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大的俄售貨員

字號:

在商品社會,店家總是把顧客奉為“上帝”,雖然店員有時在心中也會有憤憤不平之感,但為了多賺幾兩銀子,表面上還是要笑臉相迎,惟恐照顧不周,“上帝”飄然而去,生生斷了財路。但在俄羅斯,“上帝”的優(yōu)越感卻要大打折扣。
    售貨員像“上帝”
    蘇聯(lián)改革后期,商品奇缺,幾乎所有商品都要憑票供應。當時的市場純粹是賣方市場,商店、市場里的售貨員就是顧客的“上帝”,顧客進得店來,哪個敢不畢恭畢敬,老老實實地排在長長的隊伍后面,等待賣方的“裁決”?人們最羨慕的是那些憑老革命家屬證可以不排隊,直接買東西的老人,最害怕的是輪到自己時,售貨員高喊:“東西沒了,后面的人不要排了。”
    商品奇缺形成了買賣雙方之間以及顧客與顧客之間的特殊關系。賣方居高臨下,商品有限,你愛買不買,后面還有幾十人等著呢,容不得顧客有任何選擇的余地。為一塊面包而受幾小時排隊之苦的顧客也決不能容忍別人“加塞兒”或全部“包圓”等現(xiàn)象發(fā)生。有一次,在一家肉店,記者對著一堆肉骨頭迷惑不解,骨頭上的肉所剩無幾,價錢卻與肉一樣,一分不減。欲與售貨員理論,“上帝”冷言相告,這是國家的商店,不是自由市場,一是不講價,二是你不買,你身后還有許多人擔心買不到呢。等了幾日,好不容易遇到了價格、質量都不錯的肉,排了幾小時隊輪到我時,肉已所剩無幾。我斗膽與售貨員商量,是不是可以把肉全賣給我,后面的人群隨即沸騰起來,紛紛向售貨員喊道,不能賣,不能賣,這些越南人(當時在蘇聯(lián)學習的外國人中最多的是越南人,許多人常把中國人也誤當成越南人)什么都買,把莫斯科都能買了去。賣肉的小姐向自私自利的我投來鄙視的目光,嚇得我落荒而逃。
    售貨員的威風不減當年
    蘇聯(lián)解體后,國門洞開,雖然蓋達爾的休克療法把國民折騰得夠嗆,但商品畢竟比以前多了,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售貨員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但即便如此,售貨員的威風仍不減當年。
    記者有一次到商店買東西,幾種不同品牌的商品在貨架上一字擺開,喊了幾聲后,售貨員才懶洋洋地從一邊走來,很不情愿。選擇余地大了,麻煩卻多了,要先看品牌,后看保質期,然后還要在價格上進行比較方能作出最后決斷。待記者第二次請她拿樣品時,她已明顯地不耐煩了,第三次再麻煩她時便遭到了無情拒絕,并道出“你到底是否真買”之語。我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旋即上升到國家、民族的高度,擺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架勢,堅持要求她把貨架上所有同類的東西一一拿到柜臺上展示,否則我便找其經(jīng)理理論。售貨員顯然被我這一“士可殺不可辱”的民族氣節(jié)嚇倒,乖乖地把東西一一擺上柜臺。我見目的已經(jīng)達到,氣也出了,便一甩手走出了商店。
    在國營商店運氣不佳,便想到私營商店去“找找感覺”,因為私營商店畢竟與利益掛鉤,對待顧客的態(tài)度應該會比拿國家工資的店員好一些。但誰知私營店店員同樣如此。她們認為,顧客掏錢買東西天經(jīng)地義,店員也是與你平等之人,何必為此低三下四?轉了一圈,錢沒花出去,倒是實實在在地惹了一肚子氣。后來了解到,私營商店的店員多為雇工,每月拿固定薪水,商店效益其實與店員工作并無太大關系。
    俄商品一般不講價
    在俄羅斯商店或自由市場,問完商品價格后,千萬別把在國內(nèi)“橫砍一刀”的做法拿到俄羅斯去如法炮制,因為俄羅斯商品一般不講價。一次記者在自由市場上買食品,對方開價45盧布(100盧布約合3.4美元)1公斤,在國內(nèi)若多買一點,每公斤便宜5盧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在俄羅斯卻很難得到理解。因為當記者提出此建議時,售貨員感到十分新鮮,說,你買我賣,公平交易,憑什么讓我從自己的腰包中為你支付5盧布。我聽后自覺慚愧,無話可說。
    莫斯科有一油畫市場,中國人常去那里接受西方藝術的熏陶,喜歡時也常常解囊,買幾幅作為紀念。這里的藝術家們畢竟見過世面,知道中國人喜歡討價還價,許多人還能講一兩句漢語。但就是在這樣的場所,你也不要使出“攔腰一刀”的方法,許多藝術家認為這是你對他作品的侮辱,發(fā)起脾氣來,任你多少銀子也不會再出賣。
    俄羅斯人生性耿直,向來對“*商”深惡痛絕,因此,當自己經(jīng)商時,雖然冷臉難帶笑容,價格上難退半步,但卻絕少在秤上做文章,搞分量上的欺騙行為。商店、市場均設有公平秤,顧客可隨時把購買的商品放在秤上檢驗,很少有缺斤短兩的現(xiàn)象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