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住在一個大雜院里,鄰居眾多。家長要我講禮貌,對小伙伴的父母,直呼其名是不行的,可以使用的稱呼,男女各有兩種。對于男性長輩(假設(shè)此人姓趙),如果比父親年齡大,則稱“趙伯伯”,反之則稱“趙叔叔”;對于女姓長輩,則要考慮到她自己和她老公的姓氏,比如一個姓錢的嫁給了姓趙的,則要么稱之為“錢阿姨”,要么稱之為“趙媽”。
當(dāng)時年齡小,有時也會弄錯。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般說來,把“伯伯”和“叔叔”弄混了問題不大,把“阿姨”和“媽”弄錯了就比較糟糕。有我把“趙媽”喊成了“錢媽”,人家就不怎么高興。過了好久,我才明白其中的問題:那種喊法,無意中包含了錢小姐還沒嫁給趙先生,在娘家就先當(dāng)了媽的意思,對錢女士是種很嚴(yán)重的道德指控,難怪人家不高興。從這個錯誤中,我才知道:在舊社會,女人出嫁是要改姓的。
改革開放以后,看見港臺女性的4字名,比如“陳方安生”之類,覺得特別扭。后來聽了一個相聲,里面有“姓何的嫁給姓鄭的,正合適”之類的包袱,更覺得在港臺做女人的不易:她們在嫁人的時候,除了挑對方的財貌人品,還得留神雙方的姓氏是否相克,比如一位叫“巴丹”的女孩就絕對不能嫁給王家的小伙子,否則就麻煩了。
我一向覺得,姓名是父母給的,只要不是起得太過糟糕,還是不要改來改去為好,省得給社會增加更多的混亂。
剛來美國的時候,靠在學(xué)校當(dāng)助教掙飯吃。頭兩個學(xué)期英語口語很差,只好以改作業(yè)為生。有個學(xué)期改商業(yè)微積分的作業(yè),因為是必修課,總共有一兩百個學(xué)生,絕大多數(shù)都不認識。到了登記成績的時候,有個女生的姓名我在學(xué)校的花名冊上死活找不到。花名冊是按姓氏排序的,作業(yè)上那個姓在花名冊上根本沒有。一開始我以為自己眼花了,仔細找了好幾遍,還是不得要領(lǐng),后只好認定這個學(xué)生沒有注冊,就放棄了。過了兩天,我和另一個助教聊到此事,她正好認識這個學(xué)生,才告訴我此人是在學(xué)期中間嫁了人,改成了老公的姓,難怪我在學(xué)校的花名冊上找不到。當(dāng)時我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事后,我越琢磨越覺得“妻隨夫姓”的規(guī)矩不好。如果真是能做到“嫁雞隨雞,白頭到老”,一輩子就改一回,還不算很麻煩。問題在于美國離婚率那么高,要是都按這種搞法,一輩子結(jié)三四回婚,就得改三四回姓,也太羅嗦了吧?
工作以后,對于女同事們不斷更改的姓,我索性采用了一概忽略的辦法,只記她們的名。這樣做的問題在于,如果我只是和她單獨聊天,自然沒事。如果我要和別的同事談起此人,而碰巧辦公室里有和她重名的(老美的姓忒多,名卻很單調(diào),尤其是比較普通的名字,重復(fù)率太高),又是一番口舌。
“妻隨夫姓”也就罷了,讓我不以為然的,是夫妻一起改姓。
我有個大學(xué)同學(xué),此人姓戴,某日娶了個老美,姓科林斯。我想這小子還算有出息,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北美大地,科林斯小姐變成了戴太太,也算揚我中華國威的好事。不料等到喜帖傳來,這兩口子把姓合并到一起,成了“戴科林斯”,我當(dāng)時的反應(yīng)有兩個:一、他爹聽了這個消息,如何感想?二、如果這種做法持續(xù)下去,幾代之后,麻煩就大了。
我的想法是,戴科林斯夫婦生個兒子,日后長大成人,娶了趙史密斯家的小姐,組成了“戴科林斯趙史密斯”家庭,他家的兒子長大以后,又娶了“山本施瓦辛格施瓦茨科普夫艾森豪威爾”家的千金,他們家的姓就成了“戴科林斯趙史密斯山本施瓦辛格施瓦茨科普夫艾森豪威爾”,如此成幾何級數(shù)增長下去,過上若干代,哪天祖墳上冒了青煙,他家的后代當(dāng)選了美國總統(tǒng),就職儀式上,必須讀其全名,這就職儀式就得從當(dāng)年的一月一直持續(xù)到4年后的一月,連下屆總統(tǒng)的選舉都給耽誤了,那可如何是好?
兒子出生了,我自然是喜孜孜的??傻搅说诙欤匆娝卺t(yī)院床頭上的出生卡,就感覺不太舒服。讓我不舒服的,是醫(yī)院對他的稱呼。我姓趙,太座姓錢,醫(yī)院知道太座的姓名,就想當(dāng)然的給我兒子安了個“Baby Qian”的頭銜,意思是“小錢”。我想起好幾個生了兩三個閨女楞是沒有生出兒子的大學(xué)同學(xué)心中共同的痛:“咱這輩子也沒做啥虧心事,辛辛苦苦來到北美,咋就生不出個能把姓傳下去的兒子呢?”我比這幾位走運,總算生了個兒子,可怎么一不留神就成了“小錢”而不是“小趙”呢?
麻煩紛至沓來。
我找到工作以后,太座操持家務(wù)。白天她在家,各種推銷電話都是她接。有時候周末,她出去買菜了,輪到我接電話的時候,十有八九,人家都是很客氣地問:“請問這是錢先生嗎?”我一開始還糾正他:“這是趙先生,不是錢先生?!比思揖蜁又鴨枺骸罢垎栠@是XX地址嗎?”搞了幾次,我就學(xué)乖了,一律回答:“是,這是錢先生?!?BR> 邪門的,是有個韓國鄰居,知道我太太叫錢紅。這位鄰居特聰明,知道老中(尤其是單名的老中)有時候會把姓和名放顛倒,某日見了我,很熱情地打招呼:“你好,紅先生!”
又過了幾年,兒子上了學(xué),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也知道我們家是“老趙家”了。有一天全家出去玩,在車?yán)镉幸淮顩]一搭地閑扯,兒子忽然很認真地對太座說:“媽媽,我要你改姓,別再姓錢了,和我們一起姓趙吧。”
這句話,使我認識到:即使在北美,婦女解放運動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一天,我把兒子叫過來,問他:“等你長大以后,娶了老婆,你會讓他改姓趙嗎?”他說:“很可能會吧。”我說:“那隨便你,你老婆改不改姓我完全無所謂。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千萬別把自己的姓給改了?!?BR>
當(dāng)時年齡小,有時也會弄錯。后來我發(fā)現(xiàn),一般說來,把“伯伯”和“叔叔”弄混了問題不大,把“阿姨”和“媽”弄錯了就比較糟糕。有我把“趙媽”喊成了“錢媽”,人家就不怎么高興。過了好久,我才明白其中的問題:那種喊法,無意中包含了錢小姐還沒嫁給趙先生,在娘家就先當(dāng)了媽的意思,對錢女士是種很嚴(yán)重的道德指控,難怪人家不高興。從這個錯誤中,我才知道:在舊社會,女人出嫁是要改姓的。
改革開放以后,看見港臺女性的4字名,比如“陳方安生”之類,覺得特別扭。后來聽了一個相聲,里面有“姓何的嫁給姓鄭的,正合適”之類的包袱,更覺得在港臺做女人的不易:她們在嫁人的時候,除了挑對方的財貌人品,還得留神雙方的姓氏是否相克,比如一位叫“巴丹”的女孩就絕對不能嫁給王家的小伙子,否則就麻煩了。
我一向覺得,姓名是父母給的,只要不是起得太過糟糕,還是不要改來改去為好,省得給社會增加更多的混亂。
剛來美國的時候,靠在學(xué)校當(dāng)助教掙飯吃。頭兩個學(xué)期英語口語很差,只好以改作業(yè)為生。有個學(xué)期改商業(yè)微積分的作業(yè),因為是必修課,總共有一兩百個學(xué)生,絕大多數(shù)都不認識。到了登記成績的時候,有個女生的姓名我在學(xué)校的花名冊上死活找不到。花名冊是按姓氏排序的,作業(yè)上那個姓在花名冊上根本沒有。一開始我以為自己眼花了,仔細找了好幾遍,還是不得要領(lǐng),后只好認定這個學(xué)生沒有注冊,就放棄了。過了兩天,我和另一個助教聊到此事,她正好認識這個學(xué)生,才告訴我此人是在學(xué)期中間嫁了人,改成了老公的姓,難怪我在學(xué)校的花名冊上找不到。當(dāng)時我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
事后,我越琢磨越覺得“妻隨夫姓”的規(guī)矩不好。如果真是能做到“嫁雞隨雞,白頭到老”,一輩子就改一回,還不算很麻煩。問題在于美國離婚率那么高,要是都按這種搞法,一輩子結(jié)三四回婚,就得改三四回姓,也太羅嗦了吧?
工作以后,對于女同事們不斷更改的姓,我索性采用了一概忽略的辦法,只記她們的名。這樣做的問題在于,如果我只是和她單獨聊天,自然沒事。如果我要和別的同事談起此人,而碰巧辦公室里有和她重名的(老美的姓忒多,名卻很單調(diào),尤其是比較普通的名字,重復(fù)率太高),又是一番口舌。
“妻隨夫姓”也就罷了,讓我不以為然的,是夫妻一起改姓。
我有個大學(xué)同學(xué),此人姓戴,某日娶了個老美,姓科林斯。我想這小子還算有出息,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北美大地,科林斯小姐變成了戴太太,也算揚我中華國威的好事。不料等到喜帖傳來,這兩口子把姓合并到一起,成了“戴科林斯”,我當(dāng)時的反應(yīng)有兩個:一、他爹聽了這個消息,如何感想?二、如果這種做法持續(xù)下去,幾代之后,麻煩就大了。
我的想法是,戴科林斯夫婦生個兒子,日后長大成人,娶了趙史密斯家的小姐,組成了“戴科林斯趙史密斯”家庭,他家的兒子長大以后,又娶了“山本施瓦辛格施瓦茨科普夫艾森豪威爾”家的千金,他們家的姓就成了“戴科林斯趙史密斯山本施瓦辛格施瓦茨科普夫艾森豪威爾”,如此成幾何級數(shù)增長下去,過上若干代,哪天祖墳上冒了青煙,他家的后代當(dāng)選了美國總統(tǒng),就職儀式上,必須讀其全名,這就職儀式就得從當(dāng)年的一月一直持續(xù)到4年后的一月,連下屆總統(tǒng)的選舉都給耽誤了,那可如何是好?
兒子出生了,我自然是喜孜孜的??傻搅说诙欤匆娝卺t(yī)院床頭上的出生卡,就感覺不太舒服。讓我不舒服的,是醫(yī)院對他的稱呼。我姓趙,太座姓錢,醫(yī)院知道太座的姓名,就想當(dāng)然的給我兒子安了個“Baby Qian”的頭銜,意思是“小錢”。我想起好幾個生了兩三個閨女楞是沒有生出兒子的大學(xué)同學(xué)心中共同的痛:“咱這輩子也沒做啥虧心事,辛辛苦苦來到北美,咋就生不出個能把姓傳下去的兒子呢?”我比這幾位走運,總算生了個兒子,可怎么一不留神就成了“小錢”而不是“小趙”呢?
麻煩紛至沓來。
我找到工作以后,太座操持家務(wù)。白天她在家,各種推銷電話都是她接。有時候周末,她出去買菜了,輪到我接電話的時候,十有八九,人家都是很客氣地問:“請問這是錢先生嗎?”我一開始還糾正他:“這是趙先生,不是錢先生?!比思揖蜁又鴨枺骸罢垎栠@是XX地址嗎?”搞了幾次,我就學(xué)乖了,一律回答:“是,這是錢先生?!?BR> 邪門的,是有個韓國鄰居,知道我太太叫錢紅。這位鄰居特聰明,知道老中(尤其是單名的老中)有時候會把姓和名放顛倒,某日見了我,很熱情地打招呼:“你好,紅先生!”
又過了幾年,兒子上了學(xué),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也知道我們家是“老趙家”了。有一天全家出去玩,在車?yán)镉幸淮顩]一搭地閑扯,兒子忽然很認真地對太座說:“媽媽,我要你改姓,別再姓錢了,和我們一起姓趙吧。”
這句話,使我認識到:即使在北美,婦女解放運動仍然是任重而道遠。
一天,我把兒子叫過來,問他:“等你長大以后,娶了老婆,你會讓他改姓趙嗎?”他說:“很可能會吧。”我說:“那隨便你,你老婆改不改姓我完全無所謂。我對你只有一個要求:千萬別把自己的姓給改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