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語言表達上的含蓄與外露

字號:

當(dāng)今文化在外語教學(xué)中已經(jīng)得到重視。不過,文化所包含的內(nèi)容很多,要領(lǐng)會也絕非一日之功。我體會很深的一點是語言表達上東方含蓄而西方外露。
    我把李清照的代表作“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翻譯為“I look for it again and again;in loneliness I try but in vain and in vain”或“My feeling is eager and strong;my memory is dim and long”自己都覺得太直白,語言魅力不足,但在英語角上幾個留學(xué)生卻覺得很感人。又如“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翻譯成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is a half boy;three boys is no boy”作為英語太“迂回”了,若譯為“no redundancy,no efficiency”(不精簡就沒效率)不僅簡潔押韻,而且意思能迅速傳達。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的詩《贈別》:“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蔽鞣饺藢Φ谝痪涓械揭苫蟛唤猓簽槭裁磧蓚€人這么多情卻一直像沒有感情?我國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的解釋可謂千古絕唱:deep,deep is our love,too deep to show(我們的感情太深太深,深得無法表達)!我覺得后面幾句的翻譯還可以連用疊詞,把惜別之情刻畫得更如泣如訴:Sip,sip,we become drunk,silently find woe. Weep,weep,the candles are watching us part;drip,drip,they are burning with broken heart.這樣雖然沒有原詩含蓄,但不僅句尾押韻,而且句首的疊詞隔行對應(yīng),能從音、形、意上產(chǎn)生強大的心理震撼力。
    漢語和英語中的語言文化差異有些是客觀因素造成的。例如,在漢語中東風(fēng)通常象征溫暖等積極意義,而英語中east wind通常象征冷酷等消極意義。這來源于客觀事實。因為西伯利亞是寒流的中心,在中國冷風(fēng)從西邊吹來,而在英國冷風(fēng)從東邊吹來。有些差異則是主觀因素造成的,如西方神話中天有七重,而東方文化中天有九重。很多翻譯家未考慮這一差異,把毛主席詩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直上重霄九”中的“重霄九”譯為 “the ninth heaven”。
    漢英差異更多的是約定俗成的表達法。例如,漢語中說“三思而行”,而英語中為think twice;漢語中說“亂七八糟”,英語中為at sixes and sevens;漢語中說“成千上萬”,英語中為tens of thousands或thousands upon thousands;漢語中說“水深火熱”,英語中只有in deep water.
    最容易忽視的是一些常用詞語的語序問題。漢語中說“文藝界”,而英語中為art and literary circle;漢語中說“高新技術(shù)”,而英語中為new and high technology;漢語中說“中小學(xué)”,而英語中為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漢語中說“田徑項目”,而英語中為track and field events.這些例子幾乎可以對號入座,只是順序不同,因此更容易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