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jīng)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問:“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語是達磨Dharma。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的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濕性,它有水的一定軌則,使人一見便生起水的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東西沒有濕性,它的軌則不同于水的軌則,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jīng)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釋 ,佛根據(jù)自己對一切法如實的了解而宣示出來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樣具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問:佛是神嗎?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喬達摩Gautama。因為他屬于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
問:為什么稱他為佛呢?佛的意義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簡稱,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胺鹜印笔怯《仍缇陀辛说淖?,但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的、最圓滿的境地。
問:除釋迦牟尼外,有沒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認為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BR> 問: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還是另一人?
答:“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叭纭弊志褪恰罢嫒纭眛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Yathābhūtam的意義。佛經(jīng)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
問: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人嗎?
答:不是。阿彌陀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上的佛。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ābha的音譯,意義是“無量的光明” 。
問:“南無佛”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讀起來是“那摩佛”?
答:“南無”是梵語Namo的音譯,念成“那摩”,是保持原來古代的讀音?,F(xiàn)代廣東、福建一部分地區(qū),仍保持這個古音,它的意義是“敬禮”。今天印度人相見,互道“那摩悉對”,就是說:“敬禮了”。
問:釋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簡略介紹一下么?
答:可以。釋迦牟尼的時代,約當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時代,與孔子同時。他是當時迦毗羅國Kapilavastu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凈飯Suddhodana,母親名摩耶,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問:藍毗尼花園現(xiàn)在還有遺址留存下來嗎?
答:公元七世紀時,我國玄奘法師曾到過藍毗尼。根據(jù)他的記載,他曾經(jīng)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標志著佛陀誕生之處,但當時石柱已被雷擊破,柱頭倒在地下,已經(jīng)是衰落的情景了。后來由于沒有人能夠識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誕生的地址久已湮沒無聞。直到1897年才被人發(fā)現(xiàn)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認識出上面的文字,這才發(fā)掘出藍毗尼園的遺址,在附近并且發(fā)掘出古代的市鎮(zhèn),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屬于當時的迦毗羅城的。今天尼泊爾政府已經(jīng)把這個地方作為圣地加以建設和保護。
問:釋迦牟尼幼年教養(yǎng)情況是怎樣?
答:摩耶夫人產(chǎn)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波提夫人praj?。穑幔簦?養(yǎng)育的。他自小從婆羅門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等,知識很廣博;又從武士們學習武術,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他父親凈飯王因為他天資聰慧,相貌奇?zhèn)?,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后,建功立業(yè),成為一個“轉輪王”統(tǒng)一天下的君主。
問:那么,他后來為什么不繼承王位呢?
答:悉達多王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xiàn)象,給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饑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nóng)人,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衰丑龍鐘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過的吠陀書Veda,婆羅門經(jīng)典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學到的知識和他未來的王位、權力也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后來終于舍棄了王位。
問:他父親怎么會讓他出家呢?
答:凈飯王發(fā)覺了他兒子的心思后,曾經(jīng)想過各種辦法防止他,特別是企圖從生活的享受上羈縻他。悉達多王子十六歲時,凈飯王便為他娶了鄰國的王女耶輸陀羅Yasodharā為妃,生了一個兒子叫羅怙羅Rāhula。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能夠阻止他,終于在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偷偷地出了國城,進入一個森林中,換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須發(fā),成為一個修道者。關于他出家時的年齡,有兩種不同記載,一說是十九歲,一說是二十九歲。
問: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樣?
答:他父親曾盡力勸他回去無效,只好在親族中選派五個人隨從他一起,這五個人的名字是:憍陳如Kaundinya,跋堤Bhadrika,跋波Vāspa,摩訶男Mahānāma,阿說示Asvajit。悉達多王子和他的侍者們先后尋訪當時三個有名的學者,從他們學道,但都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知道當時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解脫之法,便離開了他們,走到尼連禪河Naira〖AKn~D〗janā現(xiàn)在叫做Lilaian岸邊的樹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極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為了尋求解脫,他嘗夠了艱苦辛酸,堅持不懈,經(jīng)歷六年之久。但是結果徒勞無功,方才悟到苦行是無益的。他于是走到尼連禪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積垢,隨后受了一個牧女供養(yǎng)的牛奶,恢復了氣力。當時隨從他的五個人見到他的情景,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Benares去繼續(xù)他們的苦行。王子于是一個人走到一棵畢缽羅Pippala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坐著,發(fā)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彼氵@樣在樹下思維解脫之道,終于在一個夜里,戰(zhàn)勝了最后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了佛陀。
問:釋迦牟尼成佛處,現(xiàn)有遺跡留存嗎?
答:釋迦牟尼成佛處,自古稱為菩提場或菩提伽耶Buddhagaya,那里的畢缽羅樹,因為佛坐在樹下成道的緣故,得到了菩提樹之名。從此,所有畢缽羅樹都叫做菩提樹?!捌刑帷本褪恰坝X”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爾省伽耶城Gaya的南郊。那棵菩提樹在二千數(shù)百年中曾兩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風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現(xiàn)在的菩提樹是原來那棵樹的曾孫。樹下釋迦牟尼坐處有石刻的金剛座。樹的東面有一座宏偉莊嚴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約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附近還有許多佛的遺跡和古代石刻與建筑。1956年印度比哈爾省政府為了這個圣地的建設和管理,設立了一個國際性的咨詢委員會。中國佛教協(xié)會接受了邀請,指派了兩名代表參加該會。問:釋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跡,可以簡略地談一談嗎?答:釋迦牟尼成佛的年齡,也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三十歲,有的說三十五歲。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歲逝世前,他沒有間斷過他的說法工作。他到處*,向大眾宣示他自己證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羅奈城去找離開了他的五個侍者,為他們說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說法,叫做“初轉*” 。
問:“轉*”是什么意思?
答:“轉”Cakra,是印度古代戰(zhàn)爭中用的一種武器 ,它的形狀象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他出生的時候,空中自然出現(xiàn)此輪,預示他的前途無敵。這里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出現(xiàn)于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余,所以把說法叫做轉*。佛初轉*處是鹿野苑Sārnāth,在今天波羅奈城Benares。經(jīng)過近代的發(fā)掘,鹿野苑發(fā)現(xiàn)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公元四世紀石刻的佛初轉*像等等,并且發(fā)掘到古代塔寺的遺址。鹿野苑現(xiàn)有佛寺、博物館和圖書館,都是近幾十年來陸續(xù)興建起來的。佛初轉*處的鹿野苑,和佛誕生處的藍毗尼園、佛成道處的菩提伽耶、佛逝世處的拘尸那伽Kusinagara,是佛教四大圣跡。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學者們對這些圣跡以及其他一些古跡的發(fā)掘和修復,主要都是根據(jù)我國古代高僧法顯、玄奘等的記載。
問:佛初次說法的地方為什么要比其他說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轉*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從那時起,開始建立了佛教;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三寶。
問:“三寶”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sangha是僧寶。稱之為寶,是因為它能夠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極可尊貴的意思。佛初轉*,陳如等五人都歸依佛,出家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說,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三寶。
問:什么叫做歸依?
答:歸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歸依三寶的人是佛教徒?!皻w依”也可以寫成“皈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問:佛在世的時候,歸依的人多嗎?
答:是的,佛初轉*后從鹿野苑到摩揭陀國Manda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歸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羅門姓迦葉的三兄弟,都改變了原來的信仰,率領他們的弟子一千多人歸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Rājagrha后,歸依的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āriputta、摩訶目犍連Māhānaudgalyāyana、摩訶迦葉Mahākasyapa等人。后來佛回到故鄉(xiāng)去,他的異母弟難陀Nanda、堂兄弟阿難陀〖AKA-〗nauda、提婆達多Devadatta和他兒子羅怙羅等都隨他出了家。還有宮廷中一個剃發(fā)工奴優(yōu)波離Upāli也出家加入了僧團,后來成為有名的佛教戒律學大師。佛的姨母波波提也歸依了佛,是第一個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歸依三寶的弟子則為數(shù)更多。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bhiks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sunī;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鄔波索迦upāsaka,女的叫做鄔波斯迦upāsikā,合稱為四眾弟子。
問:釋迦牟尼一生*教化的區(qū)域,是哪些地方?
答:根據(jù)記載和發(fā)掘的資料,佛自己足跡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們分到四方游化,可能更遠一些;但是斯里蘭卡和緬甸都有佛曾經(jīng)到過并留下足印的傳說。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Kosala的舍衛(wèi)城Srāvasti的時間為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個竹林,是頻毗娑羅王Bimbisāra獻給佛和僧眾居住的,后人稱為竹林精舍;在舍衛(wèi)城有一個林園是當?shù)匾粋€富商須達多Sudatta和拘薩羅國王子陀Jeta共同獻給佛的,后人稱為祗園精舍。佛常往來兩處,所以竹林、祗園并為說法的重地。王舍城南面的靈鷲山Grdhrakūta也是佛常和弟子們說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離Vaisāli城今印度比哈爾省境內(nèi),又由毗舍離向西北行,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今印度聯(lián)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尸那伽逝世的。現(xiàn)在佛逝世處,發(fā)掘出佛遺體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 及其他古跡。印度政府為了紀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對這個圣地予以必要的修復和建設。
問:什么叫做“涅槃”?
答:現(xiàn)在暫不詳細解答,這里可簡單解釋為“逝世”。
問:佛涅槃前后的情形是怎樣?
答:佛在毗舍離城的時候,己經(jīng)有了重病,在那里度過雨季后,偕弟子們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鐵匠純陀Cunda供獻的食品,病更加劇。最后走到拘尸那伽一條河邊,洗了澡,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了繩床,枕著右手側身臥著。后來所有臥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這樣的姿式。佛告知弟子們將要涅槃,弟子都守候著。夜間有婆羅門學者須跋陀羅Subhadda去見佛,阿難陀想擋住他,佛知道了,喚他到床前為他說法,于是須跋陀羅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佛在毗舍離臨出發(fā)前和在途中為弟子們作了多次的教誨,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囑咐弟子不要以為失了導師,應當以法為師,要努力精進,不要放逸。佛逝世后,遺體舉行火化。摩揭陀國人和釋迦族等八國將佛的舍利分為八份,各在他們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國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公元前三世紀,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許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爾南境發(fā)掘迦毗羅國故址,發(fā)現(xiàn)一舍利塔,塔內(nèi)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鐵和水晶層迭的函內(nèi),里面有黃金花,花上安放著佛骨。從函上刻的文字知道這就是釋迦族供養(yǎng)的佛的舍利。
問:舍利是什么?
答:舍利Sarīra就是遺體,但這個名稱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遺體。
問:塔是作什么用的?
答:“塔”又稱“塔波”,是梵語Stūpa省略的音譯,完整的音譯是“堵波”,意義是“高顯”或“墳”。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為標幟紀念之用的。
問:佛涅槃的年代,有沒有不同的計算?
答:關于佛涅槃的年代,東南亞佛教徒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國都舉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紀念。我國關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般公認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與南傳佛歷相差59年。
問:佛的涅槃日是哪一天?
答:我國一般認為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誕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方各國則以公歷五月月圓日相當于我國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為佛節(jié)日Vai’sākha,認為佛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
答: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jīng)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
問:“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語是達磨Dharma。佛教對這個字的解釋的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就是說,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濕性,它有水的一定軌則,使人一見便生起水的了解;反過來說,如果一件東西沒有濕性,它的軌則不同于水的軌則,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經(jīng)中常見到的“一切法”、“諸法”字樣,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萬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釋 ,佛根據(jù)自己對一切法如實的了解而宣示出來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樣具有“任持自性、軌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問:佛是神嗎?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紀時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達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喬達摩Gautama。因為他屬于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
問:為什么稱他為佛呢?佛的意義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簡稱,是Buddha的音譯如果用今天的漢語音譯,應當是“布達”,佛陀的意義是“覺者”或“智者”?!胺鹜印笔怯《仍缇陀辛说淖?,但佛教給它加了三種涵義: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的、最圓滿的境地。
問:除釋迦牟尼外,有沒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認為過去有人成佛,未來也會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覺悟的可能性,所以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BR> 問:如來佛是不是釋迦牟尼,還是另一人?
答:“如來”這個名詞是從梵語tathāgata譯出來的?!叭纭弊志褪恰罢嫒纭眛athā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實狀況,它又包含“如實”Yathābhūtam的意義。佛經(jīng)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又說“如實而來”。“如來”是一個通用名詞,它是“佛陀”的異名。如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佛,可以稱阿彌陀如來。
問:阿彌陀佛和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人嗎?
答:不是。阿彌陀佛是另外一個世界上的佛。阿彌陀佛是梵語Amitābha的音譯,意義是“無量的光明” 。
問:“南無佛”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讀起來是“那摩佛”?
答:“南無”是梵語Namo的音譯,念成“那摩”,是保持原來古代的讀音?,F(xiàn)代廣東、福建一部分地區(qū),仍保持這個古音,它的意義是“敬禮”。今天印度人相見,互道“那摩悉對”,就是說:“敬禮了”。
問:釋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簡略介紹一下么?
答:可以。釋迦牟尼的時代,約當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時代,與孔子同時。他是當時迦毗羅國Kapilavastu國王的長子,父親名凈飯Suddhodana,母親名摩耶,在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問:藍毗尼花園現(xiàn)在還有遺址留存下來嗎?
答:公元七世紀時,我國玄奘法師曾到過藍毗尼。根據(jù)他的記載,他曾經(jīng)看到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標志著佛陀誕生之處,但當時石柱已被雷擊破,柱頭倒在地下,已經(jīng)是衰落的情景了。后來由于沒有人能夠識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誕生的地址久已湮沒無聞。直到1897年才被人發(fā)現(xiàn)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認識出上面的文字,這才發(fā)掘出藍毗尼園的遺址,在附近并且發(fā)掘出古代的市鎮(zhèn),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屬于當時的迦毗羅城的。今天尼泊爾政府已經(jīng)把這個地方作為圣地加以建設和保護。
問:釋迦牟尼幼年教養(yǎng)情況是怎樣?
答:摩耶夫人產(chǎn)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波提夫人praj?。穑幔簦?養(yǎng)育的。他自小從婆羅門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算學等等,知識很廣博;又從武士們學習武術,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他父親凈飯王因為他天資聰慧,相貌奇?zhèn)?,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后,建功立業(yè),成為一個“轉輪王”統(tǒng)一天下的君主。
問:那么,他后來為什么不繼承王位呢?
答:悉達多王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xiàn)象,給他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饑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nóng)人,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衰丑龍鐘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他讀過的吠陀書Veda,婆羅門經(jīng)典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學到的知識和他未來的王位、權力也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頭,后來終于舍棄了王位。
問:他父親怎么會讓他出家呢?
答:凈飯王發(fā)覺了他兒子的心思后,曾經(jīng)想過各種辦法防止他,特別是企圖從生活的享受上羈縻他。悉達多王子十六歲時,凈飯王便為他娶了鄰國的王女耶輸陀羅Yasodharā為妃,生了一個兒子叫羅怙羅Rāhula。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能夠阻止他,終于在一天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偷偷地出了國城,進入一個森林中,換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須發(fā),成為一個修道者。關于他出家時的年齡,有兩種不同記載,一說是十九歲,一說是二十九歲。
問: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樣?
答:他父親曾盡力勸他回去無效,只好在親族中選派五個人隨從他一起,這五個人的名字是:憍陳如Kaundinya,跋堤Bhadrika,跋波Vāspa,摩訶男Mahānāma,阿說示Asvajit。悉達多王子和他的侍者們先后尋訪當時三個有名的學者,從他們學道,但都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知道當時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解脫之法,便離開了他們,走到尼連禪河Naira〖AKn~D〗janā現(xiàn)在叫做Lilaian岸邊的樹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極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為了尋求解脫,他嘗夠了艱苦辛酸,堅持不懈,經(jīng)歷六年之久。但是結果徒勞無功,方才悟到苦行是無益的。他于是走到尼連禪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積垢,隨后受了一個牧女供養(yǎng)的牛奶,恢復了氣力。當時隨從他的五個人見到他的情景,以為他放棄了信心和努力,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Benares去繼續(xù)他們的苦行。王子于是一個人走到一棵畢缽羅Pippala樹下,鋪上了吉祥草,向著東方盤腿坐著,發(fā)誓說:“我今如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彼氵@樣在樹下思維解脫之道,終于在一個夜里,戰(zhàn)勝了最后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悟而成了佛陀。
問:釋迦牟尼成佛處,現(xiàn)有遺跡留存嗎?
答:釋迦牟尼成佛處,自古稱為菩提場或菩提伽耶Buddhagaya,那里的畢缽羅樹,因為佛坐在樹下成道的緣故,得到了菩提樹之名。從此,所有畢缽羅樹都叫做菩提樹?!捌刑帷本褪恰坝X”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爾省伽耶城Gaya的南郊。那棵菩提樹在二千數(shù)百年中曾兩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風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現(xiàn)在的菩提樹是原來那棵樹的曾孫。樹下釋迦牟尼坐處有石刻的金剛座。樹的東面有一座宏偉莊嚴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約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附近還有許多佛的遺跡和古代石刻與建筑。1956年印度比哈爾省政府為了這個圣地的建設和管理,設立了一個國際性的咨詢委員會。中國佛教協(xié)會接受了邀請,指派了兩名代表參加該會。問:釋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跡,可以簡略地談一談嗎?答:釋迦牟尼成佛的年齡,也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說三十歲,有的說三十五歲。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歲逝世前,他沒有間斷過他的說法工作。他到處*,向大眾宣示他自己證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羅奈城去找離開了他的五個侍者,為他們說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說法,叫做“初轉*” 。
問:“轉*”是什么意思?
答:“轉”Cakra,是印度古代戰(zhàn)爭中用的一種武器 ,它的形狀象個輪子。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轉輪王,他出生的時候,空中自然出現(xiàn)此輪,預示他的前途無敵。這里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法。佛的*出現(xiàn)于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破碎無余,所以把說法叫做轉*。佛初轉*處是鹿野苑Sārnāth,在今天波羅奈城Benares。經(jīng)過近代的發(fā)掘,鹿野苑發(fā)現(xiàn)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公元四世紀石刻的佛初轉*像等等,并且發(fā)掘到古代塔寺的遺址。鹿野苑現(xiàn)有佛寺、博物館和圖書館,都是近幾十年來陸續(xù)興建起來的。佛初轉*處的鹿野苑,和佛誕生處的藍毗尼園、佛成道處的菩提伽耶、佛逝世處的拘尸那伽Kusinagara,是佛教四大圣跡。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學者們對這些圣跡以及其他一些古跡的發(fā)掘和修復,主要都是根據(jù)我國古代高僧法顯、玄奘等的記載。
問:佛初次說法的地方為什么要比其他說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轉*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大事。從那時起,開始建立了佛教;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三寶。
問:“三寶”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出家弟子的團體--僧伽sangha是僧寶。稱之為寶,是因為它能夠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極可尊貴的意思。佛初轉*,陳如等五人都歸依佛,出家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說,從那時起開始具足了三寶。
問:什么叫做歸依?
答:歸依的意思是:身心歸向它、依靠它。歸依三寶的人是佛教徒?!皻w依”也可以寫成“皈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問:佛在世的時候,歸依的人多嗎?
答:是的,佛初轉*后從鹿野苑到摩揭陀國Manda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歸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羅門姓迦葉的三兄弟,都改變了原來的信仰,率領他們的弟子一千多人歸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Rājagrha后,歸依的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āriputta、摩訶目犍連Māhānaudgalyāyana、摩訶迦葉Mahākasyapa等人。后來佛回到故鄉(xiāng)去,他的異母弟難陀Nanda、堂兄弟阿難陀〖AKA-〗nauda、提婆達多Devadatta和他兒子羅怙羅等都隨他出了家。還有宮廷中一個剃發(fā)工奴優(yōu)波離Upāli也出家加入了僧團,后來成為有名的佛教戒律學大師。佛的姨母波波提也歸依了佛,是第一個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歸依三寶的弟子則為數(shù)更多。佛的出家弟子,男的叫比丘bhiks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sunī;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鄔波索迦upāsaka,女的叫做鄔波斯迦upāsikā,合稱為四眾弟子。
問:釋迦牟尼一生*教化的區(qū)域,是哪些地方?
答:根據(jù)記載和發(fā)掘的資料,佛自己足跡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們分到四方游化,可能更遠一些;但是斯里蘭卡和緬甸都有佛曾經(jīng)到過并留下足印的傳說。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和拘薩羅國Kosala的舍衛(wèi)城Srāvasti的時間為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個竹林,是頻毗娑羅王Bimbisāra獻給佛和僧眾居住的,后人稱為竹林精舍;在舍衛(wèi)城有一個林園是當?shù)匾粋€富商須達多Sudatta和拘薩羅國王子陀Jeta共同獻給佛的,后人稱為祗園精舍。佛常往來兩處,所以竹林、祗園并為說法的重地。王舍城南面的靈鷲山Grdhrakūta也是佛常和弟子們說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離Vaisāli城今印度比哈爾省境內(nèi),又由毗舍離向西北行,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今印度聯(lián)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尸那伽逝世的。現(xiàn)在佛逝世處,發(fā)掘出佛遺體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 及其他古跡。印度政府為了紀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對這個圣地予以必要的修復和建設。
問:什么叫做“涅槃”?
答:現(xiàn)在暫不詳細解答,這里可簡單解釋為“逝世”。
問:佛涅槃前后的情形是怎樣?
答:佛在毗舍離城的時候,己經(jīng)有了重病,在那里度過雨季后,偕弟子們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鐵匠純陀Cunda供獻的食品,病更加劇。最后走到拘尸那伽一條河邊,洗了澡,在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安置了繩床,枕著右手側身臥著。后來所有臥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這樣的姿式。佛告知弟子們將要涅槃,弟子都守候著。夜間有婆羅門學者須跋陀羅Subhadda去見佛,阿難陀想擋住他,佛知道了,喚他到床前為他說法,于是須跋陀羅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佛在毗舍離臨出發(fā)前和在途中為弟子們作了多次的教誨,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囑咐弟子不要以為失了導師,應當以法為師,要努力精進,不要放逸。佛逝世后,遺體舉行火化。摩揭陀國人和釋迦族等八國將佛的舍利分為八份,各在他們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國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公元前三世紀,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許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爾南境發(fā)掘迦毗羅國故址,發(fā)現(xiàn)一舍利塔,塔內(nèi)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鐵和水晶層迭的函內(nèi),里面有黃金花,花上安放著佛骨。從函上刻的文字知道這就是釋迦族供養(yǎng)的佛的舍利。
問:舍利是什么?
答:舍利Sarīra就是遺體,但這個名稱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遺體。
問:塔是作什么用的?
答:“塔”又稱“塔波”,是梵語Stūpa省略的音譯,完整的音譯是“堵波”,意義是“高顯”或“墳”。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為標幟紀念之用的。
問:佛涅槃的年代,有沒有不同的計算?
答:關于佛涅槃的年代,東南亞佛教徒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國都舉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紀念。我國關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一般公認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與南傳佛歷相差59年。
問:佛的涅槃日是哪一天?
答:我國一般認為農(nóng)歷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八日是佛誕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方各國則以公歷五月月圓日相當于我國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為佛節(jié)日Vai’sākha,認為佛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