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彈”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是所有高考試題中分值的一道題,60分!加之主觀色彩極濃,又與臨場發(fā)揮密切相關,故充滿了“不確定性”。近幾年,我省采用“網(wǎng)上閱卷”,判分更加科學和公正,那種“寫好寫壞都是保險分(42分)”的糊涂認識,再也找不到現(xiàn)實“注腳”了!為此,我希望高三同學在2007年高考前夕,把作文訓練實實在在地抓一抓。講三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重彈“命題作文”
之所以曰“重彈”,乃因為這種高考作文模式已經(jīng)久違多年了。2006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人與路”是“話題作文”向“命題作文”的一種過渡,有人把它稱為“提示型命題作文”。因為,它與“話題作文”相似,設計了一個“提示語”,但立意的指向與“話題作文”不同,并且在“提示”之后給出了明確的“命題”——題目明明白白地印在考卷上,考生不需要,也不應該自己擬題了。
由于“命題作文”教學這些年有所忽視,故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應在這方面投入較多的精力,了解它,研究它。當然,我們不能猜題押題,單打一,“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仍需認真地進行教學。
何謂“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是一種直接給“題目”的作文。這題目,往往是一個詞、一個詞組或一個短句。如“秋”、“手”、“門”、“牛”、“泣”、“雨后”、“鄉(xiāng)音”、“尋找”、“眼睛”、“習慣”、“嘗試”、“柳暗花明”、“小荷尖尖角”、“有人敲門”、“過河小卒”、“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意義”、“毀樹容易栽樹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一種作文題不給學生其他文字材料,有時限制文體,多半文體不限。
“命題作文”的優(yōu)點是:考題簡潔,有強烈的聚焦感,不容易對考生產(chǎn)生立意、構思、情境、行文色彩之類的定向“誘導”,考生可以由“題目”起飛進入開闊的聯(lián)想空間,文體的選擇也比較自然。茲評析幾則“命題作文”試題。
1、《過河小卒》
這是我指導南京師范大學教工子女迎接高考時用過的訓練題。要求寫成議論文。此題的“中心論點”比較明確,無需同學們費神——小卒過河勝似車,“小”可以變“大”。它主要用來訓練考生們的“分析”能力,即學會“分解”出幾個像模像樣的“小論點”(分論點)。結果,南師大的教工子女們很爭氣,層層深入地“分解”出好多個:小卒必須過河,不過河只能被動挨打;“過河小卒”靈活機動,戰(zhàn)斗力大增;“過河小卒”應當有協(xié)作精神,與“車”、“馬”、“炮”相互配合;“過河小卒”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過河后,小卒在沖鋒陷陣中面臨更大的危險,要義無返顧,不怕犧牲;關鍵時刻小卒可以直搗“黃龍府”,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過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懷全局的精神;“過河小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匹夫”精神,等等。
2、《門》
這是1989年夏季,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江蘇省高中作文大賽”的命題。十分簡潔,內涵甚豐,可以任學生自由聯(lián)想,因為與“門”有關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由于限制得比較“實”——必須寫“門”,所以參賽同學不太可能“套用”現(xiàn)成之作。后來,又有朋友將此題發(fā)展為《有人敲門》,那就更加有“情節(jié)”、更加有“動感”,也更難“宿構”了。這次大賽,海安縣中學的高三學生丁捷脫穎而出,他寫了兩個“門”,同在一條巷子中,面對著面:一個是“師門”,住著一位桃李滿天下的高中語文老師;一個是“官門”,住著一位縣里的有些貪的“大干部”。兩“門”對照,妙趣橫生,哲理悠遠。丁捷此文得了一等獎。
3、《柳暗花明》
這是我為中文系一年級“寫作”考試出的作文試題,要求寫成“記敘文”。這是一個有新意的、開放性的考題。然而,約束力不夠大。有一位同學竟寫了這么一個生活小故事:兩位中學女生同座,一位名叫“柳暗”,一位名叫“花明”,性格殊異,矛盾不斷,卻又能處處化解,終于相反相成,心心相印,成長為令人羨慕的“姊妹花”。在談到柳家為女娃取名時,作者寫得妙趣橫生:全家老少十余口,為了取名爭得面紅耳赤,最后由老爺爺拍板:翻詞典,掀到認定的某頁某行某字,就用它!結果翻出一個“暗”字,全家都傻了眼。于是再由老爺爺拍板: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用“暗”字,說不定“柳暗”運氣好,有朝一日遇上“花明”呢!你瞧,多有生活氣息,多有人情味兒,多有人生哲理!我面對這篇作文,只好苦笑。因為,它切合命題要求,考生完全可以把《柳暗花明》讀作兩個人名兒。我思考再三,給了這位異想天開的學生高分。
4、《鄉(xiāng)音》
這是我為江蘇省高中作文大賽命的一道題,不容易套用現(xiàn)成的記敘類作品。因為,在考生的腦海里,很難一下子搜索到與“鄉(xiāng)音”緊扣的優(yōu)秀記敘文。競賽的結果相當理想,參賽者不但思路開闊,而且推出了好幾篇精彩、獨到的好文章!
面對“命題作文”題,若要寫成“記敘文”,就必須敏銳地發(fā)現(xiàn)“命題”中的“情感穴位”,聯(lián)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機智地加以發(fā)揮。這種“以情感人”的文章,最容易打動閱卷者的心靈弦索,取得的效果。
有些“命題作文”是“理論性”的,要求學生寫成“議論文”。“議論文”必須“以理服人”。為了做到這一點,學生應當在弄清題義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它的理論“焦點”,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石遂石”去撞擊它,在碰撞中激發(fā)理論的“火花”。這樣,文章的理論闡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縱深拓展了。
譬如當年考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命題中的“理論焦點”,不在“憂天下”,而在“先憂”、“后樂”。只有撞擊“先”、“后”二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閃光。我在閱卷時試著寫過一篇“下水作文”,始終與“先”、“后”周旋,幾乎把能想到的有關“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調集起來了。于是,有了以下寫作思路:“先憂”,是“天下未憂我已憂”;“先憂者”,不是“先知先覺者”,而是“先”于學習、“先”于調查的人;“先憂者”,還必須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獨往獨來”的“英雄”,而是以喚醒民眾為“先”;“先憂者”不能自恃有“先見之明”、“先行之苦”,就認為自己可以“先樂”;“先樂”可恥,“與民同樂”也不是境界;真正的“先憂者”必須“后樂”;不能“樂而忘憂”,“舊憂”過去又有“新憂”在前頭;只能“居安思?!保肋h當一個“先憂者”,當一個“后樂”的傻子。
當然,作為一名高中學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像我這么思考(何況我不是臨場寫作,不可能只用50分鐘)。同學們只要能覓取其中一點、兩點,就可以了。
高考作文是所有高考試題中分值的一道題,60分!加之主觀色彩極濃,又與臨場發(fā)揮密切相關,故充滿了“不確定性”。近幾年,我省采用“網(wǎng)上閱卷”,判分更加科學和公正,那種“寫好寫壞都是保險分(42分)”的糊涂認識,再也找不到現(xiàn)實“注腳”了!為此,我希望高三同學在2007年高考前夕,把作文訓練實實在在地抓一抓。講三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重彈“命題作文”
之所以曰“重彈”,乃因為這種高考作文模式已經(jīng)久違多年了。2006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人與路”是“話題作文”向“命題作文”的一種過渡,有人把它稱為“提示型命題作文”。因為,它與“話題作文”相似,設計了一個“提示語”,但立意的指向與“話題作文”不同,并且在“提示”之后給出了明確的“命題”——題目明明白白地印在考卷上,考生不需要,也不應該自己擬題了。
由于“命題作文”教學這些年有所忽視,故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應在這方面投入較多的精力,了解它,研究它。當然,我們不能猜題押題,單打一,“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仍需認真地進行教學。
何謂“命題作文”?
“命題作文”是一種直接給“題目”的作文。這題目,往往是一個詞、一個詞組或一個短句。如“秋”、“手”、“門”、“牛”、“泣”、“雨后”、“鄉(xiāng)音”、“尋找”、“眼睛”、“習慣”、“嘗試”、“柳暗花明”、“小荷尖尖角”、“有人敲門”、“過河小卒”、“理論對實踐有指導意義”、“毀樹容易栽樹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一種作文題不給學生其他文字材料,有時限制文體,多半文體不限。
“命題作文”的優(yōu)點是:考題簡潔,有強烈的聚焦感,不容易對考生產(chǎn)生立意、構思、情境、行文色彩之類的定向“誘導”,考生可以由“題目”起飛進入開闊的聯(lián)想空間,文體的選擇也比較自然。茲評析幾則“命題作文”試題。
1、《過河小卒》
這是我指導南京師范大學教工子女迎接高考時用過的訓練題。要求寫成議論文。此題的“中心論點”比較明確,無需同學們費神——小卒過河勝似車,“小”可以變“大”。它主要用來訓練考生們的“分析”能力,即學會“分解”出幾個像模像樣的“小論點”(分論點)。結果,南師大的教工子女們很爭氣,層層深入地“分解”出好多個:小卒必須過河,不過河只能被動挨打;“過河小卒”靈活機動,戰(zhàn)斗力大增;“過河小卒”應當有協(xié)作精神,與“車”、“馬”、“炮”相互配合;“過河小卒”要腳踏實地,步步為營;過河后,小卒在沖鋒陷陣中面臨更大的危險,要義無返顧,不怕犧牲;關鍵時刻小卒可以直搗“黃龍府”,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過河小卒”的精神,就是胸懷全局的精神;“過河小卒”的精神,就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匹夫”精神,等等。
2、《門》
這是1989年夏季,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江蘇省高中作文大賽”的命題。十分簡潔,內涵甚豐,可以任學生自由聯(lián)想,因為與“門”有關的生活故事太多、太多了。由于限制得比較“實”——必須寫“門”,所以參賽同學不太可能“套用”現(xiàn)成之作。后來,又有朋友將此題發(fā)展為《有人敲門》,那就更加有“情節(jié)”、更加有“動感”,也更難“宿構”了。這次大賽,海安縣中學的高三學生丁捷脫穎而出,他寫了兩個“門”,同在一條巷子中,面對著面:一個是“師門”,住著一位桃李滿天下的高中語文老師;一個是“官門”,住著一位縣里的有些貪的“大干部”。兩“門”對照,妙趣橫生,哲理悠遠。丁捷此文得了一等獎。
3、《柳暗花明》
這是我為中文系一年級“寫作”考試出的作文試題,要求寫成“記敘文”。這是一個有新意的、開放性的考題。然而,約束力不夠大。有一位同學竟寫了這么一個生活小故事:兩位中學女生同座,一位名叫“柳暗”,一位名叫“花明”,性格殊異,矛盾不斷,卻又能處處化解,終于相反相成,心心相印,成長為令人羨慕的“姊妹花”。在談到柳家為女娃取名時,作者寫得妙趣橫生:全家老少十余口,為了取名爭得面紅耳赤,最后由老爺爺拍板:翻詞典,掀到認定的某頁某行某字,就用它!結果翻出一個“暗”字,全家都傻了眼。于是再由老爺爺拍板: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就用“暗”字,說不定“柳暗”運氣好,有朝一日遇上“花明”呢!你瞧,多有生活氣息,多有人情味兒,多有人生哲理!我面對這篇作文,只好苦笑。因為,它切合命題要求,考生完全可以把《柳暗花明》讀作兩個人名兒。我思考再三,給了這位異想天開的學生高分。
4、《鄉(xiāng)音》
這是我為江蘇省高中作文大賽命的一道題,不容易套用現(xiàn)成的記敘類作品。因為,在考生的腦海里,很難一下子搜索到與“鄉(xiāng)音”緊扣的優(yōu)秀記敘文。競賽的結果相當理想,參賽者不但思路開闊,而且推出了好幾篇精彩、獨到的好文章!
面對“命題作文”題,若要寫成“記敘文”,就必須敏銳地發(fā)現(xiàn)“命題”中的“情感穴位”,聯(lián)系自己的情感生活,機智地加以發(fā)揮。這種“以情感人”的文章,最容易打動閱卷者的心靈弦索,取得的效果。
有些“命題作文”是“理論性”的,要求學生寫成“議論文”。“議論文”必須“以理服人”。為了做到這一點,學生應當在弄清題義的基礎上,準確地把握它的理論“焦點”,然后用自己的“思想石遂石”去撞擊它,在碰撞中激發(fā)理論的“火花”。這樣,文章的理論闡述就可以既集中,又向縱深拓展了。
譬如當年考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命題中的“理論焦點”,不在“憂天下”,而在“先憂”、“后樂”。只有撞擊“先”、“后”二字,才能有所拓展,才能有思想的閃光。我在閱卷時試著寫過一篇“下水作文”,始終與“先”、“后”周旋,幾乎把能想到的有關“先”、“后”的人生哲理全部都調集起來了。于是,有了以下寫作思路:“先憂”,是“天下未憂我已憂”;“先憂者”,不是“先知先覺者”,而是“先”于學習、“先”于調查的人;“先憂者”,還必須是“先行者”;“先行者”不是“獨往獨來”的“英雄”,而是以喚醒民眾為“先”;“先憂者”不能自恃有“先見之明”、“先行之苦”,就認為自己可以“先樂”;“先樂”可恥,“與民同樂”也不是境界;真正的“先憂者”必須“后樂”;不能“樂而忘憂”,“舊憂”過去又有“新憂”在前頭;只能“居安思?!保肋h當一個“先憂者”,當一個“后樂”的傻子。
當然,作為一名高中學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像我這么思考(何況我不是臨場寫作,不可能只用50分鐘)。同學們只要能覓取其中一點、兩點,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