁的時代。
但臨床心理學家梁耀堅教授告訴我們,所有的情緒都可以在大腦里找到科學的蛛絲馬跡。只要用科學的方法去對待,所有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心理學系辦公室,梁教授熟練地拆裝著大腦模型,解釋大腦中和情緒相關的部位及工作原理。他說,現(xiàn)代人要提高自身的抗壓能力,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需要時刻提醒自己:Don't die before you die(別在死亡之前就死掉)!
如果你情緒低落,看什么都黑黑的
人物周刊:前不久香港尖沙咀的“警殺警”案,是不是和心理問題有關?
梁耀堅:對,這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作“人格障礙”。這個人(徐步高)有一點自戀,他在2000年警察內(nèi)部考試的時候,得了第二名,以為自己可以升職,但是沒有被賞識,他內(nèi)心因此產(chǎn)生強烈的恨意,恨整個警察機構,之后恨意漸漸變成了惡意。強烈的恨意及惡意長期不散,扭曲了他看事物的方法。
他是一個自以為非常聰明的人。2001年,他搶槍打死了另一個警察,沒有被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就有了一種優(yōu)越感。第二年,他去搶銀行,還是沒有被抓到,更使他覺得自己聰明絕頂。這尖沙咀事件,他可能是想破香港的紀錄:一個人可以殺兩個警察。
佛教說的“迷”與“悟”其實是兩種心理狀態(tài)。當人的內(nèi)心世界沒有被強烈的“情”或“欲”影響時,心如平鏡,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徹悟世事。但若內(nèi)心被強烈的“情”或“欲”籠罩著,心境會被扭曲,以扭曲的心眼看世界,世界也會因此而被扭曲。所以,情緒會影響我們怎么看世界。如果你現(xiàn)在情緒非常低落,看世界就像戴了一副墨鏡,看什么問題都是黑黑的,看自己也是,看將來也是。
人物周刊:中國社會正處于激烈的轉(zhuǎn)型期,心理問題突出,您怎么看?
梁耀堅:心理問題,香港很嚴重,國內(nèi)就更不用說。每100個人中,大概有10到15個人需要心理上的幫助。中國有13億人,大概有1到2億人需要心理幫助。
在內(nèi)地,信教的人不太多,但很多人會練氣功、打太極,這對平復情緒是有幫助的。人不開心的時候,大腦里的杏仁核會發(fā)熱;練氣功、打太極,就好像在杏仁核上灑水,雖然還沒有找出著火的真正原因,但暫時可以幫助他們將情緒平復下來。
急劇的社會變化,再加上社會的一些不公平,制度上的不完善,會讓人非常不開心,令我們大腦里的杏仁核發(fā)熱,如果不懂得如何處理這些關系,不能適應家庭、工作的改變,讓杏仁核長期發(fā)熱的話,就會陷入憂郁了。
公眾教育是重要的手段
人物周刊:在香港這樣競爭激烈的地方,民眾保持了較好的安全心理水平,原因何在?
梁耀堅:香港目前的臨床心理學家,有260到280人左右,他們在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他們經(jīng)常在報紙、電視上做公共教育,談心理問題。民眾會知道驚恐癥是什么,因為他們看報紙,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故事。
公眾教育,這也是內(nèi)地應該走的一個方向。我知道CCTV有這樣的節(jié)目,找一些心理專家來談一談,但好的專家不太多。內(nèi)地很多做心理咨詢的人,都是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因為他們長期受德國的影響,中德班已經(jīng)有15年以上的培訓歷史,還是用心理分析那一套,還是講弗洛伊德、講性,這已經(jīng)是很落后的模式。現(xiàn)在臨床心理學完全是講大腦,完全是科學的方法。內(nèi)地的心理學界要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 ,然后用科學的知識教育普羅大眾,這很重要。
短時間之內(nèi),可以靠傳媒傳遞一些準確的知識給大眾,因為大部分心理上的問題其實都不太復雜,我們見過的病人大部分與4種基本情緒——“驚、怒、哀、樂”的失調(diào)有關。例如一個人如果比較容易驚慌或焦慮,驚慌時情緒十分強烈,而且歷久不能平復的話,這人便容易患上程度不同的焦慮障礙如驚恐癥、恐懼癥、創(chuàng)傷后遺癥、廣泛焦慮癥或強迫癥。如果一個人比較容易憤怒,憤怒時情緒十分強烈,而且歷久不平復,這人便容易有憤怒失控問題。如果一個人比較容易傷感,像林黛玉,傷感時十分強烈,且歷久不散,這人便易患上憂郁癥。情緒高漲也可產(chǎn)生問題,若一個人很容易情緒高漲,且十分強烈,歷久不退,這個人便容易進入躁狂狀態(tài),一下子用掉了大腦里的很多能量,很快會掉下來,從躁狂變成憂郁,這便是躁狂憂郁癥。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身體,長期的壓力荷爾蒙過高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軀體癥狀,如血壓過高、腸胃不適、周身酸痛等,我們叫軀體障礙。我們見到的90%的病人都是因為驚、怒、哀等負面情緒協(xié)調(diào)不好之后帶來心理及生理病態(tài)。
人物周刊: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近的統(tǒng)計,中國約有39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您對民眾防止這樣的心理問題有何建議?
梁耀堅:首先,“抑郁”不是病,只是一種癥狀,很多醫(yī)生都誤將它當作一種病。你說發(fā)燒是不是???不是,發(fā)燒只是一種癥狀,告訴你身體有問題,可能有SARS,可能有盲腸炎,如果你不找到原因,只是吃退燒藥,暫時可以壓住,但幾個小時之后又回來了,要治本才行。同樣,“抑郁”也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很多原因常常令杏仁核起火,燒得很熱,如果燒了3個月,還不能將它熄滅,就很危險。吃抗抑郁的藥,和吃退燒藥一樣,暫時有一點作用,但根本的原因還在,抑郁很快又回來了。不改變他大腦里看世界的方式,不讓他感覺到有人愛他,不讓他感覺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命,這樣憂郁就會長期存在。
我有個病人,憂郁了兩年多,吃了兩年多的藥,沒有用。她來見我,我要找出原因。她15歲不憂郁,25歲不憂郁,為什么35歲憂郁起來?原來她在沒有結(jié)婚之前,在澳洲做IT行業(yè),工作很開心,認識了現(xiàn)在的丈夫,結(jié)婚生子。她老公回香港做醫(yī)生,她不用工作,經(jīng)濟上完全依賴她老公,這樣老公就變得比較強勢,常常指責她不工作還把家里搞得一團糟。一年多之后,她一聽到老公下班回來,心里就緊張,后來又生了一個小孩,壓力更大,剛好又碰上SARS,很多人不去看醫(yī)生,老公的診所生意不好,脾氣也越來越大。她開始憂郁起來。如果不改變她的生活方式,不改變她和她老公相處的方式,她的憂郁不會好。
心理醫(yī)生要做的事,就是增強她的能量,讓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只需要提醒她,如果老公還是這樣,你就帶兩個小孩回澳洲(她的父母都在那邊),你不要擔心,離婚的話,法庭通常會把小孩給母親,而且老公還要付一大筆贍養(yǎng)費。讓她多看到一點真實世界的情況,讓她看到希望,她就明白了,原來自己也有很多力量。讓她大腦里的杏仁核不再發(fā)熱,這才是治本。
什么樣的臨床心理學家才叫專業(yè)
人物周刊:心理問題自然需要很多心理治療師,您對目前中國內(nèi)地的心理治療水平如何評價?
梁耀堅:內(nèi)地目前還沒有一所大學有臨床心理學專業(yè)。我們和北大合作開設了臨床心理學的培訓項目。中科院有一個心理所,但是沒有臨床心理學的老師,所以也沒有這樣的項目和專業(yè)。國家勞動部設了一個資格考試,由華夏心理網(wǎng)負責,但他們沒有專業(yè)的培訓,什么人都可以去考。據(jù)說在沈陽,連理發(fā)師、出租車司機都去考這個試,拿到那個證書就可以當心理咨詢員了,這樣做了 5年10年之后,又可以考另外一個試,就成了心理咨詢師。這很危險,因為很多報考的人沒有經(jīng)過好的培訓。
人物周刊:一個合格的專業(yè)臨床心理學家,到底需要怎樣的標準?
梁耀堅:在香港,我們要求念完心理學的本科,然后要念完兩年的臨床心理學碩士,這其中有差不多260天在醫(yī)院實習,出來才可以是臨床心理學家。在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大城市,所有的臨床心理學家一定要有博士學位,本科之后,4年在研究院讀書,1年在醫(yī)院實習,完成5年的訓練,然后通過專業(yè)考試,才能成為臨床心理學家。臺灣的要求也比較高,碩士學歷,需要3年,其中2年讀書,1年臨床實習,畢業(yè)之后還需要通過專業(yè)考試。
人物周刊:內(nèi)地該如何去培養(yǎng)專業(yè)的臨床心理學家?
梁耀堅:應該從制度上去解決。我想先要在重點大學開設這樣的專業(yè),北大現(xiàn)在也沒有這樣的條件。大學要開設心理系,需要很多經(jīng)費,如果放在工科或者商學院,可能會很有收益,但心理治療對他們來說可能不太重要,也不太重視。政府雖然重視,但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如果沒有心理系的本科,沒有臨床心理學的培訓專業(yè),沒有很好的學生的話,還是不會有好的臨床心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