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人士分析新政:專轉本政策可能有大調(diào)整

字號:

很快就要參加高考了,高三的學生大都既緊張又興奮。但天津市82中學高中畢業(yè)班部分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卻興奮不起來:老師要求他們以其他學校的名義參加高考。為此,學校還與學生簽訂了書面協(xié)議。不少學生及其家長對這一做法表示強烈不滿。(《今晚報》2月15日)
    如此“裁員”原因何在?據(jù)該校負責人說,學校也有苦衷。簽協(xié)議的這些學生成績比較差,平時表現(xiàn)又不好。為了提高升學率,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和指標,只好采取了這種極端措施。
    我們不禁要問:哪個學校沒有成績稍差、“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難道他們的學習狀態(tài)不理想與學校就沒有一點關系?就算學校教育有方,可十個指頭也有長短,誰又能保證所有學生的學習成績?nèi)純?yōu)秀?現(xiàn)在倒好,學校以學習成績劃線,將所謂差生掃地出門,強令他們以其他學校的名義參加高考,這是一種何等荒唐而霸道的做派。
    學校之所以敢于與學生簽訂“裁員”合同,估計在接收方面是不存在問題的。那么,那些愿意在名義上收留這些所謂差生的學校,莫非就不擔心影響自己的升學率?恐怕未必。據(jù)我揣度,這恐怕跟當?shù)亟逃鞴懿块T的態(tài)度相關。在一些人眼里,過去的重點中學也好,現(xiàn)在的示范性中學也罷,升學率如何才是惟一的考量指標。這一指標又涉及一些人的政績,于是便在學校之間來了個“資源整合”,將包括差生在內(nèi)的劣勢資源集中到一般學校,以確保某些學校處于培育人才的“示范”地位。
    顯而易見,如此這般,一方面無端剝奪了所謂差生以母校名義參加高考的權利,另一方面還有弄虛作假、大搞另類“形象工程”之嫌。更要命的是,由此產(chǎn)生的“馬太效應”將有損教育公平。那些靠高考“裁員”獲得較高升學率的學校,勢必借此張揚自己的教育質(zhì)量如何了得,并在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上謀取更多的利益。而少數(shù)被當作“處理”所謂差生的學校,則可能長期處于一種被“拋荒”的尷尬境地。這樣一來,即使兩個學習成績不相上下的初中畢業(yè)生,從踏進不同學校的門檻那天起,就會由于公共教育資源配置不公,而無法實現(xiàn)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好在距高考還有好幾個月,對像天津市82中學這種毫無道理的“裁員”做法,上一級的教育主管部門還來得及予以糾正。而各級政府更應該舉一反三,看看當?shù)赜袥]有被高考指揮棒弄暈了頭的教育主管官員或中學校長,也在挖空心思搞類似“裁員”之類的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