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尋思著為什么“那個東方女人”的微笑有這么獨特的魅力?也許是東方女子總是代表著溫柔和女性,一種與這個職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的城市有所不同的色彩吧。
維斯過生日的時候,堅持請我去他“家”。他住在西行的地鐵快到盡頭的一站,下了地鐵還要轉街車。維斯來地鐵站接我,我們決定走路到他的住處去。
在多倫多住了快兩年了,還不知道在城市的一個角落有這么幾條街和這么一些人群。這是我第一次踏入以波蘭人、德國人和立陶宛人為主的聚居區(qū)。德國人將他們聞名的香腸制造術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被各式各樣的香腸裝飾的小店像一個香腸藝術博物館;波蘭式的巨型的各異的面包和點心店在街的另一面遙遙相應,和市中心相比,這里的店鋪既不繁華也不喧鬧,他們的存在仿佛只是為了方便社區(qū)而不是贏利。就在這個和他的安靜和遁世的哲學相適的小街,維斯租下了他的小屋。他的居所在頂樓。我跟著他走了無數(shù)道彎彎曲曲的窄樓梯,才見到他的房間。他的活動場所由兩間由一道門連在一起的房間組成。像這個建筑的其余部分,頂層的房間古舊斑剝,仿佛多年失修的古堡的一個被遺忘了的角落。
為了我的到來,他顯得興奮而忙亂。說是要給我做他拿手的墨西哥風味的“塔哥”。他在廚房里忙亂的時候,我有空打量了他的這間所謂“客廳”的房間。中等大小,里面擺了一張顏色不明的圓桌、兩把椅子、一把古典型吉他、一個用幾層木板組成的簡易書架,擺滿了書和舊唱片;一個黑漆漆的不知干什么用的柜子貼墻而立,上面懸著兩幅印度的紡織工藝品,隱約可見上面的灰塵,仿佛掛了一個世紀那么久的樣子。
去掉那個柜子和墻上的裝飾,他的房間讓我聯(lián)想起凡.高的“臥室”和那副著名的“吃土豆的人”。
即使我的作著銷售員工作的“香蕉人”朋友文森的公寓,也是坐落在繁華高檔的市中心,雖然他從不下廚,嶄新摩登的廚具卻是一樣不缺。于是我想當然地以為除了我們這些新移民,當?shù)厝说幕旧钇鸫a應該是文森那樣的才對。雖然我從他從不離手的黑舊皮箱上判斷,維斯不是什么有錢人,但是他的住所條件的簡陋過時還是大大出于我的意料之外。
擺上桌的,是一疊比我們中國的春餅還要大的薄餅,另一盤里盛著由碎牛肉、熟軟的豆子和辣椒等燒成的雜碎,飄著牛肉的香味;然后是一瓶紅酒和蠟燭。他倒了一杯酒給我,我們碰碰杯,我祝他生日快樂。就要舉叉了,他說等等,然后走到墻邊,把那個黑漆漆的柜子的桌面一掀掀到墻上去。一臺說不出顏色的機器就端端正正地鑲嵌在桌底。那整個“桌子”原來是個多少年前的電唱機。他調好指針,輕快的鄉(xiāng)村音樂就從那個古舊的合子里流出來。
他的房間里沒有電視、電腦,他也沒有手機,這臺唱機大概是他可以接受的“電器”了。我不知道是因為他的貧窮呢,還是因為他的純粹的“回歸自然”的理想主義?
我吃了一個他遞給我的卷子,就沒有什么胃口了。不是食物不好。不知為什么我覺得有些失落。他的古堡式的居所、古董的唱機、自制的泡菜和他的坦然自若的與“貧困”為樂的態(tài)度,讓我失落。我也聽說過加拿大的藝術家的日子不好過的說法,但是在我的眼里,維斯的才華和人品不是一般的流浪和所謂的藝術家可比的,難道連這樣的藝術家也無法維持一份體面的生活嗎?
就在他的生日過后的三個月的一天,我又接到了維斯的電話。他聽上去很不振作,聲音沙啞地告訴我,他已經(jīng)被迫從他租用的CBC的辦公室搬出來了。他的生意一直沒有什么進展,他不得不宣布破產(chǎn)。我聽了并不覺得過于驚奇。我知道以他的為人和哲學,他不會是商場中的贏家。在中國,以維斯的事例,大概有人可以借此為“知識分子”的不良待遇而叫叫屈;在這里,個人的得失沉浮大概是不好抱怨政府的。但我還是替維斯抱不平。
后來我搬去了另一個城市,和維斯的聯(lián)系就很少了。有一天在整理舊物時翻出了維斯的一張碟片,這才又想起了那個如“西部歌王”王洛賓一般的音樂人,他的一無所有、和他的拯救地球和人類的胸懷。
維斯過生日的時候,堅持請我去他“家”。他住在西行的地鐵快到盡頭的一站,下了地鐵還要轉街車。維斯來地鐵站接我,我們決定走路到他的住處去。
在多倫多住了快兩年了,還不知道在城市的一個角落有這么幾條街和這么一些人群。這是我第一次踏入以波蘭人、德國人和立陶宛人為主的聚居區(qū)。德國人將他們聞名的香腸制造術帶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被各式各樣的香腸裝飾的小店像一個香腸藝術博物館;波蘭式的巨型的各異的面包和點心店在街的另一面遙遙相應,和市中心相比,這里的店鋪既不繁華也不喧鬧,他們的存在仿佛只是為了方便社區(qū)而不是贏利。就在這個和他的安靜和遁世的哲學相適的小街,維斯租下了他的小屋。他的居所在頂樓。我跟著他走了無數(shù)道彎彎曲曲的窄樓梯,才見到他的房間。他的活動場所由兩間由一道門連在一起的房間組成。像這個建筑的其余部分,頂層的房間古舊斑剝,仿佛多年失修的古堡的一個被遺忘了的角落。
為了我的到來,他顯得興奮而忙亂。說是要給我做他拿手的墨西哥風味的“塔哥”。他在廚房里忙亂的時候,我有空打量了他的這間所謂“客廳”的房間。中等大小,里面擺了一張顏色不明的圓桌、兩把椅子、一把古典型吉他、一個用幾層木板組成的簡易書架,擺滿了書和舊唱片;一個黑漆漆的不知干什么用的柜子貼墻而立,上面懸著兩幅印度的紡織工藝品,隱約可見上面的灰塵,仿佛掛了一個世紀那么久的樣子。
去掉那個柜子和墻上的裝飾,他的房間讓我聯(lián)想起凡.高的“臥室”和那副著名的“吃土豆的人”。
即使我的作著銷售員工作的“香蕉人”朋友文森的公寓,也是坐落在繁華高檔的市中心,雖然他從不下廚,嶄新摩登的廚具卻是一樣不缺。于是我想當然地以為除了我們這些新移民,當?shù)厝说幕旧钇鸫a應該是文森那樣的才對。雖然我從他從不離手的黑舊皮箱上判斷,維斯不是什么有錢人,但是他的住所條件的簡陋過時還是大大出于我的意料之外。
擺上桌的,是一疊比我們中國的春餅還要大的薄餅,另一盤里盛著由碎牛肉、熟軟的豆子和辣椒等燒成的雜碎,飄著牛肉的香味;然后是一瓶紅酒和蠟燭。他倒了一杯酒給我,我們碰碰杯,我祝他生日快樂。就要舉叉了,他說等等,然后走到墻邊,把那個黑漆漆的柜子的桌面一掀掀到墻上去。一臺說不出顏色的機器就端端正正地鑲嵌在桌底。那整個“桌子”原來是個多少年前的電唱機。他調好指針,輕快的鄉(xiāng)村音樂就從那個古舊的合子里流出來。
他的房間里沒有電視、電腦,他也沒有手機,這臺唱機大概是他可以接受的“電器”了。我不知道是因為他的貧窮呢,還是因為他的純粹的“回歸自然”的理想主義?
我吃了一個他遞給我的卷子,就沒有什么胃口了。不是食物不好。不知為什么我覺得有些失落。他的古堡式的居所、古董的唱機、自制的泡菜和他的坦然自若的與“貧困”為樂的態(tài)度,讓我失落。我也聽說過加拿大的藝術家的日子不好過的說法,但是在我的眼里,維斯的才華和人品不是一般的流浪和所謂的藝術家可比的,難道連這樣的藝術家也無法維持一份體面的生活嗎?
就在他的生日過后的三個月的一天,我又接到了維斯的電話。他聽上去很不振作,聲音沙啞地告訴我,他已經(jīng)被迫從他租用的CBC的辦公室搬出來了。他的生意一直沒有什么進展,他不得不宣布破產(chǎn)。我聽了并不覺得過于驚奇。我知道以他的為人和哲學,他不會是商場中的贏家。在中國,以維斯的事例,大概有人可以借此為“知識分子”的不良待遇而叫叫屈;在這里,個人的得失沉浮大概是不好抱怨政府的。但我還是替維斯抱不平。
后來我搬去了另一個城市,和維斯的聯(lián)系就很少了。有一天在整理舊物時翻出了維斯的一張碟片,這才又想起了那個如“西部歌王”王洛賓一般的音樂人,他的一無所有、和他的拯救地球和人類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