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初級階段是留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開始,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口語課是一項以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為目的的技能課,在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中,“說”是運用得十分廣泛且為眾多留學生關注的一項技能。因此,把握適當?shù)脑瓌t,在此指導下,運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過對目前相關教材的考察和分析,在結合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從對外漢語初級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兩方面做出了相應的闡述,并提出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口語課;“ⅰ+1”原則;教學方法
從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來看,初級階段是整個教學的開始階段,此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起著極為重要的鋪墊作用?!叭f丈高樓平地起”,對于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留學生們,由于學習的是非母語,因而此階段的教學則更不可忽視。呂必松先生(1996)指出:“口頭表達訓練是促進語言習得的手段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過去只是在初級階段開設一門口語課,以會話體為主,現(xiàn)在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中級口語,高級口語或類似的課程,但是對這門課的性質和任務還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還沒有形成口頭表達訓練的明確目標和完整體系”,那么,與教師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也必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開展有關初級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和方法的研究和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一般把掌握了800個左右的常用詞,并學過了漢語的基本語法結構,其程度在HSK考試2-3級,能進行簡單的日常交際的留學生的學習階段看作是初級階段。下面,我們將結合教學實踐,就初級階段對外漢語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和方法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 初級口語課的教學原則
(一)“ⅰ+1”原則
這里的“ⅰ”代表學生已有的漢語水平,“+1”指略高于學生實際水平的語言輸入。將二者組合在一起,則構成了對于學生來說可懂且有效的輸入。根據(jù)領會教學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羅勃特•W•布萊爾/許毅,1987),我們正是通過可懂的輸入習得語言的。
對于教師來說,要想使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的輸入是可懂而且有效的,就必須做到對學習的“ⅰ”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而且隨時注意隨學生學習階段變化,“ⅰ”也處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因而,教師的教學也應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尤其在初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地控制課堂用語及語速。考慮到初級階段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應特別注意課堂用語要簡單易懂,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專業(yè)語法術語,用學生已掌握的詞語和語法點來解釋生詞、課文,回答學生的問題;語速方面,教師應有意識地放慢語速,清晰、準確地發(fā)好每一個音。
(二)針對性原則
1. 教材和課堂話題的選取
歐洲文化合作委員會70年代推出的大衛(wèi)·威你金斯(David Wikis)的“功能大綱”(functional approach)或稱“意會大綱”(notional syllabus),與第二語言教學的傳統(tǒng)大綱不同,它不是以教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和結構(語法點)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交際為核心,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主要目的。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受到了相當?shù)闹匾?,并被推到了首要的地位,因而,“以交際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也同樣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結合前面我們提到的“ⅰ+1”原則,為了交際,首先要讓學生接受輸入,而課堂教學則是信息量相對集中的一種重要的輸入途徑。談到口語課的課堂教學,自然離不開教材和話題的選取了。對于一部優(yōu)秀的教材,首先在用語上應以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結合一定的語境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各課情節(jié)內容應具有吸引力,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各課還應含有相應數(shù)量且有交際價值的語法結構,讓學生學有所獲。經(jīng)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對教材和課堂話題的選取,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1)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
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即是指教材和課堂話題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是否緊密,是否反映的是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況。若我們選取的教材和課堂上的話題練習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學生則能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自然更能促進教學的進行,利于教學的開展。目前出現(xiàn)在初級口語教材中的話題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與人相識 自我介紹與為他人介紹
問路、找路 買東西
談家庭情況 體育活動
打電話 去餐廳
氣候、季節(jié) 乘車、買票
去郵局 去醫(yī)院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方面性,現(xiàn)實生活也不例外。但正是由于其兩方面的存在,才使得現(xiàn)實生活成為真正的生活,完整的生活。因而反映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也應包括其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不應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外國學生就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相反的,我們應該正視它。比如買東西,公平交易自然是我們追求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確有坑蒙拐騙行為的發(fā)生,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若我們對之一概持回避態(tài)度,那么我們的學生一旦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行為,則會感到教材中描述的情景并不真實,甚至有可能在課堂中采取與教師不合作的態(tài)度,這樣一來,我們不僅沒能維護我們的形象,反而適得其反。因此諸如此類外國人在華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反映社會消極面的場景在教材中適當?shù)爻霈F(xiàn)一些,其實并無多大壞處,如果編排得合理,用語得當,也許還會提高教材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在這一點上,《樸通事》就是一部極好的范例 。目前越來越多的教材注意到了現(xiàn)實生活的全面性。
但是,這并不是說一切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話題都適宜在課堂中討論,諸如當前社會上比較敏感的中日關系問題,為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擴大,我們建議,在課堂上還是不談為好。
(2)與文化背景相結合
北京師范大學語言學家許嘉璐教授認為:“由于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理解就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就越高。對于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而言,漢語學習初級階段的文化定位表現(xiàn)為‘文化因素’或‘文化知識背景’;目的語學習越往高層次發(fā)展,接觸的文化越來越高,學習的內容越以專門文化的面貌出現(xiàn)。”
對于母語為非漢語的教學對象而言,由于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的差異,因而在其學習和使用漢語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由母語語境向漢語語境的遷移,這種遷移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鑒于此,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就必須注意到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諸多因素,例如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交際環(huán)境因素,人際關系因素等等。其中,尤以文化因素為主。那么,反映在對教材和話題的選取上,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在其中滲透一定的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從大的方面,可分為五類:A生活文化(如招呼、稱謂、飲食、居住、交往等)B習俗文化(如婚姻、喪葬、年節(jié)、忌諱等)C國粹文化(如四大發(fā)明、中醫(yī)、氣功、武術、國畫等)D制度文化(如政治體制、政黨體制、行政體制、經(jīng)濟體制等)E觀念文化(如中和觀念、等級觀念、家庭觀念、尊老愛幼的思想、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等)。由于前兩者的運用范圍較為廣泛,且內容相對簡單具體,對外國學生來說較易理解,因而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應以前兩者的學習為主。在教學中可采用與學生本國文化對比的方法。當學生的詞匯量和對語法知識的掌握到達一定程度后,教師應在講解中注意將某些文化傳統(tǒng)的來源告知學生,以擴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面,并幫助他們加深對異國文化的理解。
(3)與學生實際相結合
如果話題與學生的實際十分貼近,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主動開口的欲望,從而推動教學的運行。學生的各種實際情況中,其知識水平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主要是成年人,他們雖來自外國,漢語表達能力不強,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思維能力。對于零起點的學生,我們的教學理應從基本的諸如形式單一的“a、o、e”和意義簡單的“你好”,“漢語難嗎”這樣的內容開始,但如果我們教學內容一直停留在過于簡單的階段,那么學生們便會感到教學內容幼稚可笑,自然我們的教學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而我們在教學中應全面考慮初級階段我們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根據(jù)他們對漢語學習的各個小的階段,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
2.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的教學應有所側重
不同的教學對象,他們的自然特點、社會特點、目標需求和心理需求、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是不一樣的,具體說來,他們的年齡、身份、國籍、使用的母語、背景文化、興趣愛好、學習目的、現(xiàn)有水平、學習時限等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能針對這些具有不同情況的學生,展開具有不同側重點的教學。例如針對日韓等東南亞國家的學生,由于日、韓與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因此對漢字的學習和掌握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比歐美國家的學生容易得多,而他們的性格又由于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大多比較含蓄內斂,在課堂中不太喜歡主動開口。通過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橫向比較,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就應樹立起這樣觀念:對歐美學生來說,漢字的教學是一個難點,而對日韓學生來說,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主動開口是一個難點。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教師們在教學中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里不一一列舉。
(三)精講多說
練習是語言習得的主要途徑。因而講解和指導學生操練必須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反映在口語教學中,則可概括為精講多說。這里的“精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內容。即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應少而精,是經(jīng)過去粗取精的結果。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重要也是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確、簡單、明了。尤其是初級階段,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的漢語水平不太高,那么教學內容的通俗易懂便成為了一個十分需要注意的方面。關于這一點,本文一.(一).“‘ⅰ+1’原則”中已做了相關論述?!熬v”的第二個方面是指方法。即教師應使用簡單可行的方法將課堂內容講清楚,講透徹。為達這一目的,在這一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一些直觀的手段,如向學生出示實物或是印有實物的圖片,或在講解的同時輔以相應的形體動作幫助學習理解等等。同時,教師應多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式的核心是充分發(fā)揮成年學生認知能力強的特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訓練他們用漢語進行思維的能力。例如學生對某一個詞的意義不能理解,此時教師不必忙于直接告訴學生,而可以通過采用先以語素為單位進行拆分,然后再引導學生逐一理解其中的語素,后將他們合在一起的方法,或是采用設置一些語境幫助學生根據(jù)上下文對其意義進行猜測的方法。有關詞語教學的方法,本文將在二.(二)中做較為詳細的論述。
“多說”也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學生的“說”于教師的“講”而言,所用的時間相對較長;二是指“說”的內容的全面性。即應該練的都要練到。大量、有效的練習,可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便于他們對所學內容的正確運用。
我們在組織學習進行口語操練的同時,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說”應與一定的語境結合;二是“說”的目標要明確,或練習對詞語的使用,或掌握對語法點的運用等等。
二 初級口語課的教學方法
口語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漢語交際既是漢語學習的目的,也是漢語學習的方法。學生通過漢語交際活動,獲得漢語交際能力是學習漢語的佳途徑。而學生要獲得漢語交際能力,不僅要接受漢語這種目的語的輸入,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輸入轉化為自己的,能用于表達和交際的語言材料。也就是說,學生要通過對材料的理解和重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
根據(jù)訓練的內容,我們可將口語課的教學方法劃分為語音訓練、詞語訓練、句子訓練和成段表達的訓練四類。根據(jù)參預練習的學生的數(shù)量,我們可將口語課的教學方法劃分為獨白性訓練和會話性訓練(其中又包括兩人與多人會話)兩類。
“說”是語言生成能力 的集中體現(xiàn)。生成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功能意念下生成目的語的能力。“理想的教學應在確切的意念指引下,造成接近真實的‘用’的語境,學習者處于‘用’語言的狀態(tài)”,“把‘用’當作‘學’的手段,把‘學’和‘用’統(tǒng)一起來?!?但是,對于處在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們,其詞匯和語法儲備都非常有限,因而我們對他們的要求也不應一步到位。此階段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對單個的詞語、句型操練已達熟練的程度后,進入簡單的成段表達的訓練階段。下面我們將對按照訓練的內容劃分的幾類適宜于初級階段口語課的教學方法進行具體的論述:
(一)語音訓練
口語是有聲語言,無論是聽還是說,都是以清晰準確的語音為前提的,因些語音訓練的重要性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呂必松先生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提出了三種方法 :
1 以音素教學為綱
2 以話語教學為綱
3 音素和話語教學相結合
以音素教學為綱是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主要采用的方法。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這種教學方法較利于初學者對目的語的識記。語音教學中我們可運用的具體的教學方式有:圖表演示、反復示范、循環(huán)模仿等教音法,獨唱合唱、說讀結合等練音法,夸張、對比的提示法和手勢體態(tài)的演示法等糾音法等。但在教學中我們無論運用哪一種方法,哪一種具體方式,都應把重心放在音素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上。
(二)詞語訓練
在對目前有關口語教學法的論著 進行總結、概括的基礎上,我們根據(jù)口語課中詞語訓練重點的不同,將詞語訓練的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1 訓練單個詞的形-音-義的關聯(lián)的,如直接法(指物說詞或根據(jù)動作說詞等)、認讀法(根據(jù)板書念詞語等)、釋義法(對指定詞的意義進行闡釋)
2 訓練對不同詞的聚合、組合關系的把握的,如語素法(讓學生說出一個含有與所給詞相同語素的詞)、替換法(用近義詞替換句中的某個指定詞語)、聯(lián)想法(說出與指定詞語相搭配的詞或其反義詞)
3 訓練母語與目的語的關聯(lián)的,如翻譯法(將漢語詞與母語詞對譯)
上述方法中直接法和認讀法是兩種基本的方法,具有直觀、通俗易懂的優(yōu)點,尤其適用于零起點及稍高于該水平的學生。釋義法是詞語訓練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訓練方法。在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初級階段,對于非抽象詞,較宜采用提供實物或利用動作幫助學生理解的方法;對于抽象詞來說,較宜采用設置情景,讓學生利用情景來理解的方法,而不宜采用用另一個抽象的詞解釋生詞的方法(若在英語中有外涵、內延均與之相對應的詞,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也可用英語詞對其作解釋)。
口語課詞語訓練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具有某種關聯(lián),縱橫交錯的詞語網(wǎng)。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我們訓練的目的具體表現(xiàn)為讓他們通過課堂對詞語的學習,明確在詞語網(wǎng)絡中哪些是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義項的詞,哪些又是可以搭配使用的詞,在需要時熟練自如地從中提取詞語網(wǎng)絡中的詞語,并將之正確地連綴成句,直至成段,而非讓他們死記硬背許多單個的詞。
(三)句子訓練
口語課的句子訓練,依據(jù)難度由淺入深的順序,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
1 機械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主要以模仿為主,模仿的內容包括句重音、語調、語速、停頓等。句式變換,對句中的詞語進行替換的練習等也屬此類。由于該類練習對學生要求較低,也不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因而我們認為它主要適用于零起點與學習時間在四五個月以下的學生。
2 造句練習 即用指定的詞語造句或將對話補充完整。該類練習對學生的要求較上述第1類練習來說稍高,且需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詞匯和語法構成的知識之上,因而較適用于學生習時間在半年左右的學生。
3 交際練習 包括情景問答,自由問答等。該類練習對學生要求是上述三類中高的,它不僅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的語法知識將已知詞語組合成句,而且必須在同時正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因而該類練習開始進行的時間應略晚于上述第2類。該類練習法可與第2類配合進行。有效的交際練習也應結合一定的情景,而非孤立地進行。加強情景會話練習,可以使學習者運用會話的技巧,根據(jù)不同的情景,將學過的對話方式以及話語結構作縱向的遷移。讓他們在真實的語境中,也能熟練自如地與人交際。在課堂上,教師應多運用模擬實景的方法來開展教學,盡可能地把模擬的情景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景統(tǒng)一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關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本文一.(二).1.(1)中已有較為詳細的闡述。
(四)簡單的成段表達訓練
由于事件包含的命題之間具有先后、因果、推理、轉折等關系,反映在語言形式即句群中也有相應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的表現(xiàn)形式或為使用關聯(lián)詞語連接兩個句子,或不依靠關聯(lián)詞語連接,而依靠句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組合成句(如緊縮復句等)。一般說來,成年人用母語思維,都具有一定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但若使用目的語思維,或可能因為思維方式的差異,或因為對目的語的使用水平有限,所表達的內容就有可能比較混亂。因此,為提高口語能力,成段表達也是一個必需注意的方面。由于成段表達不僅涉及到詞語, 而且涉及到對語言結構系統(tǒng)的全盤把握,因而此項訓練大多在中級階段才開始進行。但我們更提倡在初級階段就著手進行簡單的成段表達訓練,然后再逐步過度到中級階段較為復雜的成段表達訓練。這樣,學生不會感到初級與中級的跨度過大而難以適應。簡單的成段表達訓練可分為以下三種:
1 看圖說話或講故事
2 連句成段
3 復述及轉述短文
在用這三種方法進行練習時,我們應注意學生句與句之間的順序是否合理、恰當,尤其是語段中的連詞運用得是否正確。
三 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糾錯
學生在進行口語練習時我們不應輕易打斷他們的話語。因為任何人在說話時都有一個組織的過程和思維連續(xù)性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組織一句話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出錯率也較高,且一部分學生口頭表達的欲望還處于有待激發(fā)階段,因而如果此時教師多次打斷他們的談話,則不僅會打斷他們的思維,甚至還可能大大挫傷他們學習的熱情,阻礙他們今后的學習。但這也不是說我們對他們在表達中出現(xiàn)的錯誤就統(tǒng)統(tǒng)聽之任之。我們在對待學生表達中的錯誤時,應把握兩點:一是糾正學生常犯的錯誤;二是糾正學生帶有普遍性的錯誤。而且我們在糾正錯誤時也適宜采用操練的方式進行,比如教師可先重復一遍學生的錯誤或將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辨別,然后指出正確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操練。
(二)把握好生詞和語法教學在口語課中的地位和時間比,避免出現(xiàn)反客為主的情況
口語課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因而如果在口語課中補充、講解過多的生詞或語法,那么口語課則與綜合課無異。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側重點,我們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突出不同課型的不同特點。
(三)適當突出“口語體”的特點,但不排斥對書面語體的學習
口頭語言和口語體都可以簡稱為口語,因此兩者常常被混為一談。呂必松先生(2000) 對此專門做了解釋。他指出,口語和書面語是一種語體概念,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一種語用概念??陬^語言以口語為主,但不限于口語;書面語言以書面語為主,但不限于書面語?!拔覀儞?jù)此進一步認為,口語應專指口頭語言,至少在語言教學時如此。” 以漢語為第二語言進行的交際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的特點決定了書面語體在口語教學中不可忽略的地位。對交際中必需的書面語體的語言形式,包括某些出于禮貌原則而需使用的詞、句子和句式,比如:“父母親”與“爸爸,媽媽”的區(qū)別,“您貴姓”和“免貴,姓X”的問答方式等,我們在教學中也應有所涉及,而不應采取一概排斥的態(tài)度。
(四)處理好“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關系
楊惠元先生(1991) 認為,口語課應以訓練口頭表達為主,把說和聽,說和讀,說和寫結合起來,為了說而聽,為了說而讀,為了說而寫。說的訓練,讀的訓練,寫的訓練既有所側重又有聯(lián)系,這才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提高口語能力,必然要求加強閱讀,擴大詞匯量,接觸新的句式句型,增加語言和文化知識;同時,“說”的訓練也應與“聽”的訓練相結合,通過多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這也正是我們強調在課堂中盡可能地使用漢語進行教學的原因之一;“寫”,則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條理有邏輯地建構“說”的框架,從而更清晰地通過“說”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是緊密相關、密不可分的。我們教師要全面把握四者的關系,避免在教學中將它們完全割裂開來。
參考文獻:
1.吳淮南《作為外語的漢語口語教材〈樸通事〉和〈樸通事諺解〉》,《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4月
2.王若江《對漢語口語課的反思》,《漢語學習》,1999年2月
3.呂必松《漢語教學中技能訓練的系統(tǒng)性問題》,《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3月
4.楊寄洲《談中級漢語課堂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1991年
5.顧偉列《融通:跨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視角》,2004年
6.徐子亮《口語教學法的認知原理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視角》,2004年
7.李憶民《關于中級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的幾個問題》,《對外漢語教學回眸與思考》,2000年
8.周小兵、李海鷗《對外漢語教學入門》,2004年
9.楊惠元《試論課堂教學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3月
10.李泉《論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2月
The principle and methord of the spoken language
Abstract The junior period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whole study,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ir study. The Chinese conversation course is a skill course,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train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and commuication ability. Oral ability is a very wild-use ability,to which the foreign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within the four skill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us it is very nessessary to hold a proper principle and use a very effective method. Through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books concerned,and under the basies of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practice,we set forth the principle of the foreign Chinese elementary conversation,in addition we come up with some problem to which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Key words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elementary Chinese conversation;the principle of “ⅰ+1”;teaching method
作者簡介:
郭莉莎,女,文學碩士。2003年至今任教于四川聯(lián)合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已擔任過初、中、高級學生的綜合、聽力、口語、寫作及視聽等多門課程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發(fā)表語言方面論文數(shù)篇。
聯(lián)系電話:
13008127347
02885432452
關鍵詞 對外漢語教學;口語課;“ⅰ+1”原則;教學方法
從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來看,初級階段是整個教學的開始階段,此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起著極為重要的鋪墊作用?!叭f丈高樓平地起”,對于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留學生們,由于學習的是非母語,因而此階段的教學則更不可忽視。呂必松先生(1996)指出:“口頭表達訓練是促進語言習得的手段之一。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過去只是在初級階段開設一門口語課,以會話體為主,現(xiàn)在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中級口語,高級口語或類似的課程,但是對這門課的性質和任務還缺乏統(tǒng)一的認識,還沒有形成口頭表達訓練的明確目標和完整體系”,那么,與教師教學密切相關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也必然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開展有關初級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和方法的研究和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一般把掌握了800個左右的常用詞,并學過了漢語的基本語法結構,其程度在HSK考試2-3級,能進行簡單的日常交際的留學生的學習階段看作是初級階段。下面,我們將結合教學實踐,就初級階段對外漢語口語課的教學原則和方法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 初級口語課的教學原則
(一)“ⅰ+1”原則
這里的“ⅰ”代表學生已有的漢語水平,“+1”指略高于學生實際水平的語言輸入。將二者組合在一起,則構成了對于學生來說可懂且有效的輸入。根據(jù)領會教學法(comprehension approach)(羅勃特•W•布萊爾/許毅,1987),我們正是通過可懂的輸入習得語言的。
對于教師來說,要想使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的輸入是可懂而且有效的,就必須做到對學習的“ⅰ”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而且隨時注意隨學生學習階段變化,“ⅰ”也處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之中。因而,教師的教學也應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尤其在初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地控制課堂用語及語速。考慮到初級階段的學生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應特別注意課堂用語要簡單易懂,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專業(yè)語法術語,用學生已掌握的詞語和語法點來解釋生詞、課文,回答學生的問題;語速方面,教師應有意識地放慢語速,清晰、準確地發(fā)好每一個音。
(二)針對性原則
1. 教材和課堂話題的選取
歐洲文化合作委員會70年代推出的大衛(wèi)·威你金斯(David Wikis)的“功能大綱”(functional approach)或稱“意會大綱”(notional syllabus),與第二語言教學的傳統(tǒng)大綱不同,它不是以教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和結構(語法點)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交際為核心,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作為主要目的。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受到了相當?shù)闹匾?,并被推到了首要的地位,因而,“以交際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也同樣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學的目的。結合前面我們提到的“ⅰ+1”原則,為了交際,首先要讓學生接受輸入,而課堂教學則是信息量相對集中的一種重要的輸入途徑。談到口語課的課堂教學,自然離不開教材和話題的選取了。對于一部優(yōu)秀的教材,首先在用語上應以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結合一定的語境反映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各課情節(jié)內容應具有吸引力,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各課還應含有相應數(shù)量且有交際價值的語法結構,讓學生學有所獲。經(jīng)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對教材和課堂話題的選取,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1)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
與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即是指教材和課堂話題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是否緊密,是否反映的是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況。若我們選取的教材和課堂上的話題練習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緊密,學生則能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樂趣,自然更能促進教學的進行,利于教學的開展。目前出現(xiàn)在初級口語教材中的話題大致有以下幾方面:
與人相識 自我介紹與為他人介紹
問路、找路 買東西
談家庭情況 體育活動
打電話 去餐廳
氣候、季節(jié) 乘車、買票
去郵局 去醫(yī)院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方面性,現(xiàn)實生活也不例外。但正是由于其兩方面的存在,才使得現(xiàn)實生活成為真正的生活,完整的生活。因而反映在我們的教學內容中,也應包括其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固然不值得提倡,但是我們不應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外國學生就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相反的,我們應該正視它。比如買東西,公平交易自然是我們追求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確有坑蒙拐騙行為的發(fā)生,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若我們對之一概持回避態(tài)度,那么我們的學生一旦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行為,則會感到教材中描述的情景并不真實,甚至有可能在課堂中采取與教師不合作的態(tài)度,這樣一來,我們不僅沒能維護我們的形象,反而適得其反。因此諸如此類外國人在華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反映社會消極面的場景在教材中適當?shù)爻霈F(xiàn)一些,其實并無多大壞處,如果編排得合理,用語得當,也許還會提高教材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在這一點上,《樸通事》就是一部極好的范例 。目前越來越多的教材注意到了現(xiàn)實生活的全面性。
但是,這并不是說一切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話題都適宜在課堂中討論,諸如當前社會上比較敏感的中日關系問題,為保證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避免矛盾的進一步擴大,我們建議,在課堂上還是不談為好。
(2)與文化背景相結合
北京師范大學語言學家許嘉璐教授認為:“由于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語言理解就包含著文化理解;同時語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語言理解的層次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就越高。對于非漢語背景的學習者而言,漢語學習初級階段的文化定位表現(xiàn)為‘文化因素’或‘文化知識背景’;目的語學習越往高層次發(fā)展,接觸的文化越來越高,學習的內容越以專門文化的面貌出現(xiàn)。”
對于母語為非漢語的教學對象而言,由于學習者的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著系統(tǒng)的差異,因而在其學習和使用漢語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由母語語境向漢語語境的遷移,這種遷移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鑒于此,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在培養(yǎng)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就必須注意到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諸多因素,例如文化因素,心理因素,交際環(huán)境因素,人際關系因素等等。其中,尤以文化因素為主。那么,反映在對教材和話題的選取上,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在其中滲透一定的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從大的方面,可分為五類:A生活文化(如招呼、稱謂、飲食、居住、交往等)B習俗文化(如婚姻、喪葬、年節(jié)、忌諱等)C國粹文化(如四大發(fā)明、中醫(yī)、氣功、武術、國畫等)D制度文化(如政治體制、政黨體制、行政體制、經(jīng)濟體制等)E觀念文化(如中和觀念、等級觀念、家庭觀念、尊老愛幼的思想、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等)。由于前兩者的運用范圍較為廣泛,且內容相對簡單具體,對外國學生來說較易理解,因而我們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應以前兩者的學習為主。在教學中可采用與學生本國文化對比的方法。當學生的詞匯量和對語法知識的掌握到達一定程度后,教師應在講解中注意將某些文化傳統(tǒng)的來源告知學生,以擴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面,并幫助他們加深對異國文化的理解。
(3)與學生實際相結合
如果話題與學生的實際十分貼近,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主動開口的欲望,從而推動教學的運行。學生的各種實際情況中,其知識水平尤其重要。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主要是成年人,他們雖來自外國,漢語表達能力不強,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思維能力。對于零起點的學生,我們的教學理應從基本的諸如形式單一的“a、o、e”和意義簡單的“你好”,“漢語難嗎”這樣的內容開始,但如果我們教學內容一直停留在過于簡單的階段,那么學生們便會感到教學內容幼稚可笑,自然我們的教學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因而我們在教學中應全面考慮初級階段我們教學對象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根據(jù)他們對漢語學習的各個小的階段,確定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
2.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的教學應有所側重
不同的教學對象,他們的自然特點、社會特點、目標需求和心理需求、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條件是不一樣的,具體說來,他們的年齡、身份、國籍、使用的母語、背景文化、興趣愛好、學習目的、現(xiàn)有水平、學習時限等都是不同的,這就要求教師能針對這些具有不同情況的學生,展開具有不同側重點的教學。例如針對日韓等東南亞國家的學生,由于日、韓與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因此對漢字的學習和掌握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比歐美國家的學生容易得多,而他們的性格又由于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大多比較含蓄內斂,在課堂中不太喜歡主動開口。通過對學生進行這樣的橫向比較,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就應樹立起這樣觀念:對歐美學生來說,漢字的教學是一個難點,而對日韓學生來說,啟發(fā)和引導學生主動開口是一個難點。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教師們在教學中都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里不一一列舉。
(三)精講多說
練習是語言習得的主要途徑。因而講解和指導學生操練必須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反映在口語教學中,則可概括為精講多說。這里的“精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內容。即課堂上教師所講的內容應少而精,是經(jīng)過去粗取精的結果。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重要也是基本的要求就是正確、簡單、明了。尤其是初級階段,由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對象的漢語水平不太高,那么教學內容的通俗易懂便成為了一個十分需要注意的方面。關于這一點,本文一.(一).“‘ⅰ+1’原則”中已做了相關論述?!熬v”的第二個方面是指方法。即教師應使用簡單可行的方法將課堂內容講清楚,講透徹。為達這一目的,在這一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一些直觀的手段,如向學生出示實物或是印有實物的圖片,或在講解的同時輔以相應的形體動作幫助學習理解等等。同時,教師應多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式的核心是充分發(fā)揮成年學生認知能力強的特點,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訓練他們用漢語進行思維的能力。例如學生對某一個詞的意義不能理解,此時教師不必忙于直接告訴學生,而可以通過采用先以語素為單位進行拆分,然后再引導學生逐一理解其中的語素,后將他們合在一起的方法,或是采用設置一些語境幫助學生根據(jù)上下文對其意義進行猜測的方法。有關詞語教學的方法,本文將在二.(二)中做較為詳細的論述。
“多說”也包括兩方面:一是指學生的“說”于教師的“講”而言,所用的時間相對較長;二是指“說”的內容的全面性。即應該練的都要練到。大量、有效的練習,可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便于他們對所學內容的正確運用。
我們在組織學習進行口語操練的同時,有兩點需要注意:一是“說”應與一定的語境結合;二是“說”的目標要明確,或練習對詞語的使用,或掌握對語法點的運用等等。
二 初級口語課的教學方法
口語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漢語交際既是漢語學習的目的,也是漢語學習的方法。學生通過漢語交際活動,獲得漢語交際能力是學習漢語的佳途徑。而學生要獲得漢語交際能力,不僅要接受漢語這種目的語的輸入,更重要的是要將這種輸入轉化為自己的,能用于表達和交際的語言材料。也就是說,學生要通過對材料的理解和重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
根據(jù)訓練的內容,我們可將口語課的教學方法劃分為語音訓練、詞語訓練、句子訓練和成段表達的訓練四類。根據(jù)參預練習的學生的數(shù)量,我們可將口語課的教學方法劃分為獨白性訓練和會話性訓練(其中又包括兩人與多人會話)兩類。
“說”是語言生成能力 的集中體現(xiàn)。生成能力是指在特定的功能意念下生成目的語的能力。“理想的教學應在確切的意念指引下,造成接近真實的‘用’的語境,學習者處于‘用’語言的狀態(tài)”,“把‘用’當作‘學’的手段,把‘學’和‘用’統(tǒng)一起來?!?但是,對于處在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們,其詞匯和語法儲備都非常有限,因而我們對他們的要求也不應一步到位。此階段我們應引導學生在對單個的詞語、句型操練已達熟練的程度后,進入簡單的成段表達的訓練階段。下面我們將對按照訓練的內容劃分的幾類適宜于初級階段口語課的教學方法進行具體的論述:
(一)語音訓練
口語是有聲語言,無論是聽還是說,都是以清晰準確的語音為前提的,因些語音訓練的重要性是絕對不容忽視的。呂必松先生在《對外漢語教學概論》中提出了三種方法 :
1 以音素教學為綱
2 以話語教學為綱
3 音素和話語教學相結合
以音素教學為綱是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主要采用的方法。我們認為,這是因為這種教學方法較利于初學者對目的語的識記。語音教學中我們可運用的具體的教學方式有:圖表演示、反復示范、循環(huán)模仿等教音法,獨唱合唱、說讀結合等練音法,夸張、對比的提示法和手勢體態(tài)的演示法等糾音法等。但在教學中我們無論運用哪一種方法,哪一種具體方式,都應把重心放在音素的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上。
(二)詞語訓練
在對目前有關口語教學法的論著 進行總結、概括的基礎上,我們根據(jù)口語課中詞語訓練重點的不同,將詞語訓練的方法分為以下三類:
1 訓練單個詞的形-音-義的關聯(lián)的,如直接法(指物說詞或根據(jù)動作說詞等)、認讀法(根據(jù)板書念詞語等)、釋義法(對指定詞的意義進行闡釋)
2 訓練對不同詞的聚合、組合關系的把握的,如語素法(讓學生說出一個含有與所給詞相同語素的詞)、替換法(用近義詞替換句中的某個指定詞語)、聯(lián)想法(說出與指定詞語相搭配的詞或其反義詞)
3 訓練母語與目的語的關聯(lián)的,如翻譯法(將漢語詞與母語詞對譯)
上述方法中直接法和認讀法是兩種基本的方法,具有直觀、通俗易懂的優(yōu)點,尤其適用于零起點及稍高于該水平的學生。釋義法是詞語訓練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訓練方法。在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初級階段,對于非抽象詞,較宜采用提供實物或利用動作幫助學生理解的方法;對于抽象詞來說,較宜采用設置情景,讓學生利用情景來理解的方法,而不宜采用用另一個抽象的詞解釋生詞的方法(若在英語中有外涵、內延均與之相對應的詞,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也可用英語詞對其作解釋)。
口語課詞語訓練的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具有某種關聯(lián),縱橫交錯的詞語網(wǎng)。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來說,我們訓練的目的具體表現(xiàn)為讓他們通過課堂對詞語的學習,明確在詞語網(wǎng)絡中哪些是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義項的詞,哪些又是可以搭配使用的詞,在需要時熟練自如地從中提取詞語網(wǎng)絡中的詞語,并將之正確地連綴成句,直至成段,而非讓他們死記硬背許多單個的詞。
(三)句子訓練
口語課的句子訓練,依據(jù)難度由淺入深的順序,大體可分為以下三種:
1 機械練習 這種練習方法主要以模仿為主,模仿的內容包括句重音、語調、語速、停頓等。句式變換,對句中的詞語進行替換的練習等也屬此類。由于該類練習對學生要求較低,也不要求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因而我們認為它主要適用于零起點與學習時間在四五個月以下的學生。
2 造句練習 即用指定的詞語造句或將對話補充完整。該類練習對學生的要求較上述第1類練習來說稍高,且需建立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詞匯和語法構成的知識之上,因而較適用于學生習時間在半年左右的學生。
3 交際練習 包括情景問答,自由問答等。該類練習對學生要求是上述三類中高的,它不僅要求學生運用相關的語法知識將已知詞語組合成句,而且必須在同時正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因而該類練習開始進行的時間應略晚于上述第2類。該類練習法可與第2類配合進行。有效的交際練習也應結合一定的情景,而非孤立地進行。加強情景會話練習,可以使學習者運用會話的技巧,根據(jù)不同的情景,將學過的對話方式以及話語結構作縱向的遷移。讓他們在真實的語境中,也能熟練自如地與人交際。在課堂上,教師應多運用模擬實景的方法來開展教學,盡可能地把模擬的情景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景統(tǒng)一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關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本文一.(二).1.(1)中已有較為詳細的闡述。
(四)簡單的成段表達訓練
由于事件包含的命題之間具有先后、因果、推理、轉折等關系,反映在語言形式即句群中也有相應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的表現(xiàn)形式或為使用關聯(lián)詞語連接兩個句子,或不依靠關聯(lián)詞語連接,而依靠句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組合成句(如緊縮復句等)。一般說來,成年人用母語思維,都具有一定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但若使用目的語思維,或可能因為思維方式的差異,或因為對目的語的使用水平有限,所表達的內容就有可能比較混亂。因此,為提高口語能力,成段表達也是一個必需注意的方面。由于成段表達不僅涉及到詞語, 而且涉及到對語言結構系統(tǒng)的全盤把握,因而此項訓練大多在中級階段才開始進行。但我們更提倡在初級階段就著手進行簡單的成段表達訓練,然后再逐步過度到中級階段較為復雜的成段表達訓練。這樣,學生不會感到初級與中級的跨度過大而難以適應。簡單的成段表達訓練可分為以下三種:
1 看圖說話或講故事
2 連句成段
3 復述及轉述短文
在用這三種方法進行練習時,我們應注意學生句與句之間的順序是否合理、恰當,尤其是語段中的連詞運用得是否正確。
三 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有計劃,有重點地對學生進行糾錯
學生在進行口語練習時我們不應輕易打斷他們的話語。因為任何人在說話時都有一個組織的過程和思維連續(xù)性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組織一句話需要較長的思考時間,出錯率也較高,且一部分學生口頭表達的欲望還處于有待激發(fā)階段,因而如果此時教師多次打斷他們的談話,則不僅會打斷他們的思維,甚至還可能大大挫傷他們學習的熱情,阻礙他們今后的學習。但這也不是說我們對他們在表達中出現(xiàn)的錯誤就統(tǒng)統(tǒng)聽之任之。我們在對待學生表達中的錯誤時,應把握兩點:一是糾正學生常犯的錯誤;二是糾正學生帶有普遍性的錯誤。而且我們在糾正錯誤時也適宜采用操練的方式進行,比如教師可先重復一遍學生的錯誤或將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辨別,然后指出正確的形式,讓學生進行操練。
(二)把握好生詞和語法教學在口語課中的地位和時間比,避免出現(xiàn)反客為主的情況
口語課的目的就是訓練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因而如果在口語課中補充、講解過多的生詞或語法,那么口語課則與綜合課無異。不同的課型有不同的側重點,我們教師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突出不同課型的不同特點。
(三)適當突出“口語體”的特點,但不排斥對書面語體的學習
口頭語言和口語體都可以簡稱為口語,因此兩者常常被混為一談。呂必松先生(2000) 對此專門做了解釋。他指出,口語和書面語是一種語體概念,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是一種語用概念??陬^語言以口語為主,但不限于口語;書面語言以書面語為主,但不限于書面語?!拔覀儞?jù)此進一步認為,口語應專指口頭語言,至少在語言教學時如此。” 以漢語為第二語言進行的交際是跨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的特點決定了書面語體在口語教學中不可忽略的地位。對交際中必需的書面語體的語言形式,包括某些出于禮貌原則而需使用的詞、句子和句式,比如:“父母親”與“爸爸,媽媽”的區(qū)別,“您貴姓”和“免貴,姓X”的問答方式等,我們在教學中也應有所涉及,而不應采取一概排斥的態(tài)度。
(四)處理好“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關系
楊惠元先生(1991) 認為,口語課應以訓練口頭表達為主,把說和聽,說和讀,說和寫結合起來,為了說而聽,為了說而讀,為了說而寫。說的訓練,讀的訓練,寫的訓練既有所側重又有聯(lián)系,這才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提高口語能力,必然要求加強閱讀,擴大詞匯量,接觸新的句式句型,增加語言和文化知識;同時,“說”的訓練也應與“聽”的訓練相結合,通過多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這也正是我們強調在課堂中盡可能地使用漢語進行教學的原因之一;“寫”,則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條理有邏輯地建構“說”的框架,從而更清晰地通過“說”表達自己的思想。因此,“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是緊密相關、密不可分的。我們教師要全面把握四者的關系,避免在教學中將它們完全割裂開來。
參考文獻:
1.吳淮南《作為外語的漢語口語教材〈樸通事〉和〈樸通事諺解〉》,《南京大學學報》,1995年4月
2.王若江《對漢語口語課的反思》,《漢語學習》,1999年2月
3.呂必松《漢語教學中技能訓練的系統(tǒng)性問題》,《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3月
4.楊寄洲《談中級漢語課堂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中高級對外漢語教學論文選》,1991年
5.顧偉列《融通:跨文化背景下的對外漢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視角》,2004年
6.徐子亮《口語教學法的認知原理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跨文化視角》,2004年
7.李憶民《關于中級漢語(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的幾個問題》,《對外漢語教學回眸與思考》,2000年
8.周小兵、李海鷗《對外漢語教學入門》,2004年
9.楊惠元《試論課堂教學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3月
10.李泉《論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2月
The principle and methord of the spoken language
Abstract The junior period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whole study,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ir study. The Chinese conversation course is a skill course,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train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ability and commuication ability. Oral ability is a very wild-use ability,to which the foreign 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within the four skill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us it is very nessessary to hold a proper principle and use a very effective method. Through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books concerned,and under the basies of combination with teaching practice,we set forth the principle of the foreign Chinese elementary conversation,in addition we come up with some problem to which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Key words foreign Chinese teaching;elementary Chinese conversation;the principle of “ⅰ+1”;teaching method
作者簡介:
郭莉莎,女,文學碩士。2003年至今任教于四川聯(lián)合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已擔任過初、中、高級學生的綜合、聽力、口語、寫作及視聽等多門課程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發(fā)表語言方面論文數(shù)篇。
聯(lián)系電話:
13008127347
02885432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