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報紙在加拿大

字號:

加拿大統(tǒng)計局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進入90年代,華裔人口大幅度上升,近百萬華裔已成為全加少數(shù)族裔中人數(shù)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族裔。他們人數(shù)雖排在英、法、德、烏克蘭、意大利和波蘭裔之后,但以語言使用人數(shù)來說,卻是排在英語和法語之后的第三位。由于各城市華裔社區(qū)發(fā)展日漸成熟,華裔移民在融入主流社會的同時,也保持著自身的文化傳統(tǒng),分布在全加各地的數(shù)十種華文報紙,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維護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處世態(tài)度。
     中文報紙在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當首推有80多年歷史的《醒華報》,但這份老報也從過去的日報變成了如今的月刊。在隨后的年月里,臺灣、香港以及當?shù)匾恍┥虡I(yè)團體又先后出資辦過《快報》、《城市周刊》、《經濟時報》、《晨報》、《大中報》、《大公報》、《僑報》等近百種中文報紙,后來因為各種原因,有的辦了兩年,有的發(fā)行了三四期,就因沒有讀者,無聲無息地??恕V形膱蠹堈嬲纬蓺夂?,也就是近20年來的事情。目前主導全加中文報紙市場的主要有三份報紙:《星島日報》、《世界日報》和《明報》,前兩份報紙在加發(fā)行歷史稍長一些;《明報》自1993年5月在加問世,兩年后打開市場,三年后形成與《星島日報》和《世界日報》“三分天下”的局面,并后來居上,成為目前閱讀人數(shù)最多的中文報紙,每日擁有5萬多讀者。
     以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倫多為例,華裔人口近40萬,占全市人口的9%.在這么大的市場中,三大中文報紙已屬供過于求,《大中報》、《電視報》、《健康時報》等小型報刊的競爭更是慘烈。在蒙特利爾,資格較老的《華僑時報》、《路比華訊》與異軍突起的《華僑新報》,瓜分了蒙市的中文讀者市場。在首都渥太華,竟有《加華僑報》、《加京華報》、《中華導報》等多份中文小報同時共存,這些小報從十幾版到四十多版不等,或月刊、或周刊、或雙周刊、或不定期發(fā)行,共享這個僅有3萬多華人的中文報紙市場。這些地方性報刊的發(fā)行量一般在數(shù)千份至1萬份之間。
     加拿大標榜新聞自由,但是所謂新聞自由并不是說新聞界的活動可以任意而為,不受任何限制。1982年的憲法就規(guī)定,這種自由“限于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范圍之內”,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樹立公民的價值觀,傳播政府所必要的新聞、觀點和評論,保護、豐富和加強加拿大的文化、政治、社會和經濟結構”。目前全加有英文報紙100多種,總發(fā)行量約300多萬份。盡管加報界常愛標榜獨立于政府,實際上根據(jù)加郵政法,報業(yè)自1867年以來一直享受優(yōu)惠郵價,再加上70%的報紙被一些大的報業(yè)集團壟斷,實際上這些報紙都嚴格地控制在政府手中。
     不過,在主流社會占有一席之地和享有這種變相的補貼政策,對全加各地幾十種中文小報來說,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它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自負盈虧,自生自滅。除了地位牢固的三大中文報紙以外,小報的創(chuàng)刊或停刊,都算不上什么新聞。
     說到底,中文報紙在加拿大能夠生存下去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各大中型城市都有唐人街,報紙有一定的發(fā)行市場;二是移民中有不少“老報人”,其中不少人原來就是《人民日報》、新華社或其他專業(yè)性大報的知名記者或編輯,有的還具有主任或博士的頭銜,他們移民加拿大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況下,只好重操舊業(yè),靠辦報為生;三是中加經貿關系近幾年發(fā)展較快,主流社會意識到華人及其文化的價值,發(fā)現(xiàn)華人市場有無窮的潛力,紛紛通過廣告向華人推銷其業(yè)務或產品。
     中文媒介資深人士認為,中文報紙在過去10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生存空間已顯得越來越小,總的發(fā)展趨勢是“辦報不難,維持不易”。近百種華文報紙的發(fā)展史,道盡了海外無數(shù)辦報人的艱辛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