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護士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外科護理學破傷風外科護理知識點

字號:


    破傷風外科護理:
    致病菌為破傷風桿菌,革蘭染色陽性厭氧芽胞桿菌,廣泛存在于泥土及人畜的糞便中,菌體易殺滅但芽胞生存力強。破傷風發(fā)病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1)破傷風桿菌直接侵入傷口;
    (2)傷口內無氧條件;
    (3)患者抵抗力低下;
    臨床表現(xiàn):
    (1)潛伏期一般為l周,短的可24小時,長可達數(shù)月,潛伏期越短預后越差。
    (2)前驅期表現(xiàn)為乏力、頭痛、頭暈、煩躁不安、咀嚼肌緊張等,無特殊表現(xiàn)。
    (3)發(fā)作期按順序從咀嚼肌、面肌、頸項肌、背腹肌、四肢肌逐漸出現(xiàn)緊張性收縮,并在此基礎上受刺激發(fā)生陣發(fā)性痙攣。
    治療原則:
    (1)清除毒素來源:清除傷口內的異物和壞死組織,并用3%過氧化氫或l:5000的高錳酸鉀沖洗和濕敷,傷口敞開。有的傷口已愈不再處理傷口。
    (2)中和游離毒素: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用前先作過敏試驗,一般第1日用2萬~5萬U,加入5%葡萄糖液500~1000ml的靜點,以后每日肌注l萬~2萬U,共4~6d即可。也可用人體破傷風免疫球蛋白3000~6000U,一次深部肌內注射。
    (3)控制痙攣:為治療中的基本措施,是中心環(huán)節(jié),應減少刺激和應用鎮(zhèn)靜解痙藥物。
    (4)預防并發(fā)癥:保持呼吸道通暢,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大劑量青霉素的應用不只是可防治肺部的感染,而且對破傷風桿菌有抑制和殺滅的作用。此外還要防外傷等。
    護理措施:
    (1)護理評估:了解受傷史、傷口處理、潛伏期長短、發(fā)病情況、有無并發(fā)癥等。
    (2)護理措施:
    ①一般護理,隔離病室,專人護理,安靜,避光,輕聲等盡量減少一切刺激,在護理治療中的操作盡量集中,并在應用解痙劑之后進行。
    ②加強基礎護理,口腔護理,皮膚護理,心理護理和防外傷等。
    ③密切觀察病情,根據(jù)病情定時測T、BP、P、R等。
    ④支持療法的護理,給患者以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可用鼻飼或輸液等。
    ⑤保持呼吸道通暢,吸出呼吸道內分泌物,防止堵塞,注意喉痙攣,備好或施行氣管切開。⑥給用TAT0⑦應用解痙藥物,常用的有地西泮、巴比妥鈉、水化氯醛,嚴重者可給冬眠一號,但要注意加強護理。
    ⑧應用抗生素,可應用青霉素和甲硝唑,用藥過程中注意藥物反應。
    (3)健康教育和預防:
    ①對破傷風知識的教育,防止損傷及傷后正確處理,實行新法接生等。
    ②預防:自動免疫,按計劃免疫注射破傷風類毒素,使機體自行產生抗體達到預防的目的。被動免疫,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一般傷后l2h內注射1500U(1m1),成人、兒童劑量相同,如就醫(yī)較晚或傷口污染嚴重劑量加倍,必要時2~3d后可重復注射。注射前需作過敏試驗,只有陰性者一次全量皮下或肌內注射,如過敏試驗陽性要脫敏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