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在這里的中國人一樣,我像一棵生長在水土豐沃的土地上的植物被移植到一塊生荒的地上,非常艱難地把切斷的根扎進地里,元氣大傷……
飛機即將降落在悉尼。是上午,天藍得耀眼。往下望,一塊塊紅色屋頂,一叢叢綠樹草坪,被一條條銀色的道路分隔成美麗的圖案。好一片陌生的土地!
下了飛機先跑到廁所換上了為出國買的一身行頭,淺米色毛衣、棕色毛料外套,以及配套的西裙,腳蹬一雙高跟皮鞋。然后急急忙忙隨人群往外走。新買的高跟鞋不聽使喚,咔巴一下斷了跟。我十分尷尬地一瘸一拐走出海關。一腳高一腳低站在了澳洲的土地上。
我的導師馮先生說過,到悉尼后他會到機場接我。離開北京前,我給導師發(fā)了一封電報,告知到達的時間。導師是個臺灣人,我一直在想象他會是什么樣子。
出口處黑壓壓擠滿了接機的人。等他們一一認了人頭,我逐個辨認剩下的寥寥幾人。女的,不是,年輕的,不像,商人模樣的,不可能。最后人們都走光了,剩下我一人東張西望。沒準他在其它的接機口?我拖大箱,拎小箱(那時還不知道可以隨便使用滿機場都是的手推行李車)在機場大廳走了幾個來回,沒有一個學者模樣的亞洲人。我開始發(fā)慌,好像被拋到一個金發(fā)碧眼的荒漠中。我定了定神,從箱子里掏出通訊本。這是我到澳洲的生命線,上面有學校和在澳洲所有朋友及各種“關系”的地址電話,然后換了澳元。我告訴那位職員我要打電話。她看出我是第一次到澳洲,把三毛錢硬幣放在我手中,“這是一個電話。”又給我三毛錢,“這是另一個電話?!痹俳o我三毛錢,“這又是一個電話?!?BR> 我走到公共電話亭,放進三毛錢,只聽見嘩啦啦的掉錢聲,然后拿起話筒撥了學校的號碼,不通。我掛上電話,又放進三毛錢,還是不通。硬幣都放完了,電話永遠打不通。我想,敢情這兒的公用電話和國內的一樣———擺設。
直接殺到學校去!我作出第二個果斷的決定。我拖著大小行李走到問詢臺,問服務小姐馬克理大學怎么去。她告訴我坐出租車到溫雅,然后再坐288路公共汽車。她又拿了一張紙,詳細地寫了下來。
一出機場門一輛出租車駛到我跟前。司機會不會欺生繞遠?會不會半路打劫?要不要給小費?帶著無數(shù)個擔心,我無可奈何地上了車。我想裝出胸有成竹的老澳洲人的樣子,可是老到的司機一眼就識穿了我這個土頭土腦的外國人。他問,第一次來澳洲?我乖乖承認,心想要殺要宰全由你了。司機很友好,一路上給我介紹悉尼的主要建筑。穿過喬治大街時,司機告訴我這是悉尼最有名的商業(yè)街。那時悉尼的人口不多,喬治大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商店里也顯得空空蕩蕩,再加上高聳的大樓擋住街上的陽光,給我一種秋風蕭瑟的感覺。
司機停在一個汽車站上說,坐這輛車你就可以到馬克理大學。我有點膽怯,說要不然你直接拉我去吧。司機說,太遠了,要花很多車費,坐公共汽車只要一兩塊錢。多少年后我兒子開出租車,說從機場到馬克理大學,這叫“甜活”,如果有這樣的活,司機樂得*顛*顛,哪有不拉的道理??梢娔俏凰緳C是很老實的。16塊多的車費,該給多少小費?我拿出20元,試著說,不用找錢了。司機忙說不,不。拿出他的硬幣夾準備找錢。我說不用了,不用了。他說,真不用找?我說是的。他一連好幾個謝謝,又叮囑我汽車先經過學校門口,然后在外面的購物中心繞個圈子才穿過校園,留意別下錯車??上覜]聽懂,還是在學校門口下了車。
我提著大箱小箱站在校門口,向里望望,一片綠樹,深不可測。校舍不知隱藏在哪里。拖著箱子走了幾步,新箱子上的轱轆紛紛脫落,再也不肯挪窩。我一籌莫展,自從下了飛機,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
一輛汽車開進校園,情急之中我一揚手,車子停下來。一位年輕女子搖下車窗問,有什么事嗎?我說,我是語言學院中文系的學生,不知道中文系在哪里,你能把我?guī)н^去嗎?她說,當然,上車吧。她告訴我她正好也是語言學院的研究生,是南斯拉夫人,說話間,到達了目的地。
中文系的秘書是個華人。在國內時我曾往中文系打過一個電話,要和導師商量事。我準備了半天英語,比如“請給我接一下馮先生”、“他什么時候上班”??墒沁@位秘書用英語說,馮先生不在,我可以給你帶個話嗎?我傻了眼,準備的英語不夠用。我急忙翻開手邊的《英語會話》,照著書念了一句:“我怎么能和他聯(lián)系上。”她說,我不明白你在說什么。我只好說,謝謝再見。沒想到她是一個華人,會講廣東話和普通話。她明知我是中國人,并且英文詞不達意,在電話中卻跟我講著咄咄逼人的英語。不管她是有意無意,見到她我心里有些不快。后來我見到許多這樣的中國人,明明會講中國話,對中國人偏要講英語。而從那天起我的既定原則是見了中國人只講中國話。秘書說導師病了,三四天沒上班了。她給馮先生打了一個電話,馮先生說下午來系里見我。
導師馮先生是個矮小的男人,戴眼鏡,干瘦的臉上沒有笑容。見到我沒有客套,直截了當?shù)貑?,為什么不先打電話來?我說我拍了電報,你收到了嗎?他眉毛一揚?電報?簡直是笑話!20年前就沒人打電報了。那時電報在國內似乎還是最快捷的通訊方式。普通人家沒有電話,市內通話要到街口小鋪的公用電話去打,國內長途要去郵電局,打國外的電話就得到電報大樓,還要排個把小時隊等他們接通。我沒說話,對一個臺灣人說這些是有失臉面的。馮先生翻翻桌上堆積的信件,沒有電報。電報是我到達3天后才到的。馮先生又問,到了悉尼為什么不打電話,他可以派人到機場去接。我講了經過。馮先生一臉輕蔑,你們大陸來的人100%都不會打公用電話,如果你不會,難道還不會讀電話機上的應用指導?先拿話筒,后放錢!我沒吭聲,能說什么?在大陸我從不在街邊的公用電話亭打電話,那些電話98%是壞的。在機場時心里慌張,哪還注意到電話上有說明?錢都落在了電話機的取錢口,下一個打電話的人必是個幸運兒。
馮先生告訴我。你的名額是我開了幾天會給你爭來的,你不要給我丟臉。你的英語不行,他拿出我給他寫的自我推薦信揮了揮,這信沒有一句是通的。那封信是我請母親的一位老朋友翻譯的,他曾在聯(lián)合國做了幾十年的翻譯工作。我沒說出來,我不想給他機會再去貶低我國的翻譯工作者。誰知他還沒完沒了,你們大學的英語教授根本不懂英語。今年有一個北大英語系的教授來訪問,連一句英語都聽不懂也不會講。我聽著,心里憋滿了氣,我知道今后我和這個人不會處好的。
我被安排在導師的另一個學生家住。中國人,兩口子。男的在讀碩士,女的打工。女的非常精明,原來是個空姐,在飛機上認識了馮先生,三下兩下就把丈夫弄到了馮的麾下。她有無數(shù)個英文名字,給不同的洋人。我不知這樣做為什么,總覺得其中有點不尋常的原因。果然,每天都有叫著她不同名字的不同洋人打電話找她。這是后話,不提。
我住在他們的一個小房間里,什么家具都沒有。我從箱子里拿出被單,胡亂裹在身上,躺在地上。別人說要想學好英語得多聽,我打開帶來的小半導體,在陌生的澳洲口音的英語伴隨下睡去了。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母親追著我上了飛機。飛機起飛,她沒站穩(wěn),從敞開的機門上掉下去,半邊臉摔得血肉模糊。我抱著她的頭哭叫道,都怪我,我不應該來澳洲,我不應該來澳洲!我從夢中哭醒,決定明天一早打電話問問媽媽的平安。夢預示著什么呢?這大概預示我在澳洲的生活不會順利。的確,后來我在一個月內搬了4次家;我和導師吵翻了;我的學業(yè)因病中斷……,我和所有在這里的中國人一樣,像一棵生長在水土豐沃的土地上的植物被移植到一塊生荒的地上,非常艱難地把切斷的根扎進地里,元氣大傷。
飛機即將降落在悉尼。是上午,天藍得耀眼。往下望,一塊塊紅色屋頂,一叢叢綠樹草坪,被一條條銀色的道路分隔成美麗的圖案。好一片陌生的土地!
下了飛機先跑到廁所換上了為出國買的一身行頭,淺米色毛衣、棕色毛料外套,以及配套的西裙,腳蹬一雙高跟皮鞋。然后急急忙忙隨人群往外走。新買的高跟鞋不聽使喚,咔巴一下斷了跟。我十分尷尬地一瘸一拐走出海關。一腳高一腳低站在了澳洲的土地上。
我的導師馮先生說過,到悉尼后他會到機場接我。離開北京前,我給導師發(fā)了一封電報,告知到達的時間。導師是個臺灣人,我一直在想象他會是什么樣子。
出口處黑壓壓擠滿了接機的人。等他們一一認了人頭,我逐個辨認剩下的寥寥幾人。女的,不是,年輕的,不像,商人模樣的,不可能。最后人們都走光了,剩下我一人東張西望。沒準他在其它的接機口?我拖大箱,拎小箱(那時還不知道可以隨便使用滿機場都是的手推行李車)在機場大廳走了幾個來回,沒有一個學者模樣的亞洲人。我開始發(fā)慌,好像被拋到一個金發(fā)碧眼的荒漠中。我定了定神,從箱子里掏出通訊本。這是我到澳洲的生命線,上面有學校和在澳洲所有朋友及各種“關系”的地址電話,然后換了澳元。我告訴那位職員我要打電話。她看出我是第一次到澳洲,把三毛錢硬幣放在我手中,“這是一個電話。”又給我三毛錢,“這是另一個電話?!痹俳o我三毛錢,“這又是一個電話?!?BR> 我走到公共電話亭,放進三毛錢,只聽見嘩啦啦的掉錢聲,然后拿起話筒撥了學校的號碼,不通。我掛上電話,又放進三毛錢,還是不通。硬幣都放完了,電話永遠打不通。我想,敢情這兒的公用電話和國內的一樣———擺設。
直接殺到學校去!我作出第二個果斷的決定。我拖著大小行李走到問詢臺,問服務小姐馬克理大學怎么去。她告訴我坐出租車到溫雅,然后再坐288路公共汽車。她又拿了一張紙,詳細地寫了下來。
一出機場門一輛出租車駛到我跟前。司機會不會欺生繞遠?會不會半路打劫?要不要給小費?帶著無數(shù)個擔心,我無可奈何地上了車。我想裝出胸有成竹的老澳洲人的樣子,可是老到的司機一眼就識穿了我這個土頭土腦的外國人。他問,第一次來澳洲?我乖乖承認,心想要殺要宰全由你了。司機很友好,一路上給我介紹悉尼的主要建筑。穿過喬治大街時,司機告訴我這是悉尼最有名的商業(yè)街。那時悉尼的人口不多,喬治大街上行人稀稀落落,商店里也顯得空空蕩蕩,再加上高聳的大樓擋住街上的陽光,給我一種秋風蕭瑟的感覺。
司機停在一個汽車站上說,坐這輛車你就可以到馬克理大學。我有點膽怯,說要不然你直接拉我去吧。司機說,太遠了,要花很多車費,坐公共汽車只要一兩塊錢。多少年后我兒子開出租車,說從機場到馬克理大學,這叫“甜活”,如果有這樣的活,司機樂得*顛*顛,哪有不拉的道理??梢娔俏凰緳C是很老實的。16塊多的車費,該給多少小費?我拿出20元,試著說,不用找錢了。司機忙說不,不。拿出他的硬幣夾準備找錢。我說不用了,不用了。他說,真不用找?我說是的。他一連好幾個謝謝,又叮囑我汽車先經過學校門口,然后在外面的購物中心繞個圈子才穿過校園,留意別下錯車??上覜]聽懂,還是在學校門口下了車。
我提著大箱小箱站在校門口,向里望望,一片綠樹,深不可測。校舍不知隱藏在哪里。拖著箱子走了幾步,新箱子上的轱轆紛紛脫落,再也不肯挪窩。我一籌莫展,自從下了飛機,沒有一件事是順利的。
一輛汽車開進校園,情急之中我一揚手,車子停下來。一位年輕女子搖下車窗問,有什么事嗎?我說,我是語言學院中文系的學生,不知道中文系在哪里,你能把我?guī)н^去嗎?她說,當然,上車吧。她告訴我她正好也是語言學院的研究生,是南斯拉夫人,說話間,到達了目的地。
中文系的秘書是個華人。在國內時我曾往中文系打過一個電話,要和導師商量事。我準備了半天英語,比如“請給我接一下馮先生”、“他什么時候上班”??墒沁@位秘書用英語說,馮先生不在,我可以給你帶個話嗎?我傻了眼,準備的英語不夠用。我急忙翻開手邊的《英語會話》,照著書念了一句:“我怎么能和他聯(lián)系上。”她說,我不明白你在說什么。我只好說,謝謝再見。沒想到她是一個華人,會講廣東話和普通話。她明知我是中國人,并且英文詞不達意,在電話中卻跟我講著咄咄逼人的英語。不管她是有意無意,見到她我心里有些不快。后來我見到許多這樣的中國人,明明會講中國話,對中國人偏要講英語。而從那天起我的既定原則是見了中國人只講中國話。秘書說導師病了,三四天沒上班了。她給馮先生打了一個電話,馮先生說下午來系里見我。
導師馮先生是個矮小的男人,戴眼鏡,干瘦的臉上沒有笑容。見到我沒有客套,直截了當?shù)貑?,為什么不先打電話來?我說我拍了電報,你收到了嗎?他眉毛一揚?電報?簡直是笑話!20年前就沒人打電報了。那時電報在國內似乎還是最快捷的通訊方式。普通人家沒有電話,市內通話要到街口小鋪的公用電話去打,國內長途要去郵電局,打國外的電話就得到電報大樓,還要排個把小時隊等他們接通。我沒說話,對一個臺灣人說這些是有失臉面的。馮先生翻翻桌上堆積的信件,沒有電報。電報是我到達3天后才到的。馮先生又問,到了悉尼為什么不打電話,他可以派人到機場去接。我講了經過。馮先生一臉輕蔑,你們大陸來的人100%都不會打公用電話,如果你不會,難道還不會讀電話機上的應用指導?先拿話筒,后放錢!我沒吭聲,能說什么?在大陸我從不在街邊的公用電話亭打電話,那些電話98%是壞的。在機場時心里慌張,哪還注意到電話上有說明?錢都落在了電話機的取錢口,下一個打電話的人必是個幸運兒。
馮先生告訴我。你的名額是我開了幾天會給你爭來的,你不要給我丟臉。你的英語不行,他拿出我給他寫的自我推薦信揮了揮,這信沒有一句是通的。那封信是我請母親的一位老朋友翻譯的,他曾在聯(lián)合國做了幾十年的翻譯工作。我沒說出來,我不想給他機會再去貶低我國的翻譯工作者。誰知他還沒完沒了,你們大學的英語教授根本不懂英語。今年有一個北大英語系的教授來訪問,連一句英語都聽不懂也不會講。我聽著,心里憋滿了氣,我知道今后我和這個人不會處好的。
我被安排在導師的另一個學生家住。中國人,兩口子。男的在讀碩士,女的打工。女的非常精明,原來是個空姐,在飛機上認識了馮先生,三下兩下就把丈夫弄到了馮的麾下。她有無數(shù)個英文名字,給不同的洋人。我不知這樣做為什么,總覺得其中有點不尋常的原因。果然,每天都有叫著她不同名字的不同洋人打電話找她。這是后話,不提。
我住在他們的一個小房間里,什么家具都沒有。我從箱子里拿出被單,胡亂裹在身上,躺在地上。別人說要想學好英語得多聽,我打開帶來的小半導體,在陌生的澳洲口音的英語伴隨下睡去了。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母親追著我上了飛機。飛機起飛,她沒站穩(wěn),從敞開的機門上掉下去,半邊臉摔得血肉模糊。我抱著她的頭哭叫道,都怪我,我不應該來澳洲,我不應該來澳洲!我從夢中哭醒,決定明天一早打電話問問媽媽的平安。夢預示著什么呢?這大概預示我在澳洲的生活不會順利。的確,后來我在一個月內搬了4次家;我和導師吵翻了;我的學業(yè)因病中斷……,我和所有在這里的中國人一樣,像一棵生長在水土豐沃的土地上的植物被移植到一塊生荒的地上,非常艱難地把切斷的根扎進地里,元氣大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