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經(jīng)典必須要遵循的“三尊重”

字號: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說謊。放羊的小孩是那么孤單,那么寂寞。他只是一個小孩子,他只是那么強烈地渴望著與人交流?!袄莵砹恕笔撬_到他所向往的熱鬧,和他所渴求的交流的最直接的途徑……他無法找到排除寂寞的方法,他只能不斷說謊,為自己的心靈吶喊。
    以上幾段文字,摘自2006年第12期《教師博覽》中《誰來關心放羊的孩子?》(以下簡稱《誰》)一文。這樣的論述,真讓人“刮目相看”!
    《狼來了》是一個婦孺皆知的經(jīng)典故事,主人公“放羊的孩子”早已成了“說謊者”的代名詞,許多家長和老師在教育孩子不要說謊時,總會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梢哉f,如今的中小學乃至大學生都知道這個故事的含義。然而,這篇文章卻對這個故事作了全新的解讀,認為這個說謊的孩子沒有錯,他只是想用這種方式排除內(nèi)心的孤寂,贏得大人的理解。筆者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在倡導創(chuàng)造性解讀或個性化閱讀的今天,有些人已經(jīng)進入了誤區(qū),他們以為,個性化閱讀就是“我要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根本不顧閱讀的基本前提和原則。筆者以為,對經(jīng)典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建立在以下三個“尊重”的基礎之上。
    首先,必須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
    我們在解讀時,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只摘取有利于自己的部分情節(jié)和詞句,必須尊重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別是關鍵細節(jié)。從網(wǎng)上檢索可以發(fā)現(xiàn),《狼來了》的版本很多,但有這樣幾個細節(jié)是共有的:一是第一次說謊成功后,這個孩子很開心,因為他覺得自己手段高明:大人終于上當了。就是說:孩子說謊并不是為了解除孤寂,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騙人本領,以玩弄大人、尋他們的開心為目的。二是大人們上當后,都提出了批評。也就是說,孩子是屢教不改。說謊一次,可以諒解,連續(xù)說謊三次,這就不可饒恕了。然而,《誰》文的作者,不顧這些細節(jié)的存在,憑空想象,認為孩子說謊是出于無奈,是為了消除孤寂。這怎么行得通呢?
    其次,必須尊重客觀現(xiàn)實和普遍的認知規(guī)律。
    經(jīng)典文本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的濃縮,它表現(xiàn)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認知規(guī)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到孤寂的孩子有,愛說謊的孩子也有,其他如愛占小便宜、倔強、誠實、勇敢的孩子也都有,這是客觀事實,誰也不可否認。孤寂有孤寂的緣由,愛說謊也有愛說謊的緣由,其緣由都可能是多方面的,這也是事實。在孤寂和愛說謊之間,有可能構成因果關系,也有可能是互不相干。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孤寂就必然會導致說謊,也不能認為說謊就是因為孤寂??墒牵墩l》文的作者,就簡單地將二者畫上了等號,這未免太武斷了。
    再次,必須尊重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xiàn)的實效。
    作者在創(chuàng)作文本時,總是有明確的意圖,盡管有時其意圖不可能通過文本充分表現(xiàn)出來,或者表現(xiàn)得非常隱蔽。讀者在閱讀時,通過文本得到的,如果和作者想表達的基本一致,也就是和諧地統(tǒng)一,就是收到了較好的藝術效果?!独莵砹恕返淖髡呦胪ㄟ^故事告訴讀者什么呢?那就是:說謊必定是有害的,既害人,也害己。一般讀者讀后也會得出這種結論。然而,《誰》文不顧作者意圖和藝術表現(xiàn)的實際效果,硬要作一番“別解”,多少有一點故作驚人之嫌。一百個讀者有一百個林黛玉,這話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但如果林黛玉在某個讀者的頭腦中是吉普賽女郎,或者是母夜叉,那絕對是荒唐的!
    對經(jīng)典文本作重新解讀,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要求。但是,重新解讀不是隨心所欲地曲解,更不是憑空想象地胡解。不要以為,只要與眾不同就是創(chuàng)新,就是有新意。這樣的曲解,又能給青少年讀者帶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