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奧地利學派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英等國興起的產業(yè)經濟學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米塞斯和哈耶克等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其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場競爭的行為性、過程性,這與哈佛學派的市場結構取向、芝加哥學派的市場績效取向截然不同,它事實上就是產業(yè)組織學中的行為學派。近20年來,這一流派在西方學術界、政治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許多產業(yè)政策和反壟斷法規(guī)都是依據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制定的。
【摘 要 題】西方經濟學
【英文摘要】neo-austrian school, with liberal economists.lndwig von mises and friedrich a. hayek as its leading figures, is one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schools that emerged in usa and uk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core of this theory lies in its emphasis on the behavior and process of market competition,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harvard school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chicago school.the recent 20 years saw its gaining influence in both the academia and political circle of the west with many of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antitrust laws being set under its guidance.
【關 鍵 詞】產業(yè)組織學/新奧地利學派/行為學派
一、新奧地利學派的來源與方法論
奧地利學派,即維也納學派,是從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興起到20世紀30年代頗有影響的西方經濟學大流派,奠基人是門格爾(carl menger)。1871年,門格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1883年他發(fā)表《經濟學和社會學方法論研究》,力主抽象演繹法,其理論核心是邊際效用價值論。奧地利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龐巴維克(eugen von bohn-bawark),他著有《資本實證論》等名著。20世紀20年代,米塞斯(l.mises)在維也納舉辦“私人研討班”,吸引了一批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學家探討社會問題,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青年專家,這是奧地利學派的輝煌時期。30年代,由于政治等原因,奧地利學派因中堅分子紛紛移居國外而漸漸消失。
新奧地利學派特指20世紀70年代經由米塞斯和哈耶克(f.a.hayek)等人提出的經濟思想,在美國和英國發(fā)展而來的一個產業(yè)經濟學流派?!缎屡翣柛窭追蚪洕鷮W大辭典》(第1卷)提出:“這一派的目標是突出奧地利學派關于市場是一種過程的解釋與主流現(xiàn)代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的不同之處。其結果常常被理解為只有部分是準確的,拒不采用現(xiàn)代數(shù)學和經濟計量技術?!睆倪@一意義上講,新奧地利學派是產業(yè)經濟學中的行為學派或過程學派。
新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米塞斯、哈耶克及其在英國和美國曾受教于他們的柯茲納(i.m.kirzner)、羅斯巴德(m.n.rothbard)、阿門塔諾(d.t.armentano)、斯巴達羅(l.m.spadaro)、李特勒其德(s.c.litttlechild)、里奇(w.d.reekie)等。另外有些人的觀點與他們接近,發(fā)展了新奧地利學派,如熊彼特、勃克、德姆塞茨和布羅曾等。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和觀點在西方政治界、經濟實業(yè)界和學術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力,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tǒng)里根、英國“鐵娘子”撤切爾夫人曾用之“經世濟民”;從當前美國的某些經濟政策來看,小布什政府也用之于經濟決策。
新奧地利學派有其獨樹一幟的方法論,可歸納為八個方面。(1)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對經濟問題必須與道德倫理、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聯(lián)系起來研究。哈耶克認為,“社會科學涉及到生活、精神和社會的更為復雜的現(xiàn)象”,而“自然科學相對簡單”。(2)經濟學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所謂“人類行為科學”的領域。米塞斯在《人類行為》中主張任何經濟現(xiàn)象都應按“人類行為是實現(xiàn)其目的合理行動”這一公理來演繹和解釋。不同于新古典價格理論,后者用均衡來分析市場,把經濟學等同于自然科學。(3)主觀主義。在新奧地利學派的著作中,主觀主義比比皆是。如哈耶克認為,“沒有理由相信,展現(xiàn)在個人面前的世界狀況會變成整個世界自身狀況的代表”,“人類的行為決不會集中在客觀的事實上”。“沒有反思,理解人類的行動是不可能的”。(4)個人主義。新奧地利學派強調從個人的主觀體驗出發(fā)來理解社會和思考問題。哈耶克認為,“知識體現(xiàn)在眾多個人的頭腦中,所有知識的分散性和不完善性,是社會科學進步的兩個基本事實”?!坝捎诟杏X的秩序完全存在于個人的思維中,因此,研究單個個體的體驗是否與其他全體相一致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耙詡€人自由為基礎的私人企業(yè)制度和自由市場制度是人類的制度”。(5)反對唯科學主義。哈耶克認為,“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用在社會秩序的調查中是錯誤的?!彼J為,凱恩斯犯了唯科學主義的錯誤,“(凱恩斯)為了解釋失業(yè)是由總需求不足引起的,為了支持這種分析,確立了投資總量、總收入和儲蓄水平間的重要關系,凱恩斯經濟學以及稱為宏觀經濟學的統(tǒng)計預測的這一經濟學遺產是唯科學主義的典型實例”。(6)反對歷史主義。哈耶克提出,“歷史主義是唯科學主義的應用,是教條,因為歷史主義相信社會經驗,相信從歷史中可推出一般化的理論,這是荒謬的?!?7)主張演繹,反對歸納。哈耶克認為,不能從社會經濟現(xiàn)象中歸納出公理性規(guī)律,只能對個別現(xiàn)象、個體行為和個人性質做出假設和概括,從這一假設出發(fā)才有可能推導出市場經濟和法律秩序的性質。(8)重視因果聯(lián)系,反對實證主義,堅決反對統(tǒng)計法等數(shù)量經濟學方法。新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分析法是: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如此的條件,那么這樣的推論可以遵循。
二、新奧地利學派的產業(yè)組織觀
新奧地利學派的產業(yè)組織觀不像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那樣邏輯嚴密而自成體系,它的時間跨度很久,代表人物眾多,思想觀點龐雜。筆者在此按理論假設、市場、競爭、壟斷、企業(yè)家精神和產業(yè)政策等方面歸納整理了新奧地利學派產業(yè)組織論的基本思想。
(一)理論假設
理論假設即前提或基礎、邏輯起點。如同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三大心理假設一樣,新奧地利學派也有自己的理論假設。
1.信息不完全性,即哈耶克的“知識分立論”。資源配置的決策必須依賴于有關的信息和知識,而這些知識和信息都是分散在千百萬人們手中的,中央計劃*不可能擁有或收集到全面的信息,且知識與信息是千變萬化的。“信息是可以理解的,但只有在相對熟悉的情況下才可能做到;信息是可以領會的,但只有在與我們自己的見解相似時才可能做到;信息是可以流動的,但只有在我們能利用自己的認識時才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切?!?BR> 2.人的有限理性。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所能獲取的知識必然是有限的,無論政府還是個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備的知識和信息。完全競爭的“信息完備及人的全面理性”條件是不現(xiàn)實的。1952年,哈耶克在《感覺秩序》中說,人類心智永遠不可能被人類心智完全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類知識都可以得到清晰論證。
3.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哈耶克在與蘭格就計劃經濟論戰(zhàn)時提出:“蘭格的建議在一個長時期內幾乎不發(fā)生變化的價格體系中可能有道理,但從現(xiàn)實看,不斷變化是鐵的規(guī)律?!薄笆袌錾袭a品千差萬別,消費者需要各不相同,市場供給、需求、價格變化無常,最先進的計算技術也難以迅速、及時地收集處理這么復雜的信息?!?BR> 4.消費者主權。哈耶克認為,“生產者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最終取決于消費者意愿與偏好”,“市場配置資源必須按消費者意愿進行”,“大公司也必須接受消費者通過市場反映出來的意見”?!凹词箛腋深A社會經濟活動,也不能違反消費者主權原則”。
5.私有制。1992年,參加總統(tǒng)競選的羅斯巴德在《一種新的自由:自由至上論者的宣言》中說道,“自由至上學說的核心是私有財產的絕對權利”,“所有的財產都應為私人所有,因為私有財產所有者在自利的激勵下,將會小心地看管財產,對其恰當?shù)乇9芎屠茫瑸榇?,他們將獨立行動和自愿協(xié)作”。哈耶克不用“私有財產”一詞,而稱其為“分立的財產”,認為個人的“財產”完全不能是“私人”的,它必定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邊界”,是只有通過人們對“正義規(guī)則”達成共識才能予以保護的私人領域的邊界,它事實上只能是“公共的”。
(二)市場至上論
關于市場的本質,新奧地利學派從信息不完全性出發(fā),認為市場是分散的知識和信息的發(fā)現(xiàn)過程。經濟運行的根本問題在于如何發(fā)現(xiàn)和利用分散的知識和信息,使資源運用于社會有用度更高的方面。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通過競爭的市場。他們從消費者主權原則出發(fā),認為市場機制在于生產者必須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上的貨幣選票安排生產,才能有效配置資源。
關于市場的功能,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市場是人類社會的制度安排。哈耶克1960年在《自由憲章》中指出,市場是個人實踐自由的最主要領域,既然可以讓人們自由地發(fā)展他們的才能,就應該讓他們自由地去獲得財產,自由地發(fā)展他們認為是適當?shù)氖聵I(yè)。塞爾頓1990年在《資本主義》中提出,關于市場有利于自私主義、政府有利于利他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市場制度是化私為公的機制,反而有助于自私者行善;政府制度則是化公為私的機制,鼓勵天性良善的人作惡。
新奧地利學派批判計劃經濟,推崇市場機制。哈耶克1973年在 《自由主義》中提到,“自從亞當·斯密以來,市場經濟決定著個人所得的過程,經常被人比作這樣一種游戲,每個人的所得部分地取決于他的技巧和努力,部分地取決于機遇。個人之所以同意參與這場游戲,是因為同其他任何方式相比,它能使個人獲得份額的水池變得。”從消費者主權和未來不確定性出發(fā),哈耶克認為,“消費者口味的無法預言性是計劃取得成功的或主要障礙”,“如果在實際計劃過程中取消消費者自由選擇權,從而去掉這個不可預知的變量來保證計劃實施,那么將失去一切”?!疤m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通過反復插值試驗來確定合理的價格體系,不僅技術上不可行,而且無法勝過市場價格機制下的競爭制度”?!懊總€人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干在競爭的市場上進行公正角逐,這是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在與蘭格的論戰(zhàn)中,哈耶克的市場優(yōu)越論主要是通過對計劃經濟的批判表現(xiàn)出來的:(1)社會主義計劃中,由于缺乏價格體系,不可能合理配置資源,只有市場才能自發(fā)地解決資源配置的復雜性問題;(2)中央計劃中僅僅是資料收集的任務就超過了人類的能力,事實上,市場的分散決策可以有效節(jié)省成本,而消費者偏好的微小變化都將導致中央計劃的全盤修改和重新計算;(3)蘭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不可行,因為社會主義生產管理者沒有市場經濟中應有的決策權,尤其是涉及到全部新投資問題時,在缺乏真正的市場和對市場后果負責的情況下,有效的資源配置是不可能的。
(三)競爭行為論或競爭過程論
這是新奧地利學派的最重要思想,是與芝加哥學派相區(qū)別的特點。競爭具有動態(tài)性,其本質是一種過程。哈耶克認為,競爭主要是一個形成意見的過程,通過傳播信息,它帶來經濟體系的統(tǒng)一和連貫,這是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市場的先決條件;它創(chuàng)造出人們對于是的和的看法?!案偁幨钦页鲎非蟾鞣N人類目標之更好方法的的發(fā)現(xiàn)過程?!笔袌龅纳a者和消費者在實際中往往是通過競爭過程掌握必備知識的。因此,競爭是使有關產品在任何時候都能經已知的最廉價的方法供應給消費者的關鍵因素。
新奧地利學派否定完全競爭概念,提出了競爭的實際行為標準。因為在新古典的完全競爭模型中,企業(yè)沒有價格競爭(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沒有產品競爭(產品同質無差異),沒有銷售競爭(不做廣告),沒有創(chuàng)新(缺乏降低成本、采用新技術的動力),事實上沒有競爭活動,只有競爭之名而無競爭之實,即完全競爭只是一種靜態(tài)的均衡結果,與趨向均衡的競爭過程無關。哈耶克贊同約翰遜“競爭是力圖獲得別人也力圖獲得的東西的行為”之觀點。客觀上,對于每一位有特別需求的個人,正是競爭使得各種服務機構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也正是各種服務機構不完全一樣的服務,創(chuàng)造了激烈的競爭。
新奧地利學派提倡競爭的自由性。米塞斯在《自由與繁榮的國度》中認為,自由競爭是經濟民主的基礎,因為富人并不希望出現(xiàn)充分的自由競爭局面,尤其是繼承了萬貫家財?shù)娜俗钕MS持現(xiàn)狀而害怕競爭。哈耶克認為,“壓制競爭通常引起的弊病,決不能與競爭不完全可能帶來的弊病同日而語”?!霸谌狈ψ杂傻臓顩r下,各種東西不可能由那些最懂得如何生產因而能以最低成本生產這些東西的人來生產”。
從哈佛與芝加哥學派的對比中我們可知,哈佛學派強調市場結構,芝加哥學派強調市場績效,而新奧地利學派強調市場競爭行為。三派的不同點還在于:哈佛學派推崇的市場結構是是否存在競爭的原因,芝加哥學派的市場績效是競爭充分與否的結果;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競爭本質上是一個過程,要放在時間坐標上來衡量,著重點應該是現(xiàn)在是否存在競爭行為,現(xiàn)在才是,行為是最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市場結構、績效都在其次。所以說,新奧地利學派本質上是產業(yè)組織學的行為學派。
(四)非行政壟斷有效論
新奧地利學派從消費者主權原則出發(fā),認為壟斷公司的出現(xiàn)并不改變市場交易的性質,仍要在市場上實現(xiàn)自身利潤,必須接受消費者通過市場傳遞出來的信息,即需要聽從消費者意愿安排生產與銷售。另外,作為壟斷要素的市場集中度與競爭強弱無關。只要確保產業(yè)進出自由,則無論市場集中度高低,都能因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旺盛而形成充分的競爭壓力,并且產業(yè)進入壁壘的規(guī)模經濟性、產品差別化和絕對費用等都不能排除競爭行為。只要新企業(yè)的供給符合消費者需求,進入的大門始終敞開著,的產業(yè)進入壁壘是行政壟斷。
新奧地利學派把大部分哈佛學派視為壟斷的因素都當作是競爭的基本要素或重要組成部分。(1)哈佛學派認為,高利潤是壟斷勢力的指示器;新奧地利學派認為,高利潤是競爭過程的綜合特征,利潤是動態(tài)競爭過程的關鍵要素,它給企業(yè)家提供了市場機會的基本信息。(2)哈佛學派認為,兼并收購排斥競爭,提高了壟斷程度;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并購是市場調整的手段之一,是競爭過程中淘汰低效率企業(yè)的一個過程,強烈反對企業(yè)分割、禁止兼并等結構主義政策的反壟斷主張。(3)哈佛學派認為,產品差別化提高了市場進入壁壘,進而加劇壟斷;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產品差別化是企業(yè)競爭的重要手段,是市場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是競爭的具體體現(xiàn),所以只有行政壟斷有損于經濟運行,而其他壟斷因素不但無害,而且是競爭過程的重要手段。
新奧地利學派認為,非行政壟斷合理而且高效,市場過程是自然淘汰的過程,只要不是源于行政干預,壟斷企業(yè)實際上是歷經激烈競爭而生存下來的率的企業(yè)。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使壟斷企業(yè)的壟斷地位并非一成不變。由于新企業(yè)、新管理和新思維的競爭威脅,壟斷企業(yè)很可能會落伍或被迫調整。
(五)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論
新奧地利學派強調企業(yè)家及其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競爭的市場上是企業(yè)家的行為指導資源的合理流動,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缕澕{認為,創(chuàng)業(yè)精神本質上是發(fā)現(xiàn)新的、人們希望得到的需要,以及滿足這些需要的新資源、新技術或其他手段的能力。市場不均衡是因為市場參與者的無知,即沒有發(fā)現(xiàn)或因信息不完全而錯誤決策造成獲利機會的損失,所以市場過程實際上是不均衡的調整過程,企業(yè)家在此調整過程中不斷試錯,通過學習和發(fā)現(xiàn)知識與信息來實現(xiàn)市場績效。
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競爭來源于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能降低或消除進入壁壘。只要市場上有旺盛的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則無論壟斷程度多高,都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從消費者主權原則出發(fā),只要新企業(yè)供給符合消費者需求,壟斷企業(yè)不可能阻止新企業(yè)的進入,因為新企業(yè)的企業(yè)家通過創(chuàng)業(yè)努力,必然使進入壁壘降低、競爭激烈、市場放開。
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利潤是企業(yè)家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報酬。由于信息具有不完全性,創(chuàng)業(yè)活動有風險,嘗試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發(fā)新市場的企業(yè)家要承擔大量沉沒成本,所以利潤是對企業(yè)家的風險報酬。米塞斯認為,市場體制使我們能利用他人的知識來擴展我們的洞察能力,正是經由價格變動、利潤得失,才能區(qū)別出正確的企業(yè)家預期和錯誤的企業(yè)家預期。熊彼特的創(chuàng)新理論與之類似,認為創(chuàng)業(yè)是“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包括五種情況:(1)創(chuàng)造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2)采用新技術和新生產方法;(3)開辟新市場;(4)開發(fā)使用新原料或獲得原材料新來源;(5)實行新的企業(yè)組織形式。創(chuàng)新活動的倡導者和實行者是企業(yè)家,企業(yè)家不等于一般的企業(yè)經營管理者。企業(yè)家精神是指非物質的精神力量,是企業(yè)家事業(yè)心、榮譽感的精神滿足。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是一個內在因素,它在追求利潤目標及精神滿足驅使下,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來推動經濟發(fā)展。
(六)“無為而治”的產業(yè)政策論
新奧地利學派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米塞斯認為,“國家機器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保護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以及抵御暴力侵略,一切超出這一職能范圍的政府行為都是罪惡?!惫?952年在《科學的*》(the counter-revolutionof science)一文中,對巴黎綜合理工學校進行了批判:1794年,法國在*時期成立巴黎綜合理工學校,由恐怖權威的公安委員會為校訓一言定鼎——“不要學者,要工程師!”由此,培養(yǎng)了大量科技專家,形成了主宰社會文明進步的社會工程學、社會幾何學,多少精英人物“舍生取義”,企圖描繪社會藍圖,并強制性地對社會做“活體解剖”。哈耶克在此文中批判了巴黎綜合理工學校對社會的副作用:工程技術知識面對的是單一的具體目標,而社會目標卻是多元分歧的,正是這種社會工程學及其政治制度以明確的理性知識壓抑了分立的個人知識,以小部落群體中那種受單一目標支配的秩序取代了大社會自發(fā)的秩序,使人們無法從各個方向上嘗試演進,必然壓制社會知識的涌流、增長與運用,最終必定扼殺文明社會的生機。另外,哈耶克在《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中認為,“需要對所有的強權或專制給予限制”,“對于政府,則要求其按規(guī)則管理國家,明確政府的責任范圍,政府絕對沒有逾越這一責任范圍的權利”。他批評凱恩斯的宏觀調控政策,指責這種政策違背消費者主權原則,必將造成資源配置失調、失業(yè)加劇的惡果,實質上,管理最少的政府是的政府。哈耶克的貨幣私有化理論鼓吹取消政府對貨幣發(fā)行的壟斷,改由各大商業(yè)銀行發(fā)行有自己注冊商標的貨幣。他認為,“如果貨幣國有,則無法保證貨幣中性,從而產生廉價貨幣,導致經濟不穩(wěn)定,通貨膨脹加劇,失業(yè)與通脹是政府壟斷貨幣發(fā)行權的雙胞胎;并且貨幣的供給數(shù)量是沒有任何權威機構能事先確定的,只有市場才是”,所以要實行新型自由貨幣制度。
新奧地利學派強烈反對政府干預,抨擊行政壟斷,認為行政壟斷是的產業(yè)進入壁壘,只有消除它才能促進競爭。他們從信息不完全性出發(fā),認為政府的知識和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的干預反而會扭曲市場的調整過程,會損害經濟績效,因為市場本身具有自動校正的功能。哈耶克1991年在《經濟自由》中提出,立法機構中的多數(shù)擁有無限的權力,這一不受制約的權力是“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中罪惡的根源”。政黨為了贏得選票而討好利益集團,結果政府成為利益集團的幫兇,幫助利益集團以犧牲他人為代價牟取私利,并且民主政府為獲選票傾向于許諾社會正義,并以社會正義為名強制性地干預市場,減少自由。
新奧地利學派批評反壟斷的規(guī)制政策,認為除了行政壟斷有害經濟績效外,其他壟斷因素實際上是競爭的重要手段,所以他們否定反壟斷的規(guī)制政策,反對結構主義政策主張。其淵源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到,“控制系統(tǒng)的人……容易想象自己能像用手擺弄象棋盤上的棋子一樣,輕易安排一個龐大社會的成員,……不過,……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里,每一個棋子都有它自己的運動規(guī)則,它與立法機構可能選擇加在它身上的那一套完全不同?!?BR> 新奧地利學派主張通過法治來確保競爭的公平和自由。哈耶克在《法律、立法和自由》中指出,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他就是自由?!耙粋€偉大社會的政府的功能是維護法治,也就是維護那個抽象的、超越私人偏好的、事先規(guī)定的、高度透明的、從而受到廣泛監(jiān)督的并使人們在行動之前可計算損益的秩序?!?973年,他在《自由主義》中認為,在恰當?shù)姆上拗浦?,由市場自發(fā)力量生成的秩序,其好處不僅在于個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標(無論此目標是自私或利他),而且使非常分散的、處于特定時空中的知識有可能得到利用(這些知識是“分立”的,即只作為不同的個人知識而存在,任何一個指令性*都不可能擁有它們)。
三、對新奧地利學派的評價
新奧地利學派的產業(yè)組織觀注重的是思想理念,而不是直接指導在現(xiàn)實社會中如何操作。當前,這個學派在美英等西方國家具有很大的“市場壟斷力”,從學術界到政治界都有大量的支持者。筆者認為,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觀點決非十全十美,我們必須謹慎看待新奧地利學派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影響。在此,筆者作一簡要評價。
(一)新奧地利學派的積極方面
1.市場是分散的知識和信息的發(fā)現(xiàn)過程,無論政府還是個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備的知識和信息。這種市場觀、政府觀對于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防止政府過分干預經濟的自由市場經濟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對于我國改革中擺正市場、市長的位置意義重大。目前,“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應只是口號,關鍵在于如何落實。一般地,凡是市場能做的事情,政府絕對不為;只有市場做不了的事,政府才有所為。但事實上,政府“指手畫腳”的事太多,如證券市場的“政策”效應有增無減。
2.強調市場行為的競爭性,認為市場結構與競爭行為無關,只有市場交易過程的競爭性行為才會導致良好的經濟績效。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只有競爭之名而無競爭之實(即沒有競爭行為),這種競爭觀對于我們研究產業(yè)組織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對于政府的產業(yè)組織政策和政府規(guī)制的著力點也應該有所啟迪。
3.強調企業(yè)家及其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市場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們認為,在競爭性的市場上,是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而不是政府的計劃干預,能有效地發(fā)現(xiàn)和利用分散的知識和信息,從而配置資源合理流動,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高利潤是企業(yè)家嘗試新方向、引進新技術或開發(fā)新產品等創(chuàng)新活動的風險報酬。這種企業(yè)家本位觀對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新經濟”的出現(xiàn)、硅谷奇跡的誕生影響深遠,對于我國改革同樣意義重大。如我國國企改革不僅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而且要真正實現(xiàn)政企分開,培養(yǎng)一批不依附于“官本位”體制的獨立的企業(yè)家階層,徹底鏟除“胡雪巖”式的官商“溫床”。只有這樣,才能在21世紀的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新經濟”的繁榮景象。
4.社會經濟現(xiàn)象不能就事論事,而是應挖掘其后的道德基礎和文化基礎(行為科學),這對于如何選擇深化改革開放的“路徑”很有啟迪。哈耶克曾贊同凱恩斯的一句話:“無論好也罷,壞也罷,真正危險的東西是思想觀念,而不是既得利益?!彼麍孕湃祟惿鐣篮玫奈磥砣Q于能否挽救人文價值的傳統(tǒng)。所以,改革開放要繼續(xù)深入,關鍵在于人們的人際關系必須改革,思想必須開放。
(二)新奧地利學派的消極方面
1.經濟生活中的“市場萬能”和“政府無用”論。他們認為,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行政干預,人們在市場過程的競爭性行為就能實現(xiàn)資源的配置;認為成為產業(yè)進入壁壘的是政府的進入規(guī)制政策和行政壟斷。這種極端自由主義的觀點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英等國也是不存在的,況且存在著“市場失靈”(某些領域如公共、國防、基礎設施等)和“市場缺陷”(市場機制本身的功能缺陷,如滯后性、波動性和不平等性),政府必然在某些場合有所作為。如果聽任“市場不同情弱者,市場不相信眼淚”,那么人類社會也就與動物圈完全一樣,沒有文明進步的可能和必要了。
2.方法論上反對計量經濟學和數(shù)量推導,反對構建經濟模型,片面強調主觀主義的心理分析,如效用價值論等。這種主觀分析方法顯然缺乏客觀的研究基礎,從而導致其研究難以得出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結論。例如,哈耶克從德國走上納粹之路,就斷定蘇聯(lián)、美國、英國等如不擴大個人自由的安全空間也必然會走上專制和*的道路。事實上,有關社會經濟統(tǒng)計的研究對于我們掌握社會經濟運行規(guī)律、促進社會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很有必要。如我國的人口普查分析結果,對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擬訂和執(zhí)行以及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大有益處。
[收稿日期]2004-08-23
【參考文獻】
[1] 小西唯雄.產業(yè)組織的新潮流與競爭政策[m].東京:晃洋書房,1996.
[2] 新莊浩二.產業(yè)組織論[m].東京:有斐閣,1995.
[3] 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4] 夏大慰.產業(yè)組織學與公共政策:新奧地利學派[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1).
[5] gary s becker,kevin m murphy.rethinking antitrust[j].wall street journal,2001,(2).
[6] f a hayek.economic freedom[m].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
[7] scherer,ross.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90.
[8] j boettke.the elgar,companion to austrian economics[m].edward elgar pub,1998.
[9] jerom e ellig.industrial organization[a].peter j boettke.the elgar companion to austrian economics[m].edward elgar pub,1998.
【摘 要 題】西方經濟學
【英文摘要】neo-austrian school, with liberal economists.lndwig von mises and friedrich a. hayek as its leading figures, is one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s schools that emerged in usa and uk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core of this theory lies in its emphasis on the behavior and process of market competition,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harvard school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chicago school.the recent 20 years saw its gaining influence in both the academia and political circle of the west with many of the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antitrust laws being set under its guidance.
【關 鍵 詞】產業(yè)組織學/新奧地利學派/行為學派
一、新奧地利學派的來源與方法論
奧地利學派,即維也納學派,是從19世紀70年代“邊際革命”興起到20世紀30年代頗有影響的西方經濟學大流派,奠基人是門格爾(carl menger)。1871年,門格爾出版了《經濟學原理》,1883年他發(fā)表《經濟學和社會學方法論研究》,力主抽象演繹法,其理論核心是邊際效用價值論。奧地利學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龐巴維克(eugen von bohn-bawark),他著有《資本實證論》等名著。20世紀20年代,米塞斯(l.mises)在維也納舉辦“私人研討班”,吸引了一批才華橫溢、出類拔萃的經濟學家、哲學家和政治學家探討社會問題,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青年專家,這是奧地利學派的輝煌時期。30年代,由于政治等原因,奧地利學派因中堅分子紛紛移居國外而漸漸消失。
新奧地利學派特指20世紀70年代經由米塞斯和哈耶克(f.a.hayek)等人提出的經濟思想,在美國和英國發(fā)展而來的一個產業(yè)經濟學流派?!缎屡翣柛窭追蚪洕鷮W大辭典》(第1卷)提出:“這一派的目標是突出奧地利學派關于市場是一種過程的解釋與主流現(xiàn)代經濟學的均衡理論的不同之處。其結果常常被理解為只有部分是準確的,拒不采用現(xiàn)代數(shù)學和經濟計量技術?!睆倪@一意義上講,新奧地利學派是產業(yè)經濟學中的行為學派或過程學派。
新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米塞斯、哈耶克及其在英國和美國曾受教于他們的柯茲納(i.m.kirzner)、羅斯巴德(m.n.rothbard)、阿門塔諾(d.t.armentano)、斯巴達羅(l.m.spadaro)、李特勒其德(s.c.litttlechild)、里奇(w.d.reekie)等。另外有些人的觀點與他們接近,發(fā)展了新奧地利學派,如熊彼特、勃克、德姆塞茨和布羅曾等。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和觀點在西方政治界、經濟實業(yè)界和學術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力,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tǒng)里根、英國“鐵娘子”撤切爾夫人曾用之“經世濟民”;從當前美國的某些經濟政策來看,小布什政府也用之于經濟決策。
新奧地利學派有其獨樹一幟的方法論,可歸納為八個方面。(1)經濟學屬于社會科學,對經濟問題必須與道德倫理、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聯(lián)系起來研究。哈耶克認為,“社會科學涉及到生活、精神和社會的更為復雜的現(xiàn)象”,而“自然科學相對簡單”。(2)經濟學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所謂“人類行為科學”的領域。米塞斯在《人類行為》中主張任何經濟現(xiàn)象都應按“人類行為是實現(xiàn)其目的合理行動”這一公理來演繹和解釋。不同于新古典價格理論,后者用均衡來分析市場,把經濟學等同于自然科學。(3)主觀主義。在新奧地利學派的著作中,主觀主義比比皆是。如哈耶克認為,“沒有理由相信,展現(xiàn)在個人面前的世界狀況會變成整個世界自身狀況的代表”,“人類的行為決不會集中在客觀的事實上”。“沒有反思,理解人類的行動是不可能的”。(4)個人主義。新奧地利學派強調從個人的主觀體驗出發(fā)來理解社會和思考問題。哈耶克認為,“知識體現(xiàn)在眾多個人的頭腦中,所有知識的分散性和不完善性,是社會科學進步的兩個基本事實”?!坝捎诟杏X的秩序完全存在于個人的思維中,因此,研究單個個體的體驗是否與其他全體相一致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耙詡€人自由為基礎的私人企業(yè)制度和自由市場制度是人類的制度”。(5)反對唯科學主義。哈耶克認為,“把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用在社會秩序的調查中是錯誤的?!彼J為,凱恩斯犯了唯科學主義的錯誤,“(凱恩斯)為了解釋失業(yè)是由總需求不足引起的,為了支持這種分析,確立了投資總量、總收入和儲蓄水平間的重要關系,凱恩斯經濟學以及稱為宏觀經濟學的統(tǒng)計預測的這一經濟學遺產是唯科學主義的典型實例”。(6)反對歷史主義。哈耶克提出,“歷史主義是唯科學主義的應用,是教條,因為歷史主義相信社會經驗,相信從歷史中可推出一般化的理論,這是荒謬的?!?7)主張演繹,反對歸納。哈耶克認為,不能從社會經濟現(xiàn)象中歸納出公理性規(guī)律,只能對個別現(xiàn)象、個體行為和個人性質做出假設和概括,從這一假設出發(fā)才有可能推導出市場經濟和法律秩序的性質。(8)重視因果聯(lián)系,反對實證主義,堅決反對統(tǒng)計法等數(shù)量經濟學方法。新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分析法是: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如此的條件,那么這樣的推論可以遵循。
二、新奧地利學派的產業(yè)組織觀
新奧地利學派的產業(yè)組織觀不像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那樣邏輯嚴密而自成體系,它的時間跨度很久,代表人物眾多,思想觀點龐雜。筆者在此按理論假設、市場、競爭、壟斷、企業(yè)家精神和產業(yè)政策等方面歸納整理了新奧地利學派產業(yè)組織論的基本思想。
(一)理論假設
理論假設即前提或基礎、邏輯起點。如同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三大心理假設一樣,新奧地利學派也有自己的理論假設。
1.信息不完全性,即哈耶克的“知識分立論”。資源配置的決策必須依賴于有關的信息和知識,而這些知識和信息都是分散在千百萬人們手中的,中央計劃*不可能擁有或收集到全面的信息,且知識與信息是千變萬化的。“信息是可以理解的,但只有在相對熟悉的情況下才可能做到;信息是可以領會的,但只有在與我們自己的見解相似時才可能做到;信息是可以流動的,但只有在我們能利用自己的認識時才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切?!?BR> 2.人的有限理性。一個人或一個組織所能獲取的知識必然是有限的,無論政府還是個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備的知識和信息。完全競爭的“信息完備及人的全面理性”條件是不現(xiàn)實的。1952年,哈耶克在《感覺秩序》中說,人類心智永遠不可能被人類心智完全理解,并不是所有的人類知識都可以得到清晰論證。
3.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哈耶克在與蘭格就計劃經濟論戰(zhàn)時提出:“蘭格的建議在一個長時期內幾乎不發(fā)生變化的價格體系中可能有道理,但從現(xiàn)實看,不斷變化是鐵的規(guī)律?!薄笆袌錾袭a品千差萬別,消費者需要各不相同,市場供給、需求、價格變化無常,最先進的計算技術也難以迅速、及時地收集處理這么復雜的信息?!?BR> 4.消費者主權。哈耶克認為,“生產者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最終取決于消費者意愿與偏好”,“市場配置資源必須按消費者意愿進行”,“大公司也必須接受消費者通過市場反映出來的意見”?!凹词箛腋深A社會經濟活動,也不能違反消費者主權原則”。
5.私有制。1992年,參加總統(tǒng)競選的羅斯巴德在《一種新的自由:自由至上論者的宣言》中說道,“自由至上學說的核心是私有財產的絕對權利”,“所有的財產都應為私人所有,因為私有財產所有者在自利的激勵下,將會小心地看管財產,對其恰當?shù)乇9芎屠茫瑸榇?,他們將獨立行動和自愿協(xié)作”。哈耶克不用“私有財產”一詞,而稱其為“分立的財產”,認為個人的“財產”完全不能是“私人”的,它必定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邊界”,是只有通過人們對“正義規(guī)則”達成共識才能予以保護的私人領域的邊界,它事實上只能是“公共的”。
(二)市場至上論
關于市場的本質,新奧地利學派從信息不完全性出發(fā),認為市場是分散的知識和信息的發(fā)現(xiàn)過程。經濟運行的根本問題在于如何發(fā)現(xiàn)和利用分散的知識和信息,使資源運用于社會有用度更高的方面。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通過競爭的市場。他們從消費者主權原則出發(fā),認為市場機制在于生產者必須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上的貨幣選票安排生產,才能有效配置資源。
關于市場的功能,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市場是人類社會的制度安排。哈耶克1960年在《自由憲章》中指出,市場是個人實踐自由的最主要領域,既然可以讓人們自由地發(fā)展他們的才能,就應該讓他們自由地去獲得財產,自由地發(fā)展他們認為是適當?shù)氖聵I(yè)。塞爾頓1990年在《資本主義》中提出,關于市場有利于自私主義、政府有利于利他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市場制度是化私為公的機制,反而有助于自私者行善;政府制度則是化公為私的機制,鼓勵天性良善的人作惡。
新奧地利學派批判計劃經濟,推崇市場機制。哈耶克1973年在 《自由主義》中提到,“自從亞當·斯密以來,市場經濟決定著個人所得的過程,經常被人比作這樣一種游戲,每個人的所得部分地取決于他的技巧和努力,部分地取決于機遇。個人之所以同意參與這場游戲,是因為同其他任何方式相比,它能使個人獲得份額的水池變得。”從消費者主權和未來不確定性出發(fā),哈耶克認為,“消費者口味的無法預言性是計劃取得成功的或主要障礙”,“如果在實際計劃過程中取消消費者自由選擇權,從而去掉這個不可預知的變量來保證計劃實施,那么將失去一切”?!疤m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通過反復插值試驗來確定合理的價格體系,不僅技術上不可行,而且無法勝過市場價格機制下的競爭制度”?!懊總€人憑借自己的聰明才干在競爭的市場上進行公正角逐,這是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在與蘭格的論戰(zhàn)中,哈耶克的市場優(yōu)越論主要是通過對計劃經濟的批判表現(xiàn)出來的:(1)社會主義計劃中,由于缺乏價格體系,不可能合理配置資源,只有市場才能自發(fā)地解決資源配置的復雜性問題;(2)中央計劃中僅僅是資料收集的任務就超過了人類的能力,事實上,市場的分散決策可以有效節(jié)省成本,而消費者偏好的微小變化都將導致中央計劃的全盤修改和重新計算;(3)蘭格的“市場社會主義”方案不可行,因為社會主義生產管理者沒有市場經濟中應有的決策權,尤其是涉及到全部新投資問題時,在缺乏真正的市場和對市場后果負責的情況下,有效的資源配置是不可能的。
(三)競爭行為論或競爭過程論
這是新奧地利學派的最重要思想,是與芝加哥學派相區(qū)別的特點。競爭具有動態(tài)性,其本質是一種過程。哈耶克認為,競爭主要是一個形成意見的過程,通過傳播信息,它帶來經濟體系的統(tǒng)一和連貫,這是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市場的先決條件;它創(chuàng)造出人們對于是的和的看法?!案偁幨钦页鲎非蟾鞣N人類目標之更好方法的的發(fā)現(xiàn)過程?!笔袌龅纳a者和消費者在實際中往往是通過競爭過程掌握必備知識的。因此,競爭是使有關產品在任何時候都能經已知的最廉價的方法供應給消費者的關鍵因素。
新奧地利學派否定完全競爭概念,提出了競爭的實際行為標準。因為在新古典的完全競爭模型中,企業(yè)沒有價格競爭(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沒有產品競爭(產品同質無差異),沒有銷售競爭(不做廣告),沒有創(chuàng)新(缺乏降低成本、采用新技術的動力),事實上沒有競爭活動,只有競爭之名而無競爭之實,即完全競爭只是一種靜態(tài)的均衡結果,與趨向均衡的競爭過程無關。哈耶克贊同約翰遜“競爭是力圖獲得別人也力圖獲得的東西的行為”之觀點。客觀上,對于每一位有特別需求的個人,正是競爭使得各種服務機構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也正是各種服務機構不完全一樣的服務,創(chuàng)造了激烈的競爭。
新奧地利學派提倡競爭的自由性。米塞斯在《自由與繁榮的國度》中認為,自由競爭是經濟民主的基礎,因為富人并不希望出現(xiàn)充分的自由競爭局面,尤其是繼承了萬貫家財?shù)娜俗钕MS持現(xiàn)狀而害怕競爭。哈耶克認為,“壓制競爭通常引起的弊病,決不能與競爭不完全可能帶來的弊病同日而語”?!霸谌狈ψ杂傻臓顩r下,各種東西不可能由那些最懂得如何生產因而能以最低成本生產這些東西的人來生產”。
從哈佛與芝加哥學派的對比中我們可知,哈佛學派強調市場結構,芝加哥學派強調市場績效,而新奧地利學派強調市場競爭行為。三派的不同點還在于:哈佛學派推崇的市場結構是是否存在競爭的原因,芝加哥學派的市場績效是競爭充分與否的結果;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競爭本質上是一個過程,要放在時間坐標上來衡量,著重點應該是現(xiàn)在是否存在競爭行為,現(xiàn)在才是,行為是最重要的決定性的因素,市場結構、績效都在其次。所以說,新奧地利學派本質上是產業(yè)組織學的行為學派。
(四)非行政壟斷有效論
新奧地利學派從消費者主權原則出發(fā),認為壟斷公司的出現(xiàn)并不改變市場交易的性質,仍要在市場上實現(xiàn)自身利潤,必須接受消費者通過市場傳遞出來的信息,即需要聽從消費者意愿安排生產與銷售。另外,作為壟斷要素的市場集中度與競爭強弱無關。只要確保產業(yè)進出自由,則無論市場集中度高低,都能因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旺盛而形成充分的競爭壓力,并且產業(yè)進入壁壘的規(guī)模經濟性、產品差別化和絕對費用等都不能排除競爭行為。只要新企業(yè)的供給符合消費者需求,進入的大門始終敞開著,的產業(yè)進入壁壘是行政壟斷。
新奧地利學派把大部分哈佛學派視為壟斷的因素都當作是競爭的基本要素或重要組成部分。(1)哈佛學派認為,高利潤是壟斷勢力的指示器;新奧地利學派認為,高利潤是競爭過程的綜合特征,利潤是動態(tài)競爭過程的關鍵要素,它給企業(yè)家提供了市場機會的基本信息。(2)哈佛學派認為,兼并收購排斥競爭,提高了壟斷程度;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并購是市場調整的手段之一,是競爭過程中淘汰低效率企業(yè)的一個過程,強烈反對企業(yè)分割、禁止兼并等結構主義政策的反壟斷主張。(3)哈佛學派認為,產品差別化提高了市場進入壁壘,進而加劇壟斷;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產品差別化是企業(yè)競爭的重要手段,是市場過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是競爭的具體體現(xiàn),所以只有行政壟斷有損于經濟運行,而其他壟斷因素不但無害,而且是競爭過程的重要手段。
新奧地利學派認為,非行政壟斷合理而且高效,市場過程是自然淘汰的過程,只要不是源于行政干預,壟斷企業(yè)實際上是歷經激烈競爭而生存下來的率的企業(yè)。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使壟斷企業(yè)的壟斷地位并非一成不變。由于新企業(yè)、新管理和新思維的競爭威脅,壟斷企業(yè)很可能會落伍或被迫調整。
(五)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論
新奧地利學派強調企業(yè)家及其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市場競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競爭的市場上是企業(yè)家的行為指導資源的合理流動,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缕澕{認為,創(chuàng)業(yè)精神本質上是發(fā)現(xiàn)新的、人們希望得到的需要,以及滿足這些需要的新資源、新技術或其他手段的能力。市場不均衡是因為市場參與者的無知,即沒有發(fā)現(xiàn)或因信息不完全而錯誤決策造成獲利機會的損失,所以市場過程實際上是不均衡的調整過程,企業(yè)家在此調整過程中不斷試錯,通過學習和發(fā)現(xiàn)知識與信息來實現(xiàn)市場績效。
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競爭來源于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能降低或消除進入壁壘。只要市場上有旺盛的企業(yè)家創(chuàng)業(yè)精神,則無論壟斷程度多高,都能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從消費者主權原則出發(fā),只要新企業(yè)供給符合消費者需求,壟斷企業(yè)不可能阻止新企業(yè)的進入,因為新企業(yè)的企業(yè)家通過創(chuàng)業(yè)努力,必然使進入壁壘降低、競爭激烈、市場放開。
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利潤是企業(yè)家成功創(chuàng)業(yè)的報酬。由于信息具有不完全性,創(chuàng)業(yè)活動有風險,嘗試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發(fā)新市場的企業(yè)家要承擔大量沉沒成本,所以利潤是對企業(yè)家的風險報酬。米塞斯認為,市場體制使我們能利用他人的知識來擴展我們的洞察能力,正是經由價格變動、利潤得失,才能區(qū)別出正確的企業(yè)家預期和錯誤的企業(yè)家預期。熊彼特的創(chuàng)新理論與之類似,認為創(chuàng)業(yè)是“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包括五種情況:(1)創(chuàng)造新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2)采用新技術和新生產方法;(3)開辟新市場;(4)開發(fā)使用新原料或獲得原材料新來源;(5)實行新的企業(yè)組織形式。創(chuàng)新活動的倡導者和實行者是企業(yè)家,企業(yè)家不等于一般的企業(yè)經營管理者。企業(yè)家精神是指非物質的精神力量,是企業(yè)家事業(yè)心、榮譽感的精神滿足。企業(yè)家創(chuàng)新是一個內在因素,它在追求利潤目標及精神滿足驅使下,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來推動經濟發(fā)展。
(六)“無為而治”的產業(yè)政策論
新奧地利學派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米塞斯認為,“國家機器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保護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私有財產以及抵御暴力侵略,一切超出這一職能范圍的政府行為都是罪惡?!惫?952年在《科學的*》(the counter-revolutionof science)一文中,對巴黎綜合理工學校進行了批判:1794年,法國在*時期成立巴黎綜合理工學校,由恐怖權威的公安委員會為校訓一言定鼎——“不要學者,要工程師!”由此,培養(yǎng)了大量科技專家,形成了主宰社會文明進步的社會工程學、社會幾何學,多少精英人物“舍生取義”,企圖描繪社會藍圖,并強制性地對社會做“活體解剖”。哈耶克在此文中批判了巴黎綜合理工學校對社會的副作用:工程技術知識面對的是單一的具體目標,而社會目標卻是多元分歧的,正是這種社會工程學及其政治制度以明確的理性知識壓抑了分立的個人知識,以小部落群體中那種受單一目標支配的秩序取代了大社會自發(fā)的秩序,使人們無法從各個方向上嘗試演進,必然壓制社會知識的涌流、增長與運用,最終必定扼殺文明社會的生機。另外,哈耶克在《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中認為,“需要對所有的強權或專制給予限制”,“對于政府,則要求其按規(guī)則管理國家,明確政府的責任范圍,政府絕對沒有逾越這一責任范圍的權利”。他批評凱恩斯的宏觀調控政策,指責這種政策違背消費者主權原則,必將造成資源配置失調、失業(yè)加劇的惡果,實質上,管理最少的政府是的政府。哈耶克的貨幣私有化理論鼓吹取消政府對貨幣發(fā)行的壟斷,改由各大商業(yè)銀行發(fā)行有自己注冊商標的貨幣。他認為,“如果貨幣國有,則無法保證貨幣中性,從而產生廉價貨幣,導致經濟不穩(wěn)定,通貨膨脹加劇,失業(yè)與通脹是政府壟斷貨幣發(fā)行權的雙胞胎;并且貨幣的供給數(shù)量是沒有任何權威機構能事先確定的,只有市場才是”,所以要實行新型自由貨幣制度。
新奧地利學派強烈反對政府干預,抨擊行政壟斷,認為行政壟斷是的產業(yè)進入壁壘,只有消除它才能促進競爭。他們從信息不完全性出發(fā),認為政府的知識和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的干預反而會扭曲市場的調整過程,會損害經濟績效,因為市場本身具有自動校正的功能。哈耶克1991年在《經濟自由》中提出,立法機構中的多數(shù)擁有無限的權力,這一不受制約的權力是“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中罪惡的根源”。政黨為了贏得選票而討好利益集團,結果政府成為利益集團的幫兇,幫助利益集團以犧牲他人為代價牟取私利,并且民主政府為獲選票傾向于許諾社會正義,并以社會正義為名強制性地干預市場,減少自由。
新奧地利學派批評反壟斷的規(guī)制政策,認為除了行政壟斷有害經濟績效外,其他壟斷因素實際上是競爭的重要手段,所以他們否定反壟斷的規(guī)制政策,反對結構主義政策主張。其淵源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他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到,“控制系統(tǒng)的人……容易想象自己能像用手擺弄象棋盤上的棋子一樣,輕易安排一個龐大社會的成員,……不過,……在人類社會的大棋盤里,每一個棋子都有它自己的運動規(guī)則,它與立法機構可能選擇加在它身上的那一套完全不同?!?BR> 新奧地利學派主張通過法治來確保競爭的公平和自由。哈耶克在《法律、立法和自由》中指出,一個人不需要服從任何人,只服從法律,他就是自由?!耙粋€偉大社會的政府的功能是維護法治,也就是維護那個抽象的、超越私人偏好的、事先規(guī)定的、高度透明的、從而受到廣泛監(jiān)督的并使人們在行動之前可計算損益的秩序?!?973年,他在《自由主義》中認為,在恰當?shù)姆上拗浦?,由市場自發(fā)力量生成的秩序,其好處不僅在于個人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標(無論此目標是自私或利他),而且使非常分散的、處于特定時空中的知識有可能得到利用(這些知識是“分立”的,即只作為不同的個人知識而存在,任何一個指令性*都不可能擁有它們)。
三、對新奧地利學派的評價
新奧地利學派的產業(yè)組織觀注重的是思想理念,而不是直接指導在現(xiàn)實社會中如何操作。當前,這個學派在美英等西方國家具有很大的“市場壟斷力”,從學術界到政治界都有大量的支持者。筆者認為,新奧地利學派的思想觀點決非十全十美,我們必須謹慎看待新奧地利學派對我國改革開放的影響。在此,筆者作一簡要評價。
(一)新奧地利學派的積極方面
1.市場是分散的知識和信息的發(fā)現(xiàn)過程,無論政府還是個人,都不可能掌握完備的知識和信息。這種市場觀、政府觀對于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防止政府過分干預經濟的自由市場經濟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對于我國改革中擺正市場、市長的位置意義重大。目前,“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應只是口號,關鍵在于如何落實。一般地,凡是市場能做的事情,政府絕對不為;只有市場做不了的事,政府才有所為。但事實上,政府“指手畫腳”的事太多,如證券市場的“政策”效應有增無減。
2.強調市場行為的競爭性,認為市場結構與競爭行為無關,只有市場交易過程的競爭性行為才會導致良好的經濟績效。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只有競爭之名而無競爭之實(即沒有競爭行為),這種競爭觀對于我們研究產業(yè)組織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對于政府的產業(yè)組織政策和政府規(guī)制的著力點也應該有所啟迪。
3.強調企業(yè)家及其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市場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們認為,在競爭性的市場上,是企業(yè)家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而不是政府的計劃干預,能有效地發(fā)現(xiàn)和利用分散的知識和信息,從而配置資源合理流動,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高利潤是企業(yè)家嘗試新方向、引進新技術或開發(fā)新產品等創(chuàng)新活動的風險報酬。這種企業(yè)家本位觀對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新經濟”的出現(xiàn)、硅谷奇跡的誕生影響深遠,對于我國改革同樣意義重大。如我國國企改革不僅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而且要真正實現(xiàn)政企分開,培養(yǎng)一批不依附于“官本位”體制的獨立的企業(yè)家階層,徹底鏟除“胡雪巖”式的官商“溫床”。只有這樣,才能在21世紀的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新經濟”的繁榮景象。
4.社會經濟現(xiàn)象不能就事論事,而是應挖掘其后的道德基礎和文化基礎(行為科學),這對于如何選擇深化改革開放的“路徑”很有啟迪。哈耶克曾贊同凱恩斯的一句話:“無論好也罷,壞也罷,真正危險的東西是思想觀念,而不是既得利益?!彼麍孕湃祟惿鐣篮玫奈磥砣Q于能否挽救人文價值的傳統(tǒng)。所以,改革開放要繼續(xù)深入,關鍵在于人們的人際關系必須改革,思想必須開放。
(二)新奧地利學派的消極方面
1.經濟生活中的“市場萬能”和“政府無用”論。他們認為,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行政干預,人們在市場過程的競爭性行為就能實現(xiàn)資源的配置;認為成為產業(yè)進入壁壘的是政府的進入規(guī)制政策和行政壟斷。這種極端自由主義的觀點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美英等國也是不存在的,況且存在著“市場失靈”(某些領域如公共、國防、基礎設施等)和“市場缺陷”(市場機制本身的功能缺陷,如滯后性、波動性和不平等性),政府必然在某些場合有所作為。如果聽任“市場不同情弱者,市場不相信眼淚”,那么人類社會也就與動物圈完全一樣,沒有文明進步的可能和必要了。
2.方法論上反對計量經濟學和數(shù)量推導,反對構建經濟模型,片面強調主觀主義的心理分析,如效用價值論等。這種主觀分析方法顯然缺乏客觀的研究基礎,從而導致其研究難以得出科學的、令人信服的結論。例如,哈耶克從德國走上納粹之路,就斷定蘇聯(lián)、美國、英國等如不擴大個人自由的安全空間也必然會走上專制和*的道路。事實上,有關社會經濟統(tǒng)計的研究對于我們掌握社會經濟運行規(guī)律、促進社會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很有必要。如我國的人口普查分析結果,對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擬訂和執(zhí)行以及國民經濟的長期增長大有益處。
[收稿日期]2004-08-23
【參考文獻】
[1] 小西唯雄.產業(yè)組織的新潮流與競爭政策[m].東京:晃洋書房,1996.
[2] 新莊浩二.產業(yè)組織論[m].東京:有斐閣,1995.
[3] 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4] 夏大慰.產業(yè)組織學與公共政策:新奧地利學派[j].外國經濟與管理,1999,(1).
[5] gary s becker,kevin m murphy.rethinking antitrust[j].wall street journal,2001,(2).
[6] f a hayek.economic freedom[m].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
[7] scherer,ross.industrial market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90.
[8] j boettke.the elgar,companion to austrian economics[m].edward elgar pub,1998.
[9] jerom e ellig.industrial organization[a].peter j boettke.the elgar companion to austrian economics[m].edward elgar pub,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