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政治發(fā)展的趨勢與特點

字號:

(一)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
    1.世界政治多極化是指一定時期內對國際關系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和國家集團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著形成多極格局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是對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實力分布狀態(tài)的反映。多極化發(fā)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兩極格局的演變之中,兩極格局終結后,并沒有出現單極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這是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在地區(qū)范圍,無論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領域,多極化趨勢都在加速發(fā)展。美國力圖建立單極世界,確保美國在全世界的“領導地位”,并使21世紀成為“美國世紀”,遭到了其他大國和國家集團的強有力的抵制。當今世界力量對比雖然呈“一超多強”態(tài)勢,但正逐漸朝著相對均衡的方向發(fā)展。從美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的政策走向、力量對比可以看出,世界多極化方向發(fā)展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不斷地向前發(fā)展。
    2.多極化趨勢必然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力量都要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決不會犧牲或放棄自己的國家利益,屈服于別國利益。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極化趨勢加速發(fā)展的具體原因在于:①美國想建立單極世界,但力不從心,中國、俄國堅決反對,歐盟也難以接受,美國霸權主義遭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反對;②科技和經濟實力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已經沒有哪一種力量能夠全方位占據絕對優(yōu)勢,隨心所欲地控制世界;③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各國政治地位與作用發(fā)生變化,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在全球事務中影響越來越大,日本經濟實力雄厚,有成為政治大國和軍事大國的企圖,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俄國致力于振興經濟和恢復大國地位,發(fā)展中國家在調整中發(fā)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些國家與地區(qū)集團不約而同地主張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fā)展。
    3.世界多極化是在曲折中發(fā)展的,多極化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是因為:
    ①美國的霸權主義和構建單極世界的圖謀,是多極化趨勢發(fā)展的障礙。
    ②冷戰(zhàn)思維依然存在、南北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糾紛等,也會對多極化趨勢產生各種干擾和沖擊。
    ③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種力量重新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由此將產生多種不確定因素,世界多極化進程將充滿矛盾和斗爭。
    4.國際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多極化格局使世界各種力量逐漸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約與制衡的關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有利于遏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有利于實現各國人民對和平、穩(wěn)定、繁榮的新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抓住機遇、發(fā)展自己。我們要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推動多種力量和諧并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wěn)定。
    (二)國際形勢總體和平,局部戰(zhàn)亂。熱點地區(qū)的和平努力(新增考點)
    1.國際形勢的總體態(tài)勢
    延續(xù)近半個世紀的冷戰(zhàn)已經結束,國際局勢總體上趨于緩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正在迅速發(fā)展,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類面臨著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世界和平力量將會繼續(xù)發(fā)展壯大。追求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還未得到根本改變,要解決和平與發(fā)展這兩大戰(zhàn)略性問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仍然任重道遠。冷戰(zhàn)思維依然存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由于民族、宗教、領土、資源等因素引發(fā)的局部沖突此起彼伏,許多國家的人民還在遭受戰(zhàn)爭和*的苦難。各種分裂勢力、恐怖勢力和極端勢力給國際社會不斷帶來危害。環(huán)境、毒品、難民等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目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國際形勢的基本態(tài)勢是:總體和平、局部戰(zhàn)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wěn)定、局部動蕩。
    2.地區(qū)熱點問題
    ①阿以沖突③④
    阿以沖突是當今國際關系的一個熱點問題。它是國際關系以及中東錯綜復雜的國家利益、民族、宗教矛盾的集中反映。阿以沖突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至今仍未解決。阿以沖突的基本問題有兩個:一是巴勒斯坦人民恢復民族權利的問題;二是阿拉伯國家恢復失地的問題。前者是阿以沖突的核心問題。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形勢發(fā)展很大變化,為解決阿以沖突提供了較好的外部條件,但是,阿以沖突的解決仍然面臨以下難題:第一,美國對以色列的偏袒以及力圖控制中東地區(qū)是阿以沖突的外部影響因素;第二,以色列政府過分迷信武力,導致包括哈馬斯在內的巴激進組織不斷從事自殺性爆炸活動,使以巴對抗加劇;第三,泛阿拉伯主義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與*教的宗教沖突是重要的因素。阿以沖突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其焦點問題是:一,領土問題,即巴勒斯坦人最終能在多大范圍內建立自己的家園;二,耶路撒冷問題,由于耶路撒冷為*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三大宗教的圣地,其地位問題便成為巴勒斯坦問題的主要癥結;三,難民問題,目前登記在冊的巴勒斯坦難民有350多萬,其安身問題若得不到公正解決,必將影響中東乃至世界的穩(wěn)定。
    ②朝鮮半島核危機問題
    朝鮮半島問題的實質是南北兩個朝鮮的統一問題。朝鮮半島的統一道路之所以艱難曲折,主要因素在于:第一,由于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在意識形態(tài)、政治和社會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二,南北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造成的互不信任、互不了解;第三,一些大國,尤其是美國是影響朝鮮半島和平統一進程的關鍵因素,朝美之間的緊張狀態(tài)是解決朝
    鮮半島問題的一大障礙;第四,朝鮮半島的核危機成為目前朝鮮半島問題的焦點。中國在朝鮮半島核危機問題上的基本立場:一,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二,分歧各方應以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反對任何一方以武力為威脅或訴諸武力;三,中國愿積極的為尋求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大國關系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國之間的首腦外交空前活躍,大國紛紛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這是大國關系調整的兩個基本特征。1996年俄國總統葉利欽第二次訪華時,中俄兩國領導人率先提出雙方要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zhàn)略協作伙伴關系”。1997年5月法國總統希拉克訪華,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伙伴關系”。1997年10月底到11月初,江澤民主席訪美,中美兩國領導人決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以后相繼出現中日建立面向未來的長期睦鄰友好關系,中英聲明要發(fā)展全面的伙伴關系,俄法確立發(fā)展“優(yōu)先伙伴關系”,俄印(度)宣布建立“戰(zhàn)略伙伴關系”,日俄表示要努力朝著“真正伙伴關系”發(fā)展。大國間“戰(zhàn)略關系”、“伙伴關系”的特點,不同于冷戰(zhàn)時期的“同盟關系”、“集團關系”,它不是以軍事合作為基礎,共同對付第三國,而是一種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平等互利、共同合作的關系。大國關系調整的主要原因有:面向21世紀,爭取有利的戰(zhàn)略地位;國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團利益的地位下降;改變觀念,以合作、對話代替對立、對抗;相互借重又相互牽制。-18-大國關系的這種深刻變化,既是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的產物,又會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多極化趨勢的發(fā)展,有利于國際形勢繼續(xù)緩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
    (四)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加強,同時遭遇挑戰(zhàn)(新增考點)
    隨著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加速發(fā)展,聯合國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強。90年代,它在維護和平、核軍備控制和裁軍方面,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它還是大國調整相互關系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相互交流、維護權益、共同推動建立和平、穩(wěn)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最重要場所。但是,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聯合國的作用有所削弱,遭遇了挑戰(zhàn),主要是:聯合國在機制、結構、運作、管理、功能、作用和使命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和不足之處;某些大國無視聯合國的存在,需要時用之,不需要時棄之,2003年美英繞開聯合國攻打伊拉克就是明顯例證,嚴重損害了聯合國權威;財政問題仍然是聯合國的一個嚴重問題。為了適應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和迎接嚴峻挑戰(zhàn),聯合國機構面臨新的調整和改革。
    (五)經濟因素和文化因素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長(新增考點)
    冷戰(zhàn)時期的經驗教訓證明,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中軍事力量的強大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技術力量作為基礎。因此,冷戰(zhàn)結束后,各國都更加重視把發(fā)展經濟、科技放在首位,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不斷上升,對世界政治影響日益增大。表現在:經濟安全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經濟利益成為各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經濟外交將更加興盛。經濟因素對世界政治影響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經濟發(fā)展直接導致各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和升降,從而影響到世界政治的發(fā)展。加快經濟發(fā)展成為各國的首要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結果往往導致政府的更迭,從而對世界政治發(fā)展產生影響;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qū)聯系更為密切,也使世界政治發(fā)展更趨復雜;經濟利益成為各國關系發(fā)展的主導因素,經濟成為外交的主要內容。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由上千個民族所組成的近二百個國家,不僅存在著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而且經歷了不同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這就形成了各種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六)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
    (1)所謂傳統安全威脅主要指軍事威脅,非傳統安全威脅,是相對前者而言的,包括恐怖主義、貧困、環(huán)境惡化、毒品等。目前國際安全問題更加趨向多元化,傳統安全因素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相互交織。冷戰(zhàn)以后,環(huán)境問題、難民問題、恐怖主義問題、計算機網絡犯罪、金融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已日益具有全球性質,成為國際安全的重要議題?!?·11”事件將恐怖主義的問題更加突出出來。
    (2)現代恐怖主義惡性膨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與和平與發(fā)展問題長期未能得到解決,尤其是冷戰(zhàn)結束后南北差距的拉大,民族宗教矛盾日益尖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發(fā)展以及極端宗教勢力、民族分裂勢力的抬頭有密切關系。
    (3)日益猖獗的恐怖主義活動嚴重地威脅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已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大公害。中國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標本兼治,防范和打擊恐怖活動,努力消除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七)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新的表現
    世界一方面迅速向多極化發(fā)展,另一方面,美、日、歐等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又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處于優(yōu)勢地位。因此,它們會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向社會主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推行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實行新的冷戰(zhàn)。霸權主義的新表現:①強迫別國接受和照搬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②利用“民主”、“人權”甚至“價值觀”等問題,任意干涉別國內政;③憑借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到處侵略。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轟炸,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一次突出的表現,也是美國霸權主義新發(fā)展的表現。在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霸權主義新發(fā)展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美國稱霸世界的野心急劇膨脹,目標是“領導整個世界”;在東西兩線建立為美國霸權主義服務的軍事集團或軍事聯盟,構筑由它主導的全球安全體系;加大軍事投入,大力發(fā)展高技術武器(NMD,TMD);企圖主導國際經濟新秩序,在經濟、貿易、科技、金融等領域建立全球霸主地位;向社會主義國家和第三世界發(fā)動新的冷戰(zhàn);鼓吹“人權高于主權”、“主權有限論”、“人道主義干涉論”、“新干涉主義”、“為價值觀而戰(zhàn)”等種種荒謬論調,為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制造新的“理論”依據,力圖使它們的霸權行徑“合法化”。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在本質上與戰(zhàn)爭有共同之處,都把本國的利益凌駕于其他一切國家的利益之上,憑借經濟軍事實力,對其它國家進行控制、干涉和侵略,造成世界動蕩不安,成為威脅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主要根源。為了維持國家獨立主權、維持世界和平和發(fā)展,維持按本國國情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必須反對國際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