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千秋詩圣 (上篇)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 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shù)膬蓚?cè):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cè),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盡的藍(lán)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cè),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的陰暗,因而憂心忡忡,歌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biāo)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zhuǎn)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guān)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xué)習(xí)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guān)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jì)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 “ 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jì)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jì)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近四年,這里紀(jì)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jīng)湖北轉(zhuǎn)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jì)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根本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觳 編選的《才調(diào)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dāng)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得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詩圣。杜甫死后大約半個世紀(jì),中唐詩人元稹 在一篇文章中說,杜甫 “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 ” , “ 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 。 ” 可是杜甫能寫 “ 大或千言,次有數(shù)百 ” 的排律,李白根本寫不出來(《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于是元稹 認(rèn)為,李白雖然也會寫詩,但根本無法和杜甫相比。元稹 這篇文章,在唐代并沒有起多少作用。同時代的韓愈就認(rèn)為 “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 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堅決反對抬高杜甫,貶低李白。其實,韓愈不明白,元稹 這樣驚世駭俗,真實的用意是要用他和 [ 為 ] 白居易新題樂府詩擴大影響。要達(dá)到目的,自然是把自己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甫抬高,的辦法,又莫過于編造歷史,說他生前就與李白平起平坐,而實際是李白根本無法和他相比。李白是太陽,知道他的人太多了;現(xiàn)在說杜甫遠(yuǎn)遠(yuǎn)地超過他,還不使人大吃一驚?這個石破天驚的論斷,首先為歷史學(xué)家所接受,《舊唐書》把元稹 這些話全文寫進《杜甫傳》,《新唐書》也以此為基調(diào)。由于這一誤導(dǎo),加上從宋朝起杜甫的詩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為他活著的時候就與李白并駕齊驅(qū)了。
杜甫雖然只能算中唐詩人,他一生五十九歲,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盛唐度過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時代,他又和李白、高適和岑參這樣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沒有染上幾分狂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睜大眼睛看鳥往泰山上飛,看著看著,覺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蕩,使人有一種飄然高舉的感覺。于是決心要攀上山頂,去感受居高臨下欣賞風(fēng)景的快慰??匆娨黄ヲE馬,他立刻想到 “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 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 (《房兵曹胡馬》),騎到馬上去馳騁,建立轟轟烈烈的功業(yè)。早年的這些詩句,展示出他不平凡的氣度,表明他內(nèi)心充溢著盛唐的浪漫精神。所以,盡管他的總體詩風(fēng)與盛唐不大相同,但與大歷時期的詩人也并不同調(diào),沒有那種走投無路的失落感和嘆老嗟 卑的衰颯 氣象。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始終保持著正視現(xiàn)實的熱情和突入時代的勇氣。
杜甫始終自以為是儒家的信徒。 “ 儒冠多誤身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乾坤一腐儒 ” (《江漢》),反復(fù)這樣強調(diào)。儒家主張 “ 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 。杜甫則更進一步,不 光是不得志,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他還大聲呵斥 “ 獨使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 (《諸將》),還在為皇帝擔(dān)憂。儒生時代是充滿使命感和責(zé)任感的,時時都充滿憂患意識,杜甫就是這樣立身處世的,一輩子都被這種憂患意識驅(qū)趕得處于 緊張狀態(tài)。他年輕時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是典型的儒家理想。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國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 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shù)膬蓚?cè):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cè),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盡的藍(lán)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cè),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的陰暗,因而憂心忡忡,歌聲凄苦。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biāo)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zhuǎn)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guān)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xué)習(xí)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的詩人。
【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guān)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jì)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 “ 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jì)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jì)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近四年,這里紀(jì)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jīng)湖北轉(zhuǎn)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jì)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根本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觳 編選的《才調(diào)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dāng)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得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詩圣。杜甫死后大約半個世紀(jì),中唐詩人元稹 在一篇文章中說,杜甫 “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 ” , “ 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 。 ” 可是杜甫能寫 “ 大或千言,次有數(shù)百 ” 的排律,李白根本寫不出來(《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于是元稹 認(rèn)為,李白雖然也會寫詩,但根本無法和杜甫相比。元稹 這篇文章,在唐代并沒有起多少作用。同時代的韓愈就認(rèn)為 “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 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堅決反對抬高杜甫,貶低李白。其實,韓愈不明白,元稹 這樣驚世駭俗,真實的用意是要用他和 [ 為 ] 白居易新題樂府詩擴大影響。要達(dá)到目的,自然是把自己敬佩的杜甫抬高;要把杜甫抬高,的辦法,又莫過于編造歷史,說他生前就與李白平起平坐,而實際是李白根本無法和他相比。李白是太陽,知道他的人太多了;現(xiàn)在說杜甫遠(yuǎn)遠(yuǎn)地超過他,還不使人大吃一驚?這個石破天驚的論斷,首先為歷史學(xué)家所接受,《舊唐書》把元稹 這些話全文寫進《杜甫傳》,《新唐書》也以此為基調(diào)。由于這一誤導(dǎo),加上從宋朝起杜甫的詩名又如日中天,后世就真以為他活著的時候就與李白并駕齊驅(qū)了。
杜甫雖然只能算中唐詩人,他一生五十九歲,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是在盛唐度過的。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時代,他又和李白、高適和岑參這樣的狂人交往,也就不可能沒有染上幾分狂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睜大眼睛看鳥往泰山上飛,看著看著,覺得山上的云在胸中回蕩,使人有一種飄然高舉的感覺。于是決心要攀上山頂,去感受居高臨下欣賞風(fēng)景的快慰??匆娨黄ヲE馬,他立刻想到 “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 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 (《房兵曹胡馬》),騎到馬上去馳騁,建立轟轟烈烈的功業(yè)。早年的這些詩句,展示出他不平凡的氣度,表明他內(nèi)心充溢著盛唐的浪漫精神。所以,盡管他的總體詩風(fēng)與盛唐不大相同,但與大歷時期的詩人也并不同調(diào),沒有那種走投無路的失落感和嘆老嗟 卑的衰颯 氣象。正因為這樣,所以他始終保持著正視現(xiàn)實的熱情和突入時代的勇氣。
杜甫始終自以為是儒家的信徒。 “ 儒冠多誤身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 乾坤一腐儒 ” (《江漢》),反復(fù)這樣強調(diào)。儒家主張 “ 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 。杜甫則更進一步,不 光是不得志,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他還大聲呵斥 “ 獨使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 (《諸將》),還在為皇帝擔(dān)憂。儒生時代是充滿使命感和責(zé)任感的,時時都充滿憂患意識,杜甫就是這樣立身處世的,一輩子都被這種憂患意識驅(qū)趕得處于 緊張狀態(tài)。他年輕時 “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是典型的儒家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