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北宋詩人王安石的《江上》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云含雨卻低徊。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賞析王安石晚年辭官閑居于江寧府(南京)城東門與鐘山之間的“半山園”,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稱贊:“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詩的頭兩句寫天,后兩句寫地,可見詩人眼界開闊而幽深。寫天的同時既交待了地點(江北)、季節(jié)(秋)和時辰(曉),又寫出了陰晴莫定的天氣變化?!敖鼻镪幰话腴_”,似乎有了由陰轉(zhuǎn)晴的趨勢,誰料想都秋天了,氣候還如此變化無常,逆轉(zhuǎn)為“晚云含雨卻低徊”。陰——半晴——濃陰,不僅是天氣變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調(diào)的變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還有一個低首徘徊的詩人。然而從詩的后兩句可以明確看出另一層深意,詩人不甘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追求光明。詩人放眼遠(yuǎn)望,視野被“青山繚繞”的阻斷,陷入了“山重水復(fù)疑無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這時,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在“青山繚繞”之中,忽然遠(yuǎn)遠(yuǎn)地看見“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隱隱約約向近處駛來。 視野一下子就變得豁然開朗,眼前開闊了,暢通了。詩人在字里行間巧妙地暗含著對時事與某種人生哲理的深刻體驗。這種思理與抗?fàn)幨欠e極的,向上的,與婉約派詞人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消極頹廢的人生態(tài)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對比。 此詩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 但是此詩的深層意義不是屈從陰暗,而是反抗陰暗。 詩人放眼遠(yuǎn)望,視野雖然遇到“青山繚繞疑無路”的阻塞,卻又在 “忽見千帆隱映來”中,視野變得豁然暢通了。詩人對光色體察甚細(xì), 遠(yuǎn)處的千帆時顯時隱,是對應(yīng)著天氣的半晴又陰對江面能見度的影響的。 反抗陰暗,便能開通千帆競渡的視境,這就是詩人借山光水色的變化所體驗到的某種人生哲學(xué)或政治哲學(xué)。因此,此詩是以富有辨 證法的思理取勝。 這種思理是積極的,人們讀到南宋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可能也會聯(lián)想到它。