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5日,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王旭明曾在例行新聞發(fā)布會上透露,由教育部起草的國家教育考試法草案目前已進入最后完善階段,即將提交國務院法制部門通過。王旭明表示,由于我國考試種類、參考人數(shù)較多,社會對各類考試的關注度較高,制定一部專門與考試有關的法律,有利于規(guī)范考試行為,同時也可以維護考試的公正、公平,有利于構建科學的人才選拔機制。
而2008新年伊始,教育部公布工作要點,加快起草、修訂考試法等多部法規(guī)被納入議程。
2008年1月22日,教育部邀請多名法學專家參加了一個關于考試法草案研討會。參加論證會的中國人民大學楊立新教授稱,“考試法的出臺具有迫切性和現(xiàn)實性,現(xiàn)在的考試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制度,誰都可以舉行,對于考試的程序、結果、效力等急需進行統(tǒng)一和規(guī)范”。
楊立新教授介紹,在此次論證會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有關考試設置的法律權限問題上。
據(jù)悉,教育部將于近期就考試法草案征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意見,并建議抓緊工作,盡早報國務院審議。
■背景:作弊與考試如影隨形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考試大國,但考試法律制度建設嚴重滯后
1月19日,本年度全國研究生考試開考,120萬考生步入考場,進行了人生又一搏。與此同時,考場內外的作弊事件也接二連三地傳出:山西一下子有10個考研作弊團伙落網;廣東出現(xiàn)“作弊小組”利用對講機在考場內外傳送答案……
從查獲的作弊案看,作弊工具越來越“高科技化”。以江蘇通過無線電監(jiān)考查獲的10余起高科技作弊為例:除了米粒大小的“耳麥”外,還有手表式接收器、縫在衣服上的扣式攝像機等。被查獲的作弊人員中,既有跨省區(qū)的有組織作弊團伙,也有一對一的單個作弊。前者是從偏遠省份考場竊取考卷,由“槍手”作答后通過QQ等網絡手段發(fā)送到各地;后者是由親屬或同學偷傳答案……
作弊與考試如影隨形的現(xiàn)象,令人感嘆與無奈。日前,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曾表示,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考試大國,但考試法律制度建設嚴重滯后。此時,社會呼吁多年的考試法似有破冰之勢,日漸浮出水面。以法律約束、制裁各類考試作弊行為,正是這部法律之劍鋒所指。
■現(xiàn)狀:作弊“團伙化”,利益很誘人
○一般的“聯(lián)絡人”,少說也要賺個三四萬元
如今,作弊早已不是簡單的“打小抄”“傳紙條”的行為了。有調查顯示,如今社會上已經出現(xiàn)了“專業(yè)團伙”,這類作弊團伙猖獗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
前天,記者以想做“考試代理者”的身份,通過QQ在網上聯(lián)系到一名出售考試答案的陳某。據(jù)陳某說,因考試的類別不同,利潤也就不同。他做的項目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全國司法考試、研究生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成人高考,以及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職稱英語等考試。其中,尤以全國司法考試、研究生考試和國家公務員考試等大型考試最賺錢,每個科目賣給每人的答案售價數(shù)千元不等。一場考試下來,一般的“聯(lián)絡人”少說也要賺個三四萬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每份答案一般只賣幾百元,但是因為人數(shù)多,總體收入也不錯?!?BR> 武漢某部屬高校一名大四學生昨告訴記者,今年研究生考試前,曾有人向他兜售英語和政治答案,每科收費2000元。
今年1月19日在地大被抓獲的兩名作弊者的筆記本電腦顯示:答案接收者有20人。如果按照政治、英語每人每科答案2000元計算,那么兩人從這兩門科目的考試中,一次可進賬8萬元,除去1萬元的買答案費用,每人可獲3.5萬元?!白鲞@行風險也大!”陳某說,一旦被抓到,那么電腦、手機和傳輸設備都要上繳,“損失”起碼在萬元以上。
為避免作弊露餡,便購買高科技的反作弊設備,這也是作弊組織者的一塊收入來源。
記者上網查詢得知,一個傳統(tǒng)的無線隱形耳機一般售價100元,如果是最新的高科技設備,售價則相應貴很多。
有一款反屏蔽反“作弊克”隱型無線耳機售價458元,而像筆式和手表式的接收裝置(如液晶手表等),既不容易被監(jiān)考老師發(fā)現(xiàn),又具有反作弊功能,價格在800元~1500元不等。“這些設備一般都是有技術的公司生產,我們可以低價大批量拿回來,然后高價賣給考生賺取差價?!标惸痴f,出售作弊設備的收入雖然不高,但風險也較小。
■危害:作弊不治,“好孩子”也會變壞
○目前,對作弊者的處罰僅限于行政措施,做槍手“沒風險”
從2004年開始,教育部規(guī)定,在一些國家統(tǒng)一考試中,要求考生考前閱讀《誠信考試承諾書》并簽字認可。大部分考生在四六級考試前都簽署了“承諾書”。然而許多考試結束不久,仍有不少槍手成功地拿到了傭金。事實證明,《誠信考試承諾書》一紙協(xié)議難敵作弊市場的隱性需求。
近日,一項在線調查(有2106名參加者)顯示,71.5%的人認為《誠信考試承諾書》“基本上形同虛設”。88.8%的人認為這一協(xié)議已然“沒有必要,誠信絕不是簡單地簽個保證書就能達成的”。
一位足球解說員曾說過:“在球場上,好孩子變壞是因為壞孩子得不到懲罰。”考試作弊行為也越來越貼近這一邏輯。調查顯示,23.4%的人認為,現(xiàn)在針對作弊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大,沒有威懾力。23.2%的人把作弊歸因于“監(jiān)考不嚴,讓人有機可乘”。
“做槍手是沒風險的。反正在學校,就算逮著,多半是讓本人自己來考,最嚴重就是考試作廢,槍手沒什么損失。”某高校研一學生小呂表示,第一次做“槍手”的時候,自己很緊張。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完全是“心理素質”的問題。
據(jù)小呂分析,因為每學期學生都要給老師打分,所以老師也要和同學搞好關系,不能太嚴。其他同學一般也不會管,作弊并不會觸及到他們的利益。因為抄是抄不出好成績的,作弊的人不會影響他們評獎學金。
據(jù)悉,目前對作弊者的處罰僅限于行政措施。對*者只能以偽造證件的名義予以處罰。而對其他作弊行為的處罰,更是無法可依。有媒體報道,2007年7月英語四六級考試前夕,公安機關端掉一個制售隱形耳機等作弊工具的窩點,可民警把《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翻了個遍,對于“制銷考試專用作弊工具”的問題,也沒有找到明確的處罰規(guī)定?!拔覀冎缓脤λM行教育,暫扣作弊工具,把他放了?!?BR> 對于在考試中泄露題目和答案的行為,按照“國家教育考試處罰辦法”,處罰是取消成績、警告或開除??季韱⒎夂缶筒凰阕魑募?,無法按《保密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些助考網站公開寫道:“我國刑法目前只把出售考前答案的視為泄露國家秘密罪,而考中答案還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所以還構不成犯罪。如果出了事,最多也就拘留幾天。”
■疑問:考試法能否震懾作弊
○是否該用制定法律的手段來處罰作弊行為,學生們看法不一
一考關乎千萬家。從學校到社會,從漢語到英語,從體育到藝術,從計算機到政治──成長立業(yè)之路總是步步考出來的。對不少人來說,一旦被考試的門檻絆倒,就意味著被社會剔出了主流。為了通過考試擠過人生中的多道獨木橋,種種作弊便如影隨形地與種種考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般斗起法來。
對此,有關人士指出,考試法的出臺將緩解考試誠信危機。考試作弊的危害莫過于降低社會的誠信度,加劇社會的信用危機。通過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治理考試舞弊現(xiàn)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信用危機,重塑公平競爭、誠實信用的考場新形象,讓每個人都心服口服地走出考場。
“這項法律會對考試作弊形成一定的威懾。考試法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大法,具有統(tǒng)一性和權威性。”中國人民大學的楊立新教授稱,“對于考試作弊的處理及法律責任,草案中有專項規(guī)定──包括工作人員、參加考試的人員和社會組織等,是比較全面的?!?BR> “考試法的出臺,當然應該起到震懾考試作弊的作用。這是它的基本功能?!痹蛉珖舜筇峤弧蛾P于盡快制定國家教育考試法》議案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索通律師事務所主任韓德云說,目前考試作弊行為已滲透到考試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單單是考生作弊,還包括試題泄露、**、閱卷作弊、成績公布泄密、考生篩選作弊等。因此,考試法有必要在考試組織核心環(huán)節(jié)、程序上進行更嚴格的規(guī)定,重點打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徇私舞弊行為,確保考試公平,保障考生的合法權益,從源頭、制度上杜絕考試作弊,而不是過于強調對作弊的懲治、處罰。
不過,對于是否應該用制定法律的手段來處罰作弊行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生們的看法并不一致。
一位大三同學說:“為了自己的前途,抄襲一點兒,無可厚非吧?沒必要制定法律──大家好像都這樣呀?!敝劣诎芽荚囎鞅咨仙叫淌仑熑?,更多的學生覺得“實在過重了”。
也有不少學生表示,有必要制定這樣一部法律?!澳切┢綍r不好好學習的同學,靠作弊來獲得好成績,或者拿到獎學金。這對那些平時刻苦讀書的同學太不公平了。作弊就該嚴懲!”
一位大學老師說,針對考試作弊,制定法律肯定會起作用。對作弊行為如何處理,學校也有了統(tǒng)一依據(jù)?!皻v的科舉考試有嚴法可依?,F(xiàn)在的考試雖然不是科舉考試,但只要是考試就都應該有統(tǒng)一的法律。
考試法最主要的還是應該規(guī)范考試程序、紀律,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對老師和工作人員可以從嚴。但對學生,最嚴重的,也只該是開除學籍──不宜過重。“
■觀點:法律與考試制度需要“聯(lián)動”
○作弊是考試的共生品。只要有考試這種形式存在,作弊很難完全杜絕
出臺考試法,從法律角度來規(guī)范考試行為,這是一個積極的做法。但是,從某種程度來說,作弊是考試的共生品。只要有考試這種形式存在,作弊很難完全杜絕。一部考試法,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作弊這種歷史沉積的難題,也實在令人疑問:一是作弊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違法?這個標準怎么確定?二是考試法的執(zhí)法主體是誰?用什么辦法來監(jiān)督其執(zhí)法行為?三是拿法律來約束學生,那我們學校的教育責任哪兒去了?
考試作弊,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道德行為的失范,或者說是考試制度的一種弊端。制定法律應是一個好的方向,但如果法律與考試制度之間欠缺“聯(lián)動”,考試制度未有相應變革,恐怕考試法也將落后于不斷“發(fā)展”的作弊手段。
而2008新年伊始,教育部公布工作要點,加快起草、修訂考試法等多部法規(guī)被納入議程。
2008年1月22日,教育部邀請多名法學專家參加了一個關于考試法草案研討會。參加論證會的中國人民大學楊立新教授稱,“考試法的出臺具有迫切性和現(xiàn)實性,現(xiàn)在的考試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制度,誰都可以舉行,對于考試的程序、結果、效力等急需進行統(tǒng)一和規(guī)范”。
楊立新教授介紹,在此次論證會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有關考試設置的法律權限問題上。
據(jù)悉,教育部將于近期就考試法草案征求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意見,并建議抓緊工作,盡早報國務院審議。
■背景:作弊與考試如影隨形
○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考試大國,但考試法律制度建設嚴重滯后
1月19日,本年度全國研究生考試開考,120萬考生步入考場,進行了人生又一搏。與此同時,考場內外的作弊事件也接二連三地傳出:山西一下子有10個考研作弊團伙落網;廣東出現(xiàn)“作弊小組”利用對講機在考場內外傳送答案……
從查獲的作弊案看,作弊工具越來越“高科技化”。以江蘇通過無線電監(jiān)考查獲的10余起高科技作弊為例:除了米粒大小的“耳麥”外,還有手表式接收器、縫在衣服上的扣式攝像機等。被查獲的作弊人員中,既有跨省區(qū)的有組織作弊團伙,也有一對一的單個作弊。前者是從偏遠省份考場竊取考卷,由“槍手”作答后通過QQ等網絡手段發(fā)送到各地;后者是由親屬或同學偷傳答案……
作弊與考試如影隨形的現(xiàn)象,令人感嘆與無奈。日前,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曾表示,中國是名副其實的考試大國,但考試法律制度建設嚴重滯后。此時,社會呼吁多年的考試法似有破冰之勢,日漸浮出水面。以法律約束、制裁各類考試作弊行為,正是這部法律之劍鋒所指。
■現(xiàn)狀:作弊“團伙化”,利益很誘人
○一般的“聯(lián)絡人”,少說也要賺個三四萬元
如今,作弊早已不是簡單的“打小抄”“傳紙條”的行為了。有調查顯示,如今社會上已經出現(xiàn)了“專業(yè)團伙”,這類作弊團伙猖獗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
前天,記者以想做“考試代理者”的身份,通過QQ在網上聯(lián)系到一名出售考試答案的陳某。據(jù)陳某說,因考試的類別不同,利潤也就不同。他做的項目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全國司法考試、研究生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成人高考,以及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醫(yī)師考試、職稱英語等考試。其中,尤以全國司法考試、研究生考試和國家公務員考試等大型考試最賺錢,每個科目賣給每人的答案售價數(shù)千元不等。一場考試下來,一般的“聯(lián)絡人”少說也要賺個三四萬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每份答案一般只賣幾百元,但是因為人數(shù)多,總體收入也不錯?!?BR> 武漢某部屬高校一名大四學生昨告訴記者,今年研究生考試前,曾有人向他兜售英語和政治答案,每科收費2000元。
今年1月19日在地大被抓獲的兩名作弊者的筆記本電腦顯示:答案接收者有20人。如果按照政治、英語每人每科答案2000元計算,那么兩人從這兩門科目的考試中,一次可進賬8萬元,除去1萬元的買答案費用,每人可獲3.5萬元?!白鲞@行風險也大!”陳某說,一旦被抓到,那么電腦、手機和傳輸設備都要上繳,“損失”起碼在萬元以上。
為避免作弊露餡,便購買高科技的反作弊設備,這也是作弊組織者的一塊收入來源。
記者上網查詢得知,一個傳統(tǒng)的無線隱形耳機一般售價100元,如果是最新的高科技設備,售價則相應貴很多。
有一款反屏蔽反“作弊克”隱型無線耳機售價458元,而像筆式和手表式的接收裝置(如液晶手表等),既不容易被監(jiān)考老師發(fā)現(xiàn),又具有反作弊功能,價格在800元~1500元不等。“這些設備一般都是有技術的公司生產,我們可以低價大批量拿回來,然后高價賣給考生賺取差價?!标惸痴f,出售作弊設備的收入雖然不高,但風險也較小。
■危害:作弊不治,“好孩子”也會變壞
○目前,對作弊者的處罰僅限于行政措施,做槍手“沒風險”
從2004年開始,教育部規(guī)定,在一些國家統(tǒng)一考試中,要求考生考前閱讀《誠信考試承諾書》并簽字認可。大部分考生在四六級考試前都簽署了“承諾書”。然而許多考試結束不久,仍有不少槍手成功地拿到了傭金。事實證明,《誠信考試承諾書》一紙協(xié)議難敵作弊市場的隱性需求。
近日,一項在線調查(有2106名參加者)顯示,71.5%的人認為《誠信考試承諾書》“基本上形同虛設”。88.8%的人認為這一協(xié)議已然“沒有必要,誠信絕不是簡單地簽個保證書就能達成的”。
一位足球解說員曾說過:“在球場上,好孩子變壞是因為壞孩子得不到懲罰。”考試作弊行為也越來越貼近這一邏輯。調查顯示,23.4%的人認為,現(xiàn)在針對作弊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大,沒有威懾力。23.2%的人把作弊歸因于“監(jiān)考不嚴,讓人有機可乘”。
“做槍手是沒風險的。反正在學校,就算逮著,多半是讓本人自己來考,最嚴重就是考試作廢,槍手沒什么損失。”某高校研一學生小呂表示,第一次做“槍手”的時候,自己很緊張。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這完全是“心理素質”的問題。
據(jù)小呂分析,因為每學期學生都要給老師打分,所以老師也要和同學搞好關系,不能太嚴。其他同學一般也不會管,作弊并不會觸及到他們的利益。因為抄是抄不出好成績的,作弊的人不會影響他們評獎學金。
據(jù)悉,目前對作弊者的處罰僅限于行政措施。對*者只能以偽造證件的名義予以處罰。而對其他作弊行為的處罰,更是無法可依。有媒體報道,2007年7月英語四六級考試前夕,公安機關端掉一個制售隱形耳機等作弊工具的窩點,可民警把《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翻了個遍,對于“制銷考試專用作弊工具”的問題,也沒有找到明確的處罰規(guī)定?!拔覀冎缓脤λM行教育,暫扣作弊工具,把他放了?!?BR> 對于在考試中泄露題目和答案的行為,按照“國家教育考試處罰辦法”,處罰是取消成績、警告或開除??季韱⒎夂缶筒凰阕魑募?,無法按《保密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些助考網站公開寫道:“我國刑法目前只把出售考前答案的視為泄露國家秘密罪,而考中答案還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所以還構不成犯罪。如果出了事,最多也就拘留幾天。”
■疑問:考試法能否震懾作弊
○是否該用制定法律的手段來處罰作弊行為,學生們看法不一
一考關乎千萬家。從學校到社會,從漢語到英語,從體育到藝術,從計算機到政治──成長立業(yè)之路總是步步考出來的。對不少人來說,一旦被考試的門檻絆倒,就意味著被社會剔出了主流。為了通過考試擠過人生中的多道獨木橋,種種作弊便如影隨形地與種種考試“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般斗起法來。
對此,有關人士指出,考試法的出臺將緩解考試誠信危機。考試作弊的危害莫過于降低社會的誠信度,加劇社會的信用危機。通過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治理考試舞弊現(xiàn)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信用危機,重塑公平競爭、誠實信用的考場新形象,讓每個人都心服口服地走出考場。
“這項法律會對考試作弊形成一定的威懾。考試法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大法,具有統(tǒng)一性和權威性。”中國人民大學的楊立新教授稱,“對于考試作弊的處理及法律責任,草案中有專項規(guī)定──包括工作人員、參加考試的人員和社會組織等,是比較全面的?!?BR> “考試法的出臺,當然應該起到震懾考試作弊的作用。這是它的基本功能?!痹蛉珖舜筇峤弧蛾P于盡快制定國家教育考試法》議案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索通律師事務所主任韓德云說,目前考試作弊行為已滲透到考試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單單是考生作弊,還包括試題泄露、**、閱卷作弊、成績公布泄密、考生篩選作弊等。因此,考試法有必要在考試組織核心環(huán)節(jié)、程序上進行更嚴格的規(guī)定,重點打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徇私舞弊行為,確保考試公平,保障考生的合法權益,從源頭、制度上杜絕考試作弊,而不是過于強調對作弊的懲治、處罰。
不過,對于是否應該用制定法律的手段來處罰作弊行為,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生們的看法并不一致。
一位大三同學說:“為了自己的前途,抄襲一點兒,無可厚非吧?沒必要制定法律──大家好像都這樣呀?!敝劣诎芽荚囎鞅咨仙叫淌仑熑?,更多的學生覺得“實在過重了”。
也有不少學生表示,有必要制定這樣一部法律?!澳切┢綍r不好好學習的同學,靠作弊來獲得好成績,或者拿到獎學金。這對那些平時刻苦讀書的同學太不公平了。作弊就該嚴懲!”
一位大學老師說,針對考試作弊,制定法律肯定會起作用。對作弊行為如何處理,學校也有了統(tǒng)一依據(jù)?!皻v的科舉考試有嚴法可依?,F(xiàn)在的考試雖然不是科舉考試,但只要是考試就都應該有統(tǒng)一的法律。
考試法最主要的還是應該規(guī)范考試程序、紀律,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對老師和工作人員可以從嚴。但對學生,最嚴重的,也只該是開除學籍──不宜過重。“
■觀點:法律與考試制度需要“聯(lián)動”
○作弊是考試的共生品。只要有考試這種形式存在,作弊很難完全杜絕
出臺考試法,從法律角度來規(guī)范考試行為,這是一個積極的做法。但是,從某種程度來說,作弊是考試的共生品。只要有考試這種形式存在,作弊很難完全杜絕。一部考試法,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作弊這種歷史沉積的難題,也實在令人疑問:一是作弊到什么程度才能算作違法?這個標準怎么確定?二是考試法的執(zhí)法主體是誰?用什么辦法來監(jiān)督其執(zhí)法行為?三是拿法律來約束學生,那我們學校的教育責任哪兒去了?
考試作弊,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道德行為的失范,或者說是考試制度的一種弊端。制定法律應是一個好的方向,但如果法律與考試制度之間欠缺“聯(lián)動”,考試制度未有相應變革,恐怕考試法也將落后于不斷“發(fā)展”的作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