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語言和城市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發(fā)明”,前者使人們可以進行交流,后者使人們得以匯聚;前者的衍生物是人類幾千年的文化藝術,后者的成果是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蔓延開去的物質文明。但是人類又注定是悲劇的存在,語言并無助于人們靈魂的溝通,城市則按照自身的邏輯蔓延。
虛擬城市
近幾年中國的圖書市場雖然不是很景氣,但每年出書的品種卻一直在遞增,就像鋼鐵產量和建筑規(guī)模一樣,我們的年出書種類也已經在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了,但是這同樣只代表量而不是質。有好事者做過計算,說如果一個人從5歲開始讀書,每天一本,那么他到95歲也讀不完現(xiàn)在一年出版的書。每年年初在國展中心舉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簡直像“大集”,用“琳瑯滿目”、“汗牛充棟”之類的成語來形容都不夠“規(guī)?!焙托蜗螅谩皶暮Q蟆眮硇稳菀诧@得太肉麻和不貼切,大約只有“書山肉?!边@樣鄙俗一點的“詞匯”才適合,因為在那個高溫和缺氧的躁動的氛圍里,你的眼里只有書和人。
說書展讓人躁并非指所有書展,而是特指國內的以中國出版物的展示銷售為目的的書展,稍有審美直覺的人會看出,其實并不僅是書展的規(guī)模和書的種類讓人煩躁,封面的設計愈發(fā)增加了這種“熾熱”。近年來出版的圖書大部分都充分顯示了電腦設計的巨大潛力,圖像的堆疊、花飾的雕琢、色彩的迤邐、文字的搶眼……早已“亂書漸欲迷人眼”了,有國外設計師“贊許”道: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師是世界上運用設計軟件最熟練的!
其實何止書籍裝幀業(yè),電腦的潛能在建筑設計效果圖方面也被極大地開發(fā)出來,比如像“水晶石數(shù)字科技”這樣的建筑圖像“營造”企業(yè),已經逐漸把業(yè)務向全球拓展,致力于成為的虛擬建筑/城市企業(yè)了。
計算機三維圖像技術眼下在中國的巨大作用之一,就是虛擬建筑/城市,服務對象從建筑設計公司到地產公司,它們借著廣告充斥于城市的一切角落,它們與所謂“真實”的城市混淆在一起,難解難分。尤其是在地產廣告中,虛擬社區(qū)被高度“提純”和理想化了,它展示了未來生活的夢幻狀態(tài),與我們日益混雜激變的城市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這方面,計算機三維圖像技術在模擬建筑/城市方面的“成就”,與書籍裝幀業(yè)是同樣“輝煌”的。在前年5月北京大學舉行的”M會議“上,雷姆?庫哈斯曾經對此有一段絕對精彩的評論,堪與磯崎新對上海的那段評論平分秋色。那天,當他在談到對中國超城市化速度的震驚時,話鋒一轉,談及中西方使用計算機的差別,他說,西方用計算機來實現(xiàn)形體復雜的建筑,而中國是將業(yè)主希望得到的所有東西一起放在圖上,中國的城市與中國建筑師對計算機的使用一樣沒有復雜性,只是將所有的東西都羅列出來。
在西方,正是由于計算機模擬技術的日益成熟,才產生了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具有無比復雜曲面變換的建筑(如西班牙的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美術館,蓋里在設計中運用了設計波音飛機復雜曲面用的軟件)、庫哈斯的建立于復雜的都市分析語境上的建筑設計(如CCTV)。西方的建筑師把這種技術作為思維拓展手段,設計出只有借助計算機才能完成的復雜空間分析與設計。
雷姆?庫哈斯及其OMA剛剛在柏林舉辦完大型展覽,CCTV新樓照例是其中的重頭戲,如果注意效果圖在歐洲語境和在我們國內語境的差異是很有意思的:當CCTV新樓出現(xiàn)在國外媒體上時,它幾乎都融入城市之中,并且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而當它出現(xiàn)在國內媒體時,則成為我們熟悉的建筑模特,城市退到后場,成為烘托這個明星般的怪異之作的背景。有一次他干脆指出這是專門為中國設計的效果圖。
可見,國內設計界更多是把它作為藝術想像的拓展手段,渲染出只有借助計算機才能完成的復雜空間模擬。但是不要忘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有可能是一個設計公司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市場”的壓力迫使那些設計公司做出媚俗討好的設計。
一年前,在水晶石的大本營――六箱建筑舉辦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展覽《北京城記憶數(shù)字影像展》,展覽展示了其令人驚嘆的視覺模擬圖像――對北京城門及其環(huán)境的數(shù)碼重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重建是雙重的,即一方面以老照片和藝術作品為藍本虛擬了歷史語境中的城門,場面恢弘、細節(jié)歷歷;一方面在巨幅前城門的現(xiàn)實城市環(huán)境照片上勾畫出城門的效果圖,亦真亦幻、意猶未盡。展覽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后一方面,現(xiàn)實與虛擬圖像的數(shù)字合成在此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并引發(fā)了人們對北京歷史的深入思考,后來王軍那本的以北京的拆城歷史為線索的《城記》,就大量引用了這部分作品。
雖然這仍是視覺模擬技術的簡單運作,但已經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它試圖建立起一種對城市歷史記憶與現(xiàn)實狀態(tài)的分析模式。當然,這種類比、拼貼式的分析僅僅是開始,劇變中的城市需要更為深入和復雜的分析與批判。
移魂都市
因為常與一幫建筑師交流看城市電影的體會,的片子已經很難漏網,好萊塢電影《移魂都市》(Dark City)的名字總在耳邊晃,卻一直沒有看,主要原因是它名不見“正史”。幾個月前給《北京現(xiàn)代商報》寫過一篇關于未來城市的稿子,提到的是《大都會》、《銀翼殺手》、《黑客帝國》甚至《關鍵報告》,就是沒涉及《移魂都市》,等后來終于看過之后,才后悔不迭――僅就關于未來城市的想像力而言,《移魂都市》是最有恐怖魅力的。
影片中的未來城市是一個二維的漂浮在宇宙中的外星人的實驗場,人類的“記憶”已經被物質化為可以儲存和注射的藥液,外星人希望通過翻來覆去在人類實驗品上的注射,更改人們的記憶和身份,尋找靈魂和新秩序的“配方”。注射的時間是每天的零點,這時城市中的所有人都被催眠,外星人開始在每個人的眉心注入全新的記憶。電影最有意思的情節(jié)也在此時展開:伴隨著記憶的調換,在外星人巨大的地下“車間”強大魔力的操縱下,城市空間也在瞬間發(fā)生著滄海桑田式的變化,摩天大樓在生長,街道在平移開合,室內也隨著發(fā)生空間和風格上的更迭。幾分鐘后,當人們醒來時,城市已經按照每個人的新記憶的“語境”魔術般地改造好了。
當然,與前面提到的那些有關未來城市的電影一樣,《移魂都市》里的城市也是見不得陽光的,外星人最后就在陽光中灰飛湮滅了。
第一次去廣州是幾年前的一個圣誕夜,從深圳趕過去的,只停留了幾個小時。記得那幾個小時全都在舊城區(qū)的老教堂間游逛,已經是深夜,教堂前的小廣場上依然人滿為患,我只能遠遠地感受宗教的狂熱與喜慶氣氛。在由教堂至教堂的路上,衰頹的老街清寂幽曠,我知道廣州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城市,但那天我只是閱讀和記憶了它的一重性格。
半個月前有機會在廣州多住了幾天,這一次,廣州毫不吝惜地在我面前展示了它的多重性格。
在白云機場下飛機的一瞬間,就體會到了南國的酷熱。出了機場,行駛在前往市區(qū)的道路上,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那些高樓沿著道路幾乎完全不留空隙地擠在一起,一路密密匝匝地鋪排下去,更令人震驚的是,高架路和立交橋就在樓群間將就著擠出一點縫隙,蛇行盤旋而過。那天是中午到的,汽車得以在公路上以飆車的速度狂行,一路上如置身山區(qū)盤山公路般的驚險刺激。
住在二沙島,珠江環(huán)圍著它靜靜流過,江面開闊,江水墨色,少有游船,更沒有江輪和汽笛聲。二沙島是限高區(qū),廣東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和一些豪宅都坐落在這里,環(huán)境幽雅,是城市的一塊飛地。但是在它的對面,“豪樓”城墻一樣沿江矗立,密密地封死了二沙島的天際線,也霸道地攔擋了身后闊大市區(qū)建筑的二沙島對景。
當天晚上,知道我著迷于城市的朋友帶著我們一行到一個滿是舊殖民建筑和超巨大榕樹街上散步,我從沒有見過那么壯觀的林蔭道。正沉浸在幽幽古意中,猛然看到車窗外緩緩地展現(xiàn)出漢闕一樣的東西,一座座一人多高的碑狀物,上面貼著馬賽克,四坡琉璃瓦收頂,它們有規(guī)律地分布在高架路下繁忙路段,像有意添置的公共藝術。廣州的朋友也沒有猜出它的用途,還是司機解了圍,原來那是爛尾樓基礎的美化!
早先,深圳和珠海這些平地而起的城市曾經引起海內外有關人士的濃厚興趣,一個城市可以完全在幾年時間里魔術般地速成,沒有記憶,沒有文化資源,但卻有城市性格。相對后發(fā)展起來的廣州本應該具有后發(fā)展的優(yōu)勢,卻成為一個沒有規(guī)劃的預見性的后規(guī)劃城市,廣州城市性格的錯位與生猛化,使它進入了藝術狀態(tài)的“移魂都市”時代。
與北京和上海相比,廣州是一個更加生活化的城市,不管城市空間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人們仍然沉浸在吃的氛圍中,漫長的早茶并不因空間的移魂而改變,這是其與電影的區(qū)別,即空間雖然已經挪移,記憶卻依然恒久頑強。
印象最深的是在越秀公園旁的有名的魚頭館,那環(huán)境如園林般幽雅精致,無數(shù)巨大的風扇高掛屋頂、樹間,霧氣從風扇前端噴出,在強風的吹送下營造出如云如霧的人間幻境。這又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影片的情節(jié),隨著城市空間的巨變,人們也在迅速生產著新的生活方式,生成著新的記憶。
虛擬城市
近幾年中國的圖書市場雖然不是很景氣,但每年出書的品種卻一直在遞增,就像鋼鐵產量和建筑規(guī)模一樣,我們的年出書種類也已經在世界上數(shù)一數(shù)二了,但是這同樣只代表量而不是質。有好事者做過計算,說如果一個人從5歲開始讀書,每天一本,那么他到95歲也讀不完現(xiàn)在一年出版的書。每年年初在國展中心舉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簡直像“大集”,用“琳瑯滿目”、“汗牛充棟”之類的成語來形容都不夠“規(guī)?!焙托蜗螅谩皶暮Q蟆眮硇稳菀诧@得太肉麻和不貼切,大約只有“書山肉?!边@樣鄙俗一點的“詞匯”才適合,因為在那個高溫和缺氧的躁動的氛圍里,你的眼里只有書和人。
說書展讓人躁并非指所有書展,而是特指國內的以中國出版物的展示銷售為目的的書展,稍有審美直覺的人會看出,其實并不僅是書展的規(guī)模和書的種類讓人煩躁,封面的設計愈發(fā)增加了這種“熾熱”。近年來出版的圖書大部分都充分顯示了電腦設計的巨大潛力,圖像的堆疊、花飾的雕琢、色彩的迤邐、文字的搶眼……早已“亂書漸欲迷人眼”了,有國外設計師“贊許”道:中國的書籍裝幀設計師是世界上運用設計軟件最熟練的!
其實何止書籍裝幀業(yè),電腦的潛能在建筑設計效果圖方面也被極大地開發(fā)出來,比如像“水晶石數(shù)字科技”這樣的建筑圖像“營造”企業(yè),已經逐漸把業(yè)務向全球拓展,致力于成為的虛擬建筑/城市企業(yè)了。
計算機三維圖像技術眼下在中國的巨大作用之一,就是虛擬建筑/城市,服務對象從建筑設計公司到地產公司,它們借著廣告充斥于城市的一切角落,它們與所謂“真實”的城市混淆在一起,難解難分。尤其是在地產廣告中,虛擬社區(qū)被高度“提純”和理想化了,它展示了未來生活的夢幻狀態(tài),與我們日益混雜激變的城市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這方面,計算機三維圖像技術在模擬建筑/城市方面的“成就”,與書籍裝幀業(yè)是同樣“輝煌”的。在前年5月北京大學舉行的”M會議“上,雷姆?庫哈斯曾經對此有一段絕對精彩的評論,堪與磯崎新對上海的那段評論平分秋色。那天,當他在談到對中國超城市化速度的震驚時,話鋒一轉,談及中西方使用計算機的差別,他說,西方用計算機來實現(xiàn)形體復雜的建筑,而中國是將業(yè)主希望得到的所有東西一起放在圖上,中國的城市與中國建筑師對計算機的使用一樣沒有復雜性,只是將所有的東西都羅列出來。
在西方,正是由于計算機模擬技術的日益成熟,才產生了弗蘭克?蓋里設計的具有無比復雜曲面變換的建筑(如西班牙的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美術館,蓋里在設計中運用了設計波音飛機復雜曲面用的軟件)、庫哈斯的建立于復雜的都市分析語境上的建筑設計(如CCTV)。西方的建筑師把這種技術作為思維拓展手段,設計出只有借助計算機才能完成的復雜空間分析與設計。
雷姆?庫哈斯及其OMA剛剛在柏林舉辦完大型展覽,CCTV新樓照例是其中的重頭戲,如果注意效果圖在歐洲語境和在我們國內語境的差異是很有意思的:當CCTV新樓出現(xiàn)在國外媒體上時,它幾乎都融入城市之中,并且多是在俯視狀態(tài)下;而當它出現(xiàn)在國內媒體時,則成為我們熟悉的建筑模特,城市退到后場,成為烘托這個明星般的怪異之作的背景。有一次他干脆指出這是專門為中國設計的效果圖。
可見,國內設計界更多是把它作為藝術想像的拓展手段,渲染出只有借助計算機才能完成的復雜空間模擬。但是不要忘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效果有可能是一個設計公司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市場”的壓力迫使那些設計公司做出媚俗討好的設計。
一年前,在水晶石的大本營――六箱建筑舉辦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展覽《北京城記憶數(shù)字影像展》,展覽展示了其令人驚嘆的視覺模擬圖像――對北京城門及其環(huán)境的數(shù)碼重建。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重建是雙重的,即一方面以老照片和藝術作品為藍本虛擬了歷史語境中的城門,場面恢弘、細節(jié)歷歷;一方面在巨幅前城門的現(xiàn)實城市環(huán)境照片上勾畫出城門的效果圖,亦真亦幻、意猶未盡。展覽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后一方面,現(xiàn)實與虛擬圖像的數(shù)字合成在此產生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并引發(fā)了人們對北京歷史的深入思考,后來王軍那本的以北京的拆城歷史為線索的《城記》,就大量引用了這部分作品。
雖然這仍是視覺模擬技術的簡單運作,但已經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它試圖建立起一種對城市歷史記憶與現(xiàn)實狀態(tài)的分析模式。當然,這種類比、拼貼式的分析僅僅是開始,劇變中的城市需要更為深入和復雜的分析與批判。
移魂都市
因為常與一幫建筑師交流看城市電影的體會,的片子已經很難漏網,好萊塢電影《移魂都市》(Dark City)的名字總在耳邊晃,卻一直沒有看,主要原因是它名不見“正史”。幾個月前給《北京現(xiàn)代商報》寫過一篇關于未來城市的稿子,提到的是《大都會》、《銀翼殺手》、《黑客帝國》甚至《關鍵報告》,就是沒涉及《移魂都市》,等后來終于看過之后,才后悔不迭――僅就關于未來城市的想像力而言,《移魂都市》是最有恐怖魅力的。
影片中的未來城市是一個二維的漂浮在宇宙中的外星人的實驗場,人類的“記憶”已經被物質化為可以儲存和注射的藥液,外星人希望通過翻來覆去在人類實驗品上的注射,更改人們的記憶和身份,尋找靈魂和新秩序的“配方”。注射的時間是每天的零點,這時城市中的所有人都被催眠,外星人開始在每個人的眉心注入全新的記憶。電影最有意思的情節(jié)也在此時展開:伴隨著記憶的調換,在外星人巨大的地下“車間”強大魔力的操縱下,城市空間也在瞬間發(fā)生著滄海桑田式的變化,摩天大樓在生長,街道在平移開合,室內也隨著發(fā)生空間和風格上的更迭。幾分鐘后,當人們醒來時,城市已經按照每個人的新記憶的“語境”魔術般地改造好了。
當然,與前面提到的那些有關未來城市的電影一樣,《移魂都市》里的城市也是見不得陽光的,外星人最后就在陽光中灰飛湮滅了。
第一次去廣州是幾年前的一個圣誕夜,從深圳趕過去的,只停留了幾個小時。記得那幾個小時全都在舊城區(qū)的老教堂間游逛,已經是深夜,教堂前的小廣場上依然人滿為患,我只能遠遠地感受宗教的狂熱與喜慶氣氛。在由教堂至教堂的路上,衰頹的老街清寂幽曠,我知道廣州是一個現(xiàn)代化的城市,但那天我只是閱讀和記憶了它的一重性格。
半個月前有機會在廣州多住了幾天,這一次,廣州毫不吝惜地在我面前展示了它的多重性格。
在白云機場下飛機的一瞬間,就體會到了南國的酷熱。出了機場,行駛在前往市區(qū)的道路上,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那些高樓沿著道路幾乎完全不留空隙地擠在一起,一路密密匝匝地鋪排下去,更令人震驚的是,高架路和立交橋就在樓群間將就著擠出一點縫隙,蛇行盤旋而過。那天是中午到的,汽車得以在公路上以飆車的速度狂行,一路上如置身山區(qū)盤山公路般的驚險刺激。
住在二沙島,珠江環(huán)圍著它靜靜流過,江面開闊,江水墨色,少有游船,更沒有江輪和汽笛聲。二沙島是限高區(qū),廣東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和一些豪宅都坐落在這里,環(huán)境幽雅,是城市的一塊飛地。但是在它的對面,“豪樓”城墻一樣沿江矗立,密密地封死了二沙島的天際線,也霸道地攔擋了身后闊大市區(qū)建筑的二沙島對景。
當天晚上,知道我著迷于城市的朋友帶著我們一行到一個滿是舊殖民建筑和超巨大榕樹街上散步,我從沒有見過那么壯觀的林蔭道。正沉浸在幽幽古意中,猛然看到車窗外緩緩地展現(xiàn)出漢闕一樣的東西,一座座一人多高的碑狀物,上面貼著馬賽克,四坡琉璃瓦收頂,它們有規(guī)律地分布在高架路下繁忙路段,像有意添置的公共藝術。廣州的朋友也沒有猜出它的用途,還是司機解了圍,原來那是爛尾樓基礎的美化!
早先,深圳和珠海這些平地而起的城市曾經引起海內外有關人士的濃厚興趣,一個城市可以完全在幾年時間里魔術般地速成,沒有記憶,沒有文化資源,但卻有城市性格。相對后發(fā)展起來的廣州本應該具有后發(fā)展的優(yōu)勢,卻成為一個沒有規(guī)劃的預見性的后規(guī)劃城市,廣州城市性格的錯位與生猛化,使它進入了藝術狀態(tài)的“移魂都市”時代。
與北京和上海相比,廣州是一個更加生活化的城市,不管城市空間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人們仍然沉浸在吃的氛圍中,漫長的早茶并不因空間的移魂而改變,這是其與電影的區(qū)別,即空間雖然已經挪移,記憶卻依然恒久頑強。
印象最深的是在越秀公園旁的有名的魚頭館,那環(huán)境如園林般幽雅精致,無數(shù)巨大的風扇高掛屋頂、樹間,霧氣從風扇前端噴出,在強風的吹送下營造出如云如霧的人間幻境。這又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影片的情節(jié),隨著城市空間的巨變,人們也在迅速生產著新的生活方式,生成著新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