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里漸漸有了秋天的氣味,科羅拉多高原的草木在雨季里一片蔥蘢。清晨,草葉上的露水映著燦爛的陽光,報時的鐘聲在碧藍的天空和Boulder校園磚紅色的意大利式樓閣間回響。隨著去國一周年的臨近,新生的陸續(xù)到來,胸中那段婉轉(zhuǎn)不平之氣,連終夜的風雨都吹拂不去。
新近搬了家,環(huán)境幽雅,除了需緊閉窗門,防止狡黠的松鼠嚙窗而入偷吃食物,同時隔離對面停車場人類文明的噪音以外,竟然有了鎮(zhèn)日枯坐伏案用功的條件和心情。窗雖然只有半扇,窗前卻是一片開闊的草坪,原來棲居底樓,也有獨享的一片風景:兩株大樹當庭,樹冠遮天蔽日,金色的晨曦從樹葉的間隙一瀉而下。落基山脈的一角,也從一片濃蔭中悄露崢嶸,大石嶙峋,青峻如畫。鳥雀和松鼠,不時來窗前覓食,果腹便足,怡然自樂,豈是汲汲營營之輩所能理解的呢?
新家一室一廳,我居一室。無論是誰,白日即使縱橫萬里,夜來卻只需一桌一椅,一幾一榻。劫波度盡,除了三尺之榻,書如青山,燈如紅豆,豈敢再有奢求!從不諱言自己很窮:獎學金在供房租飯費零用之外,還要支付額外的學費,以冀提前畢業(yè)。腐儒之餐,百年粗糲,但能夠完全收支平衡,自食其力,其樂確乎無窮。
文科畢竟不同于理工科,想做學問,首先要是個資料霸王。不讀足夠的書,休想寫出一頁半頁象樣的東西來。于是,書如青山常亂疊,本來并不大的房間,地上桌上堆滿了書。友人來訪,見此架勢,總會驚嘆連連。然而書讀得多未必等于學問好,把知識轉(zhuǎn)化成智能還要更多研磨的功夫。
坐擁書山,何假南面百城──這在讀書人是實話,在旁人看來又是太迂了。多少人讀破唐賢三千紙,卻并未能有所吟,有所作。然而愛書之心總是可嘉的,魚躍龍門之前也少不了“堪笑連年成底事”的自嘲與懷疑。按照科羅拉多大學比較文學系的標準,房間里的一百多本書,包含5種語言──3種活的語言,兩種死的語言,每天我就在這所謂的5種語言寫就的著作中時而精思涵養(yǎng),時而艱苦爬行。有時想來覺得索然無味,做學問難逃這樣的過程:先把圖書館的書塞進自己的腦子,再把讀過的東西消化吸收,寫成新書,放進圖書館里,增加它的庫存。我們站在前輩巨匠的肩膀上,后人又站到我們肩上,沒有人能夠完全自出機杼。這樣往復無盡,不但閑人撇嘴,自己也時時覺得慚愧。通天人之變,究百家之言,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都太形而上,太理想化了。入閣拜相,封王封侯,又畢竟不是一個素心的人文學者應有之念。而文史哲早已不是這個時代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文學者總難逃米蟲之譏。諸多專家說客還在不斷呼吁,然則匹夫匹婦,大款小販,一生讀書不過幾本,照樣活得快樂瀟灑。他們或許把哲人大師當作偶像崇拜,但真正理解大師的,究竟有幾個?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我輩俗人只見哲人的盛名,他們的百年孤獨,又豈是一些瞎折騰的“學”所能掩飾的呢??峙履切┻@“學家”那“學家”,連哲人仰觀群星時嘴角那一抹微笑的深意,都無法參透。
不過,這個時代,需要的也不盡是雨打梨花深閉門的蛋頭學者(egghead),或者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顏回轉(zhuǎn)世。做學問需要勤奮刻苦,可也少不了靈思妙想。連一本正經(jīng)的朱熹老夫子,也有“書冊埋頭何日了,不知拋卻去尋春”之嘆,是故他對源頭活水理解頗深,所注《詩經(jīng)》《楚辭》,詩論也多不迂腐。新的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把天下信息一網(wǎng)打盡。
Google,Yahoo!AskJeeves,微軟等巨頭還在明爭暗斗,積極開發(fā)搜索引擎的尖端技術(shù)。學科交叉,信息和研究方法互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只有見多識廣,思接千里,此心方能御風而行,游于萬仞之上。
房間不大,又被滿地的書占去了大半空間,但訪客卻絕不少,雖然術(shù)業(yè)專攻各不相同,卻都欣賞喜歡彼此的性格。少年豪氣,小聚宴飲總是不會少的。一幫單身漢,又同在異鄉(xiāng),每周聚會,或是大發(fā)對老板的牢騷,或是陳訴TA/RA工作之苦,暫解愁顏,一飽空腸,獲得的歡樂和鼓勵又可以抵御下一周的辛苦。
小屋就在落基山腳下,又毗鄰Boulder Creek,我稱之為石溪。它發(fā)源于落基山脈深處,自西向東流貫全市。每天傍晚騎車鍛煉時,總喜歡沿溪邊自行車道溯流而上,直到山里。有時也會停下車來,在路邊靜看柔和的暝色從山峰慢慢退去,看萬道陽光從烏云的銀邊傾灑下來,看玫瑰色的晚霞把樹林染紅,看四圍峭壁猙獰的石山?;蛘咦呦掳肷?,一直來到石溪邊,溪水澄凈,清澈見底,聽水聲如雷,隱然有出世之想。“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边@樣的流水,直是牽人鄉(xiāng)思。睽違一年了,這一輪青山之外的,故國的明月!
我總以為,沒有山或水的城市,縱使再繁榮,也多少會給居民留下些遺憾。而有山又有水的地方,簡直是享盡天賜之美,譬如香港。在Boulder,石溪清淺,有百轉(zhuǎn)千回之秀美,落基山脈的絕壁雪峰,層巒疊嶂,盡日觀賞不足。很多地圖或地名手冊把Boulder音譯成“波德”或者“博爾德”,也有人開玩笑叫它“大石頭城”。而我從一開始,就私贈其一名曰“礫城”。Boulder一詞的本義就是大石頭,而“礫”之一字,所指可大可小。大而言之,這個城市對我來說大如巨礫,青山見我,當覺我渺小如沙礫。小而言之,十多萬人的Boulder,城小如沙礫,隨便外界怎么天翻地覆,這里依舊波瀾不驚。實際上從宇宙中觀之,哪個城市哪個國家不像一顆沙礫般渺小呢?就連我們的地球,在億萬星系中也不過恒河一沙罷了。然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由小見大,由大知小,由永恒識無常,由劫難得般若,人生的真趣也就在此吧。
新近搬了家,環(huán)境幽雅,除了需緊閉窗門,防止狡黠的松鼠嚙窗而入偷吃食物,同時隔離對面停車場人類文明的噪音以外,竟然有了鎮(zhèn)日枯坐伏案用功的條件和心情。窗雖然只有半扇,窗前卻是一片開闊的草坪,原來棲居底樓,也有獨享的一片風景:兩株大樹當庭,樹冠遮天蔽日,金色的晨曦從樹葉的間隙一瀉而下。落基山脈的一角,也從一片濃蔭中悄露崢嶸,大石嶙峋,青峻如畫。鳥雀和松鼠,不時來窗前覓食,果腹便足,怡然自樂,豈是汲汲營營之輩所能理解的呢?
新家一室一廳,我居一室。無論是誰,白日即使縱橫萬里,夜來卻只需一桌一椅,一幾一榻。劫波度盡,除了三尺之榻,書如青山,燈如紅豆,豈敢再有奢求!從不諱言自己很窮:獎學金在供房租飯費零用之外,還要支付額外的學費,以冀提前畢業(yè)。腐儒之餐,百年粗糲,但能夠完全收支平衡,自食其力,其樂確乎無窮。
文科畢竟不同于理工科,想做學問,首先要是個資料霸王。不讀足夠的書,休想寫出一頁半頁象樣的東西來。于是,書如青山常亂疊,本來并不大的房間,地上桌上堆滿了書。友人來訪,見此架勢,總會驚嘆連連。然而書讀得多未必等于學問好,把知識轉(zhuǎn)化成智能還要更多研磨的功夫。
坐擁書山,何假南面百城──這在讀書人是實話,在旁人看來又是太迂了。多少人讀破唐賢三千紙,卻并未能有所吟,有所作。然而愛書之心總是可嘉的,魚躍龍門之前也少不了“堪笑連年成底事”的自嘲與懷疑。按照科羅拉多大學比較文學系的標準,房間里的一百多本書,包含5種語言──3種活的語言,兩種死的語言,每天我就在這所謂的5種語言寫就的著作中時而精思涵養(yǎng),時而艱苦爬行。有時想來覺得索然無味,做學問難逃這樣的過程:先把圖書館的書塞進自己的腦子,再把讀過的東西消化吸收,寫成新書,放進圖書館里,增加它的庫存。我們站在前輩巨匠的肩膀上,后人又站到我們肩上,沒有人能夠完全自出機杼。這樣往復無盡,不但閑人撇嘴,自己也時時覺得慚愧。通天人之變,究百家之言,立心,立命,繼絕學,開太平,都太形而上,太理想化了。入閣拜相,封王封侯,又畢竟不是一個素心的人文學者應有之念。而文史哲早已不是這個時代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文學者總難逃米蟲之譏。諸多專家說客還在不斷呼吁,然則匹夫匹婦,大款小販,一生讀書不過幾本,照樣活得快樂瀟灑。他們或許把哲人大師當作偶像崇拜,但真正理解大師的,究竟有幾個?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我輩俗人只見哲人的盛名,他們的百年孤獨,又豈是一些瞎折騰的“學”所能掩飾的呢??峙履切┻@“學家”那“學家”,連哲人仰觀群星時嘴角那一抹微笑的深意,都無法參透。
不過,這個時代,需要的也不盡是雨打梨花深閉門的蛋頭學者(egghead),或者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顏回轉(zhuǎn)世。做學問需要勤奮刻苦,可也少不了靈思妙想。連一本正經(jīng)的朱熹老夫子,也有“書冊埋頭何日了,不知拋卻去尋春”之嘆,是故他對源頭活水理解頗深,所注《詩經(jīng)》《楚辭》,詩論也多不迂腐。新的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把天下信息一網(wǎng)打盡。
Google,Yahoo!AskJeeves,微軟等巨頭還在明爭暗斗,積極開發(fā)搜索引擎的尖端技術(shù)。學科交叉,信息和研究方法互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只有見多識廣,思接千里,此心方能御風而行,游于萬仞之上。
房間不大,又被滿地的書占去了大半空間,但訪客卻絕不少,雖然術(shù)業(yè)專攻各不相同,卻都欣賞喜歡彼此的性格。少年豪氣,小聚宴飲總是不會少的。一幫單身漢,又同在異鄉(xiāng),每周聚會,或是大發(fā)對老板的牢騷,或是陳訴TA/RA工作之苦,暫解愁顏,一飽空腸,獲得的歡樂和鼓勵又可以抵御下一周的辛苦。
小屋就在落基山腳下,又毗鄰Boulder Creek,我稱之為石溪。它發(fā)源于落基山脈深處,自西向東流貫全市。每天傍晚騎車鍛煉時,總喜歡沿溪邊自行車道溯流而上,直到山里。有時也會停下車來,在路邊靜看柔和的暝色從山峰慢慢退去,看萬道陽光從烏云的銀邊傾灑下來,看玫瑰色的晚霞把樹林染紅,看四圍峭壁猙獰的石山?;蛘咦呦掳肷?,一直來到石溪邊,溪水澄凈,清澈見底,聽水聲如雷,隱然有出世之想。“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边@樣的流水,直是牽人鄉(xiāng)思。睽違一年了,這一輪青山之外的,故國的明月!
我總以為,沒有山或水的城市,縱使再繁榮,也多少會給居民留下些遺憾。而有山又有水的地方,簡直是享盡天賜之美,譬如香港。在Boulder,石溪清淺,有百轉(zhuǎn)千回之秀美,落基山脈的絕壁雪峰,層巒疊嶂,盡日觀賞不足。很多地圖或地名手冊把Boulder音譯成“波德”或者“博爾德”,也有人開玩笑叫它“大石頭城”。而我從一開始,就私贈其一名曰“礫城”。Boulder一詞的本義就是大石頭,而“礫”之一字,所指可大可小。大而言之,這個城市對我來說大如巨礫,青山見我,當覺我渺小如沙礫。小而言之,十多萬人的Boulder,城小如沙礫,隨便外界怎么天翻地覆,這里依舊波瀾不驚。實際上從宇宙中觀之,哪個城市哪個國家不像一顆沙礫般渺小呢?就連我們的地球,在億萬星系中也不過恒河一沙罷了。然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由小見大,由大知小,由永恒識無常,由劫難得般若,人生的真趣也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