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宗教知識: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宗教須知

字號:

傣族
    西雙版納的傣族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亦稱小乘佛教。西雙版納地區(qū)又被分為兩個派系:一派叫"擺壩",又叫“級拿??ā绷硪慌山小皵[孫”,又叫"桑目蒂???。
    據(jù)資料介紹,“擺壩”這個派系產(chǎn)生比"擺孫"要早,這個派系的特點是主張在山野中修行,靜心懺悔修行,戒葷,廣為施舍他人,不求他人施舍,堅持過苦行僧的生活。 擺孫這個派系據(jù)說是從擺壩中分化出來的。這個派系主張僧侶不必戒葷,不必在山中修行,既施舍別人,也 可以吃他人施舍之物。同時主張成群出家?,F(xiàn)在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大多數(shù)傣族信仰這一派系。
    按照傳統(tǒng)習俗,傣族男子八歲時就要 出家為僧,一般分為兩步: 第一步是當見習和尚,傣語叫"科勇"。這時的主要任務(wù)是學習教規(guī)教義和傣文;第二步是置辦出家用具。請教父主持出家儀式,正式成為小和尚。小和尚既要認字學習傣文,又要念經(jīng)學習佛教經(jīng)典。以后既可逐級晉升為"大佛爺",也可選擇適當時間還俗。僧侶從事宗教活動和居住的寺院,稱為瓦。"瓦"由維罕、哄和波蘇三部分組成。維罕(佛殿)是佛寺的主要 建筑,雕梁畫棟,重檐飛角,雄偉狀觀。是從事佛教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哄又分為哄坦藏經(jīng)室和哄明爰(僧侶臥室兩種)。波蘇(佛亭)是佛寺的一種附屬性建筑,外形似塔。它是佛寺等級高低的一種標志。
    傣族宗教活動繁多,主要有以下幾項(1) 賧毫瓦薩(關(guān)門節(jié)),時間是傣歷9月15日,舉行過毫瓦薩儀式后,娛樂活動及婚戀一律停止(2)翁瓦薩(開門節(jié)),即凈居齋期結(jié)束,時間是在傣歷12月15日。其活動與毫瓦薩相似,只是每戶還要辦紙花、銀花、用黃布包著布施僧侶。過完翁瓦薩節(jié)后,齋戒解除,村寨內(nèi)又重新開展娛樂活動,男女也開始談情說愛,準備辦婚禮蓋新房。除以上介紹的兩種外,還有賧薩拉、賧、帕、賧打療、賧考倫壩等幾種宗教活動。[考試大整理]
    哈尼族
    哈尼人沒有具體的宗教信仰,他們信仰多神、信鬼靈,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十分突出。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公山神、母山神、雷公、電母、樹神、寨神、家神等。 他們有搞宗教祭祀活動的首領(lǐng)嘴瑪和師娘。嘴瑪擔負寨子的管事人和宗教祭祀主持的雙重身份。 師娘要搞算卦、跳神送鬼。由于信仰鬼神,他們每年都要舉行許多祭祀活動,主要有“豎?o巴門”、“切卡阿必羅祭祀活動”、“沙沙康祭祀活動”、“朱可朱捏鐵祭祀活動”等。豎?o巴門:巴門是村寨的大門,豎?o巴門,愛尼話叫“*慷翁”,一般每年要舉 行一次,時在陰歷三月間。
    巴門那天,全寨家家戶戶殺雞舂糍粑,先在家中舉行祭祀活動,然后由嘴瑪帶領(lǐng)到寨邊去制作?o巴門,做好后將它豎起來。豎?o巴門是一次重大的祭祀活動,全寨男人不論老少都必須出動,一 起砍樹,分頭做門框,修柵欄。?o巴門兩旁的柵欄上還要插上一些專門削出來的花棍作為裝飾。豎?o巴門時,嘴瑪要念這樣一段祭祀:門外是山,門內(nèi)是寨,請?o巴門把災(zāi)難擋在門外,把疾病也擋在門外,保住寨里的人無疼無病,四季平安。朱可朱捏鐵祭祀活動:有些村寨又叫“丫雞雞”,意思是趕惡鬼,活動在陽歷9月舉行。舉行活動時,每戶人家捉一只雞在男女室門口各拔下三撮雞毛,將雞殺死祭鬼。
    男人們在祭完鬼后手握一把刻有花紋、涂有雞屎的木刀邊砍邊吼叫,把家中 惡鬼趕出大門,然后又拿木刀在寨內(nèi)邊舞邊吼叫,再將寨內(nèi)藏著的惡鬼趕到 ?o巴門外,祈禱?o巴門把鬼攔在門外,保護寨人的平安。
    布朗族
    布朗族的宗教信仰比較雜亂,他們既是多神信仰者又是小乖佛教的信仰者。在小乖佛 教傳入布朗山區(qū)之前,他們的宗教信仰是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為主要內(nèi)容的原始宗教。
    在布朗人的心目中,風、雨、雷、電、山、地、水、火、樹、谷皆有神靈主宰,神與鬼不計其數(shù)。祭神鬼的活動也十分頻繁。在每年的春耕之前要舉行祭山神儀式,砍樹要祭樹神,種地祭地神、水神,放火燒山祭火神。另外布朗族還有祭竹鼠、祭祖先和給人、谷 叫魂的宗教活動。
    傳說以前布朗人并無谷種,一位叫雅枯酸的婦女獲得一粒大得像南瓜一樣的谷種時正好懷有身孕。一天,雅枯酸身感疲乏,體力不支,未將有谷種的谷倉蓋嚴,谷種便從倉內(nèi)滾出來,并且越變越大,把雅枯酸的屋子撞得水泄不通雅枯酸十分生氣,舉棍狠打谷種,將巨大的谷種打得粉碎,被打碎的谷子一粒粒逃出屋子躲藏起來。谷種逃走之后,人們東找西找,想找上幾粒進行播種,可是誰也沒有找到谷種的下落,后來是竹鼠從土洞里把谷種一粒粒銜出來撒在地里,讓它發(fā)芽、成長、抽穗,使人們終于獲得了種 子,因此布朗族十分敬重竹鼠,如果要捕食竹鼠便要舉行儀式進行祭祀。[考試大整理]
    在小乘佛教傳入布朗山區(qū)后,群眾漸漸接受了佛教的那一套理論,普遍信仰佛教,并對佛虔誠膜拜。布朗族每個男人都是從小出家在佛寺內(nèi)修行。不出家修行的男人被視為沒有教化的生人,受人歧視,也很難找到對象,因此村寨里幾乎找不到?jīng)]有當過和尚的成年人。男人出家一般從7歲開始,第一階段先當科勇,到佛寺內(nèi)見習,并學點傣文字母和佛教的清規(guī)戒律。第二階段是舉行儀式,正式受戒出家為僧。受戒之后就變成了小和尚,開始靜心修行。然后再按修行情況和年齡一步步晉升為大和尚、二佛爺、大佛爺……。決意 終身出家的人,將一級級晉升。 絕大多數(shù)出家人都是半途還俗。
    布朗族“賧”日和“賧” 的形式和傣族地區(qū)一模一樣。在傣歷9月15日這一天要賧毫瓦薩(即賧關(guān)門節(jié))。在9月到12月期間要賧薩拉,祭祀死者亡靈。在11月間要賧坦,按照個人的心愿抄經(jīng)書送進佛寺,在12月15日這一天要賧帕(即向僧侶施舍袈裟)。這一天還賧翁瓦薩(開門節(jié))。此外,還有賧打療、賧孝倫壩、幾光羅、升和尚、松山卡、考剛、外塔、拜仙人跡等等。
    白族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個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護神。
    白族對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歷史。明代木雕“本主”像 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節(jié)日,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動之一。
    據(jù)說這一天是本主的誕辰,祭祀時間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盡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為神、有南詔和大理國的統(tǒng)治者及其親屬、也有南詔大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