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很難買到中國貨

字號:

在海外旅行時常常有意關注一下那里有沒有中國貨.在巴黎,除了十三區(qū)的唐人街以外在其他地方幾乎難見到中國貨-偶爾見到一些產自中國大陸的商品,卻又明明白白地打著洋人的牌子;在日本行走期間的所見幾乎也是如此,雖然中日兩國早已經互為對方的貿易伙伴(之一),每年出口到日本的中國產品也是千億美圓的巨量,但大多數都被打上了日本的品牌,而以中國品牌堂而皇之地出現(xiàn)在東京或者大阪的商店里的"純粹的中國貨"雖然不能說沒有但絕對屬于鳳毛麟角;泰國越南等稍微落后的東南亞國家,"純粹的中國貨"在百貨商店里也并不比在發(fā)達國家更容易見到一些.
     據說中國的摩托車在越南賣得極好,但大街上始終難以見到我們熟悉的宗申力帆等品牌,道是在河內的大百貨商店里見到了跺在角落中的占地很小的TCL彩色電視,但比起膾炙人口的東洋品牌和后起之秀的韓國品牌來則多少顯得有些寒酸.后來,在大街上我攔住了一輛"摩的",正兒八經地問人家知道不知道宗申和力帆摩托.載客的小伙子滿腹狐疑地看了看我說知道,我騎的不就是宗申嗎?我連忙好奇地低頭尋找,卻赫然發(fā)現(xiàn)了本田的標志.不用解釋我也明白了,中國的大街上不也有把奧拓的車標換成了他哥哥奧迪的標志的嗎?看來,中國的商品終歸因為物美價廉而受到了別人的追捧,但咱們的品牌卻成了別人眼里的雞肋,即便是在我們眼中遠遠落后于自己的第三世界.
     最近聽說我們的宇通大轎車光榮地占領了古巴的市場,盡管又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但這次終究是以我們的民族品牌出現(xiàn)而沒有被換成H或是四個圓圈之類的東西.隨著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以及國內人力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們總有一天將喪失在制造成本上的優(yōu)勢,而如果再僅僅滿足于OEM那樣的帖牌生產(況且讓別人吃肉自己喝湯的窘境亦非我們所愿),我們的企業(yè)單靠為別人代工而賺一點點蠅頭小利,那么終有一天孟加拉國或是阿富汗等人工更加便宜的國家會毫不留情地把我們取代.而事實也的確如此,據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珠三角地區(qū)服裝加工企業(yè)的定單已經在減少,而作為全世界的服裝生產國,我們卻始終沒有出現(xiàn)一個真正叫得響的品牌.同樣的尷尬在自行車企業(yè)也如出一轍,作為全球的自行車生產國,我們也終沒能出現(xiàn)一個膾炙人口的牌子,這大概可以算是我們這個自行車王國最為尷尬的"遭遇"了吧.不過稍微能讓我們意*一下的也許就剩下海爾聯(lián)想與華為了...在即將來臨的后奧運會時代,我們也許不得不進入一個重新爭創(chuàng)民族品牌的再發(fā)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