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聽朋友介紹,荷蘭有座“白城”,規(guī)模不大,人口不過2000人,其美名卻廣為流傳。不久前,我來到這座久聞其名卻未能親眼目睹的小鎮(zhèn)。
“白城”本名叫托倫,位于歐盟“馬約”簽署地馬斯特里赫特以北40公里的荷、比邊境處。“白城”因城內所有房屋外墻均被涂為白色而得名。
遠遠望去,一片紅或灰頂的白房子隱約出現。進入“白城”,稀疏的白房子并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感慨,但越往里走,“白城”的味道越濃。放眼一望,到處是白色,家居住房是白色,教堂是白色,咖啡館、小旅店、商店是白色,甚至連餐館也取名為“白球餐館”。這里沒有柏油馬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大城市的喧鬧與繁華,有的只是連成一片的潔白房子和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家家戶戶窗臺上的鮮艷花朵。當地人告訴我,如果夏天來,還可以坐上馬車觀賞“白城”的市容,景色更美;肚子餓了,坐在“白色的”餐館里品嘗具有地方特色的啤酒和菜肴,愜意無比。
除了白色,托倫城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全鎮(zhèn)的道路、停車場、居家庭院都是用荷蘭馬斯河畔的鵝卵石鋪砌而成,上面還有用不同顏色的石頭拼成的各種圖案,看上去既古樸又別具風味。
馬路上看不到城市中常見的人行橫道和汽車行駛線,也沒有紅綠燈。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安祥、寧靜。
托倫城為什么會選白色為主色調?當地人說法不一。有的人說,這個地方曾被法國占領,城市建筑遭到嚴重毀壞,房屋臟亂不堪。為了改變形象,人們將房子全部粉刷成白色,并作為傳統(tǒng)保留至今。負責看管教堂的人則向我介紹了另一種說法。他說,托倫城曾建過一個祭祀古日耳曼人崇拜的神的寺院。后來,寺院變成基督教教堂。公元995年,人們在教堂旁建造了修道院。此后的800年間,鎮(zhèn)子一直由修道院院長治理,并成為當時荷蘭南部地區(qū)最富有的鎮(zhèn)。如今修道院已不復存在,比鄰的教堂仍然保存完好。為了對修道院表示敬意,人們在18世紀末重新改建教堂,將其內部裝飾統(tǒng)一為白色,鑲嵌有千姿百態(tài)的花紋。到“白城”參觀的人大多認為前一種說法更合情理。
“白城”本名叫托倫,位于歐盟“馬約”簽署地馬斯特里赫特以北40公里的荷、比邊境處。“白城”因城內所有房屋外墻均被涂為白色而得名。
遠遠望去,一片紅或灰頂的白房子隱約出現。進入“白城”,稀疏的白房子并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感慨,但越往里走,“白城”的味道越濃。放眼一望,到處是白色,家居住房是白色,教堂是白色,咖啡館、小旅店、商店是白色,甚至連餐館也取名為“白球餐館”。這里沒有柏油馬路,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大城市的喧鬧與繁華,有的只是連成一片的潔白房子和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家家戶戶窗臺上的鮮艷花朵。當地人告訴我,如果夏天來,還可以坐上馬車觀賞“白城”的市容,景色更美;肚子餓了,坐在“白色的”餐館里品嘗具有地方特色的啤酒和菜肴,愜意無比。
除了白色,托倫城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全鎮(zhèn)的道路、停車場、居家庭院都是用荷蘭馬斯河畔的鵝卵石鋪砌而成,上面還有用不同顏色的石頭拼成的各種圖案,看上去既古樸又別具風味。
馬路上看不到城市中常見的人行橫道和汽車行駛線,也沒有紅綠燈。一切是那樣的自然、安祥、寧靜。
托倫城為什么會選白色為主色調?當地人說法不一。有的人說,這個地方曾被法國占領,城市建筑遭到嚴重毀壞,房屋臟亂不堪。為了改變形象,人們將房子全部粉刷成白色,并作為傳統(tǒng)保留至今。負責看管教堂的人則向我介紹了另一種說法。他說,托倫城曾建過一個祭祀古日耳曼人崇拜的神的寺院。后來,寺院變成基督教教堂。公元995年,人們在教堂旁建造了修道院。此后的800年間,鎮(zhèn)子一直由修道院院長治理,并成為當時荷蘭南部地區(qū)最富有的鎮(zhèn)。如今修道院已不復存在,比鄰的教堂仍然保存完好。為了對修道院表示敬意,人們在18世紀末重新改建教堂,將其內部裝飾統(tǒng)一為白色,鑲嵌有千姿百態(tài)的花紋。到“白城”參觀的人大多認為前一種說法更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