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義結合,突破語音關
我國外語教學多年來對語言運用功能的重視不夠,多圍繞講語法、練翻譯進行,重視筆頭,輕視聽說,導致學生從初學外語開始就音、形、義分家,知其形、義,不知其發(fā)音的情況極為普遍。
有的考生雖然有較大的詞匯量、較清楚的語法結構概念,筆頭能力達到了相當水平,但聽力卻停留在較低程度。他們有的人受地方音干擾發(fā)音不準,更多的人無法將語言的聲音信息與其所代表的符號和其表達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結果只能通過視覺來辨認和接收學得的語言知識,而無法通過聽覺進行,因而造成“聾子英語”、“啞巴英語”。
要具備較強的聽力理解能力,首先必須知道某一信息的正確的語音形式,要大膽開口說出來,大聲朗讀出來,能正確說出來的就不會聽不懂。在說的過程中,要注意讀音的準確性,有意識糾正自己的錯誤發(fā)音。如果自己發(fā)音不準,聽懂地道的錄音材料便無從談起。
因此,認識聽與說的關系,打好語音基礎,復習中注意辨音、音的同化(包括連讀、失爆、弱讀等)、重音以及英美語音差異等語音現(xiàn)象,是突破聽力理解的第一關。
我國外語教學多年來對語言運用功能的重視不夠,多圍繞講語法、練翻譯進行,重視筆頭,輕視聽說,導致學生從初學外語開始就音、形、義分家,知其形、義,不知其發(fā)音的情況極為普遍。
有的考生雖然有較大的詞匯量、較清楚的語法結構概念,筆頭能力達到了相當水平,但聽力卻停留在較低程度。他們有的人受地方音干擾發(fā)音不準,更多的人無法將語言的聲音信息與其所代表的符號和其表達的意義聯(lián)系起來,結果只能通過視覺來辨認和接收學得的語言知識,而無法通過聽覺進行,因而造成“聾子英語”、“啞巴英語”。
要具備較強的聽力理解能力,首先必須知道某一信息的正確的語音形式,要大膽開口說出來,大聲朗讀出來,能正確說出來的就不會聽不懂。在說的過程中,要注意讀音的準確性,有意識糾正自己的錯誤發(fā)音。如果自己發(fā)音不準,聽懂地道的錄音材料便無從談起。
因此,認識聽與說的關系,打好語音基礎,復習中注意辨音、音的同化(包括連讀、失爆、弱讀等)、重音以及英美語音差異等語音現(xiàn)象,是突破聽力理解的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