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草根政治日記》是我寫的第一本書。我的想法是,目前向中國讀者介紹美國政治的圖書,大多采取宏大視角,用歷史敘述的口吻,進行全面分析,卻對構(gòu)成美國政治大圖景的無數(shù)小單元的草根政治著筆甚少。我既然參與了美國一些草根層次的政治活動,那么把它們寫下來,應(yīng)該也會對中國的讀者們有所幫助。
我與2004美國總統(tǒng)大選
1998年我到美國留學,2001年畢業(yè)后,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電腦公司工作。2003年夏,由于對布什政府的內(nèi)外政策都相當不滿,我決定去為反對布什的連任總統(tǒng)做點事。但我對民主黨也不太以為然,尤其對“大政府”的主張更是敬而遠之,所以加入了合我胃口的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不過我知道自由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不可能獲勝,為了為“扳倒”布什盡一點力,我仍參加了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克里的一些競選活動。因此,《美國草根政治日記》里記載的大約有一半是自由黨的活動,一半是克里競選的活動。
這兩部分活動都是在草根層次進行的。自由黨是個小黨,主張個人自由、經(jīng)濟自由,而美國主流是主張個人自由、經(jīng)濟計劃的民主黨,和主張經(jīng)濟自由、個人道德的共和黨,可能大部分美國人還是覺得,一只腳是自己的,一只腳拄著國家的拐杖,才好走路,像自由黨主張的那樣兩只腳都由著自己的性子走,只怕會走入歧途吧?因此,自由黨想不草根也不行,因為他們在高層政治里根本就說不上話嘛。
自由黨反對共和、民主兩大黨共同支持的“開闊空間”計劃,自己印制傳單,到超市門口去散發(fā);為了讓自己的候選人出現(xiàn)在選票上,在郵局、焰火晚會上籌集簽名;辦“自由論壇”,請志同道合者來演講;自由黨中的很多人不顧根本沒有當選的可能,仍然積極費錢費力地去競選公職……民主黨的總統(tǒng)競選活動的場面當然就大得多,賓州又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三個“搖擺州”之一,選情更是分外激烈。
不過那些高層人事同樣和我沒有關(guān)系,甚至我對那些權(quán)力游戲還有些反感。我做的仍然是體力活:參加克里的拉勵(rally)、參加紐約的反布大*、在布什來訪時進行展示秀(visibility)、在亞裔社區(qū)和費城郊區(qū)逐戶敲門游說(canvass)……雖然克里后在全國范圍里輸了,但在賓州取得了勝利。
大白話的美國草根政治流水賬
我盡量詳細地記載下了這些活動。至于分析和評論,我能免則免,除了必須的對美國政治的介紹外,只在大選結(jié)束后發(fā)了些牢騷。在記敘中出現(xiàn)的議論,我也盡量加上“我認為”之類的按語,強調(diào)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而非專家學者的全知型判斷。
我總覺得,個人視角能觸摸到全面視角觸不到的地方,能說出宏大敘事所說不出的意味。納粹德國對*人的*,如果只有紐倫堡審判,沒有《安妮日記》,那么我們只能看到罪行,卻永遠也感覺不到那份徹骨的傷痛。我讀中國歷史時,在滿紙的帝王將相、文治武功之外,也常更希望能看到秦皇筑長城時一個普通民夫的生平故事,或者漢武伐大宛時一個平凡贅婿的心情話語。
所以我在本書中自覺采用個人視角,講我個人的經(jīng)歷、感受、所見所聞,我也不敢說對美國草根政治的觀察有多全面,只不過希望還可以為讀者的“兼聽則明”多提供一個聽的渠道。
要采用個人視角,就必須使用個人化的語言。
我在這本書中所采用的語言,來源是我們的口語、家鄉(xiāng)話、古典小說、港臺文化,以及大陸的一些漏網(wǎng)之魚如汪曾祺、獨行之豬如王小波,尤其是近年來迅猛發(fā)展的網(wǎng)絡(luò)語言,完全沒有束縛,打破了“話語霸權(quán)”,使我終于可以擺脫在語文課和政治課上被苦苦灌輸?shù)男挛难晕牡难哉f習慣,使用個人化的語言來寫這本書。
后,我想引用我書中的后記來作為結(jié)語:
“于是,您打開本書所看到的,就是用大白話式的語言、平淡無奇的口氣,所記下的一本關(guān)于美國草根政治的流水賬。對于本書的乏味,我非常抱歉。不過,我所看到的美國草根政治原本也就如此:質(zhì)樸、自然、零亂、有時還自相矛盾。這也正是我寫下整本書來說的一句話:草根政治是人們爭取自己利益的活動,它既不浪漫,也不丑惡,而是我們生活中平常的一部分。相對于天下大勢、高層分析這類主題,草根政治確實不夠宏大明亮、激動人心,但也應(yīng)當?shù)玫街袊x者的關(guān)注?!?BR>
我與2004美國總統(tǒng)大選
1998年我到美國留學,2001年畢業(yè)后,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電腦公司工作。2003年夏,由于對布什政府的內(nèi)外政策都相當不滿,我決定去為反對布什的連任總統(tǒng)做點事。但我對民主黨也不太以為然,尤其對“大政府”的主張更是敬而遠之,所以加入了合我胃口的自由黨(Libertarian Party)。不過我知道自由黨的總統(tǒng)候選人不可能獲勝,為了為“扳倒”布什盡一點力,我仍參加了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克里的一些競選活動。因此,《美國草根政治日記》里記載的大約有一半是自由黨的活動,一半是克里競選的活動。
這兩部分活動都是在草根層次進行的。自由黨是個小黨,主張個人自由、經(jīng)濟自由,而美國主流是主張個人自由、經(jīng)濟計劃的民主黨,和主張經(jīng)濟自由、個人道德的共和黨,可能大部分美國人還是覺得,一只腳是自己的,一只腳拄著國家的拐杖,才好走路,像自由黨主張的那樣兩只腳都由著自己的性子走,只怕會走入歧途吧?因此,自由黨想不草根也不行,因為他們在高層政治里根本就說不上話嘛。
自由黨反對共和、民主兩大黨共同支持的“開闊空間”計劃,自己印制傳單,到超市門口去散發(fā);為了讓自己的候選人出現(xiàn)在選票上,在郵局、焰火晚會上籌集簽名;辦“自由論壇”,請志同道合者來演講;自由黨中的很多人不顧根本沒有當選的可能,仍然積極費錢費力地去競選公職……民主黨的總統(tǒng)競選活動的場面當然就大得多,賓州又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三個“搖擺州”之一,選情更是分外激烈。
不過那些高層人事同樣和我沒有關(guān)系,甚至我對那些權(quán)力游戲還有些反感。我做的仍然是體力活:參加克里的拉勵(rally)、參加紐約的反布大*、在布什來訪時進行展示秀(visibility)、在亞裔社區(qū)和費城郊區(qū)逐戶敲門游說(canvass)……雖然克里后在全國范圍里輸了,但在賓州取得了勝利。
大白話的美國草根政治流水賬
我盡量詳細地記載下了這些活動。至于分析和評論,我能免則免,除了必須的對美國政治的介紹外,只在大選結(jié)束后發(fā)了些牢騷。在記敘中出現(xiàn)的議論,我也盡量加上“我認為”之類的按語,強調(diào)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而非專家學者的全知型判斷。
我總覺得,個人視角能觸摸到全面視角觸不到的地方,能說出宏大敘事所說不出的意味。納粹德國對*人的*,如果只有紐倫堡審判,沒有《安妮日記》,那么我們只能看到罪行,卻永遠也感覺不到那份徹骨的傷痛。我讀中國歷史時,在滿紙的帝王將相、文治武功之外,也常更希望能看到秦皇筑長城時一個普通民夫的生平故事,或者漢武伐大宛時一個平凡贅婿的心情話語。
所以我在本書中自覺采用個人視角,講我個人的經(jīng)歷、感受、所見所聞,我也不敢說對美國草根政治的觀察有多全面,只不過希望還可以為讀者的“兼聽則明”多提供一個聽的渠道。
要采用個人視角,就必須使用個人化的語言。
我在這本書中所采用的語言,來源是我們的口語、家鄉(xiāng)話、古典小說、港臺文化,以及大陸的一些漏網(wǎng)之魚如汪曾祺、獨行之豬如王小波,尤其是近年來迅猛發(fā)展的網(wǎng)絡(luò)語言,完全沒有束縛,打破了“話語霸權(quán)”,使我終于可以擺脫在語文課和政治課上被苦苦灌輸?shù)男挛难晕牡难哉f習慣,使用個人化的語言來寫這本書。
后,我想引用我書中的后記來作為結(jié)語:
“于是,您打開本書所看到的,就是用大白話式的語言、平淡無奇的口氣,所記下的一本關(guān)于美國草根政治的流水賬。對于本書的乏味,我非常抱歉。不過,我所看到的美國草根政治原本也就如此:質(zhì)樸、自然、零亂、有時還自相矛盾。這也正是我寫下整本書來說的一句話:草根政治是人們爭取自己利益的活動,它既不浪漫,也不丑惡,而是我們生活中平常的一部分。相對于天下大勢、高層分析這類主題,草根政治確實不夠宏大明亮、激動人心,但也應(yīng)當?shù)玫街袊x者的關(guān)注?!?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