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說明文閱讀解答指要

字號: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的今天,科技說明文的閱讀能力越來越顯得重要。近幾年,高考語文試卷大多有這類文章的測試題目,其意義頗為深遠。據(jù)分析,這類試題的題型相當穩(wěn)定,全是選擇題,一般要求考生根據(jù)材料提供的信息,選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選項。而考生普遍反映其難度大,得分低。本文擬就這類試題的解答步驟和答題技巧作些探討。
    一、解答步驟
    1.通讀全文。科技說明文的篇幅多在700字左右,原文一般沒有題目,這給我們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難;而篇幅較短,閱讀量小,又相對減小了難度。做題目之前一定要通讀全文,迅速形成整體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要邊讀邊理解,每讀完一個長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頭腦中“復述”一遍,以加深認識。在通讀全文時,應重點留意每段的首句,因為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內(nèi)容,常常與全文主旨密切相關。一篇科技說明文一般有四段,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獲得許多重要的信息。
    2.細讀試題。對材料有了總體印象后,應根據(jù)試題仔細推敲題意,弄清題目要求,即從內(nèi)容上弄清是有關什么的選擇,從選擇標準上看清是選說法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
    3.題文對應??萍颊f明文答題有一個基本原則:答案就在原材料中。為此,必須根據(jù)題意,從原材料中找出與各個選項相對應的句段,并從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找準已知條件,作為解題的依據(jù)。這是答題的關鍵。
    4.篩選答案。即緊扣題干的要求,根據(jù)有效信息來篩選答案。
    二、答題技巧:破譯干擾項密碼
    解答科技說明文閱讀題可以從排除干擾項(即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選項)入手。而要尋找出干擾項,就得了解干擾項的設置方法。一般而言,設置干擾項主要是在概念、判斷上做文章,其主要方法有: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無中有生、源流倒置、夸大其辭、答非所問等等。下面結(jié)合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分別作些解說。
    1.偷換概念。指概念之間有暗換的情況,即選項中的詞語同原文的詞語不是等值概念的交換。如1997年第20題A項為“應激素作用于腸腦引起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化學物質(zhì)的改變”,同相關的原文“驚恐又引起交感神經(jīng)影響腸腦的血清素分泌量”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選項把“驚恐”暗換成了“應激素”,則此項是干擾項。又如1998年第23題B項,把轉(zhuǎn)基因作物理解為“能夠產(chǎn)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而原文的說法是“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chǎn)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等”,可見選項錯誤有二:一是以“額外基因”偷換了“特性”,二是未說明轉(zhuǎn)基因作物是通過“移植”“外來基因”而產(chǎn)生多種特性的。
    2. 以偏概全。指從范圍上對內(nèi)容進行了隨意擴大,即選項有意把原材料中對某類事物所作的一部分判斷擴大到某類事物的全體。一般選項中出現(xiàn)“凡”“全”“都”“所有”“一切”之類的字眼時,我們就要引起警惕。如1998年第25題A項為“轉(zhuǎn)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它與原文“種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紅柿等。在實驗室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谷等品種”表意不同,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1999年第17題B項“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fā)生了進化”,它同原文“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diào)節(jié)性上獲得了進化”相比,除少了“調(diào)節(jié)性”一詞外,其他都是“同義復述”;但少了這一詞,范圍就擴大了,容易使人誤以為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所有方面都發(fā)生了進化。此外,2000年高考第19題C項也用了以偏概全干擾法,讀者可試作分析。
    3.無中生有。指干擾項的內(nèi)容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據(jù),純屬命題者故意提出來迷惑考生的。比如1997年第20題C項,說腸腦“具有同顱腦一樣的能夠控制腸胃運動的獨立功能”,而原文只談到顱腦與腸胃運動有關,腸腦則與結(jié)腸炎、過敏性腸綜合癥等有關,并沒有講腸腦也可以“獨立”“控制腸胃運轉(zhuǎn)”,顯然本項有誤。該年第22題B題“情緒的變化是腸腦和顱腦發(fā)生聯(lián)系的重要渠道”,也用了無中生有的干擾法,因為原文只說顱腦和腸腦是“通過迷走神經(jīng)連接”的,該項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據(jù)。另外,1998年第23題的A項和C項、24題的A項和D項,原文中也都沒有相應的說法,也屬無中有生。
    4.因果倒置。指選項在因果(或條件)關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條件”)變成了“果”,或者把“果”變成了“因”(或“條件”)。比如1998年第18題B項為“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而原文說的是“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可見選項因果倒置,正好說反了。另有一種情況是強加因果關系。比如2002年第9題A項把“強上升氣流把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作為“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但細讀原文即可知道,“強上升氣流……作中長距離的輸送”,只是地質(zhì)的一種現(xiàn)象,是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zhì)進行篩選分類后的一種結(jié)果,并不是加劇沙塵暴災害的原因。
    5.混淆已然未然。指選項故意在時間上對原文內(nèi)容作了提前或滯后,即把未發(fā)生的事情(“未然”)判斷為已發(fā)生的(“已然”),或把已發(fā)生的事實判斷為未發(fā)生的。比如1998年第26題C項為“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后的變種已經(jīng)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帶來新問題”,與原文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原文說的是“有專家擔心轉(zhuǎn)基因作物可能對環(huán)境有危險……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tài)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這一項把“擔心”的內(nèi)容、尚未成為事實的推測理解為既成事實,混淆了已然和未然。再如2000年第18題“不屬于韋爾奇所做實驗的內(nèi)容的一項”,其D項為“制造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來讀取光盤上的數(shù)據(jù)”,而根據(jù)原文末段,這是韋爾奇小組在“正考慮”進行的工作,是他們將做的實驗,只是一個計劃而已,則此項不正確。同樣,該年高考第20題D項“目前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也是因混淆了已然和未然而不合文意。
    6.夸大其辭。指選項在程度上與原文的表述有差別。比如2003年第9題D項為“因雷擊和蟲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導致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減少,而人類對此卻束手無策”,事實上原文的說法是“要控制全球變暖,必須改變能源結(jié)構,大力植樹造林”“有科學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兩相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選項中“人類對此卻束手無策”一句是沒有依據(jù)的夸大之辭。該年第10題B項為“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xù),臺風將遠離日本”,而原文寫到全球變暖的后果之一是那些“昔日繞道而行的臺風將頻頻襲擊日本”,反過來思考,如果能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襲擊日本的臺風“將減少”,而非選項所言的“將遠離日本”。
    7.答非所問。指選項與題干在關系上毫不相干,答與問游離。答題時可立即把這樣的選項當作干擾項。比如1999年第19題,題目問“不能作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作用’這一觀點的根據(jù)的一項”,D項為“在發(fā)現(xiàn)HP之前,人們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動物體內(nèi)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事實上原文講得很清楚,HP是一種“特殊的蛋白質(zhì)”,而非遺傳基因,而且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至今也未破譯,所以該項在邏輯上根本不能成為推斷的依據(jù),顯然是干擾項。
    8.綜合運用。指命題者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制造干擾。比如1999年第20題B項為“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動物體內(nèi)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因此人們對冬眠奧秘的傳統(tǒng)解釋產(chǎn)生了懷疑”,此項說法可與原文第三段對照,根據(jù)原文可知,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動物血液中找到的是“特殊的蛋白質(zhì)HP”,而非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而且發(fā)現(xiàn)HP在后,懷疑傳統(tǒng)說法在前,兩者不可能構成因果關系。因此本項表述犯了偷換概念和顛倒時間先后兩種錯誤,當然不符合原材料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