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購物講氣派 大學生高消費透視

字號:

有關調查表示,大學生中的消費方式正在形成一種“暈輪效應”。這些大學生正陷入一個被商家所操縱,由高收入家庭大學生引導的消費陷阱。
    另外,一些虛榮心強的大學生錯誤地把消費作為家庭經濟狀況的尺子,為了顯示其經濟地位的優(yōu)越性,并獲得與這種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文化認同,盲目地去追求高消費,攀比購物,講求氣派,弄得自己入不敷出。
    最近一項由山東大學社會學系承擔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的消費差距在不斷擴大,兩極分化比較明顯。大學生的月平均消費額約為400元,但月消費額已達到1450元,最低的尚不足90元,前者是后者的16倍還多。此次調查實發(fā)問卷3300份,收回3124份,回收率為94.7%,并在問卷收回后進行了嚴格的審查和復核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差距對大學生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
    消費高低&性格
    調查顯示,月消費額在0~300元之間的大學生,持內向性格的占26.5%,持外向性格的占21.4%,而月消費額大于600元的大學生中持內向性格的僅為5.6%,持外向性格的則高達41.7%。從社會學的角度說,性格的內向是其社會化不暢造成的。如果一個人社會化過程中的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其性格又可能會被壓抑而逐漸走向孤僻,這也許是低消費者性格大多內向的一個重要原因。
    消費額度&學生會“高層”
    調查顯示,中高消費者比低消費者更易成為班級,院、校學生會的學生干部。如月消費額在0~300元之間的大學生僅有10.3%的學生在院學生會或校學生會任過職務,而月消費額在600元以上的大學生,這一比例卻占到了22.2%。另外,要進入院學生會或校學生會的“高層”,你的消費額度還會更多。小丁是某高校大三學生,同時也是所在院學生會的四個副主席之一,為了在主席競選中獲勝,便以過生日為名,宴請所有的院學生會干部吃飯,一項花費近千元,但小丁最后終于如愿以償。
    消費差距&成就預期
    低消費的大學生無論在學習、生活、社交、戀愛還是擇業(yè)方面都表現出了明顯的自信心不足。以社交信心為例,月消費額在0~300元的大學生很自信和較為自信的占39.5%,不自信和很不自信的占23.4%。而月消費額在600元的大學生這兩個數字分別為66.6%和13.9%。
    出于自信心的不足,月消費額較低的大學生對未來的成就預期要遠低于月消費額較高的大學生。此外,經濟上的拮據還使貧困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并由此產生了種種精神障礙。調查顯示,22.6%的貧困生有自卑情緒,不愿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處境,并拒絕師生的援助和學校的各項貧困生補助;近半數的貧困生在人際關系上趨于封閉,被動地與別人交往;更有近四分之一的貧困生心理健康出現異常,嚴重缺乏自信并對別人充滿懷疑。對大學生來言,精神上的貧困往往比物質上的貧困更為可怕。(山東 張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