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單元自測試卷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一)
溫馨提示:本單元考查緒論及第1~4章,其中重點章為第1章、第3章,重點內容為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認識的產生及本質、真理和價值、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商品經濟、價值規(guī)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
第Ⅰ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問題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問題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問題
2.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 ( )
A.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
B.主觀的精神活動
C.人為應付環(huán)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動
D.個人的日常生活活動
3.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fā),走自己的路。這體現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統一
C.事物發(fā)展的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D.事物發(fā)展的內因和外因的統一
4.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又反過來促進經濟進一步發(fā)展。
從因果關系來看,這屬于 ( )
A.原因和結果相互區(qū)別
B.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結果相互滲透
D.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
5.實現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根本途徑是 ( )
A.學習書本知識
B.進行社會調查
C.研究歷史資料
D.參加社會實踐
6.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fā)點應該是 ( )
A.人們的主觀愿望
B.先進分子的要求
C.客觀存在的事實
D.正確的指導思想
7.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表明 ( )
A.只要參加實踐活動就能獲得正確認識
B.每個人的認識都直接來源于實踐
C.-切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D.書本上的知識不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8.既承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又承認邏輯證明在認識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認為( )
A.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多元的
B.邏輯證明可以取代實踐標準
C.邏輯證明可以最終證實或駁倒真理
D.被邏輯證明和證偽了的認識最終還要靠實踐的檢驗
9.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是由于 ( )
A.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B.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D.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10.社會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B.人口眾多和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
C.‘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D.人民群眾和各種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
11.歷史人物分為杰出人物和反動人物,杰出人物是 ( )
A.對歷史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的偉大人物
B.特指無產階級的偉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特指被壓迫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
D.特指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理論家
12.下列活動中,屬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的是 ( )
A.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
B.物質生產實踐活動
C.科學實驗活動
D.處理人際關系的倫理活動
1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這在哲學上符合( )
A.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B.量變和質變關系的原理
C.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理
D.“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14.循環(huán)論的錯誤在于 ( )
A.夸大了事物發(fā)展的普遍性,否認了事物發(fā)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C.夸大了事物發(fā)展的曲折性,否認了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
D.夸大了新舊事物之間的連續(xù)性,否認了新舊事物之間的間斷性
15.我國制定的“十一五”計劃的根據是 ( )
A.抽象的可能性
B.現實的可能性
C.人民群眾的愿望
D.先進分子的構想
16.正確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前提是 ( )
A.正確反映客觀規(guī)律
B.充分調動個人積極性
C.徹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
17.整個人類的認識是 ( )
A.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B.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C.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D.正確與錯誤的統一
18.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就是堅持了檢驗真理的標準的 ( )
A.客觀性
B.全面性
C.具體性
D.穩(wěn)定性
19.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地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劣
B.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C.社會風氣的好壞
D.人口增長的快慢
20.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是一種承認社噲發(fā)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的理論,它建立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礎上,是能動的決定論。這說明承認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 ( )
A.排斥主體選擇的作用
B.與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不矛盾
C.把歷史的發(fā)展看作自發(fā)的過程
D.否認人的思想動機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21.改革在歷具有普遍性,它是 ( )
A.社會制度更替的一種形式
B.統治階級向被統治階級妥協
C.對社會體制進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階級*反動階級統治的斗爭
22.商品生產者要獲得更多收益必須使生產商品的 ( )
A.個別勞動時間等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B.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C.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D.個別價值等于社會價值
23.具體勞動 ( )
A.反映社會生產關系
B.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C.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
D.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
24.貴金屬貨幣和紙幣在執(zhí)行何種職能時其作用有較大區(qū)別 ( )
A.價值尺度職能
B.流通手段職能
C.支付手段職能
D.貯藏手段職能
25.在私有制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會導致小商品生產者 ( )
A.都成為資本家
B.都成為雇傭工人
C.兩極分化
D.徹底破產
26.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 ( )
A.只具有歷史進步性
B.只具有階級局限性
C.既有歷史進步性又有階級局限性
D.既無歷史進步性也無階級局限性
27.馬克思主義產生于 ( )
A.18世紀90年代
B.19世紀40年代
C.19世紀70年代
D.19世紀90年代
28.社會歷史是人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這是一種 ( )
A.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B.唯意志論觀點
C.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D.宿命論觀點
29.假象同真相一樣,也是客觀的。這是一種 ( )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相對主義詭辯論觀點
C.唯物主義辯證法觀點
D.神秘主義觀點
30.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道路的規(guī)律是 ( )
A.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B.對立統一規(guī)律
C.質量互變規(guī)律
D.本質表現為現象的規(guī)律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下列各項屬于生產力系統的要素的有 ( )
A.獨立的實體性因素
B.運籌性的綜合因素
C.滲透性因素
D.社會關系因素
32.構成勞動力商品價值的要素有 ( )
A.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
B.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C.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D.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33.下列各項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有 ( )
A.毛澤東思想
B.鄧小平理論
C.“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D.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
34.下列各項屬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目的的有 ( )
A.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B.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
C.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D.掌握各種具體的知識
35.下列各項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有 ( )
A.“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質
B.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覺的復合
D.“理”是天地萬物之根
36.下列各項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有 ( )
A.水是萬物的本原
B.火是萬物的始基
C.天地萬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種基本物質構成
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虛空構成
37.下列各項正確說明實踐的特點的有 ( )
A.實踐具有思想性,是思維范圍內的活動
B.實踐具有客觀性,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
C.實踐具有自覺能動性,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D.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是人的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38:在關于真理標準的問題上,下列說法中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有 ( )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C.多數人認為正確的就是真理
D.對我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
39.下列各項屬于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的有 ( )
A.-切從實際出發(fā)
B.理論聯系實際
C.實事求是
D.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40.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正確方法有 ( )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徹底改變基本經濟制度
C.改革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
D.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第Ⅱ部分 非選擇題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42.簡要說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43.簡述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44.簡要說明整個人類的認識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45.簡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什么是超額剩余價值?它與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是怎樣的?
47.試述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及其現實意義。
單元自測試卷(一)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B 2.A 3.A
4.D 5.D 6.C
7.C 8.D 9.A
10.A 11.A 12.B
13.B 14.C 15.B
16.A 17.A 18.A
19.B 20.B 21.C
22.B 23.C 24.D
25.C 26.C 27.B
28.C 29.C 30.A
3.[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5.[解析] 由于意識的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是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所以,實現意識能動作用的根本途徑是人的社會實踐。
15.[解析]現實不僅指客觀存在的各種事物和現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種種聯系??赡苄允侵赴诂F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fā)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
19.[解析] 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特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
23.[解析] 具體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屬性。
28.[解析]用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和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去說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也就是用物質的原因去說明社會歷史,這才有了歷史唯物主義。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31.ABC 32.BCD
33.ABCD 34.ABC
35.ABD 36.ABCD
37.BCD 38.ABCD
39.ABCD 40.ACD
33.[解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找到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三、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1)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
(2)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的特點:一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jiān)督下勞動。二是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
(3)剩余價值的產生是由于資本家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從而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的價值,價值增殖過程就實現了,這就是資本價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42.(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對范疇,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疇,它們包括了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因此,二者的關系問題,是任何一種歷史觀都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
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屬于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屬于歷史唯心主義。兩種歷史觀的斗爭,歸根到底是圍繞著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展開的。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要想達到預想的目的,就要使社會意識符合社會存在,否則就會遭受挫折和失敗。
43.(1)真理問題研究人的認識是否與對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價值問題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滿足人的什么樣的需要。真理與價值是對立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的對立是指二者的區(qū)別。真理是講認識與認識對象的關系,要求認識要與對象相一致、相符合。價值是指外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表示某物具有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屬性。
(3)真理與價值又是統一的、不可分的。首先,真理能夠指導社會實踐,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實踐成果滿足人的需要,這就是真理的價值。人們之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因為它有價值,真理與價值是不可分的。其次,真理與正確的價值觀相一致,正確的價值觀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導下實現需要的滿足。真理與價值的統一,要求人們對價值的追求應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之上。
(4)真理的價值具體表現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導實踐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認識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勵的功能。
44.( P111)
(1)認識的有限性是指每個時代的人每一次具體的認識是有限的,認識的無限性是指整個人類無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認識是無限的。
每個時代的人的每一次具體的認識,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個人類無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認識,則具有無限性。
(2)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是辯證統一的。整個人類認識的無限性,存在于每個時代的人的認識的有限性中,并通過無數有限性的認識而得以實現。
(3)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決。
45.
(1)矛盾雙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約和影響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隨著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我們在分析問題,特別是分析形勢時,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同時也不能忽視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轉化。
四、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1)超額剩余價值就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個別企業(yè)率先采用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這個企業(yè)的資本家就會由于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而能夠比其他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即獲得超額剩余價值。
(2)為了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各個資本家之間進行激烈競爭。少數企業(yè)不可能長期壟斷先進生產條件,當先進技術得到普及以后,該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將會提高,從而導致商品的社會價值下降,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便會消失,原來的超額剩余價值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使單位商品價值降低,從而勞動力價值也相應降低,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延長。因此,超額剩余價值雖然在個別資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資本家卻都可以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對剩余價值。由此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47.(1)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包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三項內容。
(2)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guī)律,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根據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當上層建筑存在不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部分或環(huán)節(jié)、不能很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要對它進行改革。
(4)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上層建筑既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一面,又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不能很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一面。所以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一)
溫馨提示:本單元考查緒論及第1~4章,其中重點章為第1章、第3章,重點內容為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認識的產生及本質、真理和價值、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商品經濟、價值規(guī)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征。
第Ⅰ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問題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問題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問題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問題
2.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 ( )
A.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
B.主觀的精神活動
C.人為應付環(huán)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動
D.個人的日常生活活動
3.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fā),走自己的路。這體現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統一
C.事物發(fā)展的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D.事物發(fā)展的內因和外因的統一
4.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又反過來促進經濟進一步發(fā)展。
從因果關系來看,這屬于 ( )
A.原因和結果相互區(qū)別
B.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
C.原因和結果相互滲透
D.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
5.實現意識對物質反作用的根本途徑是 ( )
A.學習書本知識
B.進行社會調查
C.研究歷史資料
D.參加社會實踐
6.我們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fā)點應該是 ( )
A.人們的主觀愿望
B.先進分子的要求
C.客觀存在的事實
D.正確的指導思想
7.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表明 ( )
A.只要參加實踐活動就能獲得正確認識
B.每個人的認識都直接來源于實踐
C.-切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從實踐中獲得的
D.書本上的知識不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8.既承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又承認邏輯證明在認識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就是認為( )
A.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多元的
B.邏輯證明可以取代實踐標準
C.邏輯證明可以最終證實或駁倒真理
D.被邏輯證明和證偽了的認識最終還要靠實踐的檢驗
9.先進的社會意識之所以能對社會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是由于 ( )
A.它正確反映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B.它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歷史繼承性
D.它具有相對獨立性
10.社會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B.人口眾多和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
C.‘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D.人民群眾和各種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
11.歷史人物分為杰出人物和反動人物,杰出人物是 ( )
A.對歷史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的偉大人物
B.特指無產階級的偉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特指被壓迫階級的政治代表人物
D.特指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理論家
12.下列活動中,屬于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的是 ( )
A.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
B.物質生產實踐活動
C.科學實驗活動
D.處理人際關系的倫理活動
13.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堅持適度原則,防止“過”或“不及”。這在哲學上符合( )
A.內因和外因關系的原理
B.量變和質變關系的原理
C.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理
D.“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
14.循環(huán)論的錯誤在于 ( )
A.夸大了事物發(fā)展的普遍性,否認了事物發(fā)展的特殊性
B.夸大了事物運動的絕對性,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C.夸大了事物發(fā)展的曲折性,否認了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
D.夸大了新舊事物之間的連續(xù)性,否認了新舊事物之間的間斷性
15.我國制定的“十一五”計劃的根據是 ( )
A.抽象的可能性
B.現實的可能性
C.人民群眾的愿望
D.先進分子的構想
16.正確發(fā)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前提是 ( )
A.正確反映客觀規(guī)律
B.充分調動個人積極性
C.徹底克服保守思想
D.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
17.整個人類的認識是 ( )
A.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B.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C.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D.正確與錯誤的統一
18.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就是堅持了檢驗真理的標準的 ( )
A.客觀性
B.全面性
C.具體性
D.穩(wěn)定性
19.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 )
A.地理環(huán)境的優(yōu)劣
B.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C.社會風氣的好壞
D.人口增長的快慢
20.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是一種承認社噲發(fā)展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的理論,它建立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礎上,是能動的決定論。這說明承認歷史唯物主義的決定論 ( )
A.排斥主體選擇的作用
B.與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不矛盾
C.把歷史的發(fā)展看作自發(fā)的過程
D.否認人的思想動機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
21.改革在歷具有普遍性,它是 ( )
A.社會制度更替的一種形式
B.統治階級向被統治階級妥協
C.對社會體制進行改善和革新
D.革命階級*反動階級統治的斗爭
22.商品生產者要獲得更多收益必須使生產商品的 ( )
A.個別勞動時間等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B.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C.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D.個別價值等于社會價值
23.具體勞動 ( )
A.反映社會生產關系
B.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C.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
D.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
24.貴金屬貨幣和紙幣在執(zhí)行何種職能時其作用有較大區(qū)別 ( )
A.價值尺度職能
B.流通手段職能
C.支付手段職能
D.貯藏手段職能
25.在私有制經濟中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會導致小商品生產者 ( )
A.都成為資本家
B.都成為雇傭工人
C.兩極分化
D.徹底破產
26.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 ( )
A.只具有歷史進步性
B.只具有階級局限性
C.既有歷史進步性又有階級局限性
D.既無歷史進步性也無階級局限性
27.馬克思主義產生于 ( )
A.18世紀90年代
B.19世紀40年代
C.19世紀70年代
D.19世紀90年代
28.社會歷史是人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的,這是一種 ( )
A.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B.唯意志論觀點
C.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D.宿命論觀點
29.假象同真相一樣,也是客觀的。這是一種 ( )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相對主義詭辯論觀點
C.唯物主義辯證法觀點
D.神秘主義觀點
30.揭示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道路的規(guī)律是 ( )
A.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B.對立統一規(guī)律
C.質量互變規(guī)律
D.本質表現為現象的規(guī)律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下列各項屬于生產力系統的要素的有 ( )
A.獨立的實體性因素
B.運籌性的綜合因素
C.滲透性因素
D.社會關系因素
32.構成勞動力商品價值的要素有 ( )
A.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
B.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C.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
D.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
33.下列各項屬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有 ( )
A.毛澤東思想
B.鄧小平理論
C.“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D.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
34.下列各項屬于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目的的有 ( )
A.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B.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工具
C.全面提高人的素質
D.掌握各種具體的知識
35.下列各項屬于客觀唯心主義觀點的有 ( )
A.“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質
B.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理念”的影子
C.物是感覺的復合
D.“理”是天地萬物之根
36.下列各項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有 ( )
A.水是萬物的本原
B.火是萬物的始基
C.天地萬物由土、金、木、水、火五種基本物質構成
D.世界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虛空構成
37.下列各項正確說明實踐的特點的有 ( )
A.實踐具有思想性,是思維范圍內的活動
B.實踐具有客觀性,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
C.實踐具有自覺能動性,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D.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是人的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38:在關于真理標準的問題上,下列說法中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有 ( )
A.符合圣人之言的就是真理
B.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C.多數人認為正確的就是真理
D.對我有用的認識就是真理
39.下列各項屬于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容的有 ( )
A.-切從實際出發(fā)
B.理論聯系實際
C.實事求是
D.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
40.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正確方法有 ( )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徹底改變基本經濟制度
C.改革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
D.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第Ⅱ部分 非選擇題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42.簡要說明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43.簡述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44.簡要說明整個人類的認識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45.簡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什么是超額剩余價值?它與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是怎樣的?
47.試述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及其現實意義。
單元自測試卷(一)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B 2.A 3.A
4.D 5.D 6.C
7.C 8.D 9.A
10.A 11.A 12.B
13.B 14.C 15.B
16.A 17.A 18.A
19.B 20.B 21.C
22.B 23.C 24.D
25.C 26.C 27.B
28.C 29.C 30.A
3.[解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是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5.[解析] 由于意識的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是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所以,實現意識能動作用的根本途徑是人的社會實踐。
15.[解析]現實不僅指客觀存在的各種事物和現象,而且包括事物的種種聯系??赡苄允侵赴诂F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fā)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
19.[解析] 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特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
23.[解析] 具體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屬性。
28.[解析]用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和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去說明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也就是用物質的原因去說明社會歷史,這才有了歷史唯物主義。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31.ABC 32.BCD
33.ABCD 34.ABC
35.ABD 36.ABCD
37.BCD 38.ABCD
39.ABCD 40.ACD
33.[解析]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基礎上,找到了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三、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1)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
(2)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的特點:一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jiān)督下勞動。二是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
(3)剩余價值的產生是由于資本家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從而勞動力所創(chuàng)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的價值,價值增殖過程就實現了,這就是資本價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42.(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對范疇,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疇,它們包括了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因此,二者的關系問題,是任何一種歷史觀都無法回避的首要問題。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標準。
凡是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屬于歷史唯物主義;凡是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屬于歷史唯心主義。兩種歷史觀的斗爭,歸根到底是圍繞著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展開的。
(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中,要想達到預想的目的,就要使社會意識符合社會存在,否則就會遭受挫折和失敗。
43.(1)真理問題研究人的認識是否與對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價值問題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滿足人的什么樣的需要。真理與價值是對立的統一。
(2)真理與價值的對立是指二者的區(qū)別。真理是講認識與認識對象的關系,要求認識要與對象相一致、相符合。價值是指外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表示某物具有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屬性。
(3)真理與價值又是統一的、不可分的。首先,真理能夠指導社會實踐,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實踐成果滿足人的需要,這就是真理的價值。人們之所以追求真理,就是因為它有價值,真理與價值是不可分的。其次,真理與正確的價值觀相一致,正確的價值觀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導下實現需要的滿足。真理與價值的統一,要求人們對價值的追求應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之上。
(4)真理的價值具體表現在它的功能上。第一,真理具有指導實踐的功能;第二,真理具有再認識的功能;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勵的功能。
44.( P111)
(1)認識的有限性是指每個時代的人每一次具體的認識是有限的,認識的無限性是指整個人類無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認識是無限的。
每個時代的人的每一次具體的認識,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個人類無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認識,則具有無限性。
(2)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是辯證統一的。整個人類認識的無限性,存在于每個時代的人的認識的有限性中,并通過無數有限性的認識而得以實現。
(3)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決。
45.
(1)矛盾雙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約和影響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隨著矛盾雙方主次地位的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我們在分析問題,特別是分析形勢時,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同時也不能忽視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轉化。
四、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6.(1)超額剩余價值就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個別企業(yè)率先采用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這個企業(yè)的資本家就會由于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而能夠比其他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即獲得超額剩余價值。
(2)為了追求超額剩余價值,各個資本家之間進行激烈競爭。少數企業(yè)不可能長期壟斷先進生產條件,當先進技術得到普及以后,該部門的平均勞動生產率將會提高,從而導致商品的社會價值下降,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便會消失,原來的超額剩余價值就不存在了。但是,由于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使單位商品價值降低,從而勞動力價值也相應降低,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延長。因此,超額剩余價值雖然在個別資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資本家卻都可以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對剩余價值。由此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47.(1)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包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三項內容。
(2)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guī)律,對于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根據上層建筑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規(guī)律,當上層建筑存在不適合經濟基礎發(fā)展要求的部分或環(huán)節(jié)、不能很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要對它進行改革。
(4)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上層建筑既有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一面,又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不能很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一面。所以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