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劍橋大學

字號:

一、基本概況
    劍橋大學成立于1209年,學院則于1284年出現(xiàn)。劍橋大學位于風景秀麗的劍橋鎮(zhèn),的康河橫貫其間。
    劍橋大學有教師 1,000余名,另外還有1,000余名訪問學者。大學共有學生16,900 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定居在劍橋的4,430),72%的研究生來自其它大學,研究生中42%是國外留學生,女生占36%. 劍橋大學校長為女王丈夫菲歷普親王(他同時兼任牛津大學校長),設(shè)一名常務副校長主持日常工作。有78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劍橋大學。
    1999年《時代》周刊(Times)的大學等級評估中,劍橋大學評估總分為第1名。其中:教學質(zhì)量第1名;科研質(zhì)量第1名;入學標準第1名;師生比例第5名;圖書電腦經(jīng)費第3名;設(shè)備經(jīng)費第16名;獲榮譽等級的比例第1名;畢業(yè)去向第4名。2000年《時代》周刊(Times)等級評估中仍獲總分第1名。1999年、2000年Financial Times評估等級均為第1名。
    二、獨特的學院制
    劍橋大學歷史古老悠久,至今它仍和牛津大學保持著獨特的學院制。劍橋的31個學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萬人左右的小鎮(zhèn)里。這些學院建于不同的時代,早的已有七、八百年歷史。每個學院都有各自的風格和獨立的個性。
    大學與學院雖相輔相成,卻是不同的實體,在經(jīng)濟上也是獨立的。大學是公有制,由國家撥款,而學院則為私有,自負盈虧。大學負責研究生的招生,學院負責本科生的招生,數(shù)量由大學統(tǒng)一規(guī)劃。所有學生的教學是由大學負責,而學院負責學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業(yè)余輔導。每年年底,大學按照各學院本科生的成績,按一定規(guī)則打分,把學院排隊,促使學院之間相互競爭。
    三、學制設(shè)置
    劍橋大學的本科生學制一般是三到四年。上完三年,就可得到學士學位;上完四年,接著就是碩士(M.A.);如果三年拿到學士學位后就參加工作,一年以后也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再交論文,申請碩士學位。嚴格說來,劍橋的碩士學位只是一個過渡。副博士是劍橋和牛津的一個稍具特色的學位,一般是兩年。
    如果課程的考試成績(一般是四門課)超過65分,就可直接轉(zhuǎn)為博士,再讀兩年就可獲得博士學位。副博士和碩士的區(qū)別有三個:1)副博士的一年或兩年時間是可以計算到博士的時間,而從碩士直讀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時間;2)如果學生的終成績在65 分以上,學??梢蕴峁癘pen” 的時間,在有效時間內(nèi)(如兩年),隨時可去復學,再繼續(xù)讀博士學位;3)劍橋規(guī)定,如果拿到副博士學位后,工作滿一定年限,也可直接提交申請博士學位的論文,而碩士則無此“殊榮”。
    四、群星燦爛的歷史
    早在16世紀的晚期,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自然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先是就讀于三一學院,然后在劍橋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后來擔任皇室大臣,主張學校教育應傳授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這是一個時代交替的世紀,培根的思想反映了英國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對科學和真理的追求。由于牛頓的天才成就,劍橋的數(shù)學進入輝煌的時期。牛頓1661年進三一學院學習,26歲成為數(shù)學教授。他和德國數(shù)學家萊布尼茲各自獨立發(fā)明的微積分學,是整個高等數(shù)學的基石;他在力學方面的貢獻,包括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力學三定律,使他成為經(jīng)典力學的偉大奠基人。
    這一時代的杰出人物還有:英國大詩人斯賓塞,他對英國詩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637年移民去美洲的清教徒約翰。哈佛,是伊曼紐爾學院的文學士,1638年逝世時,將自己遺產(chǎn)的一半和圖書捐贈給正在創(chuàng)建中的哈佛大學,他的名字成為哈佛永久性紀念的標志;詩人約翰。彌爾頓,1625年入基督學院,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用拉丁語和英語寫詩,他的詩篇有《為英國人民申辯》、《失樂園》、《復樂園》等。此外,劍橋還出了像丹尼爾。笛福這樣的科學幻想作家,他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比他本人更。
    19世紀劍橋的名人有:詩人拜倫,于1805年進入三一學院;歷史學家麥考萊,于181 8年也進入三一學院;現(xiàn)代遺傳學和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于1825年進基督學院。1873 年,卡文迪什實驗室建立后,又出了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和近代物理學家,他們有麥克斯韋爾、瑞萊、湯姆生等,近代物理學的許多成就幾乎都與這個實驗室有關(guān)。
    進入20世紀以后,物理學家盧瑟福擔任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在實驗物理學,特別是原子核結(jié)構(gòu)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其中包括在量子力學方面取得成就的莫特,在生物的分子結(jié)構(gòu)方面取得許多研究進展的布拉格父子,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等。迄今,卡文迪什實驗室先后共有25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