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的物質性危害結果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的有無和輕重對對決定并反映行為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義。根據(jù)我國刑法對物質性危害結果的幾種規(guī)定,危害結果在不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1)以是否出現(xiàn)直接客體的物質性危害結果作為犯罪既遂的標準。犯罪既遂通常以發(fā)生特定危害結果為前提,而犯罪預備、未遂、中止均以沒有發(fā)生特定結果為條件。比如,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的死亡作為犯罪既遂的標準。(2)以是否出現(xiàn)嚴重的物質性危害結果作為區(qū)分罪與非罪的標準。在某些犯罪中,特別是過失犯罪中,嚴重的物質性危害結果是犯罪的構成要件,如果行為沒有造成嚴重的物質性危害結果,就不成立犯罪。比如,過失傷害罪,如果行為沒有造成被害人重傷的,不成立本罪。(3)以有發(fā)生某種特定的物質性嚴重后果的危險性作為犯罪既遂或構成犯罪的標準。比如,破壞電力、燃氣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設備,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構成破壞電力設備罪和破壞易燃易爆設備罪。(4)以物質性危害結果的輕重作為適用輕重不同的法定刑幅度的標準。比如,犯虐待罪的,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是,如果致被害人重傷、死亡的,則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