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文范文23篇(2)

字號:


    5."節(jié)儉"觀的淡化
    一天,我拿起一只用完的牙膏殼,隨口說了句:"賣到廢品回收站去。"誰料,女兒一把奪過扔出窗外,回我一聲:"小氣!"這在我們兒時是絕不會發(fā)生的,而如今我一個習慣成自然的舉 動,在女兒眼里,已無異于"吝嗇"成性了。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
    就我所知,這種傳統(tǒng)"節(jié)儉"觀的淡化,實在不合世界潮流,更與我們的國情不符。
    然而,傳統(tǒng)的"節(jié)儉"觀的淡化,又絕非年輕一代如此。以飯店用餐為例,"公吃"的酒海肉山,奢華比闊且不說,即使自掏腰包打牙祭的,不也非留一點在盤里碗里以示闊氣嗎?如若在大庭廣眾之間,真發(fā)生像報上講的某位名人"喝粥舔碗"那樣的事,那一定會被視作"葛朗臺"再世了。
    這也就提示我們,"節(jié)儉 "之淪為"吝嗇",是一段時期來"未富先豪"那種普遍社會心態(tài)的伴生物。就我們社會的總體狀況而言,"富"還根本談不上,而"豪"已使許多人趨之若鶩,且無形之中成為衡量某些社會行為的一種尺度,于是富也排場,窮也排場,一旦變?yōu)闀r尚,種種"節(jié)儉"的言行就難免會遭人嘲弄,而對域外一擲千金、窮奢極侈的誤傳也愈來愈多。
    其實,人家雖已到了真正稱得上"富"的程度,但在該節(jié)儉的時候,是從來也不怕被人指為"小氣"的。比如,在美國大學,聽說,就有經(jīng)營回收舊教科書的業(yè)務。學期結(jié)束,學生可將用過的舊課本回售給學校書店,學校又把這些舊教材廉價賣給新生,這樣,一本使用小心的課本,有時竟可以為幾代大學生所用。當然并非那里在鬧紙荒,實是精打細算的經(jīng)濟頭腦使然。可在我們這個"洛陽紙貴"的地方,何曾聽說過新生入學買老生舊課本的事?雖說教材越印越精致,到頭來還不是統(tǒng)統(tǒng)拿去做了紙漿!又如,在人均收入名列世界前茅的瑞士,居然大張旗鼓地在開展廢品回收活動。牙膏殼、廢電池、鋁箔包裝、白鐵罐頭、過期報刊、陳舊書籍,無一不當寶貝加以回收。不但企業(yè)指導用戶如何處理產(chǎn)品舊包裝,就是商店也鼓勵顧客"舊瓶裝新酒",利用原有的瓶罐灌入新的清潔劑、洗發(fā)液之類繼續(xù)使用。而這種過去習以為常的零拷買賣,在我們這里,恐怕也已"物以稀為貴",難得再有了。
    由此觀之,節(jié)儉觀的淡化實在不合世界潮流,更與我們的國情不符。我們現(xiàn)在生活雖大有改善,可離"富有"還相距甚遠。一夜暴富、滿身精品的自然大有人在,但每日里揮霍無度,終非人生所追求的目標。歸根到底,節(jié)儉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取向,恰恰植根于地球資源有限和人類需求無限這 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因而任何一個清醒的民族,都不能放松對國民進行節(jié)儉的教育。對我們來說,這種教育就更為緊迫。
    古訓有之,"審度量,節(jié)衣服,儉財用,禁侈壽,為國之急也",此乃古今不變的真理;而"木屑竹頭,皆有用之物;牛溲馬勃,可備藥物之資",也是十分淺顯的常識。難道因求富心切,意在 趨時,忙于更新生活方式,就能忘了這些基本道理嗎?
    孔老夫子有言,儉,德之共也。還是讓我們永遠保持著中華民族這一傳統(tǒng)美德吧!
    6.成才在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彭端淑在《為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四川邊遠地區(qū)有貧富懸殊的兩個和尚,都想到南海朝圣,富和尚幾年間一直打算雇船順江而下直到南海而終沒有去成;窮和尚卻憑著一只盛水的瓶和一只討飯的缽,步行到達了南海并且勝利返回。
    一般人都認為,這說明逆境能培養(yǎng)人才,而順境則埋沒人才。我倒不這樣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外引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引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逆境、順境都是外部條件,而不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成才的關鍵在于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身處順境的富和尚未到達南海而身處逆境的窮和尚卻終到達,這是為什么?根本原因就是窮和尚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定信念。如果不發(fā)揮這種主觀能動性,沒有這種毅力和信念,富和尚到達不了南海,窮和尚更到達不了南海。
    對于一個有志之人,逆境、困難、艱苦,正是磨煉的好機會,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是也。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歷一切身處逆境而終有成就的人,無不經(jīng)過這樣的艱苦磨煉。張海迪的事跡眾所周知,她嚴重高位截癱,卻在逆境中讀"鏡子書";在自己身上扎針,潛心攻讀外語,終于成為戰(zhàn)勝病魔而大有益于人的典型。在中華這片沃土上,像張海邊這樣的逆境成才的事例何止萬千!然而他們的成才的關鍵決不是逆境,而是主觀能動性的高度發(fā)揮。
    實際上人的內(nèi)在素質(zhì),如人的經(jīng)驗、智慧、品德、意志、創(chuàng)造力等等,關系到主體活動的質(zhì)量,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瑞典化學家諾貝爾與父親在拿破侖三世的資助下研究甘油炸藥,曾發(fā)生過多次爆炸事故。在1867年9 月3日發(fā)生的大爆炸中,工廠完全被炸毀,諾貝爾的弟弟和許多工人被炸死,他本人也被炸傷,造成轟動一時的"海倫波事件",引起一些人的極大恐懼和強烈反對。面對困難諾貝爾并未認輸,而是憑著頑強的意志、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先后發(fā)明了"諾貝爾安全炸藥""無煙炸藥"。由此可見,對于人才的成長,外因固然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長離不開典型環(huán)境,具體人物離不開具體環(huán)境,但這些都是作為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而存在的;唯有人的內(nèi)在因素,才是成才的決定因素,它是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決定著主觀能動作用發(fā)揮的程度的。
    因此,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證,它甚至會銷磨才華,扼殺人才,正像巴爾扎克所說的:"挫折就像一塊石頭,對于弱者來說是絆腳石,對于強者來說是墊腳石。"我國封建社會不知磨滅了多少閃光的人才,可悲!可嘆!
    由此可見,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才是成才所至關重要的條件。當然,這里也要順便說一下,順境與逆境一樣,它可能有利于成才,也有可能銷蝕、毀滅人才,其道理也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環(huán)境的好壞固然對人的成才有著影響,但它并不是關鍵,逆境同順境一樣,對人才的形成有著兩面性,不可形而上學的看待。關鍵是看自己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具備這兩點,并盡大可能發(fā)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有成才的希望,才有可能成為造福祖國,造福人民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