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護理學:感染性休克的護理

字號:

感染性休克又稱中毒性休克或敗血癥性休克,是由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立克次體、原蟲與真菌等)及其代謝產(chǎn)物(內毒素、外毒素、抗原抗體復合物)在機體內引起微循環(huán)障礙及細胞與器官代謝和功能損害的全身反應性綜合征。感染性休克多發(fā)于老年人、嬰幼兒、慢性疾病、長期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功能缺陷病人;惡性腫瘤或手術后體力恢復較差等。常見于革藍氏陰性桿菌感染、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暴發(fā)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革蘭氏陽性球菌敗血癥、暴發(fā)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熱、厭氧菌敗血癥、感染性流產(chǎn)等。休克晚期死亡率較高的
    臨床表現(xiàn):
    1.原發(fā)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
    2.不同部位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如細菌性心內膜炎、呼吸道感染。
    3.感染性休克的臨床表現(xiàn)。早期:寒戰(zhàn)、體溫驟升或驟降、血壓正?;蛏云汀⒚}壓差小,面色蒼白,唇輕度發(fā)紺、呼吸深而快、尿量減少;中期:低血壓(收縮壓在10.7KPa以下)和酸中毒,呼吸淺快,心率快,心音低鈍,煩躁不安、嗜睡。晚期:血壓持續(xù)偏低或測不出,可發(fā)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表現(xiàn)為皮膚、粘膜和內臟出血,常同時出現(xiàn)肺、腎、心、肝、腦等多器官功能損害、衰竭。
    診斷依據(jù):
    1.感染的依據(jù),白細胞增高常>15-30×10的9次方/L,并有核左移,大多數(shù)可找到感染病源;
    2.休克的診斷,體溫驟升驟降、神志的改變、皮膚的改變、血壓低于10.7/6.7KPa。
    治療原則:
    1.控制感染,早期、足量、聯(lián)合地靜脈醫(yī)學.教育網(wǎng)應用有效的抗生素,積極處理原發(fā)感染源;
    2.補充血容量;
    3.糾正酸中毒;
    4.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
    6.保護重要臟器的功能。
    用藥原則:
    1.抗感染首選青、鏈酶素。
    2.嚴重者,可聯(lián)合選用有效、作用強的抗生素,或依病原培養(yǎng)選用敏感的抗生素。
    3.合并厭氧菌感染者,首選滅滴靈。
    4.肝、腎功能損害者,應選用適當?shù)目股鼗蛘{整抗生素的劑量。
    5.采取綜合治療,加強對原發(fā)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