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語完型填空總論與解題方略

字號:

第一編、考研英語 完型填空 總論與解題方略
     一、 完型填空 的命題思路分析
     英語知識應用(以下按慣例稱為完形填空)是研究生入學考試英語試卷很重要的一部分,雖然所占的分值并不是很大,但卻是多年的傳統考試題型,地位重要,有很重的潛在分量。洞穿考研完形成為考研英語制勝的第一關。那么命題組究竟想通過完型填空部分達到考查考生何種能力之目的呢?這首先可以從完型填空的命題形式中窺出一般。
     1、 完型填空 的命題形式
     完型填空 的基本命題形式是給考生一篇語句連貫的短文(考試大綱規(guī)定為240-280字左右),命題人員有目的地在每隔一定數量的詞語后去除一處詞語,形成總共20處詞語空缺,然后在相應的空缺處設置包括三個干擾項在內的四個備選答案,然后需要考生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一個的答案。
     2、從命題形式分析命題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完成的這20個空格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在整篇文章的大背景之下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完型文章實際上是由兩部分信息構成:
     未知信息(即20處填空),已知信息(即20處填空之外的那些可以閱讀到的信息)
     雖然未知信息是考生看不到的,但是這些已知信息卻完全是可以通過閱讀掌握的。并且未知信息與已知信息之間總會有著各種各樣、千絲萬縷的關系,命題人員之所以將20個未知信息設置在大量的已知信息之中,就是要求考生先對這些已知信息進行充分的把握和理解,通過已知信息去*未知信息。從而達到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考查目標:" 完型填空 主要測試考生結合上下文的綜合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即在閱讀理解基礎上對篇章結構、語法和詞匯知識的運用能力"(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分析》)。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把完型填空的基本解題思路概括為:
     先對整體環(huán)境進行把握和理解——>解決具體問題
     先對已知信息進行把握和理解——>*未知信息
     先對完型文章進行閱讀理解——>解20個具體的填空
     二、 完型填空 解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完型填空 的命題形式決定了*完型填空是絕對不可以脫離文章背景信息,而憑靠"感覺"或所謂"語感"進行無根據猜測的。而是應該憑借文章中業(yè)已存在的大量已知信息推導出這20個未知填空與已知信息之間正確關系,因此我們解出完型填空的基本方法實際上就是:通過已知信息*未知信息。
     更進一步,完型的20個填空中每一個空都是整篇文章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每一個未知信息點都處于整篇文章包含的龐大的已知信息體系之中,所以對于一個具體的填空(或未知信息點)來說,并不是整篇文章包含的所有已知信息都與其有關系,解出一個具體完型填空的關鍵是要找出與這個填空相關聯的所有已知信息(線索)。因此,完型解題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可以概括為:
     1、相關已知信息(線索)定位分析法
     首先定位和找出每一個未知信息點在文章中的所有相關聯的已知信息點,通過對這些相關聯的已知信息點的分析總結,推斷出未知填空的答案。
     根據這個基本的解題方法,最艱巨的任務就是要從完型文章所包含的龐大的已知信息體系中通過分析、排查(無關已知信息),找出與每個具體的填空相關聯的那些已知信息點,再根據這些相關已知信息最終得到這個填空的正確答案。這個過程很象偵探破案,面對的也是大量的各種各樣的線索,偵探必須經過排查無關線索,濾出真正與案件有關的線索才能最終破案。這個對龐大已知信息進行分析排查,從而找到每個填空的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過程其實就是完型解題的核心過程,也是最難的部分。
     相關已知信息點的分布規(guī)律與一個未知填空相關聯的已知信息點一般分布在文章的三個層次:
     (1)句子內部之中-每個具體的未知填空都處于一個具體的句子之中,因此與這個未知填空相關聯的已知信息往往處在這個句子之中,也就是這個未知填空的附近左右;
     例如:2000年考研英語完型試題的44題
     "as a commodity which he must sell in ord to 44 old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 replace (B) purchase (C) supplement (D) dispose
     分析:44題受到3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這3個相關已知信息點基本上分布在其所在的句子之中。
     第一,44題所要選的動詞首先必須是"He"這個主語能夠作出的動作(即主謂搭配);
     第二,44題左面的相關已知信息"in ord to"決定了這個動詞的動作必須是"sell"的目的所在;
     第三,44題右邊是另一個相關已知信息點:這個動詞的賓語(動賓搭配);也就是說所選的動詞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信息點,才為正確答案。由此,我們可以淘汰(B) purchase和(C) supplement (動賓搭配不當,不可能去買或者補充破舊的農具),還有(D) dispose (丟棄破舊農具不可能是"sell"的目的所在),只有(A) replace同時滿足三個相關已知信息點,所以是正確答案。
     (2)上下句之中-由于完型文章的上下文之間往往有著明顯的邏輯關系,因此一些與這個未知填空相關聯的已知信息也會分布在該未知填空所在的句子的上下句之中。
     例如:2000年考研英語完型試題的43題
     "When the work is well done, a 43 of accident-free operations is established"
     [A]regulation[B]climate[C]circumstance[D]requirement
     分析:與本題相關聯的已知信息除了本題所在句子包含的信息外,還一定要看前邊那一句,因為前后兩句為主從句關系。從從句When the work is well done可以看出該句實際上劃定了一個前提條件,即當安全工作做好的時候,后邊的才能被建立起來;因此,[A]regulation(規(guī)章)和[D]requirement(要求)明顯不正確,因為此兩者的被建立不依賴前邊的條件。選項[C]circumstance只有是復數時才能表示"環(huán)境"的意思。所以[B]climate(氣候、氛圍)是答案。
     (3)整個文章結構之中-除了看未知填空所在的句子、其所在句子的上下句之外,還有一些相關聯已知信息需要從整個文章的結構和文章的核心中心主線所包含的信息中去查找;
     例如:2002年考研英語完型試題的21題
     Comparisons were draw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diffusion of printing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Yet much had happened (21 ). As was discussed before, it was not ( 22 ) the 19th century that the newspaper became the dominant pre-electronic ( 23 ) , following in the wake of the pamphlet and the book and in the ( 24 ) of the periodical. It was during the same time that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 25 ) up, beginning with transport, the railway, and leading ( 26 ) through the telegraph, the telephone, radio, and motion pictures ( 27 ) the 20th-century world of the motor car and the air plane. Not everyone sees that process in ( 28 ) . It is important to do so.
     21.?。跘]between[B]before[C]since[D]later
     分析:解除本題所考查的介詞的關鍵是分析清楚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中心主線,從中定位找出本題的相關線索:
     文章結構分析。本文的結構還是非常明了的總分對照結構,并且文章的頭兩句就是整個文章總述句:
     根據文章的上述結構,我們看出19世紀所代表的"much"發(fā)生在15、16世紀和20世紀這兩個時間段之間,因此本題的答案是between。
     單個或多重相關已知信息點一個未知填空有可能只受到單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也可能同時受到多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從歷年真題來看,大部分的未知填空還是受到多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只受到單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的題不多見。
     例如:2000年考研英語完型試題的44和45題:
     "as a commodity which he must sell in ord to 44 old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nd obtain chemical fertilizers to 45 the soil."
     44. (A) replace (B) purchase (C) supplement (D) dispose
     45. (A) enhance (B) mix (C) feed (D) raise
     分析:上面這段話考了兩個動詞,而且均為及物動詞,但與這兩個動詞相關聯的已知信息點的數量卻是不同的。45題這個空基本上只受到一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只要看45空后邊的賓語the soil就足以解出本題,即主要考慮45空所要選的動詞feed與the soil之間動賓搭配的匹配性就可以了。44題就同時受到一共3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了。
     做完型填空題的大忌—— "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通過上面對部分歷年真題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填空是受到多個相關已知信息點的限制,而這些多個相關已知信息點往往又在3個層次都有分布,兩者是交替出現的。正是這種現象決定了考生在做完型填空題時不能犯"孤立主義"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錯誤,即不能只關注填空左右附近的信息,而是要"瞻前顧后"、"胸懷大局"。
     三、 完型填空 的主要測試點
     根據 完型填空 的命題思路,完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兩大方面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在閱讀理解基礎上的英語知識(主要包括語法和詞匯)運用的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
     完型填空 既然是以一篇短文為背景,首先要求考生對整個文章內容要有精確的理解,而且它所考察的閱讀理解能力決不是泛泛地理解能力,而是包括三個層次的能力:
     對文章整體(文章中心主線和整體結構)的把握和理解
     對上下文/句子之間關系的把握和理解
     對句子內部結構和意義的把握和理解
     完型的閱讀之所以考查這三個層次的能力其實是由未知填空的相關已知信息點的分布規(guī)律決定的:
     文章的整體結構之中
     上下句之中
     句子內部之中
     從上述完型填空所要求的三個層次的能力來看,完型要求考生對文章進行"精讀",即考生要從文章整體到每個句子的內部細節(jié)都要完全把握,也就是說對文章要有100%程度的掌握。
     英語知識運用的能力
     從完型填空所涉及的范圍來看,它是考查考生對英語基礎知識,主要是語法和詞匯的運用能力,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大考點:
     語法(占20% - 30%左右)
     固定習語(占10%左右)
     詞匯的辨析和使用(占60% -70%左右)
     完型填空 題型改革后,對運用能力的要求有了進一步提高。比如拿最近的2006年這份試卷來分析,其對應用能力特別是詞匯的辨析和使用的要求更加的凸現。而單純對語法的考察則是經一步的淡化。
     四、完型文章的結構特點
     完型的基本命題思路 就是要求考生在先對完型文章的已知信息進行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再去解題,即出題者要求考生首先要對文章有一個清晰、準確的整體把握再去解決具體問題。既然出題者要求考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那么出題者所選取的文章就應該是可以從整體上把握的文章。此類可以從整體上把握的文章一般都有著兩個很明顯的特征:第一、要有明確的中心主線貫穿全文,從而使得讀者抓住了這條主線也就把握了文章整體。第二、其文章結構要能將中心主線非常簡潔地表達清晰。
     考研英語的完型文章恰恰就是這種典型的可以從整體上把握的文章,所以從歷年的真題來看,考研英語的完型文章有著以下兩個明顯的特點:
     完型文章一般都有明確的中心主線
     整個文章的中心主線包括鮮明的主題(FOCUS),同時文章往往又具有很強的導向性或者作者態(tài)度具有傾向性;這個主題以及這種導向性或傾向性其實就構成了完型文章的中心主線,成為從整體上把握完型文章的關鍵點。中心主線貫穿全文,即整篇文章就是圍繞著中心主線展開。
     完型文章往往采用總分對照結構
     從文章結構的角度來看,能夠將文章的中心主線非常簡潔地表達清晰的結構往往是總分對照的結構。所以,我們通過大量的總結分析后發(fā)現考研英語的完型文章在文章結構上經常采用總分對照的形式,這就為我們迅速從整體上把握一篇完型文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總分對照結構 是由總述部分和分述部分構成,總述是對分述的總結和概括,而分述是對總述的展開和祥述,兩者之間有著明確的互相支持、互相印證的對照關系。
     總分對照結構往往貫穿于完型文章,具體來說,一般可以應用于完型文章的三個層次中:
     (1)應用于整篇文章的結構-由于總分對照結構的性質,當總分對照結構應用于整個完型文章時,總述句一般就承擔了表現整個文章中心主線的任務。然后,分述部分圍繞這個總述句(即中心主線)展開詳細的描寫。因為完型文章的篇幅限制,總述句往往處于文章的首句或首段,這樣就使得完型文章通常顯得"開門見山",即文章的首句或首段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主線所在。
     綜觀1994年~2006的歷年考研完型試題,其整篇文章結構基本上都采用了總分對照型。
     例如:2000年考研英語的完型文章的首句如下:
     "If a farmer wishes to succeed, he must try to keep a wide gap between his consumption and his production. - (如果一個農民想要成功的話,他必須在消費和生產之間保持一個大的差額)"
     本文的整體結構是明顯的總分對照結構,文章的首句就是總述句,直接概括除了整篇文章的中心主線:
     (2)應用于文章中的段落結構-盡管整篇完型文章往往是一篇主題明確、形式完整的小短文,但完型文章中的段落仍然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意群,因此也經常采用總分對照結構,此時的總述句是概括出本段的中心主線,即本段的核心主題是什么。
     例如:1999年考研英語完型文章的第二段
     "Successful safety programs may(45 differ)greatly in the emphasis placed on certain aspects of the program. Some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mechanical guarding. Others stress safe work practices by (46 observing)rules or regulations. (47 Still) others depend on an emotional appeal to the worker. But, there are certain basic ideas that must be used in every program if maximum results are to be obtained."
     本段的結構就是標準的總分對照型:
     (3)應用于段落中意群的結構-即使一個段落之中也會存在獨立的意群,不管這個意群有多短小,由于其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因此也可以采用總分對照的結構。
     例如:2000年考研英語完型文章中的一個意群
     "If no surplus is available, a farmer cannot be(47 self-sufficient) . He must either sell some of his property or (48 seek) extra funds in form of loans. Naturally he will try to borrow money at a low (49 rate)of interest, but loans of this kind are not (50 frequently)obtainable."
     該篇文章在這里進入一個新的意群(該文章在此之前都在講述農民如果有贏余會如何),這個意群也采用了經典的總分對照結構:
     分述中幾個排比句的重點謂語動詞實際上非常形象地支持了總述中"農民沒有surplus,就不能self-sufficient"這個該意群的中心主題。
     五、 完型填空 的解題程序
     根據上面對 完型填空 特點的分析,推薦如下解題程序:
     第一步: 先花費2-3分鐘的時間對整篇文章做整體通讀(PREVIEW),整體通讀的目標:掌握整篇文章的中心主線,即文章的主題(FOCUS)+文章的導向或者作者的態(tài)度傾向。
     第二步: 按段精讀、按段理解、按段分析,按段做題(因為段本身就是相對獨立的意群,以段為單位,其實是縮小了考生的對立面);
     第三步: 做完20個空后,再進行整篇通讀(REVIEW);
     如何做整體通讀從而掌握文章的中心主線根據我們上文對完型文章結構兩大特點的分析,以及總分結構在完型文章中三個層面的應用,建議考生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整體通讀,從而迅速把握整篇完型文章的中心主線:
     第一: 重點讀文章的首句或首段(首句之后的第二句往往也很重要,也可能是總述句的范疇,建議根據情況重點讀)
     第二: 再重點讀每一段的首句
     第三: 以上首句之外的分述部分,挑選分述中各句子中的一些重點詞語,如謂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進行綜合分析。
     以上這三個步驟,第一步是核心,由于完型文章大都采用總分對照結構,一般通過文章的首句就已經能夠讀出中心主線了;如果有些文章的首句對文章中心主線表現的不是很明確的話,第二和第三個步驟可用來和第一步驟互相配合,進一步明確中心主線。
     例如:2003年完型文章:
     Teach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emotion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changes that young adults experience. And they also need to give serious 21 to how they can be best 22 such changes. Growing bodies need movement and 23 , but not just in ways that emphasize competition. 24 they are adjusting to their new bodies and a whole host of new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teenagers are especially self-conscious and need the 25 that comes from achieving success and knowing that their accomplishments are 26 by others. However, the typical teenage lifestyle is already filled with so much competition that it would be 27 to plan activities in which there are more winners than losers, 28 , publishing newsletters with many student-written book reviews, 29 student artwork, and sponsoring book discussion clubs. A variety of small clubs can provide 30 opportunities for leadership, as well as for practice in successful 31 dynamics. Making friend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eenagers, and many shy students need the 32 of some kind of organization with a supportive adult 33 visible in the background.
     In these activities,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 young teens have 34 attention spans.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should be organized 35 participants can remain active as long as they want and then go on to 36 else without feeling guilty and without letting the other participants 37 .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adults must accept irresponsibility. 38 they can help students acquire a sense of commitment by 39 for roles that are within their 40 and their attention spans and byshavingsclearly stated rules.
     該文章的首句- "Teachers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emotional, intellectual, and physical changes that young adults experience. 教師們需要意識到青少年所經歷的情緒、智力和身體上的變化"
     這個首句雖然大體揭示出文章的主題(FOCUS)是有關青少年應對變化的問題,但中心主線,如作者的態(tài)度傾向性等并不是很明確。其實,我們只要在之后的分述部分抓幾個句子的重要詞語,就馬上可以明確這些:
     分述部分
     ……but not just in ways that emphasize competition……
     ……adjusting to……new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teenage lifestyle is already filled with so much competition……
     ……there are more winners than losers……
     ……Making friend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teenagers……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should be organized……
     ……without feeling guilty……
     六、一些通用性的解題方法
     完型填空 的基本解題原則是從已知信息中尋找定位出所有與未知填空相關聯的信息線索,通過綜合分析這些線索推測未知填空的答案。因此,我們在這里總結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尋找定位相關已知線索的方法和規(guī)律。這些方法更多地適用于動詞、名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實詞。
     無關詞排除法
     完型文章一般都有非常明確的中心主線,且整個文章很緊湊,就是緊緊圍繞著中心主線展開。因此,理論上正確的選項一定是緊扣文章的主題和中心主線的。故而,一些看上去明顯和文章主題和中心主線毫無關系的選項基本上可以排除在正確答案之外。
     例如:2001年考研完型試題的第35題
     "bill that will propose making payments to witnesses(34 illegal)and will strictly control the amount of35that can be given to a case"
     [A]publicity[B]penalty[C]popularity[D]peculiarity
     答案:[A]publicity
     分析:此題可以應用"無關詞排除法"。本題所考查的名詞處于這樣一個句子結構中:作為control的賓語;后邊還受到一個定語從句的限制。根據文章的主題,可以發(fā)現3個選項[B]penalty(懲罰)、[C]popularity(流行度)、[D]peculiarity(古怪度)與文章的主題根本無關,政府不可能去控制這些東西。政府要控制的是選項[A]publicity(公開度)。
     同現
     同現是一種詞匯的銜接手段。完型文章由于常常有明確的中心主線,所以作者往往會使用一些重點詞匯圍繞著中心主線貫穿全文。同現實際上就是一組具有相同傾向性的詞語,這些詞語所表現的傾向性往往與中心主線中的導向一致,或者說這些同現詞語的任務就是對文章的導向進行展開支持。因此,文章的整體導向這個已知線索可以成為解出這些同現詞語的關鍵信息。
     例如:1995年考研完型試題的43題
     "Sleep is dividedsintosperiods of so-called REM sleep, characterized by rapid eye movements and dreaming, and longer periods of non-REM sleep. (41 Neither)kind of sleep is at all well-understood , but REM sleep is 42 to serve some restorative function of the brain. The purpose of non-REM sleep is even more 43 ."
     (A) subtle (B)obvious (C)mysterious (D)doubtful
     答案: (C) mysterious
     分析:此篇文章有非常明確的中心主線。文章首句-Sleep is dividedsintosperiods of so-called REM sleep, characterized by rapid eye movements and dreaming, and longer periods of non-REM sleep.(睡眠分為兩種:REM sleep和非REM sleep),探討兩種睡眠就是本文的主題。下一句- 41(答案:Neither) kind of sleep is at all well-understood(兩種睡眠都沒有被很好地理解),這就是文章的基本導向。
     中心主線(FOCUS主題:有關兩種睡眠的問題。文章導向:兩種睡眠都沒有被很好地理解。)
     本題考查形容詞的辨析,需要考生從4個形容詞中挑出一個的修飾non-REM sleep的目的。但如果僅根據本題所在句子的已知信息是不足以解出題的,還需要在本句之外尋找其他與本題相關的已知信息才可以。這個信息就在本文的總述句所表現的文章導向中:兩種睡眠都都沒有被很好地理解,后面的分述要服從這個導向。所以,本題的non-REM sleep既然是兩種睡眠中的一種,其目的當然應該不被理解,即(C) mysterious(神秘的)。本題是很常見的"同現"現象。
     復現
     復現是完型文章中詞匯的另一種銜接手段,即表達相同意思的詞匯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出現。復現可以是相同的詞重復出現,也可以是用不同的詞表達相同的意思。復現的解題意義在于:如果判斷出一個未知填空與上下文的那些已知詞匯有復現關系,只要從選項中選出與那些詞匯意義相同的就是正確答案。
     關聯
     關聯是完型文章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結構,即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類別詞語,比如兩個動詞、兩個形容詞以連續(xù)排比的結構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兩個關聯詞匯在句子中的語法地位一樣,且常常起一樣的語法作用,之間又明顯具有某種邏輯關系。關聯的解題意義在于:出題人一般會將一個關聯詞語設置成已知信息,另一個是未知的,這樣那個已知的詞語便成為*未知詞語的關鍵線索。
     例如:1999年完型試題的42題
     "Companies (41with) low accident rates plan their safety programs, work hard to organize them, and continue working to keep them 42 and active."
     [A]alive[B]vivid[C]mobile[D]diverse
     答案:[A]alive
     分析:從本題所處的句子結構來看,to keep them 42 and active,本題的選項受到兩個已知信息點的控制:一個是對them起修飾作用;再有是與后邊的另一個形容詞active之間形成并列的關聯關系,而且形容詞active同樣也是修飾them。從這兩個信息點來看,能夠同時滿足這兩點的選項是[A]alive,表示them(safety programs安全制度)是既alive(有效)又active(被廣泛執(zhí)行)。選項[B]vivid(栩栩如生的)和[C]mobile(移動的)與被修飾成份them(safety programs安全制度)之間根本就沒有同質性,構不成修飾關系;而[D]diverse(多種多樣的)雖然可以修飾them,但與active沒有關聯關系。
     例如:2002年完型試題的33題
     "As time went by, computers became smaller and more powerful, and they became "personal" too, as well as 33 "
     [A]institutional[B]universal[C]fundamental[D]instrumental
     答案:[A]institutional分析:本題所考查的形容詞用來修飾they即computers,而在本題之前文章中已經有下列3個形容詞修飾了computers,本題只是前面3個形容詞的延續(xù):
     實際上前邊3個已知的形容詞就是33題的關聯成分,通過分析這3個已知形容詞的特征就可以確定本題的答案。smaller / powerful / personal這3個詞首先都是修飾計算機本身的變化,而且其導向都是指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容易使用(easier to use);因此, 33題我們也要挑選一個具有此特征的詞.選項[C]fundamental (根本的,本質上的)和[B]universal(普遍的)不能用來修飾computers,兩者沒有同質性.選項[D]instrumental (儀器的)不具有前3個形容詞的特征,沒有表述出計算機變得好用這個概念.只有選項[A]institutional (制度化的)在此處形容計算機變得模塊化了,因而有統一的裝配和操作標準,也就意味著computers became easier to use.
     時間線索
     若完型文章中出現的時間信息一般都是非常有用的線索,因為只要通過分析這些時間線索就可以很快把握與這些時間線索聯系在一起的信息之間的關系。
     例如:1998年完型試題的46題
     "But they insisted that its(指工業(yè)革命) 43 result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750 to 1850 were widespread poverty and misery for the 44 of the English population. 45 contrast, they saw in the preceding hundred years from 1650 to 1750, when England was still a 46 agricultural country, a period of great abundance and prosperity."
     43. A)momentary B)prompt C)instant D)immediate
     46. A)broadly B)thoroughly C)generally D)completely
     43.答案: D) immediate
     分析:本題考查形容詞的詞義辨析,關鍵要注意的已知信息點是后邊的一個時間段-during the period from 1750 to 1850。正是這個時間段決定了不可能選擇A)momentary、B)prompt以及C)instant這三個均表示"時間短"的詞。而immediate除了立即的含義外,還包括邏輯上的"直接"的意思,本題在這里就是要表達工業(yè)革命"直接的結果"這個意思,所以D) immediate為選項。
     46.答案: D) completely
     分析:本題考查副詞的詞義辨析,主要是在表示絕對性的B)thoroughly(徹底地)、D)completely(完全地)和表示相對性的C)generally(通常地,總體上地)之間做一個選擇。解出本題的關鍵是要根據文章的已知信息分析出"英國是完全的農業(yè)國還是總體上的農業(yè)國"。做這個分析的關鍵信息是時間線索。文章給出了兩個時間段:
     根據上述分析,應該選擇表示"英國是完全的農業(yè)國"的選項。B)thoroughly是指細節(jié)上的徹底,而D)completely是指整體上的完全,顯然D)completely更為合適。
     例如:2002年完型試題的30題
     "It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 29 however ) ,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uter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30 by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during the 1960s, radically changed the process"
     [A]brought[B]followed[C]stimulated[D]characterized
     答案:[B]followed分析:正確解出本題的關鍵是把握清楚本填空所連接的前后兩部分的邏輯關系,而且由于前后兩部分的信息都配有明確的時間線索,時間就成為最方便利用的已知信息:
     通過時間線索馬上明確了"計算機的發(fā)明"早于"集成電路的發(fā)明",4個選項中只有[B]followed能夠正確表達這種時間關系,其他3個選項都將"集成電路的發(fā)明"表達成早于"計算機的發(fā)明"。
     總分結構對照分析法
     由于總分之間的基本關系是互相支持,互相印證的對照關系,而且總述是對分述的總結和概括,而分述是對總述的展開。當一些未知填空出現在總述句時,解出這些填空的相關聯已知線索往往可以在與其對應的分述部分找到。
     例如:2000年完型試題的47題-應用于形容詞的例子
     "If no surplus is available, a farmer cannot be 47 . He must either sell some of his property or (48 seek)extra funds in form of loans. Naturally he will try to borrow money at a low (49 rate)of interest, but loans of this kind are not 50 obtainable."
     [A]self-confident[B]self-sufficient[C]self-satisfied[D]self-restrained
     答案:[B]self-sufficient
     分析:本題處在一個總述句中:If no surplus is available, a farmer cannot be 47.在此句話之前,文章都是在講If surplus is available(有贏余的情況下),農民的生活如何;實際上,從文章結構來看,從本題開始出現了另一個意群,而If no surplus is available, a farmer cannot be 47為這個意群的總述句,即如果沒有贏余,農民會怎樣?所以,僅僅看本題所在的句子所包含的已知信息是不夠的,還要看其他地方的相關已知信息,這個關鍵的相關已知信息就在分述部分;因為總述部分是對分述部分的高度概括,只要總結出分述部分,本題答案就迎刃而解。
     總結一下分述部分很容易判斷出47題的答案一定是[B]self-sufficient,因為總述句中的not be self-sufficient恰恰是對分述的概括.
     例如:1999年完型試題的45題-應用于動詞的例子
     "Successful safety programs may 45 greatly in the emphasis placed on certain aspects of the program. Some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mechanical guarding. Others stress safe work practices by (46 observing)rules or regulations. (47 Still) others depend on an emotional appeal to the worker. But, there are certain basic ideas that must be used in every program if maximum results are to be obtained."
     [A]alter[B]differ[C]shift[D]distinguish
     答案:[B]differ分析:45題所考查的動詞處于本段的總述句中,既然分述所做的是"秉承總述的旨意",我們通過分析分述的內容就可以倒推出總述的意思。
     通過分述可以總結出"3種都是成功的安全項目(主語)"做的動作都是"將重點放置于(謂語)","但所放置的點不同(賓語)"。由此分述總結出總述句的主語Successful safety programs所要做的動作(46題)就是"differ"。
     例如:2002年完型試題的21題-甚至可以應用于介詞
     "Comparisons were draw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diffusion of printing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Yet much had happened 21 . As was discussed before, it was not ( 22 ) the 19th century that the newspaper became the dominant pre-electronic ( 23 ) , following in the wake of the pamphlet and the book and in the ( 24 ) of the periodical. It was during the same time that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 25 ) up, beginning with transport, the railway, and leading ( 26 ) through the telegraph, the telephone, radio, and motion pictures ( 27 ) the 20th-century world of the motor car and the air plane. Not everyone sees that process in ( 28 ) . It is important to do so.
     [A]between[B]before[C]since[D]later
     答案:between分析:解除本題所考查的介詞處于文章的總述部分- "作者要在兩個時間階段之間做比較。然后說:但是很多事情發(fā)生了"。再去總結分述部分-"文章首段講19世紀出現了許多信息產品",正好支持總述的much had happened,19世紀處于兩個時間段之間,答案一定是between。
     對應成分分析法
     由于完型文章的上下文之間以及句子內部之間往往有著一定的邏輯關系,句子的各個成分之間便形成一定的對應關系,考生可以根據這種邏輯關系找出與未知填空相對應的已知成分作為線索,通過對應的已知成分推斷出未知填空的答案。
     (1)應用于句子內部
     例如:1996年完型試題的第45題
     "Vitamins are similar because they are made of the same elements- usually carbon, hydrogen , oxygen , and 45 nitrogen."
     (A) mostly (B) partially (C) sometimes (D) rarely
     答案: (C) sometimes分析:本題是一個典型的可以應用"對應成份分析法"解出的題: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45題與usually形成對應關系:因為usually是頻度副詞,所以45題起碼要選擇頻度副詞,可以馬上排除不是頻度副詞的選項(A) mostly和(B) partially。(D) rarely(很少)雖然是頻度副詞,但由于45題與usually之間是and并列的邏輯關系,而rarely與usually是轉折對立的關系,所以不對。只有(C) sometimes,既是頻度副詞,又可以與usually形成并列的邏輯關系。
     (2)應用于上下句之間
     例如:1996年完型試題的第46題
     "Vitamins are similar because they are made of the same elements——usually carbon, hydrogen , oxygen , and 45 nitrogen. They are different 46 their elements are arranged differently"
     46. (A) in that (B) so that (C) such that (D) except that
     答案: (A) in that分析:本題應用"對應成份分析法",分析如下:本題所在的這句話的句子結構與本段的第一句的結構一模一樣。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非常明確地看出46題與上句中的because形成對應,也就是說46題再選出一個表示because的選項,答案為(A) in that。例如:1996年完型試題的第49題
     "(48 Getting)enough vitamins is essential to life, although the body has no nutritional use for 49 vitamins."
     49. (A) exceptional (B) exceeding (C) excess (D) external
     答案: (C) excess
     分析:本題可應用"對應成份分析法",分析如下:本題需要選出一個修飾vitamins的形容詞,我們發(fā)現前邊的從句中也有一個修飾vitamins的形容詞enough,而且前后兩句有著明確的邏輯關系-讓步關系的主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