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優(yōu)秀九篇)

字號: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一
    29年前,23歲的湖南農民謝芳與入室盜竊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殘疾。剛剛從部隊復員回家的謝海華,經人介紹與謝芳訂婚。面對謝芳日益嚴重的后遺癥,謝海華仍選擇了與她結婚。近28年來,謝海華一直悉心照顧妻子,每天早上6時準時起床做飯,幫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飯菜送到床頭喂她吃……這些事,謝海華一做就是29年。對于謝芳來說,謝海華就是她的手和腳,“沒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謝海華與謝芳完婚。沒多久,他們的兒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謝芳的身體每況愈下,手腳韌帶和肌肉開始不斷萎縮,不久便癱瘓在床,生活無法自理。妻子臥病在床,兒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擔都落在謝海華一個人身上。謝海華認真學做家務活,洗衣、打掃、炒菜、熬藥,幫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撫養(yǎng)教育兒子……這些事,謝海華一做就是29年。
    為了照顧妻子、孩子,謝海華不敢遠行,只能守著家里的田地勉強維持生活。為給妻子湊錢治病,謝海華變賣糧食,拉下臉面向親朋好友挨家借錢,平時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沒有客人來,一年都吃不上幾塊肉。為了治好謝芳的病,謝海華找來一輛獨輪土車,推著妻子四處求醫(yī),中西醫(yī)看了個遍,病情卻絲毫未見好轉。謝芳有時會灰心泄氣,不忍拖累謝海華,謝海華總是給予妻子最燦爛的笑容,鼓勵她、開導她。
    20__年,謝芳面臨子宮和卵巢切除手術,她要求放棄治療。謝海華抱著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會好的,我會一直陪著你,我們都要堅持下去,堅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勵下,謝芳繼續(xù)治療。
    謝海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優(yōu)先考慮。為了讓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磚屋改建成簡單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廚房和雜屋。
    苦的時候,謝海華也躲在被子里哭過,但他從未后悔過自己的選擇。謝芳感激地對丈夫說:“我勇敢了一次,你卻勇敢了一生!”
    20__年11月,謝芳夫婦在政府安排下入住了敬老院。謝海華也在敬老院當起了保安,家庭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觀。抱著感恩的心,謝海華利用當兵時學會的理發(fā)手藝,免費為敬老院老人理發(fā),還熱心地做一些水暖、電工、勤雜、園藝等雜務。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二
    【頒獎詞】夢想天開
    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三十年花開花謝,兩代人春來秋往,一家人不分晝夜,守護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種子,蘊含著世代相傳的夢想。
    【事跡】沈昌健,男,46歲,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楊橋村村民。
    1978年,養(yǎng)蜂人沈克泉在貴州山區(qū)發(fā)現(xiàn)了3株花期長,生長結構好的野生油菜,將其帶回家鄉(xiāng)播種,想為養(yǎng)蜂場提供新的蜜源。繼而想到改良培育出產量高的油菜品種,為家鄉(xiāng)解決吃油難的問題。
    一開始,鄉(xiāng)親們嘲笑他"泥腿子想當科學家"。直到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優(yōu)質油菜種,得到了鄉(xiāng)親們的認可。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種未經國家審定,當?shù)夭块T對沈克泉進行了罰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學有關油菜遺傳育種和生產栽培的知識。在沒有專業(yè)分析、沒有專業(yè)儀器的情況下,父子倆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guī)律。
    1996年,家里為搞油菜研究欠債不少。沈昌健賣掉中巴,帶著賣車款回家投入油菜研發(fā)。
    20xx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貴野a"不育系獲國家發(fā)明專利證書。20xx年,沈克泉帶著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獨闖"在武漢召開的第12屆國際油菜大會,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20xx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堅持著油菜育種。家人將沈克泉葬在離試驗地不遠的山坡上。家人知道,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牽掛。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雜"202、819已進入?yún)^(qū)域試驗環(huán)節(jié),五畝送檢試驗田里有300個單株樣本,每個樣本送檢一次就是200元;300畝的示范片里還欠著兩萬多的工錢,馬上要施肥又是兩萬的肥料錢。對于已經35年沒有主業(yè)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飯靠田,科研靠借"。幾十年來,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籌資金150多萬元,這幾年政府也常有資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債,"幾乎所有親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錢的是兩臺用來貯藏油菜種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繼,只為一株油菜的夢想。沈昌健說等現(xiàn)在的種子通過審定了,會賣給種子公司,拿著資金去滾動開發(fā)下一代油菜雜交新組合。自己的油菜育種路也許得"慢慢走",但怎么也會走下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三
    何玥:主動捐獻器官的小學生
    【頒獎詞】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事跡】人物介紹:何玥,女,12歲,廣西桂林人,小學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xx年11月腦死亡。在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雖然我們的女兒沒了,但我們幫她完成了心愿,我們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從走上舞臺的那一刻起,就幾度泣不成聲。
    去年4月,何玥即將小學畢業(yè)之時,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復發(fā),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在聽說生命只剩3個月時,何玥做出了父母親人都難以理解的決定……
    那天,何玥對剛打工回家的父親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嚇了一大跳的父親把何玥罵了一頓,因為按桂林老家的風俗,人死后尸體被剖開無異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盡自己的能力給別人生的希望。”最終,爸爸媽媽含淚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時10分,小何玥在醫(yī)院里走完了短短20xx年的人生路。凌晨4時,她的兩個腎被送到解放軍第181醫(yī)院捐給了兩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個品學兼優(yōu)有愛心的孩子。家里滿滿一面墻貼著“三好學生”之類的榮譽獎狀。20xx年汶川地震時,她曾讓父母捐出一個月的工資。被查出腦瘤后,學校為她捐錢,她卻要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為了給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經欠下了10萬元的債務。但為了完成女兒的遺愿,他們拒絕了器官捐獻的補貼,也從未主動找過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們想以最美的方式,實現(xiàn)女兒的“最美愿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四
    【頒獎詞】格?;ㄩ_
    不想讓鄉(xiāng)親的夢,跌落于懸崖。門巴的女兒執(zhí)意要回到家鄉(xiāng),堅守在雪山、河流之間。她用一顆心,脈動一群人的心,用一點光,點亮山間更多的燈火。
    【事跡】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qū)墨脫縣幫辛鄉(xiāng)小學的一名教師。
    20xx年,格桑德吉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畢業(yè)之后她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選擇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為了讓雅魯藏布江邊、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門巴族孩子有學上,格桑德吉放棄拉薩的工作,主動申請到山鄉(xiāng)小學教學。
    墨脫縣幫辛鄉(xiāng),因常年泥石流、山體滑坡,是墨脫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xiāng)。為了勸學,格桑德吉天黑走懸崖、在滿是泥石流、山體滑坡的道路上頻繁往返;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格桑德吉過冰河、溜鐵索,把四個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學生們平安送到父母的身邊。
    這些年來,為了教好孩子們,格桑德吉將自己的女兒央珍從兩歲時一直寄養(yǎng)在拉薩的爺爺家,當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薩的時候,女兒已經不認識她了。20xx年,時逢格桑德吉榮獲"最美鄉(xiāng)村教師",節(jié)目組特地邀請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兒來到北京。同時,這也是格桑德吉與女兒的第五次見面。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而她自己的女兒卻留在了拉薩,一年才能見一次。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五
    陳家順:“變身”民工的“臥底局長”
    【頒獎詞】為鄉(xiāng)親臥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群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事跡】人物介紹: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沾益縣駐浙江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為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從20xx年9月起,陳家順先后深入多家用工企業(yè),以農民工的身份應聘到企業(yè)“臥底”打工。
    在很多被陳家順關照過的農民工眼里,“陳老師”好像什么都不怕。但陳家順說自己有“軟肋”,最怕的就是“老百姓說你們干部騙人”。
    現(xiàn)年45歲的陳家順,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記者在演播室內見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顯單薄,臉上多少看得出知識分子氣息。雖然在舞臺上盡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沒法兒掩飾平日走路頻率很快的習慣。
    幾年前,陳家順被派往浙江義烏,擔任義烏勞務工作站站長。麻煩事接踵而來:此前勞務輸出由鄉(xiāng)鎮(zhèn)、村負責宣傳動員,但是鄉(xiāng)親出去后常說外面的情況和聽到的宣傳不一樣。陳家順成了鄉(xiāng)親們的“出氣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頓。
    陳家順輾轉反側,問題出哪兒了?為把真實的用工信息傳達給鄉(xiāng)親,也為了更好地給鄉(xiāng)親們維權,他下了決心:以一個普通農民工的身份去求職,實地體驗農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臥底”就是好幾年。他幾次進出工廠和農民工子弟學校,當過組裝工、裝卸工,看過倉庫,當過“豬倌”。“你是農民工嗎?”他說剛開始“臥底”時,別人常直截了當?shù)貑査?,因為他的書生氣與干活手勢,看著十有八九是個“假民工”。去一家養(yǎng)殖場面試時,陳家順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視眼鏡,廠方說他不像養(yǎng)豬人,他立馬回應“別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來!”
    “最受不了難聞的氣味,開始兩天連飯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適應。每天早上起來最辛苦的就是清洗豬舍,剛開始時要花3小時才清洗完,后來熟能生巧,只花1小時就能干完了?!币粋€月后,陳家順在重點收集了工作環(huán)境、生活條件、工資待遇、子女上學等“情報”后辭職,推薦了幾位鄉(xiāng)親來這里務工。
    為了盡可能多地了解各行業(yè)信息,陳家順逼著自己快速學習、上手。比如,剛學會養(yǎng)豬,又得適應工廠流水線上的作業(yè)?!芭P底”打工時,但凡找到用工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總會眼前一亮。他曾應聘到一家中等規(guī)模的飾品廠,待遇和條件很不錯:保底工資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廠里會補發(fā)加班費,還有免費的工作餐。一個月后,他介紹了20多名老鄉(xiāng)過來,事先鄭重其事和老板談好條件:報銷工人過來的車費,每月的工資按時發(fā),盡量給工人安排技術性崗位……
    有人說他這樣做太辛苦了,他卻認個死理:“別總覺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實他們講究的就是實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與實際情況相差十萬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兒相信你?我們當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讓老百姓相信你描繪的藍圖?”
    陳家順愛給自己找麻煩,很多農民工朋友都有他的手機號,他早已把自己當成了他們中的一分子?!拔覀冊傩量?,終究背后是有組織依靠的,而農民工呢?他們漂泊異鄉(xiāng),無依無靠,那是真的辛苦!”隨著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不斷增多,現(xiàn)在陳家順“臥底”越來越難了,但他說,只要心里裝著農民工朋友,即便換個方式,也可以為他們做事。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六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名單出爐,“人民楷模”、“時代楷模”朱彥夫當選。朱彥夫由于身體原因未能到場,朱彥夫四女兒朱向欣代父親到頒獎典禮現(xiàn)場領獎。
    “能登上領獎臺,我十分榮光,但也覺得非常有壓力,我們作為晚輩,向父親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苯舆^父親的獎杯之后,朱向欣既倍感榮耀,又覺得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
    作為朱彥夫的四女兒,朱向欣說自己繼承了父親教書育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在朱向欣很小的時候,她記得父親主動騰出自家的一間屋子,買了200多本書,成立了村里第一個圖書室,當時識字的人很少,所以能來圖書室的人并不多。治標要治本,為了幫助村民讀書認字,朱彥夫又張羅著辦起了夜校,教村民們識字,每天拖著十幾斤重的假肢往返家和夜校。作為老師的朱彥夫,每天夜晚都要步行一公里的給村民們上課。夜校的開辦,改變了張家泉村很多人的命運,也培養(yǎng)出了村里的會計和文書人員等中堅力量。
    朱向欣長大后也讀了師范專業(yè),畢業(yè)后在沂源縣實驗小學做了一名人民教師。“我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教書育人?!敝煜蛐酪恢痹诮處煹膷徫簧夏?,20__年,她獲得了“沂源最美教師”的稱號。
    朱向欣到現(xiàn)在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天天還沒亮就聽到父親用假肢走路“嘎達嘎達”的聲音?!爱斎唬乙矎膩頉]覺得父親和別人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痹谥煜蛐揽磥?,朱家人從沒覺得父親是一個殘疾人,電纜、壘墻頭、拾地瓜干他都能干,一些體力活他都干,甚至比母親和家里其他成員干的都多。
    朱彥夫精神始終指引著朱家的晚輩。在朱向欣眼中,父親是一位自立自強的勇士。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朱向欣會想到父親的事跡。父親能沒手沒腳的情況下,做了25年的村支書,為村里棚溝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電,他還能寫出《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兩部長篇小說,“那我沒有理由做不好工作,父親就是我的榜樣。”說起這些時,朱向欣的語調鏗鏘又有力。
    殘而不廢,朱家人認為這是對朱彥夫人生最好的概括。朱彥夫的人生,是從挑戰(zhàn)“不可能”、突破“不可能”中走過來的,他不僅把常人眼中的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一個個可能”,而且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常人做不到的奇跡?!拔覀兡茏龅?,就是把壓力轉化為動力,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把父親的事跡傳承下去?!敝煜蛐勒f。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七
    仿佛是為飛翔而生的。41年前,聶海勝誕生于湖北棗陽陽垱鎮(zhèn)一個小村莊。兒時的一天,他在山坡上放羊,躺在草叢上睡覺,突然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忽閃忽閃飛上了藍天。那時,他是一個貧困的山里娃,從來沒有見過飛機。
    41年后的今天,當在八兄妹中排行老六的他年逾不惑時,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終于圓了,圓在“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的九天,圓在13億中國人民的心田!
    而飛翔的天路坎坎坷坷。小時候,聶海勝家里窮啊,他經常穿姐姐的舊衣服,打赤腳。每天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雜面餅和紅薯面做的黑窩子,蘿卜干、咸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父母常常為幾元錢的學費東挪西借。兔子,有時成了交到老師手中的“學費”。有一次,他把一條摸來的二三十斤重的大魚賣給老師,拿兩元錢交了學費。他學習很刻苦,寢室里一般都準時關燈,有時背誦內容沒記住,他就在校園的路燈下讀書。他數(shù)學成績特別好,考試經常第一個交卷,而且經常是滿分。
    16歲上初中時,父親病逝,貧困的農家更是雪上加霜。但聶海勝仿佛知道要為飛翔做準備。他刻苦學習,初中畢業(yè)考上了縣重點高中,成為全鎮(zhèn)兩個考上的學生之一。學校給了他助學金,每次放假,他還去打工、做農活,掙上十幾塊錢,攢夠了上高中的學費。
    海勝自小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好。高中時,學校旁有一條排水管道,離地有一層多樓高,同學們都不敢在上面走,惟獨海勝能輕松走下來。而且,他從小就喜歡飛機,家里雖然窮,但經常從同學那里借來一些關于飛機的書。有一次上美術課,老師布置搞一些小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是用泥巴做的3個飛機模型,當時就獲得了老師的表揚。
    聶海勝說:“吃苦多的人,遇到什么都想得開。”高中畢業(yè)時遇上了航校招飛行員,他被錄取了。臨行前,海勝像往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不讓母親送行,是怕母親難過。當年,他成了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12日,聶海勝改任空軍某殲擊機飛行員。第二天,他在飛行中就遇到了事故。他正駕著殲擊機在4000多米的高空執(zhí)行任務,突然砰地一聲爆響,發(fā)動機停車了。殲擊機一下子轉速下降、機體下墜,艙內溫度劇升。聶海勝一邊鎮(zhèn)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地面指揮讓聶海勝棄機跳傘,但他沒有放棄,做了最后的努力,試著讓殲擊機滑行。當殲擊機距地面只有400多米時,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然后覺得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當聶海勝睜開眼睛,才發(fā)現(xiàn)自己落在了稻田里,殲擊機摔在100多米遠的山溝里,扎進土里十幾米,著火爆炸了。而他本人除了掉了一只鞋以外,完好無恙。后查明,此次事故是由發(fā)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造成的。鑒于聶海勝在危急時刻沉著冷靜地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當年部隊為他記了三等功。
    1996年初夏,聶海勝放棄了提拔的機會,參選航天員。愛人聶捷琳開始不同意,主要是安全問題。平時話不多的聶海勝一靠“磨”,二靠多干活,最后體檢的時候贏得了妻子的支持。
    在參選的1500多名優(yōu)秀戰(zhàn)斗機飛行員中,他過五關斬六將,憑著良好的體質和優(yōu)秀的飛行能力,最終走進了航天員的隊列。
    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準備階段,海勝被選入3人首飛梯隊?!吧裎濉卑l(fā)射前一天宣布由楊利偉上天后,海勝對他說,沒問題,你去吧,你的東西我們都給你帶回北京。當楊利偉巡天歸來返回航天員大隊時,聶海勝和翟志剛擠到楊利偉身邊,剛說了一句“你真棒……”,三人就緊緊抱在一起,眼淚刷刷地流。
    20__年春節(jié)剛過,聶海勝及其所在的航天員大隊就開始投入“神六”載人飛天的緊急訓練之中。“神六”飛行不是“神五”的簡單重復,兩名航天員將在軌道艙里開展空間技術試驗,多天后才返回,面臨的風險更大,對航天員的訓練要求也更高。聶海勝在飛船標準調整后,體重有點超標。他堅持5000米長跑和大運動量訓練。最終成功將體重保持在67公斤的標準之內,并具備了飛天的所有條件,成了首次多人多天飛行的航天員。
    隨“神六”飛天的兩名航天員在飛行過程中要配合得天衣無縫。這就意味著作為神舟五號首飛梯隊成員,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練起。
    “神五”、“神六”大部分訓練是相同的?!吧窳憋w行時間長,針對這個增加了臥床訓練,躺了五天五夜。第一天感覺腰疼,后來感覺越來越輕,時間長了就習慣了。聶海勝說:“我就是很平淡地這樣走過來的,情緒起伏不是很明顯,航天員不會有大喜大悲的情緒?!?BR>    這次飛行是真正意義上的在太空生活和工作,聶海勝說,楊利偉已經實現(xiàn)了飛天夢想,我們需要進一步去了解太空,了解外層空間,了解外星球,為以后更深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我們還處在一個起步的階段,應該說這個事業(yè),我不來也會有人來,但是我能來的話為什么不來呢?當然,這個事是有風險的,但什么事情都有風險。既然選擇了,我愿為之奮斗。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八
    “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yè),你愿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
    對話發(fā)生的時間是1956年。問話者是到蘇聯(lián)訪問的時任外交部副部長陳賡,回答者是結束在蘇聯(lián)學習化工機械即將畢業(yè)回國的彭士祿。
    當時,美國和蘇聯(lián)原子彈與氫彈已問世,蘇聯(lián)也有了核電站,而中國的核技術基礎幾乎為零。周恩來總理欲選擇一批優(yōu)秀的留學生轉學核專業(yè),為中國今后的核發(fā)展儲備人才。彭士祿就是被選中的人員之一。
    自此次對話之后,彭士祿沒有選擇回國,而是開啟了在莫斯科動力學院為期兩年的學習。從那時起,彭士祿便與中國核動力事業(yè)結下不解之緣。
    從主持設計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到參與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潛艇,從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到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秦山二期核電站……盡管擁有“革命先烈彭湃之子、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等諸多響當當?shù)念^銜,彭士祿卻說自己從事的工作都是墾荒,且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他更愿意稱自己是“一頭核動力領域的拓荒?!?。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篇九
    【頒獎詞】秋蘭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y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你是仁醫(yī),是濟世良藥。
    【事跡】胡佩蘭,女,98歲,解放軍3519職工醫(yī)院和鄭州市建中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坐診醫(yī)生。
    1944年,胡佩蘭畢業(yè)于河南大學醫(yī)學部,70歲時才從鄭州鐵路中心醫(yī)院的婦產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堅持坐診。
    胡佩蘭生活節(jié)儉,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錢。但她經常大方地給病人墊付醫(yī)藥費。她還拿出微薄的坐診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個"希望書屋"。
    胡佩蘭患有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進出都要坐小推椅。20xx年7月,98歲胡佩蘭心臟病突發(fā),經搶救后,第二天她依然準時到醫(yī)院坐診。
    胡佩蘭根據(jù)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平時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儀器。因為慕名找上門的病人多,胡佩蘭每天都會堅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對患者也極有耐心,給病人開藥,很少超過一百元。如今,胡佩蘭的記憶明顯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況她卻記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著助聽器,聽不清的地方,便由旁邊的學生解釋。
    胡佩蘭對病人的態(tài)度有目共睹,她經常說:"醫(yī)患關系搞不好是因為交流不夠,醫(yī)生只要對病人認真負責了,病人也自然會對醫(yī)生極力配合,不管面對哪一個病人,都要把患者當成自己的第一個病人來對待。"
    直至今日,胡佩蘭已經在一個工廠職工醫(yī)院和現(xiàn)在的地方,連續(xù)坐診20xx年,堅持每周出診6天,風雨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