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1.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在相互______過程中所形成的______關系。
2.態(tài)度由認知成分、______成分和______成分構(gòu)成。
3.人際關系惡化的三個過程為:第一,______階段;第二,______階段;第三,終止階段。
4.戴維斯認為人際關系中有四種交往模式,即單線型、______型、偶然型和______型。
5.霍桑實驗由______實驗、福利實驗、______實驗和態(tài)度實驗組成。
6.社會測量法,又稱______測量法。由______提出。
7.修茨根據(jù)人們不同需求,分成三種類型的人際關系,即包容的需要、______的需要和______的需要。
8.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zhì)和______活動過程中所結(jié)成的相互關系的______.
9.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三種:即累加模式、______模式和______模式。
10.自我控制是個人對自身______與______的主動掌握。
二、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nèi)。每小題1分,共10分)
1.“人際關系”作為專有名詞是在( )提出的。
A.19世紀初 B.19世紀末
C.20世紀初 D.20世紀末
2.社會交換理論是由( )提出的。
A.梅奧 B.米德
C.霍曼斯 D.戴爾
3.由P-0-X構(gòu)成態(tài)度三角關系的理論,是( )理論。
A.功能 B.一致性
C.平衡 D.學習
4.失調(diào)程度與協(xié)調(diào)性認知數(shù)及重要性成( )。
A.正比 B.反比
C.等比 D.對比
5.“好聚不如好散”緣于( )。
A.優(yōu)先效應 B.新近效應
C.暈輪效應 D.定型
6.控制源理論是由( )提出的。
A.瓊斯和戴維斯 B.凱利
C.韋納 D.羅特
7.成功與失敗理論認為能力屬于( )因素。
A.內(nèi)在 B.外在
C.不穩(wěn)定 D.不可控
8.以一個成員或信息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遞,稱為( )傳遞。
A.圓形 B.輪式
C.鏈式 D.Y式
9.不由自主地引起與他人相同的行為,屬于( )。
A.遵從 B.服從
C.感染 D.從眾
10.多人在一起工作,可以提高效率,是( )。
A.社會助長作用 B.社會惰化
C.社會贊同 D.相互作用
三、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正確的在題后括號內(nèi)打“√”,錯的打“×”。每小題1分,共10分)
1.修茨認為包容需要也有主動與被動之分。( )
2.態(tài)度具有行為成分。( )
3.霍桑實驗結(jié)論認為:人是自動人。( )
4.符號相互作用論又稱象征性交往理論。( )
5.人人都需要印象管理。( )
6.認知失調(diào)理論是由費斯汀格提出的。( )
7.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產(chǎn)生的態(tài)度改變。( )
8.社會規(guī)范都是有明文規(guī)定的。( )
9.公開表達過的態(tài)度比私下保留的態(tài)度更容易改變。( )
10.利他行為與被助者的個性無關。( )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1.態(tài)度
2.自我障礙
3.自我實現(xiàn)
4.遵從
5.人際吸引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簡述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過程。
2.簡述圓形傳遞溝通模式及其優(yōu)缺點。
3.如何減少認知失調(diào)?
4.人際非言語溝通主要途徑有哪些?
5.簡述引起沖突的原因。
六、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述評態(tài)度轉(zhuǎn)變中的溝通要素。
2.論利他行為的情景因素。
1.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在相互______過程中所形成的______關系。
2.態(tài)度由認知成分、______成分和______成分構(gòu)成。
3.人際關系惡化的三個過程為:第一,______階段;第二,______階段;第三,終止階段。
4.戴維斯認為人際關系中有四種交往模式,即單線型、______型、偶然型和______型。
5.霍桑實驗由______實驗、福利實驗、______實驗和態(tài)度實驗組成。
6.社會測量法,又稱______測量法。由______提出。
7.修茨根據(jù)人們不同需求,分成三種類型的人際關系,即包容的需要、______的需要和______的需要。
8.社會關系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zhì)和______活動過程中所結(jié)成的相互關系的______.
9.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有三種:即累加模式、______模式和______模式。
10.自我控制是個人對自身______與______的主動掌握。
二、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nèi)。每小題1分,共10分)
1.“人際關系”作為專有名詞是在( )提出的。
A.19世紀初 B.19世紀末
C.20世紀初 D.20世紀末
2.社會交換理論是由( )提出的。
A.梅奧 B.米德
C.霍曼斯 D.戴爾
3.由P-0-X構(gòu)成態(tài)度三角關系的理論,是( )理論。
A.功能 B.一致性
C.平衡 D.學習
4.失調(diào)程度與協(xié)調(diào)性認知數(shù)及重要性成( )。
A.正比 B.反比
C.等比 D.對比
5.“好聚不如好散”緣于( )。
A.優(yōu)先效應 B.新近效應
C.暈輪效應 D.定型
6.控制源理論是由( )提出的。
A.瓊斯和戴維斯 B.凱利
C.韋納 D.羅特
7.成功與失敗理論認為能力屬于( )因素。
A.內(nèi)在 B.外在
C.不穩(wěn)定 D.不可控
8.以一個成員或信息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遞,稱為( )傳遞。
A.圓形 B.輪式
C.鏈式 D.Y式
9.不由自主地引起與他人相同的行為,屬于( )。
A.遵從 B.服從
C.感染 D.從眾
10.多人在一起工作,可以提高效率,是( )。
A.社會助長作用 B.社會惰化
C.社會贊同 D.相互作用
三、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正確的在題后括號內(nèi)打“√”,錯的打“×”。每小題1分,共10分)
1.修茨認為包容需要也有主動與被動之分。( )
2.態(tài)度具有行為成分。( )
3.霍桑實驗結(jié)論認為:人是自動人。( )
4.符號相互作用論又稱象征性交往理論。( )
5.人人都需要印象管理。( )
6.認知失調(diào)理論是由費斯汀格提出的。( )
7.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產(chǎn)生的態(tài)度改變。( )
8.社會規(guī)范都是有明文規(guī)定的。( )
9.公開表達過的態(tài)度比私下保留的態(tài)度更容易改變。( )
10.利他行為與被助者的個性無關。( )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3分,共15分)
1.態(tài)度
2.自我障礙
3.自我實現(xiàn)
4.遵從
5.人際吸引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簡述良好人際關系的發(fā)展過程。
2.簡述圓形傳遞溝通模式及其優(yōu)缺點。
3.如何減少認知失調(diào)?
4.人際非言語溝通主要途徑有哪些?
5.簡述引起沖突的原因。
六、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述評態(tài)度轉(zhuǎn)變中的溝通要素。
2.論利他行為的情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