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一勞永逸的供應鏈嗎?

字號:

在商學院教材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樣一條結論:隨著公司規(guī)模擴大,發(fā)展速度必然會放緩。
    但對利豐來說,商學院教材里的這條結論也有不適用的時候,積極的經營創(chuàng)新手段和完善的供應鏈,不斷推動其向前發(fā)展壯大。自1992年上市以來,利豐的復合年增長率達22%,從1999年到2006年,公司收入翻了三番。
    雖然利豐旗下沒有加工制造廠,公司所有資產都是無形的,不過,其市值已超過120億美元,被《連線》雜志列入世界前40名IT公司的行列。在美國,任何一家商城里都會有30%到40%的商家是利豐的客戶。
    打造新型供應鏈
    供應鏈是從客戶需求開始,貫穿產品設計到最初原材料供應、生產、批發(fā)、零售等過程,中間經過運輸和倉儲,將產品送到最終用戶各項業(yè)務的活動。
    供應鏈有一個發(fā)展過程,與之相對應的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幾年前,爾或10多年前,在舊模式下,工廠制造什么,人們就賣什么。這并非市場驅動,而是生產驅動,整個供應鏈的機制相當混亂,也可以說沒有真正的供應鏈。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這種落后的供應鏈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于是,新型的更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供應鏈就應運而生。與舊有的供應鏈的不同在于,新的供應鏈注重的是消費者需要什么,而不是工廠生產什么。這一發(fā)展改變了整個生產理念——企業(yè)必須靈活經營。
    這是一個互動的世界,你必須和消費者打成一片,并與IT界分享盡可能多的信息,包括銷售什么、生產什么、有多少時限,等等,以便使生產和需求相匹配。如今,零售商在供應鏈上相互競爭,相當激烈,可以說得供應鏈者得天下。
    利豐模式的一大優(yōu)勢在于,公司能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編制供應鏈。我們將供應商、制造商和物流人員組織在一起,為客戶創(chuàng)建一個我們認為最適合他們的供應鏈。這些變化,開始波及零售商。
    發(fā)貨方式也在改變。舊的供應鏈只負責發(fā)送貨物,到了商場,商家還要在服裝上加上價格標簽、掛上衣架,或添加必需附件。現(xiàn)在,我們發(fā)貨時就包攬了一切,商家?guī)缀醪挥迷僮銎渌a充工作。如此一來,就給商家節(jié)省了更多的人力和時間。這一點,很多供應鏈可能會漠視,但恰恰是這些別人不太注重的細節(jié),更容易抓住客戶的心。事無巨細,一個小步驟,可以體現(xiàn)你對客戶的用心。
    包裝領域的情況也是如此,在包裝前,所有準備工作都已完成了。我們還會在包裹或服裝中放入一個小芯片,這樣不管在哪個運送環(huán)節(jié)(無論船上還是商店),都可以隨時隨地跟蹤貨物的所在地。
    我們經營模式的核心,在于通過供應鏈上各節(jié)點企業(yè)的緊密合作,爭取零售價里的“軟3元”:一件在美國零售價為4美元的產品,其生產成本僅為1美元,另外3美元則分散于供應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通過有效管理,來自供應鏈上的收益即可直接轉化為利潤。
    垂直模式之死
    在我看來,世界制造業(yè)中,垂直的集成型模式已經過時。
    從頭到尾獨自負責整個加工過程的大型獨立加工廠,代表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加工制造模式,但在當今世界已經逐漸消失。
    后來出現(xiàn)的是一種“底特律”模式,比之前的垂直模式要好一些。細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各公司不會將供應鏈上的所有供應商都納入自己的旗下,然后只局限于一個地方,或一個制造基地。相反,他們會著重關注自己所具備的獨特能力,然后他們的供應商也將在一個地方聚集。
    以上兩種模式的問題在于,公司會被限制在一個區(qū)域內。事物在變化,但公司卻無法隨之靈活改變。公司存在于某個地方,但是這個地方對于所有供應商來說未必是選擇。在現(xiàn)在的“平”的世界中,商業(yè)活動需要選擇地域進行,包括對物流、IT技術以及其他一切相關事務的選擇。
    以服裝業(yè)為例,在垂直模式中,你要先種棉花,接著去采摘,再紡成棉線,然后再編織并染色。你種出來的棉花必定總是多于所需要的數(shù)量,接下來就不得不承擔過量的紡線、編織和染色任務。因此,你需將多余的棉花、織物賣
    給他人。如此一來,其他客戶就能很好地利用你的資源,遠比靠你自己消化掉要好得多。
    再接下來,你自己擁有的加工廠就會認為,你把產品賣給了其他人,我得不到你的服務,那么我就要尋找其他供應商。因為他們收費更便宜、服務更好、速度更快。最終,整個生產系統(tǒng)開始崩潰,垂直模式再也無法起作用。
    我們得出這樣的經驗——即使有能力,利豐公司也不會擁有自己的加工廠。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時,擁有加工廠對我們的業(yè)務毫無用處。此外,我們也不會設立零售業(yè)務,這樣會讓我們的處境變復雜。我們喜歡公司現(xiàn)在的分工,對于客戶來說,供應商就該是這個樣子。
    現(xiàn)在,每隔2~3年,我們花一年的時間去審視哪些需要作出改變,推倒重來,并為未來勾畫藍圖,預見今后的發(fā)展走勢,考慮經濟衰退等其他問題。供應鏈是不斷變化的,不可能一勞永逸,公司也必須隨機應變,跟上時代的步伐。
    “轉移”帶來利潤
    過去十多年,生產基地大都位于消費國,自給自足。以美國為例,以前工廠全部位于東海岸,隨后遷往南方,但一直留在美國境內。歐洲情況也大同小異,都在境內生產,這與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
    但慢慢地,生產基地開始從消費國家向海外發(fā)展。比如,中國香港就成了亞洲第一港,而且,香港是世界消費品采購業(yè)務開始在美國和歐洲之外發(fā)展起來的首個重鎮(zhèn)。
    香港曾經是加工制造基地,但同美國一樣,它的制造成本變得昂貴起來。因此,接著必然會出現(xiàn)轉移,制造基地開始向中國內地、孟加拉和印度等地轉移,并有從香港返回中美洲和歐洲的趨勢。
    如今,國家和地區(qū)的概念不再重要,世界是平的,從采購的角度來說,所有業(yè)務都不可能僅限于一個國家,甚至都不可能局限于幾個國家或地區(qū),要把目光放遠到全球,尋找最合適的地方。在轉移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良的成本構成,通過對比,建立生產基地。而轉移的過程,就是利潤產生的過程,成本控制得越低,利潤也就越高,競爭力也就越強。這就是為什么,沃爾瑪?shù)纳唐泛鼙阋?,其盈利能力依然很強的關鍵。
    這種轉變,不僅發(fā)生在產品和零部件領域,同樣還發(fā)生在服務業(yè)領域。例如,各航空公司的軟件一般都交由印度外包生產。
    中國地大物博,發(fā)展迅速,也是如此,內部開始出現(xiàn)同樣的發(fā)展模式,已經不再是生產成本最低的國家,因此,我們需要將業(yè)務范圍擴大到整個國家。在中國,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qū),從南方一直北上到中部沿海地帶,然后再一直向北延展到北京地區(qū)。
    但是,現(xiàn)在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薪資水平高,電力供應不足,并且沿海地區(qū)的稅務負擔過重。因此,加工制造業(yè)開始從沿海地帶向內陸省份轉移,這將是中國今后的發(fā)展模式。特別是珠三角地區(qū),這種痕跡尤為明顯,每年都有上千家企業(yè)遷往內地。近年來,利豐的服裝貿易總量中,購自中國的比例日趨降低。
    制造業(yè)是沒有疆界的。走進一家美國商店,里面的商品幾乎都是在美國設計,很少有在中國設計的,這是中國的一個軟肋。一般說來,外殼來自韓國,襯里來自中國臺灣地區(qū),填料來自中國內地,附件則來自中國香港。盡管我們習慣上說這件產品是中國制造,而實際上,它僅僅是在中國組裝。
    這涉及美中貿易逆差問題。事實上,中國出口額的50%來自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因此,真正的貿易逆差并非來自中國。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因為商品價格更實惠。而留給中國的利潤則相當有限,因為價格如此低廉,而他們又不做設計和其他附加值高的部分,幾乎所有的價值都流入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