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美國大學的轉學制度安排,在女兒還沒有到美國讀書之前我就聽說過了,當時覺得人家這種“隨意性”真爽,學生讀書的自由度特大,讀著讀著的要是覺得不喜歡這間大學,就可以跟它說再見,“炒”大學,“跳槽”到其他大學去,當然有個前提,那就是得再度申請大學并獲錄取才行。
到了美國后,發(fā)現有相當比例的美國學生在大一大二的階段會選擇社區(qū)大學(類似國內的大專),這些學校的特點是收費比較便宜,又能就近入讀,然后在大三的時候再申請一間正規(guī)的大學,將來在本科畢業(yè)證書上簽名的自然就是最后那間大學的校長了。這種轉學之所以能實現,一是得益于美國大學采取的學分制,學生修滿必須的學分后就有資格畢業(yè);二是得益于美國大學之間的相互承認學分,換言之就是學分可以跟著學生走。學生希望轉到更好的學校去,就必須通過好大學的嚴格審核,申請者需要提供之前的學習成績平均分,寫申請大學作文,還有其他相關材料,國際學生還需要考托福,跟報考大一時類似。
作為國內工薪族,要供孩子出國留學的壓力不會小,所以選擇性價比高的大學就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的另一篇博文“在美國選大學”中有自己與女兒的親身經歷與體會),初到美國的學生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那就先從低點起步,等逐步適應了美國的學習生活后再嘗試跨越更高的求學門檻。女兒在讀高三那年到了波士頓插班,既要應付中學的學習,又要抽出時間報考托福與SAT,倉促下能考上排在74位的大學(當年)已經不錯了,適應了兩年,再報考好一些的大學,最近如愿以償地考上排名第25位的密執(zhí)根大學,大三將轉到那去繼續(xù)學習。這是一種選擇。
一個朋友的女兒與我女兒同屆,同一年出國讀高中,但她家的條件比較好,于是選擇了一所非常好的私立中學重讀高二,兩年后準備充分的她直接報考了卡耐基*梅隆大學并被錄取了,雖然她比我女兒晚讀一年的大學,但算是一步到位,大一就在好大學里學習,也是一種選擇。
記得我在回國前專門租了輛車從波士頓驅車五小時帶著女兒上她的大學去考察(這在美國是相當流行的一種做法,家長會帶著孩子上心儀的大學去參觀考察,國內現在也挺多的家長這樣做了),記得當時在學校附近有家中餐館,老板是福建來的,家族生意,前臺那個女老板娘有兩個孩子,大約三十歲的樣子,得知我女兒在秋季將入讀,于是給我女兒的飯費打折(當地許多商家都優(yōu)惠這所大學的學生),還告訴我們,她也將在那個時間入該校讀商科,原來這位“大”學生之前在一所社區(qū)大學已經讀完了大一大二,現在是轉到這所正規(guī)大學里接著再讀。這又是一種選擇。
美國這種轉學制度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讓學生有一個努力奮斗的目標,而且操作權在學生個人身上,學生可以調整自己的選擇,不必從一而終。反觀國內的大學,別說轉學不現實了,就是同一間大學內轉個專業(yè)都非常困難??尚业氖牵F在已經有極少數大學開始嘗試著讓學生在入學后,在規(guī)定的前提下有再次選擇專業(yè)的權力,比如要成立一個什么班,公開向全校各學院的某個年級段學生“招生”,考上的就等于可成為那個專業(yè)的學生了,但能實現轉專業(yè)的學生畢竟還是少之又少。所以,真的是要夸夸美國大學的轉學制度安排。
到了美國后,發(fā)現有相當比例的美國學生在大一大二的階段會選擇社區(qū)大學(類似國內的大專),這些學校的特點是收費比較便宜,又能就近入讀,然后在大三的時候再申請一間正規(guī)的大學,將來在本科畢業(yè)證書上簽名的自然就是最后那間大學的校長了。這種轉學之所以能實現,一是得益于美國大學采取的學分制,學生修滿必須的學分后就有資格畢業(yè);二是得益于美國大學之間的相互承認學分,換言之就是學分可以跟著學生走。學生希望轉到更好的學校去,就必須通過好大學的嚴格審核,申請者需要提供之前的學習成績平均分,寫申請大學作文,還有其他相關材料,國際學生還需要考托福,跟報考大一時類似。
作為國內工薪族,要供孩子出國留學的壓力不會小,所以選擇性價比高的大學就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的另一篇博文“在美國選大學”中有自己與女兒的親身經歷與體會),初到美國的學生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那就先從低點起步,等逐步適應了美國的學習生活后再嘗試跨越更高的求學門檻。女兒在讀高三那年到了波士頓插班,既要應付中學的學習,又要抽出時間報考托福與SAT,倉促下能考上排在74位的大學(當年)已經不錯了,適應了兩年,再報考好一些的大學,最近如愿以償地考上排名第25位的密執(zhí)根大學,大三將轉到那去繼續(xù)學習。這是一種選擇。
一個朋友的女兒與我女兒同屆,同一年出國讀高中,但她家的條件比較好,于是選擇了一所非常好的私立中學重讀高二,兩年后準備充分的她直接報考了卡耐基*梅隆大學并被錄取了,雖然她比我女兒晚讀一年的大學,但算是一步到位,大一就在好大學里學習,也是一種選擇。
記得我在回國前專門租了輛車從波士頓驅車五小時帶著女兒上她的大學去考察(這在美國是相當流行的一種做法,家長會帶著孩子上心儀的大學去參觀考察,國內現在也挺多的家長這樣做了),記得當時在學校附近有家中餐館,老板是福建來的,家族生意,前臺那個女老板娘有兩個孩子,大約三十歲的樣子,得知我女兒在秋季將入讀,于是給我女兒的飯費打折(當地許多商家都優(yōu)惠這所大學的學生),還告訴我們,她也將在那個時間入該校讀商科,原來這位“大”學生之前在一所社區(qū)大學已經讀完了大一大二,現在是轉到這所正規(guī)大學里接著再讀。這又是一種選擇。
美國這種轉學制度給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間,讓學生有一個努力奮斗的目標,而且操作權在學生個人身上,學生可以調整自己的選擇,不必從一而終。反觀國內的大學,別說轉學不現實了,就是同一間大學內轉個專業(yè)都非常困難??尚业氖牵F在已經有極少數大學開始嘗試著讓學生在入學后,在規(guī)定的前提下有再次選擇專業(yè)的權力,比如要成立一個什么班,公開向全校各學院的某個年級段學生“招生”,考上的就等于可成為那個專業(yè)的學生了,但能實現轉專業(yè)的學生畢竟還是少之又少。所以,真的是要夸夸美國大學的轉學制度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