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故土經歷疫情考驗
初到泰國清邁府,來自哈市兆麟小學的劉元梅面對的大恐懼,便是肆虐的各類疫情。燥熱的天氣,使熱帶病“登革熱”在這里傳播。隨處可見的“花斑蚊子”,讓當地人和異鄉(xiāng)人同時感到心驚肉跳。劉元梅感到,死亡就在自己的身邊——同校當地教師的女兒在醫(yī)院奄奄一息,大批患病者住進醫(yī)院等待輸血。宿舍的教師們進進出出只開很窄的門縫,教室和房間里終日彌漫著消毒劑的熏人氣味。劉元梅沒有退縮,在那些日子里,家人的郵件,成為她消除恐懼的強大心理支柱。
突如其來的疫情,既是對人意志力的考驗,也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嵩山中學教師王文利剛到泰國,當地便發(fā)生了禽流感疫情。
這天,一個當地小學生跑到寢食焦急地說著什么。王不懂泰語,孩子的英語又很薄弱,交流起來很困難。于是,小孩就跑到水池旁,把水弄進鼻子里,又打了一個噴嚏,隨后把他拉到屋外場地上用木棍畫了一個鳥頭。見王還是不明白,他便拿著一個雞蛋回來說“媽媽鼻涕”,王恍然大悟,原來他是想說“禽流感”,他接著又比劃著告訴王老師“不能吃雞蛋,也不能吃雞蛋媽媽”。
泰國孩子的善良讓王文利深受感動。
“泰式”生存訓練磨礪孩子
同中國學校不同,菲律賓、泰國有很多按性別區(qū)分的學校,在這些男校、女校中,整個學校都是清一色的同性學生。學校管理很嚴格,不僅統(tǒng)一校服,男生的發(fā)型、女生的頭繩也是一致的。更有特色的是,學校里還采取各種磨練方式,對孩子進行生存教育。
在泰國,無論是公立、民辦還是教會學校,每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離家3天的集體磨煉營訓練。孩子們隨身帶著行李和支架,或是在徒步行進中或是躺在水泥地上,經受驕陽暴曬,室外溫度高達40℃。令人吃驚的是,一進入訓練狀態(tài),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們紋絲不動,家長也支持這種“殘酷”訓練,少有中國式的“*”和請假。對此,劉元梅感嘆,泰民族的“吃苦耐勞”名不虛傳,這也正是這個民族生存和繁榮的根本所在。
感恩教育也是泰國課堂的主題。泰國傳統(tǒng)的禮儀叫“拜”,與人問候時,泰國人滿面笑容,雙手合十,身體做鞠躬狀,口中說著泰語的“你好”。在校園里,學生和老師講話時習慣于跪著,表達對老師發(fā)自內心的敬仰。
泰國孩子的愛心是自然的。泰國的街道和校園常有流浪狗和流浪貓出現(xiàn),對這些無家可歸的動物,沒有孩子去追打。他們常常與老師共同商量,要幫助流浪的動物找主人,給它們一個安穩(wěn)的家。
異國娃娃享受“快樂學習”
第給泰國孩子上課的時候,王文利老師簡直無法忍受:上課5分鐘了,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來,課堂上的孩子更是亂成一團。坐著的、蹲著的、趴著的、喝水的,還有躺在地上的。有的孩子大聲說笑,還有的請假上廁所……這就是泰國學生的課堂模式。泰國的中小學教學以活動為主,邊玩邊學,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劉元梅給筆者舉了一個事例:勞技課上,泰國孩子做一個面具整整用了2個月時間。為做一個圣誕節(jié)用的面具,這里的孩子用紙漿一層一層地糊模子,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然后涂色、打孔、穿繩,每一道工序都靠自己完成。2個月后拿出成型的面具,孩子們異常開心。劉元梅認為,這個過程在鼓勵孩子動手實踐的同時,也磨礪著他們的毅力。
泰國學生在學習上有太多的自由性,十二年的中小學學習的含金量遠沒有國內高。這種看似薄弱的基礎教育背后,體現(xiàn)著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主動性思維的開發(fā)等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嘗試。泰國的這種教育模式,對國內正在推廣的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中外文化交流喜獲“雙贏”
菲律賓、泰國等國失業(yè)率很高,但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只要懂英文和華文,就不愁找不到高收入的職業(yè),這也是當地很多學校開設華文課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中國北方的支教教師漢語發(fā)音準確,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頗受當地學校和學生的歡迎。
通過自己微笑的眼神、心靈的交流和耐心的講授,讓異國孩子們口中說出一句句標準的中文,讓支教教師們感到由衷欣慰。從哈爾濱老師的口中,當地孩子知道了在中國東北,有一個被稱之為“冰城”的城市。他們心馳神往地纏著老師講冰燈、雪雕是怎么做成的,還央求老師下次再來時一定捎一瓶“雪花”回來。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中,流露著對黑龍江、對冰城的向往。
支教的經歷讓老師們開闊了視野,也更新著教學的思維?;氐郊亦l(xiāng)的課堂上,他們不再讓孩子死記硬背,更懂得了無私師愛的內涵。在孩子的成長進步中,他們體味著教書育人的快樂。
教育的全球化進程勢不可擋,它不僅讓我們的校園出現(xiàn)了金發(fā)碧眼的“洋外教”,也把本土的老師“推”到了異國的課堂上,傳播純正的漢語和地道的中華文化。從2001年至今,國僑辦、市僑辦和市教育局已在哈市選派了20余名中小學教師赴文萊、菲律賓、泰國等國家“支教”。近日,已回國的幾位老師向筆者講述了異國他鄉(xiāng)的“支教”故事——經歷著氣候的不適、疫情的侵襲、文化、民俗的差異,以及教學觀念的碰撞,他們用自己的智能與艱辛,擴大著中華文化、龍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為我們的本土教育帶回了有益的啟示。
初到泰國清邁府,來自哈市兆麟小學的劉元梅面對的大恐懼,便是肆虐的各類疫情。燥熱的天氣,使熱帶病“登革熱”在這里傳播。隨處可見的“花斑蚊子”,讓當地人和異鄉(xiāng)人同時感到心驚肉跳。劉元梅感到,死亡就在自己的身邊——同校當地教師的女兒在醫(yī)院奄奄一息,大批患病者住進醫(yī)院等待輸血。宿舍的教師們進進出出只開很窄的門縫,教室和房間里終日彌漫著消毒劑的熏人氣味。劉元梅沒有退縮,在那些日子里,家人的郵件,成為她消除恐懼的強大心理支柱。
突如其來的疫情,既是對人意志力的考驗,也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嵩山中學教師王文利剛到泰國,當地便發(fā)生了禽流感疫情。
這天,一個當地小學生跑到寢食焦急地說著什么。王不懂泰語,孩子的英語又很薄弱,交流起來很困難。于是,小孩就跑到水池旁,把水弄進鼻子里,又打了一個噴嚏,隨后把他拉到屋外場地上用木棍畫了一個鳥頭。見王還是不明白,他便拿著一個雞蛋回來說“媽媽鼻涕”,王恍然大悟,原來他是想說“禽流感”,他接著又比劃著告訴王老師“不能吃雞蛋,也不能吃雞蛋媽媽”。
泰國孩子的善良讓王文利深受感動。
“泰式”生存訓練磨礪孩子
同中國學校不同,菲律賓、泰國有很多按性別區(qū)分的學校,在這些男校、女校中,整個學校都是清一色的同性學生。學校管理很嚴格,不僅統(tǒng)一校服,男生的發(fā)型、女生的頭繩也是一致的。更有特色的是,學校里還采取各種磨練方式,對孩子進行生存教育。
在泰國,無論是公立、民辦還是教會學校,每學期都要對學生進行離家3天的集體磨煉營訓練。孩子們隨身帶著行李和支架,或是在徒步行進中或是躺在水泥地上,經受驕陽暴曬,室外溫度高達40℃。令人吃驚的是,一進入訓練狀態(tài),原本活潑好動的孩子們紋絲不動,家長也支持這種“殘酷”訓練,少有中國式的“*”和請假。對此,劉元梅感嘆,泰民族的“吃苦耐勞”名不虛傳,這也正是這個民族生存和繁榮的根本所在。
感恩教育也是泰國課堂的主題。泰國傳統(tǒng)的禮儀叫“拜”,與人問候時,泰國人滿面笑容,雙手合十,身體做鞠躬狀,口中說著泰語的“你好”。在校園里,學生和老師講話時習慣于跪著,表達對老師發(fā)自內心的敬仰。
泰國孩子的愛心是自然的。泰國的街道和校園常有流浪狗和流浪貓出現(xiàn),對這些無家可歸的動物,沒有孩子去追打。他們常常與老師共同商量,要幫助流浪的動物找主人,給它們一個安穩(wěn)的家。
異國娃娃享受“快樂學習”
第給泰國孩子上課的時候,王文利老師簡直無法忍受:上課5分鐘了,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來,課堂上的孩子更是亂成一團。坐著的、蹲著的、趴著的、喝水的,還有躺在地上的。有的孩子大聲說笑,還有的請假上廁所……這就是泰國學生的課堂模式。泰國的中小學教學以活動為主,邊玩邊學,在過程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劉元梅給筆者舉了一個事例:勞技課上,泰國孩子做一個面具整整用了2個月時間。為做一個圣誕節(jié)用的面具,這里的孩子用紙漿一層一層地糊模子,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然后涂色、打孔、穿繩,每一道工序都靠自己完成。2個月后拿出成型的面具,孩子們異常開心。劉元梅認為,這個過程在鼓勵孩子動手實踐的同時,也磨礪著他們的毅力。
泰國學生在學習上有太多的自由性,十二年的中小學學習的含金量遠沒有國內高。這種看似薄弱的基礎教育背后,體現(xiàn)著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主動性思維的開發(fā)等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嘗試。泰國的這種教育模式,對國內正在推廣的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中外文化交流喜獲“雙贏”
菲律賓、泰國等國失業(yè)率很高,但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只要懂英文和華文,就不愁找不到高收入的職業(yè),這也是當地很多學校開設華文課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中國北方的支教教師漢語發(fā)音準確,有豐富的教學經驗,頗受當地學校和學生的歡迎。
通過自己微笑的眼神、心靈的交流和耐心的講授,讓異國孩子們口中說出一句句標準的中文,讓支教教師們感到由衷欣慰。從哈爾濱老師的口中,當地孩子知道了在中國東北,有一個被稱之為“冰城”的城市。他們心馳神往地纏著老師講冰燈、雪雕是怎么做成的,還央求老師下次再來時一定捎一瓶“雪花”回來。孩子們好奇的眼神中,流露著對黑龍江、對冰城的向往。
支教的經歷讓老師們開闊了視野,也更新著教學的思維?;氐郊亦l(xiāng)的課堂上,他們不再讓孩子死記硬背,更懂得了無私師愛的內涵。在孩子的成長進步中,他們體味著教書育人的快樂。
教育的全球化進程勢不可擋,它不僅讓我們的校園出現(xiàn)了金發(fā)碧眼的“洋外教”,也把本土的老師“推”到了異國的課堂上,傳播純正的漢語和地道的中華文化。從2001年至今,國僑辦、市僑辦和市教育局已在哈市選派了20余名中小學教師赴文萊、菲律賓、泰國等國家“支教”。近日,已回國的幾位老師向筆者講述了異國他鄉(xiāng)的“支教”故事——經歷著氣候的不適、疫情的侵襲、文化、民俗的差異,以及教學觀念的碰撞,他們用自己的智能與艱辛,擴大著中華文化、龍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為我們的本土教育帶回了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