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再是孩子的天堂

字號:

美國不再是孩子的天堂
    作者不詳
    離回國的日子很近了,總的感覺是在美國體會了更多的壓力和焦慮。不光是我自己,還有周圍的人。
    先說教育帶來的焦慮。
    從我的小外甥女(10歲,美國小學五年級)身上就體會到一種壓力,我一直相信美國是孩子的天堂,現(xiàn)在不這麼看了。我在她家住過三次,每次都看見她家長急匆匆的帶著她沖到各種興趣班或是項目里面去:科學項目(學校要求每個學生都自費做研究,大學必須為有想法的孩子提供實驗條件;鋼琴(自己學的每週,自費。演出基本是為老人院,殘疾人服務,費用由參加演出的孩子家長贊助);小提琴(學校規(guī)定必修一門樂器,早上7點上琴課,免費);數學(自己考進的學校輔導班,自費),游泳(每天都游,游的好的層層選拔去國家隊,到上一級參加選拔賽的隊員和教練的費用要全體隊員湊,沒有公費一說。美國崇尚運動,不游泳就去踢球,全是自費)??粗焯?1點才能睡覺一點也覺不出美國孩子輕鬆。因為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考,不管什麼出色都能得到不菲的獎學金,上大學在美國是很貴的。
    有人說中國的中學生苦,美國的中學教育是分級學習。沒有班級的概念。數學好的在一起,語文好的在一起。也許數學讀到9年級了語文還在7年級。每堂課課間換教室時間5分鐘,遲到3次就要擔負一週的學校公共衛(wèi)生打掃。所以俗稱中學是“跑教室”。學校要為不同程度的學生開不同的課,大概分4級。學的快的在10年級就進入大學課程了,大學同意的超長生直接從11年級就先到大學去讀了,學分有效,等真正進入大學后衹要1年多就畢業(yè)了。第二級在中學讀部分大學的課,由中學老師教,學分也有效,這樣進入大學后學過的課就不用選了;第三級就是正常中學畢業(yè),根據SAT成績報考大學,在本州讀公立學校比較省錢,去外州讀獲上私立學校很貴。
    美國家長常常因為學費的問題只同意孩子在本州讀公立大學,和中國家長不惜血本也要上好學校的觀點有很大不同;后一級的學生因為成績實在平平,就會選擇當地的社區(qū)大學就讀,大多學一些實用的專業(yè),有點像我們的大專和高職。所以中學也是很艱苦的,要獲得大學的獎學金就必須在中學有好的成績和社會活動表現(xiàn),社會活動是佔時間的,再要好成績就要玩命了,光讀書是拿不到獎學金的。
    大學里面競爭更是激烈,不光要學習好爭取獎學金,還要打工補貼自己的生活,18歲以后再靠父母是非常恥辱的事,也是非常遭人恥笑的事,不管是給教授做助理還是在餐廳賣飯,能養(yǎng)活自己就是好樣的!醫(yī)學生因為學習太緊張無法打工,所以主要靠獎學金和家庭支付,收入不高的家庭很難讀得起醫(yī)學院(大學四年畢業(yè)之后才能考醫(yī)學院)。
    我問過不少美國人為什麼要讀研究生,回答一是對研究有興趣,二是為了接受更好的訓練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有發(fā)展。
    再說工作的壓力和焦慮。美國工作不好找,好工作前期投入巨大,比如醫(yī)生,4年大學+4年醫(yī)學院+4年住院醫(yī)培訓(做住院醫(yī)要自己聯(lián)係醫(yī)院),12年后才能有工作。至少30多歲了,還沒有包括研究生階段。要收回成本就得努力工作。我仔細計算了一位熟悉的醫(yī)生工作時間,他在兩個醫(yī)院工作,每天8-10小時,每周6-7天。每個月忙的周每天衹有4小時睡眠時間,經常每天沒時間吃中飯;還受聘在哈佛教書,做研究,節(jié)假日全出差了。我和他看過病人,跑著到各個病房去見病人,3個小時看了15名病人和兩位家屬,看完趕著開處方寫病歷,然后開車沖到另一家醫(yī)院急診室上夜班………。
    中飯時間在很多地方是很奢侈的,學校、醫(yī)院中午基本都有講座,大家?guī)е髦芜吢犨叧?。教授常常下了上午的課接著教中午課的學生,課程安排是全天的。
    為什麼路上永遠有那麼多的人抱著大杯子喝咖啡,因為太困!
    如果工作不是長期穩(wěn)定的,比如研究人員靠項目經費,項目沒有了工作就沒有了,所以寫項目書爭取項目永遠是讓人焦慮的事情。辦公室人員很多也是靠項目經費,生個孩子的功夫(兩週休息)就有人頂上來了,再想找回原來的工作就沒什麼可能性了。除非頂替的人不稱職,但是我看見的新上來的人極其玩命天天自愿加班4小時。
    好工作意味著好報酬好社會險和好醫(yī)療保險,家人也跟著受益。哪有工作到哪去,哪有好工作到哪去,賣房子搬家的人在美國比在中國多多了。
    有人給你提問題是好事,稱讚你說的做的事情很good很 interesting,是低級別的評價,等于說“我知道了,但是沒什麼可和你討論的,也不值得和你浪費時間”。沒有人會計較外國人的英語語法,但是人家在意你到設計和過程描述。當我弄明白good和 interesting的含義后當然焦慮,所以要爭取比good 好一點,要爭取有人找上門提問題,挑戰(zhàn)我說的觀點,質疑我說的結論,批評我的邏輯過程,而這一切都會基于文獻的證據(evidence based)。
    一位先我來過這里的好朋友說,在哈佛你會焦慮,等你回來會很懷念那里的生活??隙ǎ?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