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國法制史筆記名詞解釋(二)

字號:

51)雜抵罪:晉律規(guī)定的罪名。指官吏犯罪可以奪爵、除名、免官等剝奪官爵的方式來抵罪而不受刑罰。這一規(guī)定使貴族、官員犯罪享有減免刑罰的法定特權,是后世“官當”制度的雛形。
    52)官當:即官員犯徒罪,允許其以官品與爵位抵罪的制度,也叫“以官當徒”,源于晉律中的“雜抵罪”。陳律正式出現(xiàn)“官當”之名。此制沿用至宋。
    53)登聞鼓:魏晉時于朝堂外設鼓,有冤屈者可擊鼓向皇帝或中央司法長官訴冤,以補救審級限制的弊病。這種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54)《唐六典》:是系統(tǒng)地記載唐朝官制的證書。唐玄宗于開元年間命大臣以《周官》為模式,按照理、教、禮、政、刑、事六典的體例修訂政書。其的主要內容是關于國家機構的設置、編制、職責及官員管理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有關內容的歷史沿革,分別作注附于正文之下?!短屏洹犯鶕?jù)國家令式記載官制的體例對此后王朝的行政立法有重要影響。
    55)租庸調法:是唐代前期的稅收制度。依照該法規(guī)定,凡受田農民應向國家負擔租庸調。租是指丁男每年交納粟二石或稻三石;調隨鄉(xiāng)土所產,丁男每年交納絹、麻、布等若干;庸是丁男每年應服的勞役二十天,如不去服徭役,則可以折成絹、布代替。
    56)兩稅法:是唐代后期的稅收制度。依該法規(guī)定,國家“量出而制入”,即預計各州縣當年開支的總數(shù),按人戶土地實際占有狀況,將稅金分攤給各戶分等負擔,每年夏秋兩次收集。兩稅法的實行改變了過去租庸調法主要按人丁收取稅役的辦法,為解救當時的財政困難起了很大作用。
    57)“三司推事”:是一種會審制度。唐朝重視審慎執(zhí)法,對大案、疑案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臺的長官會同審理,此即“三司推事”。較次要的,或外地發(fā)生的案件,則由上述三機關的副職或下屬去審理,稱“小三司”。
    58)死刑復奏制:是唐律規(guī)定的核準死刑的特殊程序。依唐律規(guī)定,死刑判決須奏請皇帝批準。在對死罪囚犯執(zhí)行死刑前,還要再次、三次地奏報皇帝考慮,得到許可,才能執(zhí)行。違反上述程序的主管官員要判重刑。這項制度體現(xiàn)了唐朝注重人命、審慎執(zhí)法的指導思想。
    59)互市:唐朝外貿納入正軌,出于國防及經濟利益的考慮,對于陸上貿易限制相當嚴格。法律只許在官府監(jiān)督下的互市,即在邊境定點設置若干互市監(jiān)官職,使中外商人在其監(jiān)控下進行以物易物的互市,禁止中外商人其他方式的貿易,違者處刑。
    60)市舶制度:唐朝對海外貿易頗為鼓勵、開放。武則天時期在廣州設置市舶使,是為首置專職外貿官。收取的法定市舶稅有三種:一是“舶腳”,二是“抽分”,三是“收市”。這對促進外貿發(fā)展有積極意義。
    61)《宋刑統(tǒng)》:是宋朝的正式刑律,也是我國歷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全稱為建隆《重詳定刑統(tǒng)》,共十二篇,與現(xiàn)存《唐律疏議》幾乎完全一樣。
    62)“條法事類”:是宋代的一種法律形式。是以“事類”(公事性質)為標準分“門”,將相同性質的敕、令、格、式分別編纂在一起的法規(guī)大全。
    63)“起請”:亦稱“參詳”,是宋代的一種法律形式。它是對律、敕等條文的修正,或是為本無罰則的敕令格式補充規(guī)定刑罰,以“臣等參詳”起句,附在相關的法規(guī)之后?!捌鹫垺本哂蟹尚Я?,而列于其前的相關律文或敕令格式,則成為該“起請”條的參照條文。
    64)編敕:又稱“宣敕”,是宋代的一種法律形式。宋代“編敕”是編纂歷年所頒敕文的立法活動,由此所產生的敕文集也稱編敕。編敕屬于一般法,具有普遍適用的效力。后來對編敕進行刑法化,《咸平編敕》成為一部新刑法。在刑事審判中,編敕地位高于《刑統(tǒng)》。
    65)“指揮”:是“批狀指揮”的簡稱,是宋代的一種法律形式。它是尚書省、樞密院等中央官署就具體公事發(fā)給下級官署的指令,主要用以指導下級官署的行政管理和司法審判。南宋秦檜專權,濫用指揮,指揮的法律地位提高,甚至與敕令并立。
    66)“申明”:是宋代的一種法律形式。是法律解釋。
    67)折杖法:為宋太祖所創(chuàng)的一種刑罰制度。即“折杖之制”,是把笞、杖、徒、流四種刑罰減輕刑量或折抵為杖刑的制度。折杖法使“流罪得免遠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減決數(shù)”,是宋代統(tǒng)治者慎刑思想在刑罰制度上的體現(xiàn)。
    68)刺配:是宋代出現(xiàn)的一種新刑種。是對犯人施加墨刑,再押送指定場所服役的刑罰?!按獭敝冈谧锓改槻康忍幋糖啵骸芭洹敝秆核椭付▓鏊?。有軍役、勞役兩種,服軍役者又稱“配軍”?!芭洹笔侵餍?,“刺”是附加刑。
    69)陵遲:是用臠割肢解等辦法使受刑人緩慢死去的酷刑。陵遲始見于五代,南宋時成為法定的第一等死刑。
    70)“重法地”:宋代規(guī)定對某些特定地區(qū)的特定犯罪判處重刑的制度為重法地之制,該特定地區(qū)稱“重法地”,其量刑標準稱“重法”。仁宗創(chuàng)立,北宋時共二十六路,重法地占三分之一以上,實施了四十多年。
    71)審刑院:是宋代新創(chuàng)的中央司法機關,又稱“宮中審刑院”。是宋初的審判復核機關,也有部分審判權。其職掌原均屬大理寺和刑部,是宋初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產物。
    72)過割賦稅:是宋代不動產買賣契約成立的要件之一。即在買賣田宅的同時,必須將附著其上的賦稅義務轉移給新業(yè)主。
    73)糊名考校法:是宋代為防止考官作弊,在科舉考試中創(chuàng)立的一種考試方法。即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糊封隱沒,使閱卷官不知試卷作者,以防徇私。
    74)謄錄試卷法:是宋代在科舉考試中為防止考官作弊而創(chuàng)立的一種考試方法。就是將考生試卷交由專門的書手抄錄成副本,再由閱卷官批閱的制度,目的是防止考官以辨認考生字跡和剝換卷首的方法作弊。
    75)差遣制:宋代官制有官、職、差遣之別,史稱“差遣制”。官名只用來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稱為“官”、“職”,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由皇帝靈活掌握,稱為“差遣”。 其要旨在于使官職名稱與實際職務相脫離,以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
    76)諫院:宋代將唐代分屬于中書、門下兩省的諫官組成專門的機構,叫諫院。諫院負責對中樞決策、行政措施、官員任免等措施提出意見。與御史臺合稱“臺諫”。
    77)官般法:又稱“官般官賣法”,是宋朝由官府直接從事食鹽專賣的制度,是官賣的主要形式。般,即搬運,指地方官政府將官制食鹽和收購的民制食鹽搬運到銷售地發(fā)賣。
    78)折中法:是宋代的一種食鹽專賣辦法。由“入中”商人承辦食鹽專賣的制度,為宋初“工商”的主要形式。太宗年間,由于北方邊境軍需匱乏,下令商人往邊郡入納糧草,稱為“入中”。官府按路途遠近及物資性質,優(yōu)價折酬發(fā)給商人特殊的有價證券“交引”,商人憑此到指定場所兌支現(xiàn)金,也可據(jù)此購買食鹽,販運贏利。
    79)引交法:是宋代茶葉專賣法的一種。即賦予購買“交引”的茶商以茶葉專賣商地位的制度。茶商購買交引,取得茶葉專賣權,便可憑交引到指定地點提取茶葉進行販賣。交引是官府發(fā)給茶商的提貨單,也是專賣許可證。交引是一種可以轉讓的有價證券。
    80)貼射法:是宋代茶葉專賣法的一種。是茶商向官府貼納官買官賣應得的凈利后,官府發(fā)給貼納憑證,茶商持憑證直接向園戶購茶販茶的辦法。貼射法保障了官府應得的茶利,又減少了官府買賣茶葉所支出的費用。
    81)茶引法:是宋代茶葉專賣法的一種?!安枰笔遣枭汤U納茶稅后,獲得的茶葉專賣憑證。茶商于官場買茶,繳納百分之十的引稅,產茶州縣發(fā)給茶引,憑此引販運茶可免除過稅。這種茶引,類似現(xiàn)代的購貨憑證和納稅憑證,同時也具有專賣憑證的性質。
    82)登聞鼓院:簡稱鼓院,是宋初管理登聞鼓的機關,是受理向朝廷直訴案件的三個法定機關之一,專門受理詣闕投訴者的上訴狀。凡欲向皇帝報告公私利害、朝政缺失、理雪冤案等事,都可經登聞鼓院進狀上聞,登聞鼓院不接收的,再向登聞檢院進狀。
    83)登聞檢院:簡稱檢院,是受理向朝廷直訴案件的三個法定機關之一,專門受理詣闕投訴者的上訴狀。“檢”指密封書狀。檢院處理鼓院不予受理的書狀。未經鼓院者,檢院不得接受。
    84)提點刑獄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路”一級司法機構,簡稱“提刑司”、“憲司”、“憲臺”。監(jiān)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事務,審核州府卷案,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查刑獄,舉劾在刑獄方面失職的州府官員。
    85)翻異別推制:是宋代的一種訴訟審判制度。是犯人*原口供時應該重審的制度。翻異,指犯人*原來的口供;別推,指改換審判官重新審理。法律規(guī)定,翻異一般不得過三次,妄行叫冤者,別推時加重刑罰。它對防止冤案有一定作用。
    86)《大扎撒》:古代蒙古部落首領對眾發(fā)布的命令稱為“扎撒”。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后,將原有的訓令,寫成法規(guī),史稱《大扎撒》或《扎撒大全》,漢語叫《大法令》。太宗窩闊臺曾重頒。它的特點一是刑罰嚴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原始性。
    87)《至元新格》:是元世祖至元年間頒行的一部諸法合體的綜合性法典。分為公規(guī)、治民、御盜、理財?shù)仁帯?BR>    88)《大元通制》:是元英宗至治年間成書的一部法律集成。英宗時,命儒臣以“前書”為基礎,編成新的法規(guī)集成,頒行全國。
    89)《經世大典》:是元文宗時中央官吏奉命修成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的綜合政書,全稱《皇朝經世大典》。仿照唐宋《會要》體例。
    90)《元典章》:是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編制的一部法律匯編,全稱《大元圣政國朝典章》,由《前集》和《新集》組成。它以六部劃分法規(guī),這種體例,是《明律》以六部分篇的濫觴。
    91)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國佛教及吐蕃地區(qū)軍民政務及有關僧侶的訴訟事務的機構。以國師總領院務。各地僧侶訴訟,大案由地方官審理后上報宣政院。普通民刑案件,則由宣政院在地方的派出機關僧錄司審理。
    92)行中書?。菏窃胤叫姓C關。起初,為中央臨時派出機構,不久成為一定轄區(qū)的固定地方機關。簡稱“行省”,更略稱“省”。是秦漢以來郡縣制的發(fā)展,也是元以后省制的發(fā)端。行省設丞相為長官。
    93)肅政廉訪司:是元代直屬中央御史臺的負責巡視監(jiān)察地方行政、吏治的專職機關,監(jiān)管勸農,簡稱“廉訪司”、“憲司”。其巡視的范圍稱為“道”。全國共22道。以肅政廉訪使為長官。
    94)大宗正府:是元代類似前代大理寺的中央司法審判機關。官員稱“札魯忽赤”。
    95)印契稅契:是元代法律規(guī)定不動產買賣必須具備的四個要件之一。即書面契約,必須經官府加蓋官印,繳納交易稅和契稅。元代法律規(guī)定,凡一切應該訂立書面契約的買賣,均應立契收稅。
    96)燒埋銀:即喪葬費。元朝法律規(guī)定,殺人者死,但仍應于家屬征燒埋銀50兩給苦主。即要向犯罪者家屬征收50兩銀子給受害人的家屬作為喪葬費。
    97)《大明律》:是明朝律的統(tǒng)稱。先后有《洪武七年律》、《洪武二十二年律》,到《洪武三十年律》完全定型。它編制體例仿效《元典章》,律首為名例律,以下按朝廷中央六部,分別為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共七篇。各篇之下又分門類,總計為三十門?!逗槲淙曷伞犯闹氐錇橹兄?,明太祖令子孫嚴守,自此一直沿用到明亡。它是中國法制又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
    98)《大明令》:是明朝洪武元年頒行的令。內容是國家政治及社會生活方面的制度,其按朝廷六部分篇,一直沿用到明亡,是中國法制最后一部以“令”為名的法典。
    99)“大誥”:是明初一種特別刑事法規(guī),有四篇。大誥之名來自儒家經典《尚書。大誥》,明太祖將其親自審理的案例加以整理匯編,并加上因案而發(fā)的“訓導”,作為訓誡臣民的特別法令頒布天下。規(guī)定每戶一本,有者,犯笞、杖、流、徒等罪名,每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大誥的效力在律之上,對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誥一般都加重處罰,并且大誥濫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是大誥的又一特點。明太祖死后,大誥被束之高閣,不具法律效力。
    100)“教民榜文”:是明初的一種特殊的刑事法規(guī)。一般是皇帝的諭旨或經皇帝批準的官府告示、法令、案例。分為“為禁約事”與“申明教化事”兩類。懸掛于各級衙門門首及各地申明亭中,法律效力高于律,是“刑亂國用重典”思想指導下的產物。明成祖死后,這一法律形式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